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阻尼器领域,是涉及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中增设阻尼器可有效减小地震荷载、风荷载等对主体结构安全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耐强震能力。其中,因为金属阻尼器具有良好的滞回耗能特性,且性能稳定,能够消耗大量的地震动或风振动能量,从而减小建筑物在各种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破坏,能有效降低地震或风振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其中大部分金属阻尼器为一次性的使用器械,例如低屈服点钢阻尼器等,在地震荷载作用后,阻尼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必须对受损的阻尼器进行更换或对其核心耗能构件进行更换才能保证阻尼器的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减震效果强并且无需更换核心耗能构件即可实现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包括用于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一侧的滑动导杆以及套置在滑动导杆上的防护壳;在防护壳内安装有分别与滑动导杆的上下两侧面相接触的金属耗能板,所述防护壳的外侧壁与建筑构件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金属耗能板与对应的防护壳侧壁之间设有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防护板和下防护板以及设置在上、下防护板之间并且与之连接的防护壳连接部,所述滑动导杆位于上、下防护板之间,所述防护壳连接部与建筑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导杆的一端设有多边形柱体,所述金属耗能板的形状与滑动导杆和多边形柱体的对应端面相适配。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防护板和下防护板的两侧均设有盖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下防护板的中部设有贯穿金属耗能板的栓杆,所述弹簧套置在栓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栓杆穿过多边形柱体,两个金属耗能板位于栓杆右侧部分的间距大于其位于栓杆左侧部分的间距。
进一步的,在所述固定板和防护壳连接部上均设有用于与建筑构件连接的螺纹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滑动导杆上设有与栓杆相对应的通缝。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金属耗能板、弹簧与滑动导杆的相互作用,将传递的地震荷载以及风荷载通过金属耗能板变形来消耗,使在最大程度保护建筑物的情况下削弱地震荷载以及风荷载的破坏能。并且可以通过改变金属耗能板的厚度、屈服强度以及弹簧的刚度等级来控制阻尼器的抗震能力,其力学性能简单,成本低易拆卸,可以实现自我修复,在建筑中可以达到重复使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壳及金属耗能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导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上防护板、2-下防护板、3-防护壳连接部、5-多边形柱体、6-金属耗能板、7-弹簧、8-栓杆、9-滑动导杆、10-固定板、11-通缝。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板10、滑动导杆9以及防护壳,所述固定板10和防护壳的外侧端均设有螺纹孔用于与对应的建筑结构件相固定,滑动导杆9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0的内侧壁上,防护壳套置在滑动导杆9的外侧,在防护壳内安装有分别与滑动导杆9的上下两侧面相接触的金属耗能板6,金属耗能板6的左右两端均与防护壳通过焊接固定。
防护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防护板1和下防护板2、设置在上、下防护板之间并且与之连接的防护壳连接部3以及设置在上下防护板两侧的盖板,在防护壳连接部3上设有用于与建筑结构件连接的螺纹孔。两个金属耗能板6位于上下防护板之间的位置,滑动导杆9安装在两个金属耗能板6之间,在金属耗能板6的中部位置与对应的上下防护板之间设有弹簧7。
在滑动导杆9的一端设有多边形柱体9,与防护壳配合后,多边形柱体9位于金属耗能板6的中间位置并且与金属耗能板6与其相贴合,即两个金属耗能板6的厚度、多边形柱体5上下边间距以及两个弹簧7的长度之和等于上下防护板的间距。
在上下防护板上设有贯穿金属耗能板6的栓杆8,所述弹簧7套置在栓杆8上并且与防护壳和金属耗能板6之间无连接。在多边形柱体5和滑动导杆9上设有与栓杆8相对应的通缝11,所述通缝11沿滑动导杆9的长度方向设置,当防护壳与滑动导杆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的时候,栓杆8会在通缝11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在受到地震或风荷载横向水平力作用时,该阻尼器的滑动导杆9产生横向位移,滑动导杆9端部的多边形柱体5跟随移动,对称设置于防护壳4内部的金属耗能板6因与多边形柱体5直接接触,从而会限制与减小滑动导杆9的进一步位移,而多边形柱体5就会使得金属耗能板6产生形变,利用其塑性弯曲变形达到消能减震的效果。设置于金属耗能板6中段的弹簧用于提供给金属阻尼器的附加刚度,可调节金属耗能板6的变形量,并且实现弧形耗能板6发生形变后的复位。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固定板(10)、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0)一侧的滑动导杆(9)以及套置在滑动导杆(9)上的防护壳;在防护壳内安装有分别与滑动导杆(9)的上下两侧面相接触的金属耗能板(6),所述防护壳的外侧壁与建筑构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耗能板(6)与对应的防护壳侧壁之间设有弹簧(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防护板(1)、下防护板(2)以及设置在上防护板(1)和下防护板(2)之间并且与之连接的防护壳连接部(3),所述滑动导杆(9)位于上防护板(1)和下防护板(2)之间,所述防护壳连接部(3)与建筑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杆(9)的一端设有多边形柱体(5),所述金属耗能板(6)的形状与滑动导杆(9)和多边形柱体(5)的对应端面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防护板(1)和下防护板(2)的两侧均设有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防护板(1)和下防护板(2)的中部设有贯穿金属耗能板(6)的栓杆(8),所述弹簧(7)套置在栓杆(8)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栓杆(8)穿过多边形柱体(5),两个金属耗能板(6)位于栓杆(8)右侧部分的间距大于其位于栓杆(8)左侧部分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板(10)和防护壳连接部(3)上均设有用于与建筑构件连接的螺纹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复位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动导杆(9)上设有与栓杆(8)相对应的通缝(1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