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制空腔薄模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0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制空腔薄模板,属于建筑施工模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建筑木模板在施工领域使用普遍,其尺寸为1830mm×915mm×15mm,具有板幅大、自重轻、板面平整的特点,保温性能好,锯截方便。木模板配以木方采取散支散拼的使用方式,循环使用次数为5-8次,导致木材消耗量大,重复利用率低;

现有铝合金模板由标准墙板、标准顶板、标准角模、板墙转角、外墙过顶板、早拆系统、连接固定件等零部件组成。可实现工厂化组装、施工现场一体化浇筑。但其标准定尺定型加工,成本较高,目前只适合应用于高层标准层,低层或地下室不适用。

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的绿色环保产品,具有优异的抗吸水、耐腐蚀,耐酸碱、耐磨损、重量轻、表面平滑光洁、可加工性好、可回收再生等性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国内塑料模板普遍存在着弹性模量低、高温变软低温变脆、边角易破损、握钉力差、重量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提高施工效率的铝制空腔薄模板,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铝制空腔薄模板,包括两块以上的铝合金模板,所述铝合金模板为中空结构,在铝合金模板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在每块铝合金模板的两侧设置有卡槽,在卡槽内卡合有一组销钉组件,相邻的铝合金模板通过销钉组件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销钉组件包括连接件和插销,所述的连接件由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头以及设置在两个卡头之间的连接片构成,所述的卡头与卡槽滑动配合,在连接片上开设有与插销配合的插销孔。

进一步,所述铝合金模板上开设有吊运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铝合金模板为中空结构,自重轻,并在铝合金模板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大大提高了模板的支撑强度。而且相邻的铝合金模板可以通过销钉组件连接在一起,安拆非常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的立体图;

图2是铝合金模板的结构示意图的立体图;

图3是铝合金模板的结构示意图的截面图;

图4是销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4,一种铝制空腔薄模板,包括两块以上的铝合金模板1,所述铝合金模板1为中空结构,在铝合金模板1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2,在每块铝合金模板1的两侧设置有卡槽5,在卡槽5内卡合有一组销钉组件3,相邻的铝合金模板1通过销钉组件3连接在一起。所述销钉组件3包括连接件6和插销7,所述的连接件6由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头9以及设置在两个卡头9之间的连接片8构成,所述的卡头9与卡槽5滑动配合,在连接片8上开设有与插销7配合的插销孔。所述铝合金模板1上开设有吊运孔4,便于吊运。

本实用新型铝合金模板1为中空结构,自重轻,并在铝合金模板1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2,大大提高了模板的支撑强度。而且相邻的铝合金模板1可以通过销钉组件3连接在一起,安拆非常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铝制空腔薄模板,包括两块以上的铝合金模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模板(1)为中空结构,在铝合金模板(1)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2),在每块铝合金模板(1)的两侧设置有卡槽(5),在卡槽(5)内卡合有一组销钉组件(3),相邻的铝合金模板(1)通过销钉组件(3)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制空腔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钉组件(3)包括连接件(6)和插销(7),所述的连接件(6)由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头(9)以及设置在两个卡头(9)之间的连接片(8)构成,所述的卡头(9)与卡槽(5)滑动配合,在连接片(8)上开设有与插销(7)配合的插销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制空腔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模板(1)上开设有吊运孔(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制空腔薄模板,包括两块以上的铝合金模板,所述铝合金模板为中空结构,在铝合金模板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在每块铝合金模板的两侧设置有卡槽,在卡槽内卡合有一组销钉组件,相邻的铝合金模板通过销钉组件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铝合金模板为中空结构,自重轻,并在铝合金模板的空腔内设置有桁架式骨架,大大提高了模板的支撑强度。而且相邻的铝合金模板可以通过销钉组件连接在一起,安拆非常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观开剑;孙清臣;季永新;张延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