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浇筑混凝土辅助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浇混凝土墙体的模板支护中,通常采用在模板上钻孔,并将对拉螺栓从孔中穿出,再将此对拉螺栓在二侧模板上进行固定。这一方式最大缺陷是难以避免在现浇混凝土时出现漏浆形象,如果在模板上钻孔较小且与对拉螺栓匹配较紧漏浆则少,只影响现浇混凝土墙体外立面的观感,如果在模板上钻孔过大漏浆则多,极易造成现浇混凝土墙体蜂窝、麻面、露筋等质量通病,影响现浇混凝土墙体的质量,特别是大面积地下室墙体或高层建筑墙体或电缆沟等项目施工中,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混凝土墙体质量问题。混凝土剪力墙浇筑根部漏浆、烂根现象一直很突出,而传统根部封堵水泥砂浆的方法,其强度达不到混凝土浇筑要求,混凝土一振捣就分离、开裂,浇筑完成后模板难以拆除,导致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而且水泥砂浆与铝模板粘合性能较差。
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1059815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包括模板,所述模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于地面上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卡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于放置板上的位置穿设有丝杆,所述丝杆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固定板一,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转动穿设有固定板二,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丝杆的一端铰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板的上端铰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两个模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底端固定连接有放置板,两个模板之间的距离无法调节,只能建造一种厚度的墙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能够建造多种厚度的墙体,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模板,所述模板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滑移设置有滑移块,滑移块与所述安装块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所述滑移块上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于所述模板的侧壁;所述模板的端部滑移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模板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除第一紧固件对滑移块的固定作用,同时解除第二紧固件对挡板和模板的固定作用,通过滑移滑移块来滑移固定块,固定块驱动模板滑移,从而可以调节两个模板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建造多种厚度的墙体。
优选的,所述滑移块下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燕尾块,所述安装块呈水平设置,所述安装块上表面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模板,所述第一燕尾块与所述第一燕尾槽滑移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燕尾槽对第一燕尾块有导向作用,以使第一燕尾块朝向靠近或远离模板的方向滑移,第一燕尾块驱动滑移块滑移,滑移块驱动固定块滑移,固定块驱动模板滑移,从而实现对两个模板的距离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模板的侧壁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固定槽卡接配合,所述固定块通过第一螺栓固定于所述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槽对固定块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固定块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模板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燕尾块,所述挡板靠近所述模板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二燕尾块与所述第二燕尾槽滑移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燕尾槽对第二燕尾块有导向作用,可以使模板朝向第二燕尾槽的长度方向滑移,从而实现对两个模板之间距离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为蝶形螺栓,所述蝶形螺栓与所述滑移块螺纹连接,所述蝶形螺栓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安装块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蝶形螺栓的帽部与普通螺栓的帽部相比,工作人员的手与蝶形螺栓的帽部的接触面积更大,工作人员通过旋转蝶形螺栓来实现对滑移块和安装块的固定作用,具有省力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紧固件为角钢,所述角钢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角边和第二角边,所述第一角边与所述第二角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边的侧壁抵接于所述挡板的侧壁,所述第一角边通过第二螺栓固定于所述挡板上,所述第二角边的侧壁抵接于所述模板的侧壁,所述第二角边通过第三螺栓固定于所述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螺栓将第一角边固定于挡板上,通过第三螺栓将第二角边固定于模板上,从而实现模板和挡板之间的固定,角钢增加了模板与挡板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通过第四螺栓固定于地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的厚度远小于安装块的厚度,通过第四螺栓将安装部固定于地面,从而将安装块固定于地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固定安装块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滑移块的侧壁固定设置有拉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拉动拉块来拉动滑移块,以使第一燕尾块在第一燕尾槽内滑移,增加了工作人员滑移滑移块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解除第一紧固件对滑移块的固定作用,同时解除第二紧固件对挡板和模板的固定作用,通过滑移滑移块来滑移固定块,固定块驱动模板滑移,从而可以调节两个模板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建造多种厚度的墙体;
2.第一燕尾槽对第一燕尾块有导向作用,以使第一燕尾块朝向靠近或远离模板的方向滑移,第一燕尾块驱动滑移块滑移,滑移块驱动固定块滑移,固定块驱动模板滑移,从而实现对两个模板的距离的调节;
3.工作人员通过拉动拉块来拉动滑移块,以使第一燕尾块在第一燕尾槽内滑移,增加了工作人员滑移滑移块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模板;101、固定槽;102、第二燕尾块;2、安装块;201、安装部;202、第一燕尾槽;3、第四螺栓;4、滑移块;5、拉块;6、第一燕尾块;7、蝶形螺栓;8、固定块;9、挡板;901、第二燕尾槽;10、第一螺栓;11、角钢;111、第一角边;112、第二角边;12、第二螺栓;13、第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参照图1,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模板1,模板1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安装块2,安装块2的形状为长方体,安装块2呈水平设置。具体的,安装块2两个相对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安装部201,安装部201的形状为长方体,安装部201通过第四螺栓3固定于地面。第四螺栓3穿过安装部201与地面螺纹连接,将安装部201固定于地面,从而将安装块2固定于地面。如此设置,增加了工作人员固定安装块2的便捷性。
参照图1和图2,安装块2上滑移设置有滑移块4。具体的,滑移块4的形状为长方体,滑移块4两个相对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拉块5。滑移块4下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燕尾块6,安装块2上表面开设有第一燕尾槽202,第一燕尾槽20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模板1,第一燕尾槽202的两端均呈封闭设置,第一燕尾块6与第一燕尾槽202滑移配合,且第一燕尾块6的长度小于第一燕尾槽202的长度。如此设置,工作人员通过拉动拉块5来拉动滑移块4,以使第一燕尾块6在第一燕尾槽202内滑移,增加了工作人员滑移滑移块4的便捷性。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滑移块4与安装块2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为蝶形螺栓7,蝶形螺栓7有两个,两个蝶形螺栓7均与滑移块4螺纹连接,两个蝶形螺栓7的端部均抵接于安装块2表面。如此设置,蝶形螺栓7的帽部与普通螺栓的帽部相比,工作人员的手与蝶形螺栓7的帽部的接触面积更大,工作人员通过旋转蝶形螺栓7来实现对滑移块4和安装块2的固定作用,具有省力作用。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滑移块4上一体成型有固定块8,固定块8固定设置于模板1的侧壁。具体的,固定块8的形状为长方体,模板1的侧壁开设有固定槽101,固定块8与固定槽101卡接配合,固定块8通过第一螺栓10固定于模板1上。第一螺栓10穿过固定块8与模板1螺纹连接,将固定块8固定于模板1的侧壁。如此设置,固定槽101对固定块8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固定块8的便捷性。
参照图1,模板1的端部滑移设置有挡板9。具体的,模板1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第二燕尾块102,挡板9靠近模板1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燕尾槽901,第二燕尾槽901的两端呈开口设置,第二燕尾块102与第二燕尾槽901滑移配合。如此设置,第二燕尾槽901对第二燕尾块102有导向作用,可以使模板1朝向第二燕尾槽901的长度方向滑移,从而实现对两个模板1之间距离的调节。
继续参照图1,挡板9与模板1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紧固件为角钢11,角钢11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角边111和第二角边112,第一角边111与第二角边112一体成型,第一角边111的侧壁抵接于挡板9的侧壁,第一角边111通过第二螺栓12固定于挡板9上。第二角边112的侧壁抵接于模板1的侧壁,第二角边112通过第三螺栓13固定于模板1上。具体的,第二螺栓12穿过第一角边111与挡板9螺纹连接,第三螺栓13穿过第二角边112与模板1螺纹连接。如此设置,角钢11增加了模板1与挡板9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工作人员需要调节两个模板1之间的距离时,解除蝶形螺栓7对滑移块4和安装块2的固定作用,同时解除角钢11对模板1和挡板9的固定作用,工作人员通过拉动拉块5来拉动滑移块4,滑移块4驱动第一燕尾块6在第一燕尾槽202内滑移,固定块8随滑移块4一起滑移,模板1随固定块8一起滑移,从而实现两个模板1之间距离的调节,然后通过旋转蝶形螺栓7将滑移块4固定于安装块2上,实现对滑移块4的固定;通过旋转第二螺栓12将第一角边111固定于挡板9上,通过旋转第三螺栓13将第二角边112固定于模板1上,从而将挡板9与模板1固定在一起。先比于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够建造多种厚度的墙体。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模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安装块(2),所述安装块(2)上滑移设置有滑移块(4),滑移块(4)与所述安装块(2)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所述滑移块(4)上固定设置有固定块(8),所述固定块(8)固定设置于所述模板(1)的侧壁;所述模板(1)的端部滑移设置有挡板(9),所述挡板(9)与所述模板(1)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块(4)下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燕尾块(6),所述安装块(2)呈水平设置,所述安装块(2)上表面开设有第一燕尾槽(202),所述第一燕尾槽(20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模板(1),所述第一燕尾块(6)与所述第一燕尾槽(202)滑移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的侧壁开设有固定槽(101),所述固定块(8)与所述固定槽(101)卡接配合,所述固定块(8)通过第一螺栓(10)固定于所述模板(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燕尾块(102),所述挡板(9)靠近所述模板(1)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燕尾槽(901),所述第二燕尾块(102)与所述第二燕尾槽(901)滑移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为蝶形螺栓(7),所述蝶形螺栓(7)与所述滑移块(4)螺纹连接,所述蝶形螺栓(7)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安装块(2)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件为角钢(11),所述角钢(11)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角边(111)和第二角边(112),所述第一角边(111)与所述第二角边(1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边(111)的侧壁抵接于所述挡板(9)的侧壁,所述第一角边(111)通过第二螺栓(12)固定于所述挡板(9)上,所述第二角边(112)的侧壁抵接于所述模板(1)的侧壁,所述第二角边(112)通过第三螺栓(13)固定于所述模板(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块(2)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安装部(201),所述安装部(201)通过第四螺栓(3)固定于地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墙、柱混凝土漏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块(4)的侧壁固定设置有拉块(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