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游艺娱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主题公园应运而生。
在主题公园中,提供了一种常见的观光塔,提供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以及可以沿立柱上升至空中的座椅,自动将游客运载至高空中,提供高空观光视野,并且可将游客自动送回至地面。
因而,现有的观光塔所提供的高空观光功能单一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以解决现有的观光塔所提供的高空观光功能单一有限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所述观光塔包括塔身立柱、座舱、导向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
所述塔身立柱的部分设置于水中,所述座舱与所述塔身立柱通过所述导向组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座舱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座舱沿所述塔身立柱直线运动上升至空中或下降至水中;
所述座舱为设有通风系统的封闭舱体,所述座舱设有观赏窗口。
针对在先技术,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将塔身立柱的部分设置于水中,座舱与塔身立柱通过导向组件滑动连接,座舱为设有通风系统的封闭舱体,且座舱设有观赏窗口。从而,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座舱可沿塔身立柱升降运动,当座舱升高至空中时,游客可从高空视野观赏风景,当座舱下降潜入水中时,游客可观赏水下风景,从而可以提供一种兼具上天入水功能的新型观光塔,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未下水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下水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沿a方向的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中座舱沿a方向的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中ⅰ位置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中ⅱ位置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沿b方向的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沿c方向的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8中ⅲ位置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座舱的简化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中a方向的塔身立柱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所述观光塔包括塔身立柱10、座舱11、导向组件12和第一驱动组件13;
所述塔身立柱10的部分设置于水中,所述座舱11与所述塔身立柱10通过所述导向组件1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3与所述座舱11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3驱动所述座舱11沿所述塔身立柱10直线运动上升至空中或下降至水中;
所述座舱11为设有通风系统的封闭舱体,所述座舱11设有观赏窗口。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5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的整体示意图,该观光塔包括塔身立柱10、座舱11、导向组件12和第一驱动组件13。塔身立柱10为观光塔的支撑主体,为其它设备提供安装空间及固定基础。塔身立柱10可采用金属材料焊接形成桁架结构,当塔身立柱10较长时,也即竖立安装时高度较高时,可塔身立柱10分为多段标准节,每段标准节为相同的桁架结构,相邻两个标准节之间可以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便于拆装。将塔身立柱10的部分设置于水中,可以在水底下的处理地基形成锚固结构,将塔身立柱10的根部直接固定在水底,从水面上伸出伸向空中。也可以采用其它辅助的构件将塔身立柱10悬垂伸入到水中。水域环境可以为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池塘等,也可以为人工开挖形成的人工水域。
座舱11与塔身立柱10通过导向组件12滑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13与座舱11连接,第一驱动组件13驱动座舱11沿塔身立柱10直线运动上升至空中或下降至水中。且该座舱11为设有通风系统的封闭舱体,座舱11设有观赏窗口。需要说明的是,当座舱为采用高强度的金属制造外壳时,可在外壳上开设多个独立的观赏窗口供游客观赏。当座舱为采用高强度的玻璃制造外壳时,整个玻璃外壳可以作为观赏窗口。那么,当第一驱动组件13驱动座舱11沿塔身立柱10上升至空中时,座舱11中的游客可以通过观赏窗口从高空视野欣赏风景。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了设有通风系统的封闭舱体作为座舱11,因而,座舱11可以在第一驱动组件13的驱动下潜入至水中,而游客不会有溺水风险,并且,通风系统可以为密封的舱体补充新鲜的空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将塔身立柱的部分设置于水中,座舱与塔身立柱通过导向组件滑动连接,座舱为设有通风孔的封闭舱体,且座舱设有观赏窗口。从而,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座舱可沿塔身立柱升降运动,当座舱升高至空中时,游客可从高空视野观赏风景,当座舱下降潜入水中时,游客可观赏水下风景,从而可以提供一种兼具上天入水功能的新型观光塔,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
可选地,参照图6至图9,所述观光塔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座舱电机14和传动组件15;
所述座舱电机14设置于所述座舱11上,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座舱电机14连接,所述座舱电机14通过所述传动组件15驱动所述座舱11绕所述塔身立柱10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6至图9所示,为了扩展游客的观景视野,座舱11除了可以沿塔身立柱10升降运动,还可以在座舱11上安装座舱电机14,并在座舱电机1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组件,该传动组件的一部分固定于塔身立柱10上,另一部分与座舱电机1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从而,座舱11可以绕塔身立柱10转动。可以理解是,为了减小转动的阻力,可以在座舱11与塔身立柱10之间设置滚轮或滚珠。座舱电机14通过传动组件15驱动座舱11绕塔身立柱10转动,从而实现座舱11的360度环绕旋转,游客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水下,均可无需走动便可欣赏到不同方位的景色。
可选地,参照图7至图9,所述传动组件15包括托轮151和回转支架152;
所述回转支架152设置有供所述托轮151滚动的平面,所述托轮151与所述座舱11固定连接,所述座舱电机14驱动所述托轮151相对所述回转支架152滚动。
具体而言,如图7至图9所示,传动组件15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使用摩擦传动实现,可以通过在座舱11围绕塔身立柱的一圈设置多个托轮151,托轮151可以是橡胶材质摩擦力较大的滚轮。在环绕塔身立柱设置一个回转支架152,在回转支架152上设置有一圈水平的滚动平台,当座舱11与回转支架152连接时,托轮151压在滚动平台上,可以将座舱电机14与其中一个或多个托轮151连接,当座舱电机14运转时,托轮151在滚动平台上滚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座舱11围绕塔身立柱转动,扩展游客的观景视角和视野。并且,摩擦轮传动的方式,具有较小的噪音,游客更为舒适。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15包括传动齿轮、传动齿圈和回转支架;
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座舱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圈与所述回转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回转支架与所述塔身立柱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圈啮合。
具体而言,传动组件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可以使用传动齿轮和传动齿圈以及回转支架,将传动齿轮与座舱电机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座舱电机14可以带动传动齿轮转动,将传动齿圈与回转支架固定连接,回转支架与塔身立柱10滑动连接,比如,回转支架与塔身立柱10滑动连接,座舱11可以套设在回转支架上,回转支架相对塔身立柱10上下运动时可以带动座舱11上下运动,将传动齿圈沿回转支架的圆周方向通过螺栓固定,传动齿轮与传动齿圈啮合。当座舱电机14带动传动齿轮转动时,由于传动齿圈是固定在回转支架上的,而回转支架与塔身立柱10之间的相对运动形式为转动,因而传动齿轮会绕着传动齿圈转动,带动座舱电机14以及座舱11绕着回转支架也即绕着塔身立柱10转动。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减速器,将减速器设置在座舱电机14与传动齿轮之间,实现减速增扭的作用。这种传动方式中,传动齿轮和传动齿圈的齿数、模数等参数可根据实际设备尺寸及运动参数确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约束。传动齿轮和传动齿圈均是易于设计加工制造的,相应的,观光塔的成本会较低。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与所述座舱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具体而言,为了实现扭矩的提升,增大转动的动力,传动组件还可以包括减速器,将减速器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与座舱电机的转轴和传动组件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该减速器可以是常规的齿轮减速箱,也可以为体积较小、占用空间较小的蜗轮蜗杆减速器,当然,也可以为行星齿轮减速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该装置的使用环境和装配空间具体选择。当使用减速器之后,由于减速器的减速增扭效果,座舱旋转的动力更大,可以承载更多的游客。可选地,参照图1,所述塔身立柱10锚固于水中的地基上。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可在水底的地基上施做锚固孔,在锚固孔内灌浆,并埋入金属连接接头,比如,预埋螺柱。从而可将塔身立柱10锚固于水中的地基上。
可选地,参照图10,所述观光塔还包括悬臂梁16,所述悬臂梁16固定于陆地的地基上,所述塔身立柱10与所述悬臂梁16固定连接,所述塔身立柱10的部分悬垂深入水中。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除了在水下施工,将塔身立柱10锚固于水中的地基上。还可提供悬臂梁16,将悬臂梁16固定于陆地的地基上,塔身立柱10与悬臂梁16使用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将塔身立柱10的部分悬垂深入水中。从而,避免水体对塔身立柱10的根部造成侵蚀,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座舱11上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座舱11外部的空气环境连通。
具体而言,观光塔座舱11上的通风系统可以是通风孔,该通风孔座舱11外部的空气环境连通,可将通风孔设置于座舱11的顶部,以提供较多的下潜深度,并且,下潜过程中,通风孔不能被水面淹没。从而,游客可以透过观赏窗口在水下欣赏风景。
可选地,所述通风系统还包括第一通风装置,所述第一通风装置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装置与所述塔身立柱10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为观光塔的通风系统配备第一通风装置。该第一通风装置与座舱11上的通风孔连通,可以包括鼓风机、以及净化器等。通过该第一通风装置可以向座舱内主动输入新鲜的空气。可将该第一通风装置安装固定在塔身立柱10的顶部,使用软管将其与座舱11上的通风孔连通。软管的长度可以大于座舱11下降的行程,当座舱11完全潜入水中时,仍可接收新鲜空气,游客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从而可以实现座舱11的深潜保障游客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通风系统包括集成于所述座舱11内部的第二通风装置。
具体而言,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二通风装置集成设置在座舱11内部。比如第二通风装置可以包括空气净化器、循环泵和通风管路,循环泵可以抽取密闭舱体内的空气输入进空气净化器中净化处理后通过通风管路输出至舱内各处,保证游客的舒适性。在这种方式中,由于第二通风装置集成在座舱11内部,无需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座舱11可以做到完全密闭,其下降入水深度不用受到通风换气因素的制约,入水深度可以更深,游客可以欣赏水下更深处的景色。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3包括曳引电机131、曳引轮132、曳引缆绳133和配重块134;
所述曳引电机131固定于所述塔身立柱10的顶部,所述曳引轮132与所述曳引电机13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曳引缆绳133绕过所述曳引轮132一端与所述座舱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块134连接。
具体而言,参照图1,当采用曳引驱动的方式驱动座舱11上下运动时,第一驱动组件13可以包括曳引电机131、曳引轮132、曳引缆绳133和配重块134。可以在塔身立柱10的顶部设置驱动机房,将曳引电机131固定在该驱动机房内,在曳引电机13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曳引轮132。曳引轮132上可以开设绳槽以增大摩擦力,曳引缆绳133绕过曳引轮132一端与座舱11连接,另一端与配重块134连接。当曳引电机131转动时,曳引轮132同步转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曳引缆绳133运动带动座舱11的上升或者下降。配重块134则起到平衡座舱11重量的效果,可以减小曳引电机131的输出负载,达到节能效果。可以理解的是,还可能存在另外一种与曳引驱动不同的齿轮齿条驱动的方式,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13可以包括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驱动电机固定于座舱11上,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齿条固定于塔身立柱10上,齿条沿塔身立柱10的高度方向设置,齿轮与齿条啮合。从而当驱动电机通电运转时,可以带动齿轮转动,在齿轮与齿条的啮合作用下,齿轮沿齿条向上爬升或者下降,从而可以带动驱动电机以及座舱11上下运动。这种驱动方式中,无需在塔身立柱10的顶部设置机房,避免了塔身立柱10顶端的载荷过度集中。需要说明的是,齿轮齿条驱动的方式与前述介绍的曳引驱动是完全独立的两种不同的驱动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产品结构需求选择其中一种驱动方式。
可选地,参照图7至图8,所述座舱11包括金属龙骨111和玻璃外壳112,所述玻璃外壳112通过标准扣件与所述金属龙骨1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玻璃外壳112为双层钢化夹胶玻璃。
具体而言,如图7至图8所示,该观光塔所使用座舱11可以使用金属龙骨111作为座舱11的结构框架,用于承载。金属龙骨111可以使用高强度的钢材或轻质的高强度合金材料焊接制成,并预留出紧固扣件的连接位置。可将双层钢化夹胶玻璃通过标准扣件与金属龙骨111固定连接围成玻璃外壳112。可以理解的是,当座舱11的体积较大时,可以将其分割多个模块,再通过高强度螺栓紧固。比如,当座舱11为圆形座舱时,可将其等分为四部分或八部分,每部分的结构相同,可以通过螺栓将相邻的两部分紧固连接,拼装为完整的座舱11。此外,为了提升游客的游玩舒适性,还可以在座舱内设置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以及其它多媒体娱乐设施。
可选地,参照图3,所述观光塔还包括载客平台17,所述载客平台用于游客上下所述座舱11;
所述载客平台17包括第一平台171,所述第一平台171的两端分别连接陆地与所述座舱11。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由于座舱11与塔身立柱10连接,而塔身立柱10位于水中,为了将游客输送至座舱11中,可在陆地与座舱11之间修建载客平台17。该载客平台17可以包括第一平台171,第一平台171的一端在陆地上,第一平台171的另一端延伸至座舱11,第一平台171可以为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栈桥。当然,实际中,也可使用船将游客送至座舱11中。
可选地,参照图3和图11,所述座舱11包括底面113、顶面114以及连接所述底面113和所述顶面114的侧面115,所述底面113的面积小于所述顶面114的面积;
所述载客平台17还包括第二平台172,所述第二平台172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台171位于水面的一端,所述第二平台172与所述第一平台171滑动连接;
在所述第二平台172相对所述第一平台171伸出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平台172靠近所述座舱11;在所述第二平台172相对所述第一平台171缩回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平台172远离所述座舱11。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座舱11包括底面113、顶面114以及连接底面113和顶面114的侧面115。为了减小座舱11入水时的阻力,可设计底面113的面积小于顶面114的面积,即此时侧面115与水面之间呈倾斜状态,座舱11为下部窄,上部宽的造型,可以减小入水面积,更有利于入水,并且上部增加的空间可以下部减小的空间,从而保证座舱内部的空间容积大小不缩减,可以用于装设影音设备等其它娱乐设备。
如图3所示,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载客平台17对座舱11的上下运动造成干涉阻碍,在第一平台171位于水面的一端还连接有第二平台172,第二平台172与第一平台171滑动连接。比如,在第一平台171上设置轨道,将第二平台172安装在轨道上通过电机实现驱动。在第二平台172相对第一平台171伸出的情况下,第二平台172靠近座舱11,此时,游客可以通过第一平台171和第二平台172进出座舱11。在第二平台172相对第一平台171缩回的情况下,第二平台172远离座舱11,此时,第二平台172与座舱11之间间隔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止座舱11上下运动时碰撞到第二平台172。
可选地,参照图5和图12,所述导向组件12包括导轨121和导靴122;
所述导轨121固定在所述塔身立柱10上,所述导靴122固定在所述座舱11上,所述导轨121嵌设于所述导靴122的凹槽内。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12所示,上述导向组件可以包括导轨121和导靴122,导轨121可以为t型导轨,t型导轨通过螺栓固定在塔身立柱10上,沿塔身立柱10的高度方向设置。导靴122可以为开设有u形槽的块状物体,导轨121嵌设于导靴122的凹槽内,从而通过导轨121和导靴122的相互约束,引导座舱11沿塔身立柱10的上下运动。
可选地,所述塔身立柱10内设置有检修通道,所述检修通道内设置有钢梯或自动电梯。
具体而言,还可以充分利用塔身立柱10内部的空间,在其内部设置检修通道,该检修通道内可以设置钢梯或自动电梯。从而,运维人员可以通过检修通道检查维护设备的连接可靠性,检修各个机电设备,保证观光塔的安全运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可入水的新型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光塔包括塔身立柱、座舱、导向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
所述塔身立柱的部分设置于水中,所述座舱与所述塔身立柱通过所述导向组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座舱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座舱沿所述塔身立柱直线运动上升至空中或下降至水中;
所述座舱为设有通风系统的封闭舱体,所述座舱设有观赏窗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光塔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座舱电机和传动组件;
所述座舱电机设置于所述座舱上,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座舱电机连接,所述座舱电机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座舱绕所述塔身立柱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托轮和回转支架;
所述回转支架设置有供所述托轮滚动的平面,所述托轮与所述座舱固定连接,所述座舱电机驱动所述托轮相对所述回转支架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传动齿圈和回转支架;
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座舱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圈与所述回转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回转支架与所述塔身立柱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圈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与所述座舱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立柱锚固于水中的地基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光塔还包括悬臂梁,所述悬臂梁固定于陆地的地基上,所述塔身立柱与所述悬臂梁固定连接,所述塔身立柱的部分悬垂深入水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座舱上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所述座舱外部的空气环境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还包括第一通风装置,所述第一通风装置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装置与所述塔身立柱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包括集成于所述座舱内部的第二通风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曳引电机、曳引轮、曳引缆绳和配重块;
所述曳引电机固定于所述塔身立柱的顶部,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曳引缆绳绕过所述曳引轮一端与所述座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块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舱包括金属龙骨和玻璃外壳,所述玻璃外壳通过标准扣件与所述金属龙骨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玻璃外壳为双层钢化夹胶玻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观光塔还包括载客平台,所述载客平台用于游客上下所述座舱;
所述载客平台包括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的两端分别连接陆地与所述座舱。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舱包括底面、顶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的侧面,所述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顶面的面积;
所述载客平台还包括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台位于水面的一端,所述第二平台与所述第一平台滑动连接;
在所述第二平台相对所述第一平台伸出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平台靠近所述座舱;在所述第二平台相对所述第一平台缩回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平台远离所述座舱。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轨和导靴;
所述导轨固定在所述塔身立柱上,所述导靴固定在所述座舱上,所述导轨嵌设于所述导靴的凹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身立柱内设置有检修通道,所述检修通道内设置有钢梯或自动电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