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
背景技术:
在加工零件时,车床的刀具会磨损或者被破坏,因此刀具经常需要打磨,现在的工人在对刀具进行打磨时直接徒手操作,操作不慎时砂轮就会伤害到双手,同时由于徒手对刀具进行打磨不好控制刀具被磨削的量,使得刀具磨损更加严重。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8744377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其包括由同一个电机驱动的粗砂轮和细砂轮,电机前侧的底座上端面设置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滑块,滑块上端面上设置有与其铰连接的支杆,支杆的上端设置有呈倒梯形的凹槽,凹槽的左右侧壁上均设置有竖直的第二长孔,销轴贯穿两侧的第二长孔,支杆上端设置有夹持装置。应用时,该机构通过向下按压夹持装置,由于耳板的下端与凹槽的斜面接触,当下压夹持装置时,两侧的耳板相互靠近,夹持部竖直区域的橡胶垫就会将刀具的刀柄固定。打磨时间内,需要保持一只手向下按压夹持装置,另一手握住夹持装置前侧的刀柄,由于人施加的力难以保持稳定,则该磨刀架中存在对车床刀具夹持不稳定,不便于应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其在将刀具插入夹持机构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刀具的稳定夹持,在磨刀过程中不需要人力参与,可避免夹持不稳定的问题,应用方便。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包括支撑架台面、竖直设于支撑架台面上方并由驱动电机驱动的砂轮以及设于支撑架台面上位于砂轮前方的调节夹持机构;所述调节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架台面上且垂直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滑轨、滑动连接于滑轨上的滑块以及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杆连接在滑块上的夹持盒,所述滑轨的一侧穿设有用于压紧滑块的锁定螺钉,所述夹持盒与砂轮的中部对齐,且夹持盒的后侧端敞口设置;
所述夹持盒内设有用于供刀具尾端抵触的平移块体、铰接于平移块体两侧的铰接杆、两个分别对应铰接在两根铰接杆另一端的滑动套体、一根共同贯穿两个滑动套体的固定中心轴、两根分别对应铰接在两个滑动套体上的摆动杆以及两块分别对应连接于两根摆动杆另一端上的夹板,所述固定中心轴的两端均通过固定块与夹持盒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动套体关于固定中心轴的中部对称设置,且滑动套体与相应侧的固定块之间设有套装在固定中心轴上的第一弹簧,所述平移块体与固定中心轴的中部对齐,所述固定中心轴的中部朝向平移块体的一侧固定有支撑块,且支撑块与平移块体的相向侧之间设有锁定组件;所述摆动杆的中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孔,所述腰孔内穿设有一根与夹持盒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轴。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的底面通过支撑柱固定在支撑架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组件包括固定在平移块体上的插接块、开设于支撑块上的与插接块相适配的插槽以及设于插槽内部一侧的卡块,且插接块的相应侧开设有供卡块插入的缺口,所述卡块朝向插槽开口侧的一侧呈弧形,且卡块背向插槽开口侧并朝向插接块的一侧呈直角形,所述卡块背向插接块的一侧固定有贯穿支撑块和夹持盒的长接杆,所述长接杆的外侧端固定有手柄,所述卡块背向插接块的一侧与插槽相应侧侧壁之间设有套装在长接杆上的呈预紧状态的第二弹簧。在平移块体被刀具推动至抵触支撑块时,插接块插入插槽内,在该过程中,插接块通过卡块上的弧形部分可将卡块推开,第二弹簧被进一步压缩,当插接块的缺口与卡块对齐时,第二弹簧的复位作用可推动卡块卡入该缺口内,卡块上呈直角形的部分可有效阻止插接块移出插槽,即实现对夹持部件的锁定;当要解除对刀具的夹持时,通过手柄将长接杆向外侧拉动,可带动卡块移出相应的缺口,此时,在第一弹簧的复位作用下,可推动滑动套体复位,从而可带动夹板和平移块体复位,实现对刀具的放松并将刀具顶出,便于取出刀具。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杆和铰接杆连接相应侧滑动套体的一端共同贯穿式设有一根与滑动套体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轴,所述铰接杆与平移块体连接的一端贯穿式设有一根与平移块体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轴,所述摆动杆连接夹板的一端贯穿式设有一根与夹板固定连接的第三铰接轴。通过较少的铰接轴实现摆动杆和铰接杆两端的铰接。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两端侧对称式套装有滑动套体的固定中心轴、垂直于固定中心轴移动的平移块体、用于夹持刀具的夹板、铰接于平移块体与滑动套体之间的铰接杆、铰接于夹板与滑动套体之间的摆动杆以及贯穿式设于摆动杆中部的固定轴,应用时,将带刀具的尾端插入两块夹板之间,使得刀具抵触并推动平移块体向夹持盒内侧移动,在此过程中,平移块体的移动通过铰接杆同时推动两个滑动套体沿固定中心轴背向移动,滑动套体的移动带动摆动杆绕固定轴发生转动,且两根摆动杆的另一端相互靠近,带动两块夹板相互靠近,最终将刀具夹紧;且由于固定中心轴的中部朝向平移块体的一侧固定有支撑块,且支撑块与平移块体的相向侧之间设有锁定组件,在平移块体移动至抵触支撑块时,可通过锁定组件实现锁定,使得夹板对刀具实现稳定夹持,之后将刀具通过滑轨滑块结构移动至接触砂轮并锁定位置即可。则本实用新型在将刀具插入夹持机构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刀具的稳定夹持,在磨刀过程中不需要人力参与,可避免夹持不稳定的问题,应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且夹持盒6的顶盖未示出;
图3为锁定组件24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夹持盒6内部结构实现对刀具30的夹持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架台面;2、滑轨;3、滑块;4、连接杆;5、砂轮;6、夹持盒;7、驱动电机;8、安装板;9、锁紧螺钉;10、支撑柱;11、固定中心轴;12、滑动套体;13、第一弹簧;14、第一铰接轴;15、摆动杆;16、铰接杆;17、第二铰接轴;18、平移块体;19、夹板;20、第三铰接轴;21、腰孔;22、固定轴;23、固定块;24、锁定组件;241、插接块;242、插槽;25、支撑块;26、卡块;27、长接杆;28、手柄;29、第二弹簧;30、刀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包括支撑架台面1、竖直设于支撑架台面1上方并由驱动电机7驱动的砂轮5以及设于支撑架台面1上位于砂轮5前方的调节夹持机构;所述调节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架台面1上且垂直于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的滑轨2、滑动连接于滑轨2上的滑块3以及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杆4连接在滑块3上的夹持盒6,所述滑轨2的一侧穿设有用于压紧滑块3的锁定螺钉9,所述夹持盒6与砂轮5的中部对齐,且夹持盒6的后侧端敞口设置,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所述夹持盒6内设有用于供刀具30尾端抵触的平移块体18、铰接于平移块体18两侧的铰接杆16、两个分别对应铰接在两根铰接杆16另一端的滑动套体12、一根共同贯穿两个滑动套体12的固定中心轴11、两根分别对应铰接在两个滑动套体12上的摆动杆15以及两块分别对应连接于两根摆动杆15另一端上的夹板19,所述固定中心轴11的两端均通过固定块23与夹持盒6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动套体12关于固定中心轴11的中部对称设置,且滑动套体12与相应侧的固定块23之间设有套装在固定中心轴11上的第一弹簧13,所述平移块体18与固定中心轴11的中部对齐,所述固定中心轴11的中部朝向平移块体18的一侧固定有支撑块25,且支撑块25与平移块体18的相向侧之间设有锁定组件24;所述摆动杆15的中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孔21,所述腰孔21内穿设有一根与夹持盒6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轴2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电机7的底部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板8,且所述安装板8的底面通过支撑柱10固定在支撑架台面1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锁定组件24包括固定在平移块体18上的插接块241、开设于支撑块25上的与插接块241相适配的插槽242以及设于插槽242内部一侧的卡块26,且插接块241的相应侧开设有供卡块26插入的缺口,所述卡块26朝向插槽242开口侧的一侧呈弧形,且卡块26背向插槽242开口侧并朝向插接块241的一侧呈直角形,所述卡块26背向插接块241的一侧固定有贯穿支撑块25和夹持盒6的长接杆27,所述长接杆27的外侧端固定有手柄28,所述卡块26背向插接块241的一侧与插槽242相应侧侧壁之间设有套装在长接杆27上的呈预紧状态的第二弹簧29。在平移块体18被刀具30推动至抵触支撑块25时,插接块241插入插槽242内,在该过程中,插接块241通过卡块26上的弧形部分可将卡块26推开,第二弹簧29被进一步压缩,当插接块241的缺口与卡块26对齐时,第二弹簧29的复位作用可推动卡块26卡入该缺口内,卡块26上呈直角形的部分可有效阻止插接块241移出插槽242,即实现对夹持部件的锁定;当要解除对刀具30的夹持时,通过手柄28将长接杆27向外侧拉动,可带动卡块26移出相应的缺口,此时,在第一弹簧13的复位作用下,可推动滑动套体12复位,从而可带动夹板19和平移块体18复位,实现对刀具30的放松并将刀具30顶出,便于取出刀具3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摆动杆15和铰接杆16连接相应侧滑动套体12的一端共同贯穿式设有一根与滑动套体12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轴14,所述铰接杆16与平移块体18连接的一端贯穿式设有一根与平移块体18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轴17,所述摆动杆15连接夹板19的一端贯穿式设有一根与夹板19固定连接的第三铰接轴20。通过较少的铰接轴实现摆动杆15和铰接杆16两端的铰接。
上述车床刀具用磨刀架的具体应用过程为:
先使滑块3位于滑轨2远离砂轮5的一侧,使得夹持盒6与砂轮5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隙,以便于进行刀具30的夹持,再将带刀具30的尾端插入两块夹板19之间,使得刀具30抵触并推动平移块体18向夹持盒6内侧移动,至平移块体18与支撑块25接触,在此过程中,平移块体18的移动通过铰接杆16同时推动两个滑动套体12沿固定中心轴11背向移动,第一弹簧13被压缩,滑动套体12的移动带动摆动杆15绕固定轴22发生转动,且两根摆动杆15的另一端相互靠近,带动两块夹板19相互靠近,最终将刀具30夹紧,如图4所示;此时,插接块241的缺口与卡块26对齐,第二弹簧29的复位作用可推动卡块26卡入该缺口内,卡块26上呈直角形的部分可有效阻止插接块241移出插槽242,即实现对夹持部件的锁定,完成对刀具30的夹持,且其夹持稳定性较好。之后先启动驱动电机7,带动砂轮5转动,再通过连接杆4推动滑块3和夹持盒6沿滑轨2向砂轮5所在侧移动,至刀具30接触砂轮,拧紧锁紧螺钉9,将滑块3锁定在滑轨2内,保持刀具30的位置不动,砂轮5的转动对刀具30进行磨刀处理,在磨刀过程中,不需要人力参与,可避免夹持不稳定的问题,应用方便;
对刀具30磨刀结束后,通过手柄28将长接杆27向外侧拉动,可带动卡块26移出相应的缺口,此时,在第一弹簧13的复位作用下,可推动滑动套体12复位,从而可带动夹板19和平移块体18复位,实现对刀具30的放松并将刀具30顶出,便于取出刀具30。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将刀具插入夹持机构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刀具的稳定夹持,在磨刀过程中不需要人力参与,可避免夹持不稳定的问题,应用方便。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1.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包括支撑架台面(1)、竖直设于支撑架台面(1)上方并由驱动电机(7)驱动的砂轮(5)以及设于支撑架台面(1)上位于砂轮(5)前方的调节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架台面(1)上且垂直于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的滑轨(2)、滑动连接于滑轨(2)上的滑块(3)以及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杆(4)连接在滑块(3)上的夹持盒(6),所述滑轨(2)的一侧穿设有用于压紧滑块(3)的锁定螺钉(9),所述夹持盒(6)与砂轮(5)的中部对齐,且夹持盒(6)的后侧端敞口设置;
所述夹持盒(6)内设有用于供刀具(30)尾端抵触的平移块体(18)、铰接于平移块体(18)两侧的铰接杆(16)、两个分别对应铰接在两根铰接杆(16)另一端的滑动套体(12)、一根共同贯穿两个滑动套体(12)的固定中心轴(11)、两根分别对应铰接在两个滑动套体(12)上的摆动杆(15)以及两块分别对应连接于两根摆动杆(15)另一端上的夹板(19),所述固定中心轴(11)的两端均通过固定块(23)与夹持盒(6)内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动套体(12)关于固定中心轴(11)的中部对称设置,且滑动套体(12)与相应侧的固定块(23)之间设有套装在固定中心轴(11)上的第一弹簧(13),所述平移块体(18)与固定中心轴(11)的中部对齐,所述固定中心轴(11)的中部朝向平移块体(18)的一侧固定有支撑块(25),且支撑块(25)与平移块体(18)的相向侧之间设有锁定组件(24);所述摆动杆(15)的中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孔(21),所述腰孔(21)内穿设有一根与夹持盒(6)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轴(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7)的底部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板(8),且所述安装板(8)的底面通过支撑柱(10)固定在支撑架台面(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24)包括固定在平移块体(18)上的插接块(241)、开设于支撑块(25)上的与插接块(241)相适配的插槽(242)以及设于插槽(242)内部一侧的卡块(26),且插接块(241)的相应侧开设有供卡块(26)插入的缺口,所述卡块(26)朝向插槽(242)开口侧的一侧呈弧形,且卡块(26)背向插槽(242)开口侧并朝向插接块(241)的一侧呈直角形,所述卡块(26)背向插接块(241)的一侧固定有贯穿支撑块(25)和夹持盒(6)的长接杆(27),所述长接杆(27)的外侧端固定有手柄(28),所述卡块(26)背向插接块(241)的一侧与插槽(242)相应侧侧壁之间设有套装在长接杆(27)上的呈预紧状态的第二弹簧(2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床刀具用磨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杆(15)和铰接杆(16)连接相应侧滑动套体(12)的一端共同贯穿式设有一根与滑动套体(12)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轴(14),所述铰接杆(16)与平移块体(18)连接的一端贯穿式设有一根与平移块体(18)固定连接的第二铰接轴(17),所述摆动杆(15)连接夹板(19)的一端贯穿式设有一根与夹板(19)固定连接的第三铰接轴(2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