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顶升式布料机是把布料机及其平台固定于爬模系统上,无需自带动力系统,在爬模爬升时同步带动其爬升就位。布料机底座平台高出爬模平台自成独立体系,不影响爬模自身作业面施工,又可以兼做临时施工材料堆放场地。顶升式布料机不但解决了高层建筑核心筒狭小空间内布料机塔身和爬架在空间上的干涉问题,而且操作简单方便,避免预埋件设置及每次爬升带来的安全隐患,又能减少对塔吊的占用,因此能大大加快主体结构施工速度,并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目前顶升式布料机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高层建筑领域。
顶升式布料机常规做法是布料机、布料机平台、爬模架体三者通过固定连接方式连成整体工作。但布料机工作时,尤其是超高层高压泵送布料机,其巨大的泵送压力会通过底下平台对爬模架体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且由于施工作业面限制,布料机往往搁置于两片或若干片独立的爬架上,当爬架每次液压顶升时必然会产生不同步的竖向位移差,此时独立的爬架会通过连接体产生相互牵扯力,从而损伤架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导致不同程度的倾斜、变形甚至散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解决顶升式布料机工作时对爬模架体产生较大冲击力以及爬架液压顶升时对爬架产生牵扯力,影响爬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顶升式布料机跨接于相邻的两个爬模架体的顶端,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爬架顶梁,设于各所述爬模架体的顶部与所述顶升式布料机之间;
平台主梁,跨接于两个所述爬模架体的爬架顶梁上,所述平台主梁与所述爬架顶梁垂直设置于所述顶升式布料机底部;
保护支座,设于所述爬架顶梁与所述平台主梁之间,所述保护支座包括与各所述爬架顶梁固定的底板、固定于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连接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两端的两个第二侧板及设于所述保护支座内的隔振垫,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爬架顶梁平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平台主梁平行,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高于所述隔振垫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低于所述隔振垫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爬模架体包括爬架立杆,相邻所述爬架立杆之间设有交叉斜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爬架顶梁为工字钢,各所述爬模架体上设有间隔且平行布置的多个所述爬架顶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与所述爬架顶梁的相对两侧固定的两个板体,各所述板体与所述保护支座之间固定有倾斜的加劲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隔振垫为橡胶垫。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区别于传统顶升式布料机平台与爬架之间的“硬”连接,而采用“软”连接的形式,通过在平台主梁与爬架顶梁之间设置保护支座与隔振垫,减少布料机工作时对爬模架体的振动影响;减小独立液压系统的爬模顶升时,由于与顶部顶升式布料机平台的固定连接而产生的对爬模架体的牵扯力;同时设置交叉斜撑加固爬模架体,提高爬模架体自身的刚度和强度。采取一“松”一“紧”的构造措施,保证爬模架体承载布料机工作和顶升时不致倾斜、变形甚至散架,有利于提高爬架的一次使用率,减少现场维修保养工作。
(2)本实用新型保护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于现场制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保护支座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b-b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交叉斜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爬模架体与交叉斜撑的位置关系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顶升式布料机1;布料机平台2;平台主梁21;爬模架体3;爬架顶梁31;交叉斜撑32;爬架立杆33;保护支座4;底板41;第一侧板42;第二侧板43;隔振垫5;加劲肋6。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顶升式布料机1固定于布料机平台2上,所述布料机平台2跨接于相邻的两个爬模架体3的顶端,所述保护结构包括:爬架顶梁31、平台主梁21、保护支座4及隔振垫5,通过将所述保护支座4与爬架顶梁31固定,将所述隔振垫5设置于所述保护支座4内,使得平台主梁21与爬架顶梁31之间的连接为柔性连接,隔振垫5可以吸收所述顶升式布料机1工作时传递的震动能量,减少爬模架体3的直接震动;优选地,所述爬模架体3上还设置有交叉斜撑32来加强爬模架体3自身的刚度来稳定性,进一步保证爬模架体3承载顶升式布料机1工作和顶升时不致倾斜、变形甚至散架,有利于提高爬模架体3的一次使用率,减少现场维修保养工作。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所述爬架顶梁31设于各所述爬模架体3的顶部与所述布料机平台2之间;所述布料机平台2包括位于所述布料机平台2底部的平台主梁21,所述平台主梁21跨接于两个所述爬模架体3的爬架顶梁31上,所述平台主梁21与所述爬架顶梁31垂直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布料机平台2搁置于两端净距5.2米的爬模架体3上,所述顶升式布料机1的四腿支座直接焊接固定于所述布料机平台2上,所述平台主梁21为双h型钢ipe300,所述爬架顶梁31为两根间距900mm的h200mmx10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爬模架体3包括爬架立杆33,相邻所述爬架立杆33之间设有所述交叉斜撑32,优选地,所述交叉斜撑32设置于爬模架体3的三层至顶层;在爬模架体3平行于墙面的外侧面,用100mmx50mmx4mm的方钢与爬架立杆33焊接,形成从爬模架体3第三层一直到顶层的对角连线的交叉斜撑32。所述交叉斜撑32的设置提高了所述爬模架体3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3、图4所示,所述保护支座4设于所述爬架顶梁31与所述平台主梁21之间,所述保护支座4包括与各所述爬架顶梁31固定的底板41、固定于所述底板41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42、连接所述两个第一侧板42的两端的两个第二侧板43及设于所述保护支座4内的所述隔振垫5,所述两个第一侧板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爬架顶梁31平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4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平台主梁21平行,所述第二侧板43的高度高于所述隔振垫5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一侧板42的高度低于所述隔振垫5的高度。所述第二侧板43的高度高于所述隔振垫5的高度有利于限制顶升式布料机1工作时平台主梁31的侧向位移;所述第一侧板42的高度低于所述隔振垫5的高度,能够防止所述平台主梁21与所述第一侧板42冲突,影响所述平台主梁21与所述隔振垫5的接触,影响隔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隔振垫为50mm厚板式天然橡胶(nr)垫,平面尺寸为保护支座4的内壁尺寸,其抗压承载力不小于0.5mpa。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板41为钢板,所述保护支座4的长宽尺寸为340mmx400mm,所述底板41包括与所述爬架顶梁31的相对两侧固定的两个板体,两个板体分别与所述爬架顶梁31焊接固定。所述第一侧板的尺寸为324x30(高度)mm,所述第二侧板的尺寸为400mmx110mm(高度),比橡胶垫5高出60mm;所述第一侧板42、所述第二侧板43均与所述底板41焊接固定。
优选地,为了布料机平台2整体安装落位方便,也为了避免顶升式布料机1工作时布料机平台主梁21直接与爬模架体3接触,所述第一侧板42的长度比所述平台主梁21大3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爬架顶梁31局部失稳,在爬架顶梁3两侧设置支承加劲肋6。具体地,所述加劲肋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保护支座4与所述板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上所有钢板材质为q235b,厚度为8mm,焊接采用现场手工焊。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顶升式布料机跨接于相邻的两个爬模架体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爬架顶梁,设于各所述爬模架体的顶部与所述顶升式布料机之间;
平台主梁,跨接于两个所述爬模架体的爬架顶梁上,所述平台主梁与所述爬架顶梁垂直设置于所述顶升式布料机底部;
保护支座,设于所述爬架顶梁与所述平台主梁之间,所述保护支座包括与各所述爬架顶梁固定的底板、固定于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连接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两端的两个第二侧板及设于所述保护支座内的隔振垫,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爬架顶梁平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平台主梁平行,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高于所述隔振垫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低于所述隔振垫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模架体包括爬架立杆,相邻所述爬架立杆之间设有交叉斜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架顶梁为工字钢,各所述爬模架体上设有间隔且平行布置的多个所述爬架顶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与所述爬架顶梁的相对两侧固定的两个板体,各所述板体与所述保护支座之间固定有倾斜的加劲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顶升式布料机的爬模架体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垫为橡胶垫。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