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围栏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柱结构、立柱、围栏立柱、连接件、组件、围栏系统、建筑物、区域。
背景技术:
围栏是一种常用的隔离防护设备,通常由围栏网片或栏杆、围栏立柱构成,围栏主要用于住宅、公路、商业区等场合中的安全防护及装饰。
围栏在进行安全防护的同时也会受到人为或自然环境破坏的危险,现有的围栏立柱通常采用中空状的主体,一是为了节省材料,二是减轻重量,方便运输安装。但是,在采用中空铸成的围栏立柱时要面临风吹倒树枝或泥石撞击支撑部造成的内部凹痕,因为支撑部采用弧形结构设置在面对树枝或泥石的撞击时内部的中空设置无法对收到冲击的壁面进行缓冲,减少冲击力,因为弧形的设置势必会在撞击时造成撞击物与壁面接触面为最小面积,而在接触面积是最小面积时造成的冲击力也会很大这就导致了立柱在受到冲击时会导致壁面出现凹痕甚至产生裂痕的风险。
并且现有的立柱通常与网片直接连接,而在网片与立柱直接连接后立柱的受压强度就会减弱,无法达到原来所需的抗性,并且在网片直接与立柱连接的情况下,网片受到外物冲击时会直接作用到立柱上,立柱会承受大部分的冲击力,而在冲击力超出网片和立柱的承受时,立柱和网片可能会倾倒或网片脱离立柱造成立柱损坏,防护效果丧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立柱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立柱在自然应力或人为应力撞击下无法保持原有防护效果出现凹痕,甚至出现倾倒的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围栏立柱。
本申请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组件。
本申请的目的之四是提供一种围栏系统。
本申请的目的之五是提供一种连接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立柱结构,包括:本体,该本体沿竖直方向延伸,该本体包括: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设置在该本体的一侧,该第一限制部与该本体连接,该第一限制部与该本体形成凹槽;第一组件,该第一组件与该本体呈一体构成,该第一组件设置在该本体的一侧,该第一组件与该本体连接形成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该本体呈一体构成,该第二组件设置在该本体的另一侧,该第二组件与该本体连接形成规则或不规则形状;该第二组件与该第一组件成相对设置,该第二组件与该第一组件之间设有间距,该本体、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呈一体构成。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限制部设置有多个,多个该第一限制部均匀分布在该本体的右侧。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限制部设置四个,该第一限制部每两个分成一组设置在该本体的左右两侧形成该凹槽,该本体的左右两侧成对称。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组件和该第二组件呈对称设置在该本体的上下两侧,该第一组件通过该第一限制部与该本体连接,该第二组件通过该第一限制部与该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本体与该第一限制部的连接处设置成一定角度,该本体、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该第一限制部一体形成封闭整体。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本体、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该第一限制部形成的封闭整体内部成中空;该第一组件表面设置有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与个第一组件一体构成;该第二组件表面设置有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与该第二组件一体构成,该弧形凹槽设置有多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柱,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一的立柱结构,该本体还包括: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设置在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之间;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设置在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之间,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支撑部与该第一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通过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都与本体连接,在第一组件、第二组件或本体中的任一部位受到冲击时能通过互相连接的方式对连接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立柱的整体防撞性,提高围栏的防护效果。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该第二支撑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组成中空的空腔。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衔接部,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与该第一衔接部相连接;第一加强部,该第一加强部与该第一衔接部相连接,该第一加强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通过该第一加强部将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一加强部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连接;该第一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一限制部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与该第二衔接部相连接;第二加强部,该第二加强部与该第二衔接部相连接,该第二加强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通过该第二加强部将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衔接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限制部与该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加强部与该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二加强部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连接;该第二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二限制部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与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与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安装部与该第一安装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安装部与该第一安装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承接部,该第一承接部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第一过渡部,该第一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一承接部相连接;第二承接部,该第二承接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承接部与该第一承接部相连接;第二过渡部,该第二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二承接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一承接部与该第二承接部相连接形成规则形状;该第一承接部与该第二承接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承接部,该第三承接部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第三过渡部,该第三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三承接部相连接;第四承接部,该第四承接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四承接部与该第三承接部相连接;第四过渡部,该第四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四承接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三承接部、该第三过渡部、该第四承接部、该第四过渡部与该第一承接部、该第一过渡部、第二承接部、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三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该第四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三承接部与该第四承接部连接形成规则形状;该第三承接部与该第四承接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三过渡部与该第四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柱,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一的立柱结构,该本体还包括:包括: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设置在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之间;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设置在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之间,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支撑部与该第一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组件、第二组件、连接件,通过第一组件、第二组件都与本体连接,在第一组件、第二组件或本体中的任一部位受到冲击时能通过互相连接的方式对连接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立柱的整体防撞性,提高围栏的防护效果同时利用连接件,在网片固定时不与立柱直接相连从而防止网片与立柱直接相连导致的立柱抗性下降。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该第二支撑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组成中空的空腔。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衔接部,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与该第一衔接部相连接;第一加强部,该第一加强部与该第一衔接部相连接,该第一加强部与该第一衔接部成平齐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一加强部还与该第一限制部连接;该第一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一限制部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与该第二衔接部相连接;第二加强部,该第二加强部与该第二衔接部相连接,该第二加强部与该第二衔接部成平齐设置;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衔接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限制部与该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加强部与该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二加强部分别还与该第二限制部连接,该第一加强部的一端与该第二加强部的一端固定连接,该第一加强部与该第二加强部成平齐设置;该第二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该第二限制部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与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与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安装部与该第一安装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二安装部与该第一安装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承接部,该第一承接部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第一过渡部,该第一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一承接部相连接;第二承接部,该第二承接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承接部与该第一承接部相连接;第二过渡部,该第二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二承接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二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一承接部与该第二承接部相连接形成规则形状;该第一承接部与该第二承接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一过渡部与该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承接部,该第三承接部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第三过渡部,该第三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三承接部相连接;第四承接部,该第四承接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四承接部与该第三承接部相连接;第四过渡部,该第四过渡部的一端与该第四承接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三承接部、该第三过渡部、该第四承接部、该第四过渡部与该第一承接部、该第一过渡部、第二承接部、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三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支撑部相连接;该第四过渡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支撑部相连接;该第三承接部与该第四承接部连接形成规则形状;该第三承接部与该第四承接部成相对设置,该第三过渡部与该第四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柱,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一的的立柱结构,该弧形凹槽设置有四个,该弧形凹槽每两个为一组分别与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连接,该弧形凹槽设置成向内凹陷的弧形;该第一组件和该第二组件成对称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二,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立柱,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一的立柱,该围栏立柱的该第一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的表面设置有通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二,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立柱,其中,包括:本体,该本体沿竖直方向延伸,该本体的表面开有通孔;第一组件,该第一组件与该本体一体构成,该第一组件设置在该本体的一侧,该第一组件与该本体连接成规则形状;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该本体一体构成,该第二组件设置在该本体的另一侧,该第二组件与该第一组件成相对设置,该第二组件与该第一组件之间有间距,该本体、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成一体构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组件、第二组件、连接件,通过第一组件、第二组件都与本体连接,在第一组件、第二组件或本体中的任一部位受到冲击时能通过互相连接的方式对连接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立柱的整体防撞性,提高围栏的防护效果同时利用连接件,在网片固定时不与立柱直接相连从而防止网片与立柱直接相连导致的立柱抗性下降,通过连接件与网片相连在网片受到冲击时,网片会在连接件与立柱之间进行卸力缓冲从而减少冲击力直接对网片和立柱造成的损伤。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本体包括:第一衔接板,该第一衔接板设置在该第一组件的一侧,该第一衔接板与该第一组件固定连接;第一限制板,该第一限制板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一侧,该第一限制板与该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一限制板与该第一衔接板形成凹槽;第一加强板,该第一加强板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一侧,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衔接板成一体构成;第二衔接板,该第二衔接板设置在该第一组件的一侧,该第二衔接板与该第一组件固定连接;第二限制板,该第二限制板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一侧,该第二限制板与该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该第二加强板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一侧,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衔接板成一体构成。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衔接板与该第二衔接板成相对设置,该第一衔接板与该第二衔接板之间设置有空隙;该第一限制板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右侧,该第一限制板与该第一衔接板成垂直固定连接;该第一加强板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上侧,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衔接板成一体构成,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右侧,两个该第一限制板之间留有空隙;该第一加强板设置有两段,两段该第一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段该第一加强板分别连接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限制板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左侧,该第二限制板与该第二衔接板成垂直固定连接;该第二加强板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上侧,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衔接板成一体构成,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一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右侧,两个该第二限制板之间留有空隙;该第二加强板设置有两段,两段该第二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段该第二加强板分别连接该第一组件、该第二组件。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承接板,该第一承接板与该第一加强板连接,该第一承接板与该第一加强板成一体连接;第一过渡板,该第一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一承接板连接,该第一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一限制板连接;第二承接板,该第二承接板与该第二加强板连接,该第二承接板与该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第二过渡板,该第二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二承接板连接,该第二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二限制板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承接板和该第一过渡板将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该第二承接板和该第二过渡板将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该第一承接板与该第二承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一承接板与该第二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该第一承接板与该第二承接板形成的弧形与该第一加强板和该第二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二组件包括:第三承接板,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一加强板连接,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一加强板成一体连接;第三过渡板,该第三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三承接板连接,该第三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一限制板连接;第四承接板,该第四承接板与该第二加强板连接,该第四承接板与该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第四过渡板,该第四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四承接板连接,该第四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二限制板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第三承接板和该第三过渡板将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该第四承接板和该第四过渡板将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四承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四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四承接板形成的弧形与该第一加强板和该第二加强板连接;该第三承接板和该第四承接板形成的弧形与该第一承接板和第二承接板形成的弧形相对称。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三,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组件,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二的围栏立柱。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组件设置有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基体,该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该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该侧翼多出该本体的上下两侧;固定孔,该固定孔设置在该基体的表面,该固定孔设置呈通孔;抵紧面,该抵紧面设置在该侧翼的下表面;穿合面,该穿合面设置在该基体的右侧,该穿合面在该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稳定面,该稳定面设置在该穿合面的上方,该稳定面与该穿合面成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基体成正方形设置,该基体的内部成中空,该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该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该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该固定孔呈长方形通孔,该穿合面呈长方形通孔,该固定孔与该穿合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该穿合面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该固定孔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三,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组件,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二的围栏立柱。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组件设置有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基体,该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该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该侧翼多出该本体的上下两侧;固定孔,该固定孔设置在该基体的表面,该固定孔设置呈通孔;抵紧面,该抵紧面设置在该侧翼的下表面;穿合面,该穿合面设置在该基体的右侧,该穿合面在该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稳定面,该稳定面设置在该穿合面的上方,该稳定面与该穿合面成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基体成正方形设置,该基体的内部成中空,该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该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该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该固定孔呈长方形通孔,该穿合面呈长方形通孔,该固定孔与该穿合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该穿合面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该固定孔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四,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系统,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三的组件,该围栏系统还包括:网片,该网片与该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网片为金属丝焊接网、编织网、金属扩张网、双筋网中的任意一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四,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系统,其中,具有上述目的之三的组件,该围栏系统还包括:网片,该网片通过与该连接件的穿合面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网片为金属丝焊接网、编制网、金属扩张网、双筋网、单筋网中的任意一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柱,其中,包括:
本体,该本体沿竖直方向延伸,该本体的表面开有通孔;
第一组件,该第一组件与该本体一体构成,该第一组件设置在该本体的一侧,该第一组件与该本体连接形成规则形状;
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该本体一体构成,该第二组件设置在该本体的另一侧,该第二组件与该第一组件成相对设置,该第二组件与该第一组件之间有间距;
该本体包括:
第一衔接板,该第一衔接板设置在该第一组件的一侧,该第一衔接板位于该第一组件和该第二组件的中间,该第一衔接板的一端与该第一组件固定连接,该第一衔接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该第一衔接板设置成直板形状,该第一衔接板的表面开有通孔;
第一限制板,该第一限制板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右侧,该第一限制板与该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一限制板与该第一衔接板的连接处成直角设置,该第一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限制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右侧,两个该第一限制板之间设置有间距;
第一加强板,该第一加强板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上方,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衔接板成一体构成,该第一加强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一加强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个该第一加强板和该第一衔接板构成一个完整的直板;
该第一加强板与该第一限制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成直角,两个该第一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右侧,两个该第一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一衔接板的上下两侧;
第二衔接板,该第二衔接板设置在该第一组件的一侧,该第二衔接板位于该第一组件和该第二组件的中间,该第二衔接板的一端与该第一组件固定连接,该第二衔接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组件固定连接,该第二衔接板设置成直板形状,该第二衔接板的表面开有通孔,该第二衔接板与该第一衔接板成相同设置,该第二衔接板与该第一衔接板成对称设置,该第二衔接板与该第一衔接板之间留有间距;
第二限制板,该第二限制板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左侧,该第二限制板与该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二限制板与该第二衔接板的连接处成直角设置,该第二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限制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右侧,两个该第二限制板之间设置有间距,该第二限制板与该第一限制板成同一平面设置,该第二限制板与该第一限制板成对称设置;
第二加强板,该第二加强板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上方,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衔接板成一体构成,该第二加强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该第二加强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个该第二加强板和该第二衔接板构成一个完整的直板;
该第二加强板与该第二限制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成直角,两个该第二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左侧,两个该第二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该第二衔接板的上下两侧;
该第一衔接板、该第一限制板、该第一加强板构成的该本体与该第二衔接板、第二限制板、第二加强板构成的该本体成对称设置;
该第一组件包括:
第一承接板,该第一承接板设置在该第一加强板的上方,该第一承接板的内壁与该第一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一承接板与该第一加强板成一体连接,该第一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一过渡板,该第一过渡板设置在该第一承接板的下方,该第一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一承接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一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一限制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一过渡板将该第一承接板和该第一限制板相互连接,该第一加强板、该第一承接板、该第一过渡板、该第一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该第一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第二承接板,该第二承接板设置在该第二加强板的上方,该第二承接板的内壁与该第二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二承接板与该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该第二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二过渡板,该第二过渡板设置在该第二承接板的下方,该第二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二承接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二限制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过渡板将该第二承接板和该第二限制板相互连接,该第二加强板、该第二承接板、该第二过渡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该第二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该第二承接板与该第一承接板相互连接,该第二承接板与该第一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该第二加强板、该第二承接板、该第二过渡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与该第一加强板、该第一承接板、该第一过渡板、该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成对称设置;
该第二组件包括:
第三承接板,该第三承接板设置在该第一加强板的下方,该第三承接板的内壁与该第一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一加强板连接一体连接,该第三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三过渡板,该第三过渡板设置在该第三承接板的下方,该第三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三承接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一限制板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过渡板将该第三承接板和该第一限制板相互连接,该第一加强板、该第三承接板、该第三过渡板、该第一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该第三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第四承接板,该第四承接板设置在该第二加强板的下方,该第四承接板的内壁与该第二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该第四承接板与该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该第四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四过渡板,该第四过渡板设置在该第四承接板的下方,该第四过渡板的一端与该第四承接板的一端连接,该第四过渡板的另一端与该第二限制板的一端连接,该第四过渡板将该第四承接板和该第二限制板相互连接,该第二加强板、该第四承接板、该第四过渡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该第四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四承接板相互连接,该第三承接板与该第四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该第一加强板、该第三承接板、该第三过渡板、该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与该该第二加强板、该第四承接板、该第四过渡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成对称设置;
该第二加强板、该第二承接板、该第二过渡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该第一加强板、该第一承接板、该第一过渡板、该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该第一加强板、该第三承接板、该第三过渡板、该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该该第二加强板、该第四承接板、该第四过渡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相互形成轴对称设置,该第一限制板多出该第一衔接板的表面,该第一限制板多出该第一衔接板的部分与该第一衔接板形成凹槽,该第二限制板多出该第二衔接板的表面,该第二限制板多出该第二衔接板的部分与该第二衔接板形成凹槽;
该密封扇形与该第一衔接板、该第一限制板、该第二衔接板、该第二限制板构成的该立柱整体成工形,该立柱采用铝制材料一体形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五,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件,其中,该连接件包括:基体,该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该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该侧翼多出该本体的上下两侧;固定孔,该固定孔设置在该基体的表面,该固定孔设置成通孔;抵紧面,该抵紧面设置在该侧翼的下表面;穿合面,该穿合面设置在该基体的右侧,该穿合面在该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稳定面,该稳定面设置在该穿合面的上方,该稳定面与该穿合面成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基体成正方形设置,该基体的内部成中空,该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该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该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该固定孔呈长方形通孔,该穿合面呈长方形通孔,该固定孔与该穿合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该穿合面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该固定孔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该穿合面配合该稳定面用于固定网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三,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组件,其中,该组件具有上述目的之五的连接件,该组件还包括固定螺栓,该连接件的该固定孔与该固定螺栓配合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二,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立柱,其中,该围栏立柱具有上述目的之三的一种组件,该围栏立柱表面具有通孔,该围栏立柱与该组件的该连接件配合连接,该围栏立柱的通孔与该连接件的该固定孔配合通过该固定螺栓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四,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系统,其中,该围栏系统具有上述目的之三的一种组件和具有上述目的之二的一种围栏立柱,该围栏系统还具有网片,该网片通过该组件与该围栏立柱固定连接。
最后,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安装立柱;安装网片,将网片的侧边置入该立柱的侧面;安装连接件,将连接件从立柱的侧面扣入该网片中,并将连接件移动至立柱的通孔上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安装立柱;安装网片,将网片的侧边置入该立柱的侧面;安装连接件,将连接件从立柱的侧面扣入该网片中,并将连接件移动至立柱的通孔上。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安装连接件的步骤为:将连接件的抵紧面贴合在该第二衔接板的表面,在该连接件扣入该网片时该连接件的穿合面、该连接件的稳定面同时穿过该网片的空格,该稳定面贴合该网片的侧边。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稳定面贴合该网片的侧边后,该连接件的固定孔与该第二衔接板的表面通孔相对应,将固定件通过该固定孔打入该第二衔接板内部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其中,该安装立柱步骤包括:将立柱插入地基孔内通过混凝土填补立柱与基地孔之间的缝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与本体、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相连,第二加强部与本体、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相连,通过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对第一承接部和第二承接部形成的弧形面进行应力支撑,在第一承接部和第二承接部面对冲击物的撞击时,在撞击物接触到弧形面时冲击力产生的应力会因为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将弧形面进行分隔从而降低了弧形面的受力面积,进而减少了弧形面与撞击物的接触面降低了撞击产生的应力。
(2)本申请通过设置连接件,在立柱与网片连接时通过连接件将网片固定与立柱上,通过连接件对网片进行固定相较于网片直接固定在立柱上,连接件会减少网片对立柱造成的结构缺陷,因为网片在直接固定到立柱上时需要与立柱直接接触,网片与立柱直接固定的话势必要改变立柱原本的结构进而降低了立柱原有的抗性,减少了使用寿命,而通过连接件在固定网片时,网片与立柱之间不进行直接的连接,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无需改变立柱原有的机构保持较高的抗性,而且通过连接件在网片损坏后只需更换网片即可,不用将立柱更换减少了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一中的一种立柱的平面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二中的一种立柱的平面图。
图3是图2中立柱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立柱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立柱和连接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立柱和多个连接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四中立柱的平面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四中立柱的本体示意图。
图9是立柱、连接件、网片的安装俯视图。
图10是立柱、连接件、网片的安装立体图。
图11是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一种的另一种立柱的平面图。
图13是本申请采用实施一的立柱与连接件、网片的安装立体图。
附图中
1、第一组件2、本体3、第二组件
11、第一安装部111、第一承接部112、第一过渡部
113、第二承接部114、第二过渡部
21、第一支撑部211、第一衔接部212、第一限制部
213、第一加强部
22、第二支撑部221、第二衔接部222、第二限制部
223、第二加强部
31、第二安装部311、第三承接部312、第三过渡部
313、第四承接部314、第四过渡部
101、第一承接板102、第一过渡板103、第二承接板
104、第二过渡板
201、第一衔接板202、第一限制板203、第一加强板
204、第二衔接板205、第二限制板206、第二加强板
301、第三承接板302、第三过渡板303、第四承接板
304、第四过渡板
4、连接件401、固定孔402、抵紧面
403、穿合面404、稳定面
5、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立柱结构,包括本体2,本体2沿竖直方向延伸,本体2的表面开有通孔,本体2包括:第一限制部212,第一限制部212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一限制部212与本体2连接,第一限制部212与本体2形成凹槽,凹槽用于容纳连接物;第一组件1,第一组件1与本体2呈一体构成,第一组件1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形成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第二组件3,第二组件3与本体2呈一体构成,第二组件3设置在本体2的另一侧,第二组件3与本体2连接形成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成相对设置,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之间设有间距,本体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呈一体构成。
具体的,第一限制部21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限制部212均匀分布在本体2的右侧。
具体的,第一限制部212设置四个,第一限制部212每两个分成一组设置在本体2的左右两侧形成凹槽,本体的左右两侧成对称设置。本体2还包括第一衔接部211,第一衔接部211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衔接部211呈直板设置,第一限制部212设置在第一衔接部211的右侧,第一衔接部211设置有两块,两块第一衔接部211构成本体2。将第一衔接部211设置成直板结构能保持整体立柱在制作过程中一体成型方便,直板的设置在安装网片时能更加整齐的贴合从而提高网片的稳定性,因为采用其它异形设置网片与第一衔接部211之间肯定会产生连接间隙,在安装网片时需要用到固定物通过固定物将网片与立柱连接,而第一衔接部211采用异形结构的话固定物将无法有效与其连接从而容易导致连接稳定性不高,造成网片晃动脱落。第一限制部212多出第一衔接部211的右侧表面,第一限制部212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设置成小于等于90度的夹角,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一组件1的连接处与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组件3的连接部成同一平面。将第一限制部212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设置成小于等于90度的角进而在第一衔接部211表面连接安装物时能防止安装物从第一衔接部211表面掉落,因为通过第一限制部212对安装物的两侧进行防护使得安装物处于第一限制部212的包裹范围内,安装物在发生移动时也会贴合在第一限制部212的内壁面从而不会发生持续的偏移造成脱落。
并且将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一组件1的连接处与第一限制部212和第二组件3的连接处成同一平面在视觉上能更加的平整,更加美观,而且在发生大风吹起杂物时如果设置的连接处成高低错位设置那么在杂物吹起碰到立柱的时候会碰击到网片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因为连接处错开设置的方式会形成一个高低差而形成的高低差刚好会在杂物碰击立柱的时候直接朝向网片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缺少了外部阻挡的效果,而且杂物在碰击到网片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后也会因为高低差而被阻挡在内部从而对网片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造成损坏,容易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锈蚀问题造成网片与第一衔接部211的连接处脱落。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呈中心对称或轴对称设置在本体2的上下两侧,第一限制部212每两个分成一组与第一衔接部211连接形成凹槽,凹槽位于本体2的左右两侧呈中心对称或轴对称设置。将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本体2设置成整体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能使得整体结构抗冲击应力加强,并且整体结构的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能在加工时降低加工难度一体成型快速,加工后的立柱不会因为整体结构应力在使用中发生损坏的情况。
具体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呈对称设置在本体2的上下两侧,第一组件1通过第一限制部212与本体连接,第二组件3通过第一限制部212与本体2连接。
具体的,本体2与第一限制部212的连接处设置成一定角度,本体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第一限制部212一体形成封闭整体。
具体的,本体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第一限制部212形成的封闭整体内部成中空。
具体的,本体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网片5的接口。
具体的,网片5通过连接扣固定在本体2的表面接口或第一组件1的表面接口或第二组件3的表面接口。
具体的,网片5为金属丝焊接网、编织网、金属扩张网、双筋网中的任一种。
具体的,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成弧形设置。
通过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本体2构成一个中空的封闭体,在使用时能更加便携,节省材料,而且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本体2采用一体成型在结构上不会存在焊接痕,从而也就防止了在使用过程中焊接处发生分裂的危险,提高立柱的使用寿命。
如图12所示另一种立柱结构,将原立柱结构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的弧形设置改变成在弧形表面还设置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其余结构不变不在此做重复赘述。
【实施例二】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围栏立柱,包括:本体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本体2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第一组件1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成规则形状;第二组件3与本体2连接,第二组件3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成相对设置,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之间有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通过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都与本体2连接,在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或本体2中的任一部位受到冲击时能通过互相连接的方式对连接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立柱的整体防撞性,提高围栏的防护效果。
具体的,本体2包括:第一支撑部21,第一支撑部21设置在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3之间;第二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2设置在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3之间,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成相对设置,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设置有间距。
具体的,第一支撑部2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组成中空的空腔。
如图6所示,具体的,第一支撑部21包括:第一衔接部211,第一衔接部21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一限制部212,第一限制部212与第一衔接部211相连接;第一加强部213,第一加强部213与第一衔接部211相连接,第一加强部213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通过第一加强部213将第一衔接部21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
具体的,第一加强部21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加强部213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加强部213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连接;第一限制部21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限制部212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一限制部212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
具体的,第二支撑部22包括:第二衔接部221,第二衔接部22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二限制部222,第二限制部222与第二衔接部221相连接;第二加强部223,第二加强部223与第二衔接部221相连接,第二加强部223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通过第二加强部223将第二衔接部22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二衔接部221与第一衔接部211成相对设置,第二限制部222与第一限制部212成相对设置,第二加强部223与第一加强部213成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二加强部22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加强部223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加强部223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连接;第二限制部22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限制部222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二限制部222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分别包括:第一安装部11,第一安装部11与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二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安装部11成相对设置,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设置有间距。
将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进行部分改变其余不变,第一加强部21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加强部213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加强部213还与第一限制部212连接;第二加强部22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加强部223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加强部223分别还与第二限制部222连接,第一加强部213的一端与第二加强部22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加强部213与第二加强部223成平齐设置。
如图5所示,具体的,第一安装部11包括:第一承接部111,第一承接部111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一过渡部112,第一过渡部112的一端与第一承接部111相连接;第二承接部113,第二承接部113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二承接部113与第一承接部111相连接;第二过渡部114,第二过渡部114的一端与第二承接部113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过渡部11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二过渡部114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一承接部111与第二承接部113相连接形成规则形状;第一承接部111与第二承接部113成相对设置,第一过渡部112与第二过渡部114成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二安装部31包括:第三承接部311,第三承接部311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三过渡部312,第三过渡部312的一端与第三承接部311相连接;第四承接部313,第四承接部313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四承接部313与第三承接部311相连接;第四过渡部314,第四过渡部314的一端与第四承接部313相连接。
具体的,第二安装部31包括:第三承接部311,第三承接部311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三过渡部312,第三过渡部312的一端与第三承接部311相连接;第四承接部313,第四承接部313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四承接部313与第三承接部311相连接;第四过渡部314,第四过渡部314的一端与第四承接部313相连接。
具体的,第三过渡部31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四过渡部314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三承接部311与第四承接部313连接形成规则形状;第三承接部311与第四承接部313成相对设置,第三过渡部312与第四过渡部314成相对设置。
通过第一承接部111、第一过渡部112与第一限制部212、第一加强部213组成封闭体同时处于立柱的一角处,而在立柱的其余角处,通过第二承接部113、第二过渡部114与第二限制部222、第二加强部223组成封闭体,通过第三承接部311、第三过渡部312与第一限制部212、第一加强部213组成封闭体,通过第四承接部313、第四过渡部314与第二限制部222、第二加强部223组成封闭体,通过四个封闭体在立柱四角形成支撑,同时封闭体内部成中空状,减少了材料,四个封闭体通过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31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体并且在第一安装部11内壁通过第一加强部213和第二加强部223进行内壁支撑从而减少在撞击物接触立柱外壁后产生的冲击力可能造成的壁面凹痕的产生,通过第一加强部213和第二加强部223使得原本需要一整个弧形面支撑冲击力分散成多个弧形面减少冲击的界面降低冲击影响。
【实施例三】
如图3、4、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件,包括:本体2,本体2沿竖直方向延伸,本体2的表面开有通孔;第一组件1,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第一组件1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成规则形状;第二组件3,第二组件3与本体2连接,第二组件3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成相对设置,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之间有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连接件4,通过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都与本体2连接,在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或本体2中的任一部位受到冲击时能通过互相连接的方式对连接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立柱的整体防撞性,提高围栏的防护效果同时利用连接件4,在网片5固定时不与立柱直接相连从而防止网片5与立柱直接相连导致的立柱抗性下降。
具体的,本体2包括:第一支撑部21,第一支撑部21设置在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3之间;第二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2设置在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3之间,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成相对设置,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设置有间距。
具体的,第一支撑部2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组成中空的空腔。
具体的,第一支撑部21包括:第一衔接部211,第一衔接部21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一限制部212,第一限制部212与第一衔接部211相连接;第一加强部213,第一加强部213与第一衔接部211相连接,第一加强部213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通过第一加强部213将第一衔接部21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
具体的,第一加强部21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加强部213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加强部213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连接;第一限制部21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限制部212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一限制部212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
具体的,第二支撑部22包括:第二衔接部221,第二衔接部22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二限制部222,第二限制部222与第二衔接部221相连接;第二加强部223,第二加强部223与第二衔接部221相连接,第二加强部223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通过第二加强部223将第二衔接部221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二衔接部221与第一衔接部211成相对设置,第二限制部222与第一限制部212成相对设置,第二加强部223与第一加强部213成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二加强部22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加强部223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加强部223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连接;第二限制部22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限制部222成相对设置,两个第二限制部222分别与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分别包括:第一安装部11,第一安装部11与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二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安装部11成相对设置,第二安装部31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设置有间距。
具体的,第一安装部11包括:第一承接部111,第一承接部111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一过渡部112,第一过渡部112的一端与第一承接部111相连接;第二承接部113,第二承接部113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二承接部113与第一承接部111相连接;第二过渡部114,第二过渡部114的一端与第二承接部113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过渡部11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二过渡部114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一承接部111与第二承接部113相连接形成规则形状;第一承接部111与第二承接部113成相对设置,第一过渡部112与第二过渡部114成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二安装部31包括:第三承接部311,第三承接部311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三过渡部312,第三过渡部312的一端与第三承接部311相连接;第四承接部313,第四承接部313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四承接部313与第三承接部311相连接;第四过渡部314,第四过渡部314的一端与第四承接部313相连接。
具体的,第三承接部311、第三过渡部312、第四承接部313、第四过渡部314与第一承接部111、第一过渡部112、第二承接部113、第二过渡部114成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三过渡部31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接;第四过渡部314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22相连接;第三承接部311与第四承接部313连接形成规则形状;第三承接部311与第四承接部313成相对设置,第三过渡部312与第四过渡部314成相对设置。
如图7、8所示,具体的,本体2表面的通孔连接设置有连接件4,连接件4与第二衔接部221相贴合连接。
具体的,连接件4与第二衔接部221之间设置有空隙;连接件4的表面开有与本体2表面通孔相对应的连接孔,连接件4与第二限制部222之间设置有空隙;连接件4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件4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的表面。通过连接件4与立柱的第一衔接部211或第二衔接部221连接,在安装网片5的情况下,连接件4与立柱连接将网片5与连接件4连接,从而减少网片5直接与立柱相连的情况,通过连接件4使得网片5与立柱之间分离既能保持立柱原有的性能,也能在网片5损坏后只需更换网片5即可无需将整个立柱围栏全部更换减少资源的浪费。
具体的,连接件4包括: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侧翼多出基体的上下两侧;固定孔401设置在基体的表面,固定孔401设置呈通孔;抵紧面402设置在侧翼的下表面;穿合面403设置在基体的右侧,穿合面403在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稳定面404设置在穿合面403的上方,稳定面404与穿合面403成一体设置。
具体的,基体成正方形设置,基体的内部成中空,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固定孔401呈长方形通孔,穿合面403呈长方形通孔,固定孔401与穿合面403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穿合面403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固定孔401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
【实施例四】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立柱,包括:本体2沿竖直方向延伸,本体2的表面开有通孔;第一组件1,第一组件1与本体2一体构成,第一组件1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形成规则形状;第二组件3,第二组件3与本体2一体构成,第二组件3设置在本体2的另一侧,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成相对设置,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之间有间距;
本体2包括:第一衔接板201,第一衔接板201设置在第一组件1的下方,第一衔接板201位于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的中间,第一衔接板201的上方一端端与第一组件1固定连接,第一衔接板201的下方一端与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一衔接板201设置成直板形状,第一衔接板201的表面开有通孔;
第一限制板202,第一限制板202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右侧,第一限制板202与第一衔接板201固定连接,第一限制板202与第一衔接板201的连接处成直角设置,第一限制板20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限制板202分别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右侧,两个第一限制板202之间设置有间距;
第一加强板203,第一加强板203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上方,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衔接板201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衔接板201成一体构成,第一加强板20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加强板203分别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一加强板203和第一衔接板201构成一个完整的直板;
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限制板20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成直角,两个第一限制板202成对称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右侧,两个第一加强板203成对称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上下两侧;
第二衔接板204,第二衔接板204设置在第一组件1的一侧,第二衔接板204位于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的中间,第二衔接板204的一端与第一组件1固定连接,第二衔接板204的另一端与第二组件3固定连接,第二衔接板204设置成直板形状,第二衔接板204的表面开有通孔,第二衔接板204与第一衔接板201成相同设置,第二衔接板204与第一衔接板201成对称设置,第二衔接板204与第一衔接板201之间留有间距;
第二限制板205,第二限制板205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左侧,第二限制板205与第二衔接板204固定连接,第二限制板205与第二衔接板204的连接处成直角设置,第二限制板205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限制板205分别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右侧,两个第二限制板205之间设置有间距,第二限制板205与第一限制板202成同一平面设置,第二限制板205与第一限制板202成对称设置;
第二加强板206,第二加强板206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上方,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衔接板204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衔接板204成一体构成,第二加强板206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加强板206分别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二加强板206和第二衔接板204构成一个完整的直板;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限制板205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成直角,两个第二限制板205成对称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左侧,两个第二加强板206成对称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上下两侧;
第一衔接板201、第一限制板202、第一加强板203构成的本体2与第二衔接板204、第二限制板205、第二加强板206构成的本体2成对称设置;
第一组件1包括:第一承接板101,第一承接板101设置在第一加强板203的上方,第一承接板101的内壁与第一加强板203的一端连接,第一承接板101与第一加强板203成一体连接,第一承接板101设置成弧形;
第一过渡板102,第一过渡板102设置在第一承接板101的下方,第一过渡板102的一端与第一承接板101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板102的另一端与第一限制板202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板102将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一限制板202相互连接,第一加强板203、第一承接板101、第一过渡板102、第一限制板202构成一个密封扇形,第一过渡板102设置成弧形;
第二承接板103,第二承接板103设置在第二加强板206的上方,第二承接板103的内壁与第二加强板206的一端连接,第二承接板103与第二加强板206一体连接,第二承接板103设置成弧形;
第二过渡板104,第二过渡板104设置在第二承接板103的下方,第二过渡板104的一端与第二承接板103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板104的另一端与第二限制板205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板104将第二承接板103和第二限制板205相互连接,第二加强板206、第二承接板103、第二过渡板1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一个密封扇形,第二过渡板104设置成弧形;
第二承接板103与第一承接板101相互连接,第二承接板103与第一承接板101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第二加强板206、第二承接板103、第二过渡板1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的密封扇形与第一加强板203、第一承接板101、第一过渡板102、第一限制板202构成的密封扇形成对称设置;
第二组件3包括:第三承接板301,第三承接板301设置在第一加强板203的下方,第三承接板301的内壁与第一加强板203的一端连接,第三承接板301与第一加强板203连接一体连接,第三承接板301设置成弧形;
第三过渡板302,第三过渡板302设置在第三承接板301的下方,第三过渡板302的一端与第三承接板301的一端连接,第三过渡板302的另一端与第一限制板202的一端连接,第三过渡板302将第三承接板301和第一限制板202相互连接,第一加强板203、第三承接板301、第三过渡板302、第一限制板202构成一个密封扇形,第三过渡板302设置成弧形;
第四承接板303,第四承接板303设置在第二加强板206的下方,第四承接板303的内壁与第二加强板206的一端连接,第四承接板303与第二加强板206一体连接,第四承接板303设置成弧形;
第四过渡板304,第四过渡板304设置在第四承接板303的下方,第四过渡板304的一端与第四承接板303的一端连接,第四过渡板304的另一端与第二限制板205的一端连接,第四过渡板304将第四承接板303和第二限制板205相互连接,第二加强板206、第四承接板303、第四过渡板3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一个密封扇形,第四过渡板304设置成弧形;
第三承接板301与第四承接板303相互连接,第三承接板301与第四承接板303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第一加强板203、第三承接板301、第三过渡板302、第一限制板202构成的密封扇形与第二加强板206、第四承接板303、第四过渡板3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的密封扇形成对称设置;
第二加强板206、第二承接板103、第二过渡板1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第一加强板203、第一承接板101、第一过渡板102、第一限制板202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第一加强板203、第三承接板301、第三过渡板302、第一限制板202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第二加强板206、第四承接板303、第四过渡板3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的密封扇形相互形成轴对称设置,第一限制板202多出第一衔接板201的表面,第一限制板202多出第一衔接板201的部分与第一衔接板201形成凹槽,第二限制板205多出第二衔接板204的表面,第二限制板205多出第二衔接板204的部分与第二衔接板204形成凹槽;形成的凹槽用于放置网片5。
密封扇形与第一衔接板201、第一限制板202、第二衔接板204、第二限制板205构成的立柱整体成工形,立柱采用铝制材料一体形成。
【实施例五】
一种围栏系统,其中,围栏系统具有上述实施例三的一种组件,围栏系统还包括:网片5,网片5与连接件4连接。网片5为金属丝焊接网、编织网、金属扩张网、双筋网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六】
一种建筑物,其中,建筑物具有上述实施例五的一种围栏系统,建筑物被围栏系统围绕。将围栏立柱插入地中,然后将网片5与围栏立柱连接,经过反复操作绕建筑物外周构成环绕。
【实施例七】
一种区域,其中,区域具有上述实施例五的一种围栏系统,区域通过围栏系统围绕构成。将围栏立柱插入地中,然后将网片5与围栏立柱连接,经过反复操作后利用围栏立柱与网片5展开形成包围圈构成区域。
【实施例八】
如图8、9、10、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围栏系统,其中,包括:本体2,本体2沿竖直方向延伸,本体2的表面开有通孔;第一组件1,第一组件1与本体2一体构成,第一组件1设置在本体2的一侧,第一组件1与本体2连接成规则形状;第二组件3,第二组件3与本体2一体构成,第二组件3设置在本体2的另一侧,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成相对设置,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之间有间距,第二组件3与第一组件1之间的间距用于放置连接件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利用设置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连接件4,通过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都与本体2连接,在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或本体2中的任一部位受到冲击时能通过互相连接的方式对连接处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立柱的整体防撞性,提高围栏的防护效果同时利用连接件4,在网片5固定时不与立柱直接相连从而防止网片5与立柱直接相连,导致的立柱抗性下降,通过连接件4与网片5相连在网片5受到冲击时,网片5会在连接件4与立柱之间进行卸力缓冲从而减少冲击力直接对网片5和立柱造成的损伤。
具体的,本体2包括:第一衔接板201,第一衔接板201设置在第一组件1的一侧,第一衔接板201与第一组件1固定连接;第一限制板202,第一限制板202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一侧,第一限制板202与第一衔接板201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203,第一加强板203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一侧,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衔接板201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衔接板201成一体构成;第二衔接板204,第二衔接板204设置在第一组件1的一侧,第二衔接板204与第一组件1固定连接;第二限制板205,第二限制板205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一侧,第二限制板205与第二衔接板204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206,第二加强板206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一侧,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衔接板204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衔接板204成一体构成。
具体的,第一衔接板201与第二衔接板204成相对设置,第一衔接板201与第二衔接板204之间设置有空隙;第一限制板202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右侧,第一限制板202与第一衔接板201成垂直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203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上侧,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衔接板201成一体构成,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组件1连接。
具体的,第一限制板20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限制板202成对称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右侧,两个第一限制板202之间留有空隙;第一加强板203设置有两段,两段第一加强板203成对称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上、下两侧,两段第一加强板203分别连接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
具体的,第二限制板205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左侧,第二限制板205与第二衔接板204成垂直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206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上侧,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衔接板204成一体构成,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一组件1连接。
具体的,第二限制板205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限制板205成对称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右侧,两个第二限制板205之间留有空隙;第二加强板206设置有两段,两段第二加强板206成对称设置在第二衔接板204的上、下两侧,两段第二加强板206分别连接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
具体的,两个第一限制板202之间的空隙中设置有连接件4,连接件4与第一衔接板201固定连接。
具体的,连接件4包括:固定孔401,固定孔401设置在连接件4的表面,固定孔401成贯穿设置在连接件4的表面;抵紧面402,抵紧面402设置在连接件4的下表面,抵紧面402用于贴合第一衔接板201;穿合面403,穿合面403设置在连接件4的表面,穿合面403成贯穿设置;稳定面404,稳定面404设置在穿合面403的上方,稳定面404与穿合面403成一体设置。
具体的,固定孔401成长方形,穿合面403与固定孔401成同一平面设置;连接件4成正方形设置,连接件4的内部成中空,连接件4通过固定孔401与第一衔接板201表面的通孔相连接,连接件4与第一限制板202之间留有空隙。
具体的,连接件4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件4分别设置在第一衔接板201的表面、第二衔接板204的表面。
具体的,穿合面403内部连接网片5,稳定面404与网片5贴合设置。
具体的,第一组件1包括:第一承接板101,第一承接板101与第一加强板203连接,第一承接板101与第一加强板203成一体连接;第一过渡板102,第一过渡板102的一端与第一承接板101连接,第一过渡板102的另一端与第一限制板202连接;第二承接板103,第二承接板103与第二加强板206连接,第二承接板103与第二加强板206一体连接;第二过渡板104,第二过渡板104的一端与第二承接板103连接,第二过渡板104的另一端与第二限制板205连接。
具体的,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一过渡板102将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限制板202之间形成封闭;第二承接板103和第二过渡板104将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限制板205之间形成封闭;第一承接板101与第二承接板103固定连接,第一承接板101与第二承接板103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第一承接板101与第二承接板103形成的弧形与第一加强板203和第二加强板206连接。
具体的,第二组件3包括:第三承接板301,第三承接板301与第二加强板206连接,第三承接板301与第二加强板206成一体连接;第三过渡板302,第三过渡板302的一端与第三承接板301连接,第三过渡板302的另一端与第一限制板202连接;第四承接板303,第四承接板303与第二加强板206连接,第四承接板303与第二加强板206一体连接;第四过渡板304,第四过渡板304的一端与第四承接板303连接,第四过渡板304的另一端与第二限制板205连接。
具体的,第三承接板301和第三过渡板302将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限制板202之间形成封闭;第四承接板303和第四过渡板304将第二加强板206与第二限制板205之间形成封闭;第三承接板301与第四承接板303固定连接,第三承接板301与第四承接板303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第三承接板301与第四承接板303形成的弧形与第一加强板203和第二加强板206连接;第三承接板301和第四承接板303形成的弧形与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形成的弧形相对称。
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组成的弧形面与第一过渡板102和第二过渡板104相连,并且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组成的弧形面内壁连接第一加强板203和第二加强板206的一端,通过第一加强板203和第二加强板206形成支撑效果,第一加强板203与第一限制板202成垂直设置,第一限制板202与第一过渡板102相连,通过第一加强板203、第一承接板101、第一过渡板102、第一限制板202形成扇形,通过其余第二承接板103、第二过渡板104、第三承接板301、第三过渡板302、第四承接板303、第四过渡板304组合形成扇形从而实现立柱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连接件4的抵紧面402与第一衔接板201相贴合在使用网片5时,将连接件4的稳定面404和穿合面403分别扣入网片5的间隔内,然后将连接件4的抵紧面402贴合在第一衔接板201的表面,同时将连接的固定孔401与第一衔接板201的通孔相对应进行螺钉紧固,在第一衔接板201的表面可以设置多个连接件4以相同的方式将网片5固定,而在网片5受到外物撞击时连接件4的穿合面403能对网片5和立柱形成一定的缓冲,因为穿合面403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在外物撞击到网片5时网片5受力而当网片5受到的力大于网片5在连接件4内部与立柱固定的力时网片5会沿着穿合面403的长度进行一定的位移,而通过网片5的位移也就能降低网片5在外物撞击时进行强制的阻挡而容易造成网片5或立柱的损坏通过连接件4在网片5受力后使得网片5有部分缓冲区对外物进行引导从而减少网片5或立柱的损坏。
在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的表面也能进行网片5安装,而在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进行网片5安装时需要通过外置的安装件将网片5固定在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的表面,而设置双层网片5在围栏使用时如果发生通过连接件4的穿合面403也无法减少的冲击力,采用在网片5的外侧增加新的网片5,在外置的网片5采用编织网具有有一定的延展性能适应部分外物冲击,而通过编织网对外物撞击进行第一次的阻挡缓冲从而在外物接触到另一网片5时能降低冲击力从而减少网片5和立柱的损坏。
通过第一限制板202、第一衔接板201形成的凹槽在与连接件4和网片5安装时,连接件4和网片5能包覆在第一限制板202和第一衔接板201形成的凹槽内部,通过凹槽对连接件4和网片5形成保护,因为现有的网片与立柱连接通常采用将网片直接与立柱连接,并且网片与立柱的连接处处于暴露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人为破坏连接节点,无法进行适当隐藏,同时现在的网片5与连接件4的连接处也不美观,连接处较为明显。
如图13所示另一种围栏系统,将原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3为弧形的立柱替换为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设置为在弧形表面还设置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的立柱,其余结构不变,不在此做重复赘述。使用更改后的立柱利用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使得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3具有较强的抗应力性能,因为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会与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的表面相配合,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会承受大部分的冲击,因为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将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的整体表面进行了断分,分开的表面形成了三段,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中间段的表面会承受大部分冲击,减少冲击力对整体表面的损坏将损坏控制在局部,提高立柱使用寿命。
【实施例九】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安装立柱;安装网片5,将网片5的侧边置入立柱的侧面;安装连接件4,将连接件4从立柱的侧面扣入网片5中,并将连接件4移动至立柱的通孔上
具体的,安装立柱;安装网片5,将网片5的侧边置入立柱的第一衔接板201上;安装连接件4,将连接件4从立柱的第一衔接板201上扣入网片5中,并将连接件4移动至立柱的通孔上。
具体的,安装连接件4的步骤为:将连接件4的抵紧面402贴合在第二衔接板204的表面,在连接件4扣入网片5时连接件4的穿合面403、连接件4的稳定面404同时穿过网片5的空格,稳定面404贴合网片5的侧边。
具体的,稳定面404贴合网片5的侧边后,连接件4的固定孔401与第二衔接板204的表面通孔相对应,将固定件通过固定孔401打入第二衔接板204内部进行固定。
具体的,安装立柱步骤包括:将立柱插入地基孔内通过混凝土填补立柱与基地孔之间的缝隙。
具体的,安装第二网片5时,在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的弧形表面贴合第二网片5,同时通过外置的安装件扣入第一承接板101和第二承接板103的弧形表面内部对第二网片5进行固定。
尽管上面对本申请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申请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申请构思的申请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1.一种立柱结构,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本体形成凹槽;
第一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本体呈一体构成,所述第一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本体连接形成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第二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本体呈一体构成,所述第二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本体连接形成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之间设有间距,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呈一体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制部均匀分布在所述本体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每两个分成一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左右两侧形成所述凹槽,所述本体的左右两侧成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呈对称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二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本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柱结构,其中,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限制部的连接处设置成一定角度,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所述第一限制部一体形成封闭整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柱结构,其中,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所述第一限制部形成的封闭整体内部成中空;
所述第一组件表面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一组件一体构成;
所述第二组件表面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组件一体构成,所述弧形凹槽设置有多个。
7.一种立柱,其中,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的立柱结构,所述本体还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组成中空的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
第一衔接部,所述第一衔接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接;
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加强部将所述第一衔接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连接;
所述第一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限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
第二衔接部,所述第二衔接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相连接;
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加强部将所述第二衔接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衔接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二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连接;
所述第二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限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
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
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
第一承接部,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相连接;
第二承接部,所述第二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承接部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相连接;
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相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相连接形成规则形状;
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承接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
第三承接部,所述第三承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三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承接部相连接;
第四承接部,所述第四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四承接部与所述第三承接部相连接;
第四过渡部,所述第四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承接部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三承接部、所述第三过渡部、所述第四承接部、所述第四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承接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第二承接部、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三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四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三承接部与所述第四承接部连接形成规则形状;
所述第三承接部与所述第四承接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过渡部与所述第四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19.一种立柱,其中,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的立柱结构,所述本体还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组成中空的空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
第一衔接部,所述第一衔接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接;
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成平齐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还与所述第一限制部连接;
所述第一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限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
第二衔接部,所述第二衔接部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
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相连接;
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成平齐设置;
所述第二衔接部与所述第一衔接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一限制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成相对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二加强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分别还与所述第二限制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成平齐设置;
所述第二限制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制部成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限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相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
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
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
第一承接部,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相连接;
第二承接部,所述第二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承接部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相连接;
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相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相连接形成规则形状;
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承接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
第三承接部,所述第三承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三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承接部相连接;
第四承接部,所述第四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所述第四承接部与所述第三承接部相连接;
第四过渡部,所述第四过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承接部相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三承接部、所述第三过渡部、所述第四承接部、所述第四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承接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第二承接部、第二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立柱,其中,所述第三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四过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所述第三承接部与所述第四承接部连接形成规则形状;
所述第三承接部与所述第四承接部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过渡部与所述第四过渡部成相对设置。
31.一种立柱,其中,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的立柱结构,所述弧形凹槽设置有四个,所述弧形凹槽每两个为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连接,所述弧形凹槽设置成向内凹陷的弧形;
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成对称设置。
32.一种围栏立柱,其中,具有上述权利要求23的一种立柱,所述围栏立柱的所述第一衔接部、所述第二衔接部的表面设置有通孔。
33.一种围栏立柱,其中,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1的一种立柱,所述围栏立柱的第一衔接部、第二衔接部的表面设置有通孔。
34.一种围栏立柱,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本体的表面开有通孔;
第一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本体一体构成,所述第一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本体连接成规则形状;
第二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本体一体构成,所述第二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之间有间距,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成一体构成。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衔接板,所述第一衔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衔接板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
第一限制板,所述第一限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限制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制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形成凹槽;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成一体构成;
第二衔接板,所述第二衔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衔接板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
第二限制板,所述第二限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限制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成一体构成。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一衔接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衔接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之间设置有空隙;
所述第一限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右侧,所述第一限制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成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上侧,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成一体构成,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组件连接。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一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右侧,两个所述第一限制板之间留有空隙;
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有两段,两段所述第一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段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二限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左侧,所述第二限制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成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上侧,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成一体构成,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组件连接。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二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右侧,两个所述第二限制板之间留有空隙;
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有两段,两段所述第二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段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组件、所述第二组件。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
第一承接板,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成一体连接;
第一过渡板,所述第一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制板连接;
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
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二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承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制板连接。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一承接板和所述第一过渡板将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
所述第二承接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将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
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承接板形成的弧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二组件包括:
第三承接板,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成一体连接;
第三过渡板,所述第三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承接板连接,所述第三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制板连接;
第四承接板,所述第四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所述第四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
第四过渡板,所述第四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承接板连接,所述第四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制板连接。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第三承接板和所述第三过渡板将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
所述第四承接板和所述第四过渡板将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限制板之间形成封闭;
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四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四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四承接板形成的弧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所述第三承接板和所述第四承接板形成的弧形与所述第一承接板和第二承接板形成的弧形相对称。
44.一种组件,其中,与上述权利要求33的一种围栏立柱配合。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一种组件,其中,所述组件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所述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所述侧翼多出所述本体的上下两侧;
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基体的表面,所述固定孔设置呈通孔;
抵紧面,所述抵紧面设置在所述侧翼的下表面;
穿合面,所述穿合面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右侧,所述穿合面在所述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
稳定面,所述稳定面设置在所述穿合面的上方,所述稳定面与所述穿合面成一体设置。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一种组件,其中,所述基体成正方形设置,所述基体的内部成中空,所述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所述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所述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
所述固定孔呈长方形通孔,所述穿合面呈长方形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穿合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
所述穿合面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所述固定孔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
47.一种组件,其中,与上述权利要求34-43中的任意一种立柱配合。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一种组件,其中,所述组件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所述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所述侧翼多出所述本体的上下两侧;
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基体的表面,所述固定孔设置呈通孔;
抵紧面,所述抵紧面设置在所述侧翼的下表面;
穿合面,所述穿合面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右侧,所述穿合面在所述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
稳定面,所述稳定面设置在所述穿合面的上方,所述稳定面与所述穿合面成一体设置。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一种组件,其中,所述基体成正方形设置,所述基体的内部成中空,所述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所述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所述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
所述固定孔呈长方形通孔,所述穿合面呈长方形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穿合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
所述穿合面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所述固定孔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
50.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围栏系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45中的一种组件,所述围栏系统还包括:
网片,所述网片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网片为金属丝焊接网、编织网、金属扩张网、双筋网中的任意一种。
52.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围栏系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48中的一种组件,所述围栏系统还包括:
网片,所述网片通过与所述连接件的穿合面配合连接。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网片为金属丝焊接网、编制网、金属扩张网、双筋网、单筋网中的任意一种。
54.一种建筑物,其中,所述建筑物具有上述权利要求50-51的一种围栏系统,所述建筑物被所述围栏系统围绕。
55.一种建筑物,其中,所述建筑物具有上述权利要求52-53的一种围栏系统,所述建筑物被所述围栏系统围绕形成屏障。
56.一种区域,其中,所述区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50-51的一种围栏系统,所述区域通过所述围栏系统围绕构成。
57.一种区域,其中,所述区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52-53的一种围栏系统,所述区域通过所述围栏系统围绕构成形成划分。
58.一种立柱,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本体的表面开有通孔;
第一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本体一体构成,所述第一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本体连接形成规则形状;
第二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本体一体构成,所述第二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成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之间有间距;
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衔接板,所述第一衔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衔接板位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的中间,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衔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衔接板设置成直板形状,所述第一衔接板的表面开有通孔;
第一限制板,所述第一限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右侧,所述第一限制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制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的连接处成直角设置,所述第一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制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右侧,两个所述第一限制板之间设置有间距;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成一体构成,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一衔接板构成一个完整的直板;
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限制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成直角,两个所述第一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右侧,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衔接板的上下两侧;
第二衔接板,所述第二衔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衔接板位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的中间,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衔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衔接板设置成直板形状,所述第二衔接板的表面开有通孔,所述第二衔接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成相同设置,所述第二衔接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成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衔接板与所述第一衔接板之间留有间距;
第二限制板,所述第二限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左侧,所述第二限制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制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的连接处成直角设置,所述第二限制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制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右侧,两个所述第二限制板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第二限制板与所述第一限制板成同一平面设置,所述第二限制板与所述第一限制板成对称设置;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衔接板成一体构成,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上下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二衔接板构成一个完整的直板;
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限制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成直角,两个所述第二限制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左侧,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成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衔接板的上下两侧;
所述第一衔接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构成的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二衔接板、第二限制板、第二加强板构成的所述本体成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
第一承接板,所述第一承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承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成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一过渡板,所述第一过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一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板将所述第一承接板和所述第一限制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承接板、所述第一过渡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所述第一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二承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承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二过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二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承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将所述第二承接板和所述第二限制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所述第二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一承接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一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承接板、所述第一过渡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成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
第三承接板,所述第三承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方,所述第三承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一体连接,所述第三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三过渡板,所述第三过渡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承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三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承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过渡板将所述第三承接板和所述第一限制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三承接板、所述第三过渡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所述第三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第四承接板,所述第四承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下方,所述第四承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一体连接,所述第四承接板设置成弧形;
第四过渡板,所述第四过渡板设置在所述第四承接板的下方,所述第四过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承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过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过渡板将所述第四承接板和所述第二限制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四承接板、所述第四过渡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一个密封扇形,所述第四过渡板设置成弧形;
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四承接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三承接板与所述第四承接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三承接板、所述第三过渡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四承接板、所述第四过渡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成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二过渡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承接板、所述第一过渡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三承接板、所述第三过渡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以及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第四承接板、所述第四过渡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的密封扇形相互形成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限制板多出所述第一衔接板的表面,所述第一限制板多出所述第一衔接板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衔接板形成凹槽,所述第二限制板多出所述第二衔接板的表面,所述第二限制板多出所述第二衔接板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衔接板形成凹槽;
所述密封扇形与所述第一衔接板、所述第一限制板、所述第二衔接板、所述第二限制板构成的所述立柱的整体成工形,所述立柱采用铝制材料一体形成。
59.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围栏系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种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种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1的一种立柱,所述围栏系统还包括:
网片,所述网片与连接件连接。
60.一种建筑物,其中,所述建筑物具有上述权利要求7-18中的任意一种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9-30中的任意一种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1的一种立柱,所述建筑物被所述立柱围绕。
61.一种区域,其中,所述区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7-18中的任意一种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9-30中的任意一种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1的一种立柱,所述区域通过所述立柱围绕构成。
62.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围栏系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2的一种围栏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3的一种围栏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4-43的任意一种围栏立柱,所述围栏系统还包括:
网片,所述网片与连接件连接。
63.一种建筑物,其中,所述建筑物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2的一种围栏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3的一种围栏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4-43的任意一种围栏立柱,所述建筑物被所述围栏立柱围绕。
64.一种区域,其中,所述区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2的一种围栏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3的一种围栏立柱或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4-43的任意一种围栏立柱,所述区域通过所述围栏立柱围绕构成。
65.一种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呈规则或不规则图形,所述基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侧翼,所述侧翼多出所述基体的上下两侧;
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基体的表面,所述固定孔设置成通孔;
抵紧面,所述抵紧面设置在所述侧翼的下表面;
穿合面,所述穿合面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右侧,所述穿合面在所述基体的右侧呈通孔设置;
稳定面,所述稳定面设置在所述穿合面的上方,所述稳定面与所述穿合面成一体设置。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一种连接件,其中,所述基体成正方形设置,所述基体的内部成中空,所述基体的四角分别切割有长方形凹槽,所述基体切割后的长方形凹槽形成所述基体上下两侧的侧翼;
所述固定孔呈长方形通孔,所述穿合面呈长方形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穿合面设置在同一平面形成长方形通孔;
所述穿合面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不大于所述固定孔形成的长方形通孔宽度,所述穿合面配合所述稳定面用于固定网片。
67.一种组件,其中,所述组件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5-66中的任意一种连接件,所述组件还包括固定螺栓,所述连接件的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螺栓配合连接。
68.一种围栏立柱,其中,所述围栏立柱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7的一种组件,所述围栏立柱表面具有通孔,所述围栏立柱与所述组件的连接件配合连接,所述围栏立柱的通孔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固定孔配合通过所述固定螺栓连接。
69.一种围栏系统,其中,所述围栏系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7的一种组件和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8的一种围栏立柱,所述围栏系统还具有网片,所述网片通过所述组件与所述围栏立柱固定连接。
70.一种建筑物,其中,所述建筑物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9的一种围栏系统,所述建筑物被所述围栏系统围绕形成屏障。
71.一种区域,其中,所述区域具有上述权利要求69的一种围栏系统,所述区域通过所述围栏系统围绕构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