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13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廊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常规需求,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避免直埋管线的铺设及维修时开挖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彻底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的现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目前综合管廊的建设多是采用传统现浇施工方式,模板支撑体系一般为:钢管架体、方木龙骨、钢管背撑和模板共同组成。采用此种支撑体系,需使用大量的周转材料,易造成资源浪费,施工成本高,且搭拆耗费时间较长,施工进度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的管廊模板支撑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支撑架体、墙体内模、墙体外模、顶板底模和行走装置;所述支撑架体由多根立杆、多根水平杆和多根纵杆搭设而成,所述立杆的下端设置有可调节底座,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顶托;两组所述的墙体内模分别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两侧,所述顶板底模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上方,顶板底模的两侧通过腋角模板与墙体内模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撑架体上还设置有斜杆,斜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腋角模板的第二顶托;所述墙体内模与墙体外模通过对拉螺栓固定,墙体内模和墙体外模分别卡设在浇筑的管廊底板侧壁的内外两侧;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斜杆与纵杆垂直,斜杆与水平杆相交且不垂直,斜杆与支撑架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托和第二顶托均包括顶板、螺杆和调节螺母,顶板固定在螺杆的一端,调节螺母与螺杆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节底座的结构与第一顶托的结构相同,其也包括顶板、螺杆和调节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立杆、水平杆和斜杆均为中空的钢管,第一顶托的螺杆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水平杆,第二顶托的螺杆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斜杆的上端,可调节底座的螺杆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立杆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四个行走轮组和用于连接行走轮组的边梁;每个所述的行走轮组上端设置有两个挡板,两个挡板之间之间的距离大于水平杆的直径;其中一边梁的中部设置有牵引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运用可避免传统脚手架的反复拆装以及模板的反复拼接,操作简单,减少劳动力和材料的投入,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保证浇筑混凝土的表面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平整度、垂直度及结构尺寸满足设计和现行规范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行走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顶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图中:1、管廊底板;2、墙体外模;3、墙体内模;4、对拉螺栓;5、立杆;6、水平杆;7、纵杆;8、斜杆;9、第二顶托;10、第一顶托;11、行走装置;1101、行走轮组;1102、边梁;1103、挡板;1104、牵引环;12、可调节底座;13、顶板;14、调节螺母;15、螺杆;16、腋角模板;17、顶板底模;18、支撑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支撑架体18、墙体内模3、墙体外模2、顶板底模17和行走装置11;所述支撑架体18由多根立杆5、多根水平杆6和多根纵杆7搭设而成,所述立杆5的下端设置有可调节底座12,所述水平杆6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顶托10;两组所述的墙体内模3分别设置在支撑架体18的两侧,所述顶板底模17设置在支撑架体18的上方,顶板底模17的两侧通过腋角模板16与墙体内模3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撑架体18上还设置有斜杆8,斜杆8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腋角模板16的第二顶托9;所述墙体内模3与墙体外模2通过对拉螺栓4固定,墙体内模3和墙体外模2分别卡设在浇筑的管廊底板1侧壁的内外两侧;所述行走装置11设置在支撑架体18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墙体内模3、墙体外模2及顶板底模17采用55系列小钢模,墙体内模3、腋角模板16及顶板底模17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个整体。为了便于高温季节管廊混凝土的蓄水养护,墙体外模2的顶端高于管廊顶5厘米。为了防止混凝土浆液外流,在所有模板间缝隙填塞双面胶或海绵条。墙体内模3、墙体外模2、腋角模板16及顶板底模17内侧浇筑面在浇筑前需涂刷脱模隔离剂,以保证混凝土外表光滑平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斜杆8与纵杆7垂直,斜杆8与水平杆6相交且不垂直,斜杆8与支撑架体18固定。参见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斜杆8可以与顶板底模17与墙体内模3的角平分线重合。所述第一顶托10和第二顶托9均包括顶板13、螺杆15和调节螺母14,顶板13固定在螺杆15的一端,调节螺母14与螺杆15螺纹连接。在浇筑管廊时,第一顶托10和第二顶托9的顶板13分别顶在墙体内模3和腋角模板16的内侧,起到模板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墙体内模3和腋角模板16的平整度,进而能够保证管廊浇筑的质量。所述可调节底座12用于调节支撑架体18的整体高度,可调节底座1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顶托10的结构相同,其也包括顶板13、螺杆15和调节螺母1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立杆5、水平杆6和斜杆8均为中空的钢管,支撑架体18可以采用φ48壁厚3.5mm钢管搭设,根据管廊墙体及管廊顶板厚度计算立杆5间距、水平杆6步距等参数,然后放线搭设架体。第一顶托10的螺杆15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水平杆6,第二顶托9的螺杆15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斜杆8的上端,可调节底座12的螺杆15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立杆5的下端。通过调节第一顶托10、第二顶托9或者可调节底座12上的调节螺母14,可改变第一顶托10、第二顶托9或者可调节底座12伸出部分的长度,从而可以使第一顶托10能够顶紧墙体内模3或是与墙体内模3分离,第二顶托9能够顶紧腋角模板16或是与腋角模板16分离,可调节底座12可以控制支撑架体18的上升或者下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行走装置11包括四个行走轮组1101和用于连接行走轮组1101的边梁1102;每个所述的行走轮组1101上端设置有两个挡板1103,两个挡板1103之间之间的距离大于水平杆6的直径;为了便于行走装置11的牵拉,其中一边梁1102的中部设置有牵引环1104,牵引环1104可以为与边梁1102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的吊环螺母。

在浇筑管廊时,通过调节可调节底座12使支撑架体18整体上升,将顶板底模17调节至合适的高度,而在此时支撑架体18与行走装置11是分体的。混凝土浇筑养护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拆除模板,首先拆除管廊外侧模板,然后再将所有对拉螺栓4拆除,逐渐松动第二顶托9和第一顶托10,使腋角模板16和侧墙内模松动并向管廊内收缩,通过调节可调节底座12缓慢的降低支撑架体18的高度,随后支撑架体18的水平杆6落在行走装置11上的挡板1103之间,最后将卷扬机的钢丝绳绑在牵引环1104上,启动卷扬机将整个支撑体系移动至下一仓。支撑体系进入下仓且对各个模板及支撑架体18进行检查无误后,开始调高可调节底座12、调整墙体内模3和腋角模板16处的顶托,完成支撑体系的转移。

在进行管廊混凝土浇筑时,本实用新型的运用可避免传统脚手架的反复拆装以及模板的反复拼接,操作简单,减少劳动力和材料的投入,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保证浇筑混凝土的表面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平整度、垂直度及结构尺寸满足设计和现行规范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体、墙体内模、墙体外模、顶板底模和行走装置;所述支撑架体由多根立杆、多根水平杆和多根纵杆搭设而成,所述立杆的下端设置有可调节底座,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顶托;两组所述的墙体内模分别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两侧,所述顶板底模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上方,顶板底模的两侧通过腋角模板与墙体内模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撑架体上还设置有斜杆,斜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腋角模板的第二顶托;所述墙体内模与墙体外模通过对拉螺栓固定,墙体内模和墙体外模分别卡设在浇筑的管廊底板侧壁的内外两侧;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与纵杆垂直,斜杆与水平杆相交且不垂直,斜杆与支撑架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托和第二顶托均包括顶板、螺杆和调节螺母,顶板固定在螺杆的一端,调节螺母与螺杆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底座的结构与第一顶托的结构相同,其也包括顶板、螺杆和调节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水平杆和斜杆均为中空的钢管,第一顶托的螺杆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水平杆,第二顶托的螺杆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斜杆的上端,可调节底座的螺杆远离顶板的一端插入立杆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四个行走轮组和用于连接行走轮组的边梁;每个所述的行走轮组上端设置有两个挡板,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水平杆的直径;其中一边梁的中部设置有牵引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廊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支撑架体、墙体内模、墙体外模、顶板底模和行走装置;支撑架体由多根立杆、多根水平杆和多根纵杆搭设而成,立杆的下端设置有可调节底座,水平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顶托;两组所述的墙体内模分别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两侧,顶板底模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上方,顶板底模的两侧通过腋角模板与墙体内模的顶部连接;支撑架体上还设置有斜杆,斜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腋角模板的第二顶托;墙体内模与墙体外模通过对拉螺栓固定,墙体内模和墙体外模分别卡设在浇筑的管廊底板侧壁的内外两侧;行走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体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劳动力和材料的投入,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雷;冯鹏鹏;刘鑫宇;崔健;王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