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筏板后浇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筏板后浇带具有解决沉降差和减少温度收缩影响的作用,筏板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在钢筋绑扎工作结束之后,浇筑之前,钢筋的内侧易进入垃圾,影响浇筑进程,为解决垃圾问题,市面上提出多种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79547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采用筏板钢筋架与钢丝网配合后浇带的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工后期垃圾过多留置于后浇带中无法清理的问题,但后浇带结构的内侧并未设置钢结构,结构不稳定,在进行金属网的安装时,不方便将金属网固定在钢筋上,在固定止水钢板时,不方便定位止水钢板,垃圾进入结构底端内侧,不方便清理,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筏板后浇带结构不稳定,不方便将金属网固定在钢筋上,不方便定位止水钢板,垃圾进入结构底端内侧,不方便清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包括第一横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竖向钢筋、金属网、止水钢板和底钢筋,所述第一横向钢筋的外侧面设置有连接钢筋,且第一横向钢筋的上表面等间距设置有第二横向钢筋,所述第二横向钢筋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竖向钢筋,且竖向钢筋的外侧设置有稳定钢筋,所述稳定钢筋与竖向钢筋之间设置有金属网,且金属网的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插孔,并且插孔的内侧设置有连接绳,所述竖向钢筋的上方设置有止水钢板,且止水钢板的下表面焊接有定位块,所述竖向钢筋的内侧设置有承接卷带,所述第一横向钢筋的下表面等间距固定有底钢筋。
优选的,所述连接钢筋的纵截面呈“l”字型结构,且连接钢筋的高度大小大于2组第一横向钢筋之间的垂直距离。
优选的,所述竖向钢筋关于承接卷带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竖向钢筋的外侧面包裹有金属网。
优选的,所述插孔等间距开设在金属网的内部,且金属网通过连接绳与竖向钢筋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止水钢板倾斜设置在竖向钢筋的上方,且定位块与竖向钢筋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承接卷带的纵截面呈“凹”字型结构,且承接卷带的外侧面与金属网的内侧面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结构稳定,方便金属网与竖向钢筋的连接,便于定位止水钢板,垃圾留在承接卷带上,留在结构外侧,浇筑之前方便清理垃圾;
1.设置有竖向钢筋、金属网、插孔和连接绳,金属网的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插孔,将金属网包裹在竖向钢筋上之后,连接绳穿过插孔绑在竖向钢筋上,从而将金属网固定在竖向钢筋上,方便将金属网固定在竖向钢筋上;
2.设置有竖向钢筋、止水钢板和定位块,在进行止水钢板的安装时,将止水钢板下方的定位块卡在竖向钢筋上,从而对止水钢板进行定位,方便后期在竖向钢筋上固定止水钢板;
3.设置有金属网和承接卷带,将承接卷带铺在第二横向钢筋上,承接卷带的外侧面与金属网的内侧面贴合,利用承接卷带阻隔垃圾,避免垃圾进入结构内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钢筋与第一横向钢筋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金属网与竖向钢筋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承接卷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横向钢筋;2、连接钢筋;3、第二横向钢筋;4、稳定钢筋;5、竖向钢筋;6、金属网;7、插孔;8、止水钢板;9、定位块;10、承接卷带;11、连接绳;12、底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包括第一横向钢筋1、连接钢筋2、第二横向钢筋3、稳定钢筋4、竖向钢筋5、金属网6、插孔7、止水钢板8、定位块9、承接卷带10、连接绳11和底钢筋12,第一横向钢筋1的外侧面设置有连接钢筋2,且第一横向钢筋1的上表面等间距设置有第二横向钢筋3,第二横向钢筋3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竖向钢筋5,且竖向钢筋5的外侧设置有稳定钢筋4,稳定钢筋4与竖向钢筋5之间设置有金属网6,且金属网6的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插孔7,并且插孔7的内侧设置有连接绳11,竖向钢筋5的上方设置有止水钢板8,且止水钢板8的下表面焊接有定位块9,竖向钢筋5的内侧设置有承接卷带10,第一横向钢筋1的下表面等间距固定有底钢筋12;
如图1、图2和图3中连接钢筋2的纵截面呈“l”字型结构,且连接钢筋2的高度大小大于2组第一横向钢筋1之间的垂直距离,方便安装第一横向钢筋1,竖向钢筋5关于承接卷带1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竖向钢筋5的外侧面包裹有金属网6,利用金属网6限定区域,插孔7等间距开设在金属网6的内部,且金属网6通过连接绳11与竖向钢筋5固定连接,方便金属网6与竖向钢筋5的连接;
如图1和图4中止水钢板8倾斜设置在竖向钢筋5的上方,且定位块9与竖向钢筋5卡合连接,方便对止水钢板8进行定位,承接卷带10的纵截面呈“凹”字型结构,且承接卷带10的外侧面与金属网6的内侧面贴合,利用承接卷带10避免垃圾进入结构内侧。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时,首先如图3所示,将金属网6包裹在竖向钢筋5的外侧,然后将连接绳11穿过插孔7,接着将连接绳11绑在竖向钢筋5上,在进行止水钢板8的安装时,将止水钢板8下方的定位块9卡在竖向钢筋5的上方,从而将止水钢板8定位,然后使用焊接设备将止水钢板8固定在包裹有金属网6的竖向钢筋5上;
将第一横向钢筋1、连接钢筋2、第二横向钢筋3、稳定钢筋4、竖向钢筋5和底钢筋12如图1所示搭建好之后,将承接卷带10平铺在第二横向钢筋3的上方,利用承接卷带10遮挡垃圾,避免垃圾进入第一横向钢筋1、连接钢筋2、第二横向钢筋3、稳定钢筋4、竖向钢筋5和底钢筋12之间,当需要浇筑混凝土时,将需要浇筑部分的承接卷带10卷起,露出部分后浇带结构,以上便完成该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的一系列操作,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包括第一横向钢筋(1)、第二横向钢筋(3)、竖向钢筋(5)、金属网(6)、止水钢板(8)和底钢筋(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1)的外侧面设置有连接钢筋(2),且第一横向钢筋(1)的上表面等间距设置有第二横向钢筋(3),所述第二横向钢筋(3)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竖向钢筋(5),且竖向钢筋(5)的外侧设置有稳定钢筋(4),所述稳定钢筋(4)与竖向钢筋(5)之间设置有金属网(6),且金属网(6)的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插孔(7),并且插孔(7)的内侧设置有连接绳(11),所述竖向钢筋(5)的上方设置有止水钢板(8),且止水钢板(8)的下表面焊接有定位块(9),所述竖向钢筋(5)的内侧设置有承接卷带(10),所述第一横向钢筋(1)的下表面等间距固定有底钢筋(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2)的纵截面呈“l”字型结构,且连接钢筋(2)的高度大小大于2组第一横向钢筋(1)之间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钢筋(5)关于承接卷带(1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竖向钢筋(5)的外侧面包裹有金属网(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7)等间距开设在金属网(6)的内部,且金属网(6)通过连接绳(11)与竖向钢筋(5)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钢板(8)倾斜设置在竖向钢筋(5)的上方,且定位块(9)与竖向钢筋(5)卡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垃圾的筏板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卷带(10)的纵截面呈“凹”字型结构,且承接卷带(10)的外侧面与金属网(6)的内侧面贴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