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电站箱体。
背景技术:
变电站是指电力系统中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的场所,应用于城市高层建筑、城乡建筑、居民小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小型工厂、矿山油田以及临时施工用电等场所。
现有的变电站由于自身箱体的连接结构影响,存在箱体连接固定不牢固,稳定性差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变电站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结构稳固牢靠,有效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电站箱体,包括主体和设于主体上的顶盖,所述主体包括底座、立柱、隔柱、隔板、横梁和竖梁,所述立柱为四个,四个立柱垂直设立在底座的四角,所述隔柱和隔板将主体分隔成变压器室、高压室和低压室,所述横梁和竖梁设置于隔柱和立柱之间,并且所述横梁和竖梁设置于隔柱和立柱的顶端,所述立柱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所述隔柱内设置有第二加强件,所述隔板内间隔设置有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均沿主体高度方向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板为两个,分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沿前后方向设置主体内,所述第二隔板沿左右方向设置主体内,且所述第二隔板的左端与第一隔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柱为三个,分为第一隔柱、第二隔柱和第三隔柱,所述第一隔柱和第二隔柱设置于第一隔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三隔柱设置于第二隔板的右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焊接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为两个,两个第一加强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自第一加强板末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和自第一连接板末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板,装设于变压器室内两立柱的第一加强件上设置有多个垫块,多个垫块自下向上间隔设置于靠内一侧的第一焊接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具有相同结构,包括第二加强板、自第二加强板两端沿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板和自第二连接板下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板,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第二加强板朝主体外侧,所述第一隔板内的第三加强件与第一隔柱和第二隔柱内的第二加强件垂直,所述第二隔板内的第三加强件与第三隔柱内的第二加强件垂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梁和竖梁之间以及横梁与第一隔板之间均设置有第一三角板,所述第一三角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顶盖的下端设有第二三角板,所述第二三角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顶盖通过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与螺母配合装设于主体的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和顶盖之间设置有防水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立柱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所述隔柱内设置有第二加强件,所述隔板内间隔设置有第三加强件,这样能使变电站箱体的结构变得稳固牢靠,有效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第一三角板和第二三角板的设置能使主体和顶盖快速组装起来,提高变电站箱体的组装效率;所述主体和顶盖之间设置有防水边,防水边的设置能有效提高变电站箱体的防水性能,进一步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主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加强件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加强件(第三加强件)的截面图。
图中:1-主体,2-顶盖,3-底座,4-立柱,5-第一隔柱,6-第二隔柱,7-第三隔柱,8-第一隔板,9-第二隔板,10-横梁,11-竖梁,12-变压器室,13-高压室,14-低压室,15-第一加强件,151-第一加强板,152-第一连接板,153-第一焊接板,16-第二加强件,17-第三加强件,18-第二加强板,19-第二连接板,20-第二焊接板,21-垫块,22-第一三角板,23-第一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变电站箱体,包括主体1和设于主体1上的顶盖2,所述主体1包括底座3、立柱4、隔柱、隔板、横梁10和竖梁11,所述立柱4为四个,四个立柱4垂直设立在底座3的四角,所述隔柱和隔板将主体1分隔成变压器室12、高压室13和低压室14,所述横梁10和竖梁11设置于隔柱和立柱4之间,并且所述横梁10和竖梁11设置于隔柱和立柱4的顶端,所述立柱4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15,所述隔柱内设置有第二加强件16,所述隔板内间隔设置有第三加强件17,所述第一加强件15、第二加强件16和第三加强件17均沿主体1高度方向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板为两个,分为第一隔板8和第二隔板9,所述第一隔板8沿前后方向设置主体1内,所述第二隔板9沿左右方向设置主体1内,且所述第二隔板9的左端与第一隔板8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柱为三个,分为第一隔柱5、第二隔柱6和第三隔柱7,所述第一隔柱5和第二隔柱6设置于第一隔板8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三隔柱7设置于第二隔板9的右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件15包括第一加强板151、第一连接板152和第一焊接板153,所述第一加强板151为两个,两个第一加强板151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152自第一加强板151末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152和自第一连接板152末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板153,装设于变压器室12内两立柱4的第一加强件15上设置有多个垫块21,多个垫块21自下向上间隔设置于靠内一侧的第一焊接板153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16和第三加强件17具有相同结构,包括第二加强板18、自第二加强板18两端沿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板19和自第二连接板19下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板20,所述第二加强件16的第二加强板18朝主体1外侧,所述第一隔板8内的第三加强件17与第一隔柱5和第二隔柱6内的第二加强件16垂直,所述第二隔板9内的第三加强件17与第三隔柱7内的第二加强件16垂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隔板8和第二隔板9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件15,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变电站箱体结构的牢固性,进一步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梁10和竖梁11之间以及横梁10与第一隔板8之间均设置有第一三角板22,所述第一三角板2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3,所述顶盖2的下端设有第二三角板,所述第二三角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23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顶盖2通过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23与螺母配合装设于主体1的上方,这样能使主体1和顶盖2快速组装起来,提高变电站箱体的组装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1和顶盖2之间设置有防水边,防水边的设置能有效提高变电站箱体的防水性能,进一步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立柱4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15,所述隔柱内设置有第二加强件16,所述隔板内间隔设置有第三加强件17,这样能使变电站箱体的结构变得稳固牢靠,有效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第一三角板22和第二三角板的设置能使主体1和顶盖2快速组装起来,提高变电站箱体的组装效率;所述主体1和顶盖2之间设置有防水边,防水边的设置能有效提高变电站箱体的防水性能,进一步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1.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设于主体上的顶盖,所述主体包括底座、立柱、隔柱、隔板、横梁和竖梁,所述立柱为四个,四个立柱垂直设立在底座的四角,所述隔柱和隔板将主体分隔成变压器室、高压室和低压室,所述横梁和竖梁设置于隔柱和立柱之间,并且所述横梁和竖梁设置于隔柱和立柱的顶端,所述立柱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所述隔柱内设置有第二加强件,所述隔板内间隔设置有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均沿主体高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两个,分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沿前后方向设置主体内,所述第二隔板沿左右方向设置主体内,且所述第二隔板的左端与第一隔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柱为三个,分为第一隔柱、第二隔柱和第三隔柱,所述第一隔柱和第二隔柱设置于第一隔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三隔柱设置于第二隔板的右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焊接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为两个,两个第一加强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自第一加强板末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和自第一连接板末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板,装设于变压器室内两立柱的第一加强件上设置有多个垫块,多个垫块自下向上间隔设置于靠内一侧的第一焊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具有相同结构,包括第二加强板、自第二加强板两端沿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板和自第二连接板下端垂直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板,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第二加强板朝主体外侧,所述第一隔板内的第三加强件与第一隔柱和第二隔柱内的第二加强件垂直,所述第二隔板内的第三加强件与第三隔柱内的第二加强件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和竖梁之间以及横梁与第一隔板之间均设置有第一三角板,所述第一三角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顶盖的下端设有第二三角板,所述第二三角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顶盖通过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与螺母配合装设于主体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和顶盖之间设置有防水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