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99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浇筑混凝土时,需要将建筑模板铺设在支撑架上,并将建筑模板设置为预定混凝土的形状,以控制混凝土的形状,由于在将模板铺设完毕后需要通过支撑装置对其进行固定,从而避免模板掉落,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支撑装置都只有单纯的支撑功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使模板不易掉落,但固定效果有限,在混凝土注入之后模板容易出现位移的情况,导致混凝土遗漏,降低了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同时,也不便于工作人员对模板的位置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能对模板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固定,确保模板在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包括壳体、能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的支撑杆、支撑壳以及吸附组件;支撑杆的下端插入在壳体内,转动驱动组件安装在壳体上并与支撑杆匹配连接,使支撑杆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支撑壳设置在支撑杆的上端并与支撑杆同步移动;吸附组件的下端安装在壳体的底座上,吸附组件的上端嵌装在中空的支撑壳内,吸附组件的顶面与支撑壳的顶面齐平同步能贴合在模板的下表面上。

所述的转动驱动组件包括棘轮、旋转机构、弹性支撑组件和旋转件;弹性支撑组件支撑在棘轮的底部,棘轮通过同轴设置的旋转机构安装在壳体内并与形成在支撑杆侧壁上的齿牙匹配啮合,使棘轮转动时通过齿牙驱动支撑杆上下移动;旋转机构的两端通过旋转件安装壳体上,且旋转机构的一端延伸到壳体的外部并外接把手。

所述的弹性支撑组件包括限位杆、弹性件和拉杆;壳体上形成有长条状的移动槽,拉杆的一端通过移动槽插入在壳体内,且拉杆能沿移动槽水平移动;限位杆的下端通过弹性件安装在拉杆的一端并能上下弹动,拉杆位于移动槽一端时,限位杆的上端支撑在棘轮的底部,拉杆位于另一端时,限位杆与棘轮脱离。

所述的移动槽的两端均设有磁块,拉杆通过磁块吸附在移动槽的其中一端。

所述的吸附组件包括集束壳、气筒、密封板和连杆组件;连通在气筒一端的集束壳嵌装在支撑壳内并能吸附在模板的下表面上,密封板通过连杆组件设置在气筒的另一端内,且密封板能通过连杆组件沿气筒的轴向移动。

所述的连杆组件包括螺纹杆、螺纹帽、滑杆和滑套;螺纹杆的一端通过螺纹帽插入在气筒内并与密封板固定连接,螺纹杆与螺纹帽通过螺纹匹配旋接并带动密封板在气筒内上下滑动;螺纹杆的另一端与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滑杆的另一端同轴插入在滑套内并与滑套相对滑动,滑套通过转动件安装在壳体的底座上,通过转动滑杆使其带动螺纹杆同步转动,在螺纹杆与螺纹帽的螺纹旋动下,螺纹杆带动密封板做上下直线运动。

所述的滑杆上固定安装有橡胶圈,橡胶圈套接在滑杆与滑套的连接处。

所述的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纵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匹配嵌装有滑块,滑块与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使支撑杆上下移动时滑块能沿滑槽同步上下移动。

所述的滑槽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滑块的横截面是与滑槽相匹配的t形结构。

所述的支撑杆的下端面上设有缓冲垫,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缓冲垫与壳体的内壁底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通过转动把手使支撑杆与模板的下表面接触,并转动滑套、滑杆使螺纹杆在旋转的同时沿螺纹帽向下移动,并带动密封板向下移动,在集束壳内形成负压使其吸附模板,从而将支撑壳与模板固定住,棘轮通过限位杆支撑不易旋转,确保模板不易滑动,降低了因模板滑动或下移导致混凝土滴落的情况,提高该装置支的撑稳定性,保障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方便固定模板位置。

2、本实用新型在拆卸模板时,只需反向转动滑杆、滑套和螺纹杆使密封板缓缓复位,再拨动拉杆使棘轮失去限位杆的支撑,支撑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解除对模板的支撑,即可方便的回收该装置,能循环利用,降低施工成本和耗材浪费。

3、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能通过磁块吸附在移动槽一端的拉杆,能确保安装在拉杆上的限位杆对棘轮的可靠限位,不易出现位移的情况,同时拉杆能通过磁块吸附在移动槽另一端,使限位杆解除对棘轮的支撑,从而解除支撑杆对模板的支撑,操作便捷且灵活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中壳体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壳体、2滑槽、3滑块、4支撑杆、5齿牙、6棘轮、7旋转机构、8限位杆、9旋转件、10弹性件、11拉杆、12移动槽、13滑套、14滑杆、15螺纹杆、16螺纹帽、17气筒、18密封板、19集束壳、20支撑壳、21橡胶圈、22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见附图1,一种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包括壳体1、能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的支撑杆4、支撑壳20以及吸附组件;支撑杆4的下端插入在壳体1内,转动驱动组件安装在壳体1上并与支撑杆4匹配连接,使支撑杆4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支撑壳20设置在支撑杆4的上端并与支撑杆4同步移动;吸附组件的下端安装在壳体1的底座上,吸附组件的上端嵌装在中空的支撑壳20内,吸附组件的顶面与支撑壳20的顶面齐平同步能贴合在模板的下表面上。

请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述的转动驱动组件包括棘轮6、旋转机构7、弹性支撑组件和旋转件9;弹性支撑组件支撑在棘轮6的底部,棘轮6通过同轴设置的旋转机构7安装在壳体1内并与形成在支撑杆4侧壁上的齿牙5匹配啮合,使棘轮6转动时通过齿牙5驱动支撑杆4上下移动;旋转机构7的两端通过旋转件9安装壳体1上,且旋转机构7的一端延伸到壳体1的外部并外接把手,便于手动转动旋转机构7,从而驱动棘轮6的转动。旋转机构7可采用转轴,旋转件9可采用与转轴相匹配的转动轴承,确保旋转机构7在把手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的弹性支撑组件包括限位杆8、弹性件10和拉杆12;壳体1上形成有长条状的移动槽12,拉杆11的一端通过移动槽12插入在壳体1内,且拉杆11能沿移动槽12水平移动;限位杆8的下端通过弹性件10安装在拉杆11的一端并能上下弹动,拉杆11位于移动槽12一端时,限位杆8的上端支撑在棘轮6的底部,拉杆11位于另一端时,限位杆8与棘轮6脱离,使限位杆8能在支撑使用时对棘轮6起到支撑作用,从而确保支撑杆4的稳定性,同时在不支撑使用时脱离棘轮6,棘轮6失去对支撑杆4的支撑,使支撑杆4能下落。

优选的,所述的移动槽12的两端均设有磁块,拉杆11通过磁块吸附在移动槽12的其中一端,拉杆11可采用能被磁块吸附的材质制成,从而能使拉杆11定位在移动槽12的某一端处,避免意外滑动。

所述的吸附组件包括集束壳19、气筒17、密封板18和连杆组件;连通在气筒17一端的集束壳19嵌装在支撑壳20内并能吸附在模板的下表面上,密封板18通过连杆组件设置在气筒17的另一端内,且密封板18能通过连杆组件沿气筒17的轴向移动,通过密封板18的移动,改变气筒17内的气压,从而使集束壳19在负压状态下贴合并牢固吸附模板的下表面,不易出现滑动,降低了因模板滑动导致混凝土滴落的情况,不易影响混凝土浇筑时的质量,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模板的位置进行固定,而在正压状态下贴合但不吸附模板的下表面。

请参见附图3,所述的连杆组件包括螺纹杆15、螺纹帽16、滑杆14和滑套13;螺纹杆15的一端通过螺纹帽16插入在气筒17内并与密封板18固定连接,螺纹杆15与螺纹帽16通过螺纹匹配旋接并带动密封板18在气筒17内上下滑动;螺纹杆15的另一端与滑杆14的一端固定连接,滑杆14的另一端同轴插入在滑套13内并与滑套13相对滑动,滑套13通过转动件9安装在壳体1的底座上,通过转动滑杆14使其带动螺纹杆15同步转动,在螺纹杆15与螺纹帽16的螺纹旋动下,螺纹杆15带动密封板18做上下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密封板18对气筒17内气体的压缩和释放,同时通过滑套13和滑杆14的相对伸缩能确保螺纹杆15、密封板18和集束壳19的升降。

所述的滑杆14上固定安装有橡胶圈21,橡胶圈21套接在滑杆14与滑套13的连接处,可起到防滑的作用,便于握持并转动滑杆14。

所述的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有纵向设置的滑槽2,滑槽2内匹配嵌装有滑块3,滑块3与支撑杆4的下端固定连接,使支撑杆4上下移动时滑块3能沿滑槽2同步上下移动,能提高支撑杆4的上下移动稳定性,并保持运动轨迹的直线性。

所述的滑槽2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滑块3的横截面是与滑槽2相匹配的t形结构,可防止滑块3与滑槽2脱离,且确保了对支撑杆4良好的导向性。

所述的支撑杆4的下端面上设有缓冲垫22,支撑杆4的下端通过缓冲垫22与壳体1的内壁底面接触,减少支撑杆4下落时的震动,对支撑杆4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s1、使用时,只需工作人员将该装置移动至需要支撑的位置,随后转动把手,此时棘轮6会在把手的带动下绕旋转机构7发生转动,通过齿牙5与棘轮6的棘齿之间的啮合驱动,支撑杆4会在棘轮6的带动下缓缓向上移动,且在棘轮6旋转的同时,对限位杆8产生向下作用力并反复挤压限位杆8,即当棘轮6的棘齿与限位杆8接触时,限位杆8就会向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件10,随后在弹性件10弹力的作用下复位。

s2、当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使得支撑壳20与模板的下表面接触时,再握住橡胶圈21,随后通过转动橡胶圈21带动滑套13相对滑杆14和螺纹杆15旋转,使得螺纹杆15在旋转的同时沿螺纹帽16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密封板18向下移动,此时由于集束壳19与模板的下表面接触,使得气筒17与密封的状态,当密封板18向下移动时,就会造成气筒17内形成负压,此时集束壳19就会吸附模板,从而将支撑壳20与模板固定住。

s3、当工作人员需要将该装置取下时,只需反向转动橡胶圈21,使得密封板18缓缓向上复位,随后工作人员就可以沿移动槽12向后方拨动拉杆11,使得拉杆11带动限位杆8向后方移动,此时棘轮6就会失去限位杆8的支撑,支撑杆4在自身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向下移动,从而脱离对模板的支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壳体(1)、能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的支撑杆(4)、支撑壳(20)以及吸附组件;支撑杆(4)的下端插入在壳体(1)内,转动驱动组件安装在壳体(1)上并与支撑杆(4)匹配连接,使支撑杆(4)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支撑壳(20)设置在支撑杆(4)的上端并与支撑杆(4)同步移动;吸附组件的下端安装在壳体(1)的底座上,吸附组件的上端嵌装在中空的支撑壳(20)内,吸附组件的顶面与支撑壳(20)的顶面齐平同步能贴合在模板的下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驱动组件包括棘轮(6)、旋转机构(7)、弹性支撑组件和旋转件(9);弹性支撑组件支撑在棘轮(6)的底部,棘轮(6)通过同轴设置的旋转机构(7)安装在壳体(1)内并与形成在支撑杆(4)侧壁上的齿牙(5)匹配啮合,使棘轮(6)转动时通过齿牙(5)驱动支撑杆(4)上下移动;旋转机构(7)的两端通过旋转件(9)安装壳体(1)上,且旋转机构(7)的一端延伸到壳体(1)的外部并外接把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支撑组件包括限位杆(8)、弹性件(10)和拉杆(11);壳体(1)上形成有长条状的移动槽(12),拉杆(11)的一端通过移动槽(12)插入在壳体(1)内,且拉杆(11)能沿移动槽(12)水平移动;限位杆(8)的下端通过弹性件(10)安装在拉杆(11)的一端并能上下弹动,拉杆(11)位于移动槽(12)一端时,限位杆(8)的上端支撑在棘轮(6)的底部,拉杆(11)位于另一端时,限位杆(8)与棘轮(6)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移动槽(12)的两端均设有磁块,拉杆(11)通过磁块吸附在移动槽(12)的其中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吸附组件包括集束壳(19)、气筒(17)、密封板(18)和连杆组件;连通在气筒(17)一端的集束壳(19)嵌装在支撑壳(20)内并能吸附在模板的下表面上,密封板(18)通过连杆组件设置在气筒(17)的另一端内,且密封板(18)能通过连杆组件沿气筒(17)的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杆组件包括螺纹杆(15)、螺纹帽(16)、滑杆(14)和滑套(13);螺纹杆(15)的一端通过螺纹帽(16)插入在气筒(17)内并与密封板(18)固定连接,螺纹杆(15)与螺纹帽(16)通过螺纹匹配旋接并带动密封板(18)在气筒(17)内上下滑动;螺纹杆(15)的另一端与滑杆(14)的一端固定连接,滑杆(14)的另一端同轴插入在滑套(13)内并与滑套(13)相对滑动,滑套(13)通过旋转件(9)安装在壳体(1)的底座上,通过转动滑杆(14)使其带动螺纹杆(15)同步转动,在螺纹杆(15)与螺纹帽(16)的螺纹旋动下,螺纹杆(15)带动密封板(18)做上下直线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滑杆(14)上固定安装有橡胶圈(21),橡胶圈(21)套接在滑杆(14)与滑套(13)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有纵向设置的滑槽(2),滑槽(2)内匹配嵌装有滑块(3),滑块(3)与支撑杆(4)的下端固定连接,使支撑杆(4)上下移动时滑块(3)能沿滑槽(2)同步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滑槽(2)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滑块(3)的横截面是与滑槽(2)相匹配的t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杆(4)的下端面上设有缓冲垫(22),支撑杆(4)的下端通过缓冲垫(22)与壳体(1)的内壁底面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连接支撑装置,包括壳体(1)、能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的支撑杆(4)、支撑壳(20)以及吸附组件;支撑杆(4)的下端插入在壳体(1)内,转动驱动组件安装在壳体(1)上并与支撑杆(4)匹配连接,使支撑杆(4)通过转动驱动组件上下移动;支撑壳(20)设置在支撑杆(4)的上端并与支撑杆(4)同步移动;吸附组件的下端安装在壳体(1)的底座上,吸附组件的上端嵌装在中空的支撑壳(20)内,吸附组件的顶面与支撑壳(20)的顶面齐平同步能贴合在模板的下表面上。本实用新型能对模板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固定,确保模板在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明;陈冠志;王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