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结构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楼板面有高低跨的部位,绑扎完钢筋后需要在高跨钢筋侧面进行吊梆模板,然后才能浇筑混凝土;由于高跨楼板的阻碍,上部不能使用对拉螺栓加固,吊梆模板加固存在较大困难,实际施工时,有的使用铁丝拉拽加固,但是属于软性拉结,刚度不够,容易造成涨模。
也有的使用钢筋焊接成三角支撑筋,并利用三角形稳定原理,对侧模板进行支撑。使用此种办法也有较大的弊病,就是支撑钢筋根部很难生根固定,按照通常做法就是增加附加筋,然后支撑筋与之焊接,由于附加筋与上皮主筋只能绑扎,很难做到固定牢靠,吊模加固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将支撑钢筋直接焊在主筋上,此种做法虽然能够做到很好的加固,可是焊接上皮主筋严重违反规范,是现场严令禁止的。为解决此难题,本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因而提供了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包括用于三角支撑筋固定的固定装置本体,且三角支撑筋用于模板的支撑,所述固定装置本体包括固定安装在楼板上皮主筋上的铰接固定套以及固定在铰接固定套顶部的支撑筋插筒,所述三角支撑筋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筋、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筋、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筋,第二支撑筋和第三支撑筋均与第一支撑筋通过焊接固定,且第一支撑筋的底部插设在支撑筋插筒内;
所述铰接固定套包括上固定片和位于上固定片下方的下固定片,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片连接耳板和下片连接耳板,且上片连接耳板与下片连接耳板之间通过钢制转轴杆转动铰接,所述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上均设有连接孔,且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之间通过螺杆连接固定,位于上连接块上方的螺杆上通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位于下连接块下方的螺杆上固定连接有螺杆头。
优选的,所述下连接块与螺杆头之间设置有套设在螺杆上的垫片。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整体均呈弧形结构,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软胶衬垫。
优选的,所述钢制转轴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钢制铆头。
优选的,所述支撑筋插筒的底部与上固定片的顶部为一体式固定结构并由工厂制作而成,且支撑筋插筒与上固定片之间的夹角呈四十五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筋与第二支撑筋的夹角为四十五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采用工厂制作,成本低廉,避免了传统工艺的焊接主筋违反规范的弊端,也不产生现场焊接的光污染和大气污染;三角支撑筋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省钢材;且固定时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工。
附图说明
图1为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使用示意图;
图2为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放大的示意图;
图3为固定装置剖面图;
图4为固定装置平面俯视示意图;
图5为支撑筋固定装置整体组合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铰接固定套、11上固定片、12下固定片、13上连接块、14下连接块、15钢制转轴杆、16钢制铆头、17上片连接耳板、18下片连接耳板、19软胶衬垫;
2支撑筋插筒;3楼板上皮主筋;4三角支撑筋、41第一支撑筋、42第二支撑筋、43第三支撑筋、5螺杆、6锁紧螺母、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包括用于三角支撑筋4固定的固定装置本体,且三角支撑筋4用于模板的支撑,所述固定装置本体包括固定安装在楼板上皮主筋3上的铰接固定套1以及固定在铰接固定套1顶部的支撑筋插筒2,所述三角支撑筋4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筋41、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筋42、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筋43,第二支撑筋42和第三支撑筋43均与第一支撑筋41通过焊接固定,且第一支撑筋41的底部插设在支撑筋插筒2内;
所述铰接固定套1包括上固定片11和位于上固定片11下方的下固定片12,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片连接耳板18和下片连接耳板17,且上片连接耳板18与下片连接耳板17之间通过钢制转轴杆15转动铰接,所述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连接块13和下连接块14,上连接块13和下连接块14上均设有连接孔,且上连接块13与下连接块14之间通过螺杆5连接固定,位于上连接块13上方的螺杆5上通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6,位于下连接块14下方的螺杆5上固定连接有螺杆头。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采用工厂制作,成本低廉,避免了传统工艺的焊接主筋违反规范的弊端,也不产生现场焊接的光污染和大气污染;三角支撑筋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省钢材;且固定时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工。
具体地,所述下连接块14与螺杆头之间设置有套设在螺杆5上的垫片7。
具体地,所述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整体均呈弧形结构,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软胶衬垫19。
具体地,所述钢制转轴杆15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钢制铆头16。
具体地,所述支撑筋插筒2的底部与上固定片11的顶部为一体式固定结构并由工厂制作而成,且支撑筋插筒2与上固定片11之间的夹角呈四十五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筋41与第二支撑筋42的夹角为四十五度。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先将三角支撑筋4上的第一支撑筋41底部插入支撑筋插筒2内(如图1、图2所示),然后将三角支撑筋4上的第三支撑筋43与模板紧靠支撑,同时,利用铰接固定套1对楼板上皮主筋3进行固定锁紧即可(如图1、图5所示,其中图5为在具体操作时由多组固定装置组合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具体的在对楼板上皮主筋3进行固定时:即利用铰接固定套1所包括的上固定片11与下固定片12进行转动闭合并套设在楼板上皮主筋3上,然后利用螺杆5与锁紧螺母6以及垫片7的配合(如图3所示),将上固定片11的上连接块13与下固定片12上的下连接块14进行螺丝锁紧固定即可,并且上下两片的内壁均附有软胶衬垫19,可以增大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与楼板上皮主筋3的摩擦力,确保固定的稳固,这样固定时操作简单,节省了人工,便于人们操作使用。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铰接固定套1与支撑筋插筒2为一体式固定结构,整个固定装置本体由工厂制作而成,铰接固定套1和支撑筋插筒2的厚度均为3mm,通过铰接固定套1的开闭能够适用楼板φ12mm~φ25的上皮主筋,支撑筋可适用φ12~φ18,当第一支撑筋41小于支撑筋插筒2内径时,可以在钢筋头包裹软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工厂制作,成本低廉,避免了传统工艺的焊接主筋违反规范的弊端,也不产生现场焊接的光污染和大气污染;三角支撑筋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省钢材;且固定时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包括用于三角支撑筋(4)固定的固定装置本体,且三角支撑筋(4)用于模板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本体包括固定安装在楼板上皮主筋(3)上的铰接固定套(1)以及固定在铰接固定套(1)顶部的支撑筋插筒(2),所述三角支撑筋(4)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筋(41)、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筋(42)、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筋(43),第二支撑筋(42)和第三支撑筋(43)均与第一支撑筋(41)通过焊接固定,且第一支撑筋(41)的底部插设在支撑筋插筒(2)内;
所述铰接固定套(1)包括上固定片(11)和位于上固定片(11)下方的下固定片(12),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片连接耳板(18)和下片连接耳板(17),且上片连接耳板(18)与下片连接耳板(17)之间通过钢制转轴杆(15)转动铰接,所述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连接块(13)和下连接块(14),上连接块(13)和下连接块(14)上均设有连接孔,且上连接块(13)与下连接块(14)之间通过螺杆(5)连接固定,位于上连接块(13)上方的螺杆(5)上通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6),位于下连接块(14)下方的螺杆(5)上固定连接有螺杆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块(14)与螺杆头之间设置有套设在螺杆(5)上的垫片(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整体均呈弧形结构,上固定片(11)和下固定片(12)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软胶衬垫(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转轴杆(15)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钢制铆头(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插筒(2)的底部与上固定片(11)的顶部为一体式固定结构并由工厂制作而成,且支撑筋插筒(2)与上固定片(11)之间的夹角呈四十五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梆模板支撑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筋(41)与第二支撑筋(42)的夹角为四十五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