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高层住宅楼中,存在两侧外墙之间的宽度小于1000mm、净深大于1000mm,且一侧设有窗洞口的结构,往往爬架无法进入两侧外墙之间,供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外墙的模板安装、加固、拆除、及螺杆洞封堵等施工作业。
目前,通常采用落地式钢管脚手架与型钢搁置主梁悬挑脚手架配合搭设的方式,即采用搭设双排脚手架方式;但是搭设双排脚手架,除去双侧剪力墙模板及背楞等厚度后,使得两侧外墙之间的操作空间极小,提高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操作难度,且采用双排脚手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搭设或拆除,同时还需要将双排脚手架拆除后的预留孔进行封堵,造成施工工期增加,且预留孔封堵后,仍存在泄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搭设双排脚手架,除去双侧剪力墙模板及背楞等厚度后,使得两侧外墙之间的操作空间极小,提高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操作难度,且采用双排脚手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搭设或拆除,同时还需要将排脚手架拆除后的预留孔进行封堵,造成施工工期增加,且预留孔封堵后,仍存在泄漏的风险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包括矩形架和焊接在矩形架上侧的钢平台,所述矩形架内左右均焊接有横梁,横梁底侧均焊接有三角支撑架,矩形架前后侧均左右对称开设有穿孔,所述钢平台上侧左右均转动连接有导轮,钢平台中部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底端螺纹穿过钢平台且设置有矩形条,钢平台下侧中部设置有凹型架,凹型架上侧中部通过齿轴转动连接有齿轮,齿轮上侧轴心开设有与矩形条间隙配合的矩形槽,矩形条底端穿入矩形槽内并不与矩形槽底侧内壁接触,所述横梁相向侧均滑动有调节架,调节架两端均穿过并穿出穿孔,且调节架相向侧均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左侧调节架后端与右侧调节架前端均通过轮轴转动连接有滚轮。
更进一步地,所述钢平台上侧左右均焊接有防护栏,提高施工作业人员在钢平台上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钢平台后侧通过合页件转动连接有翻板,可根据两侧外墙之间实际宽度,调节钢平台与翻板之间的共同面积。
更进一步地,所述三角支撑架底侧均焊接有l型支架,通过将l型支架架设在窗洞口结构上,提高三角支撑架与墙壁之间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钢平台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相向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调节架靠近横梁一侧中部均设置有与滑槽滑动配合的滑块,通过滑块与滑槽,实现调节架与横梁的滑动连接,并提高调节架移动的稳定性。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占用两侧外墙之间空间小,进而便于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操作,而且采用该装置,不需搭设双排脚手架,进而免除搭设或拆除双排脚手架所需的时间,减少施工工期,同时通过转动螺杆,调节滚轮与外墙壁接触,便于钢平台在两侧外墙之间的高度调节,或调节调节架另一端与外墙壁接触,提高钢平台位于两组两侧外墙之间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架设在两侧外墙之间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矩形架;2-钢平台;3-横梁;4-三角支撑架;5-导轮;6-螺杆;7-矩形条;8-凹型架;9-齿轮;10-矩形槽;11-调节架;12-滚轮;13-防护栏;14-翻板;15-l型支架;16-滑槽;17-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参照图1-4:包括矩形架1和焊接在矩形架1上侧的钢平台2,矩形架1内左右均焊接有横梁3,横梁3底侧均焊接有三角支撑架4,矩形架1前后侧均左右对称开设有穿孔,钢平台2上侧左右均转动连接有导轮5,钢平台2中部螺纹连接有螺杆6,螺杆6底端螺纹穿过钢平台2且设置有矩形条7,钢平台2下侧中部设置有凹型架8,凹型架8上侧中部通过齿轴转动连接有齿轮9,齿轮9上侧轴心开设有与矩形条7间隙配合的矩形槽10,矩形条7底端穿入矩形槽10内并不与矩形槽10底侧内壁接触,横梁3相向侧均滑动有调节架11,调节架11两端均穿过并穿出穿孔,且调节架11相向侧均设置有与齿轮9啮合的齿条,左侧调节架11后端与右侧调节架11前端均通过轮轴转动连接有滚轮12。
其中,钢平台2上侧左右均焊接有防护栏13,提高施工作业人员在钢平台2上的安全性。
其中,钢平台2后侧通过合页件转动连接有翻板14,可根据两侧外墙之间实际宽度,调节钢平台2与翻板14之间的共同面积。
其中,三角支撑架4底侧均焊接有l型支架15,通过将l型支架15架设在窗洞口结构上,提高三角支撑架4与墙壁之间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钢平台2的稳定性。
其中,横梁3相向侧均开设有滑槽16,调节架11靠近横梁3一侧中部均设置有与滑槽16滑动配合的滑块17,通过滑块17与滑槽16,实现调节架11与横梁3的滑动连接,并提高调节架11移动的稳定性。
使用时,将吊绳分别穿过导轮5,并将吊绳的一端固定在楼顶处,吊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楼顶的电动收线架上(与电梯的曳引系统原理一致,通过曳引机与曳引拉绳的配合,实现电梯的上下升降),通过矩形条7与矩形槽10的配合,当转动螺杆6,带动矩形条7螺旋上下移动,并且矩形条7相对于齿轮9,矩形条7在矩形槽10内进行相对移动,从而带动齿轮9围绕齿轴转动,并通过齿轮9与齿条的啮合,实现两组调节架11相互反向移动,此时,根据两侧外墙之间实际宽度,转动螺杆6,使得左侧调节架11后端与右侧调节架11前端分别向远离矩形架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滚轮12向远离矩形架1方向移动,并使得滚轮12与两侧外墙滚动接触,进而在上下调节钢平台2高度时,减少钢平台2与外墙之间的摩擦阻力,继而便于调节钢平台2高度;则通过吊绳的收放,实现调节位于两侧外墙之间的钢平台2高度,之后再反向转动螺杆6,使得滚轮12均向矩形架1方向移动,则使得左侧调节架11前端与右侧调节架11后端分别向远离矩形架1方向移动,进而调节架11前端与右侧调节架11后端均与外墙摩擦挤压,提高矩形架1在两侧外墙之间的稳定性,并通过三角支撑架4与一侧外墙之间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矩形架1在两侧外墙之间的稳定性,同时在吊绳的作用下,从而保证钢平台2位于两组两侧外墙之间的稳定性,此时施工作业人员可在钢平台2上进行施工作业;该装置不需搭设双排脚手架,进而免除搭设或拆除双排脚手架所需的时间,减少施工工期,且该装置不需再墙壁上开设预留孔,进而减少的施工工期,避免预留孔封堵后存在的泄漏风险。
该装置结构简单,占用两侧外墙之间空间小,进而便于施工作业人员施工操作,而且采用该装置,不需搭设双排脚手架,进而免除搭设或拆除双排脚手架所需的时间,减少施工工期,且该装置不需再墙壁上开设预留孔,减少的施工工期,避免预留孔封堵后存在的泄漏风险,同时通过转动螺杆6,调节滚轮12与外墙壁接触,便于钢平台2在两侧外墙之间的高度调节,或调节调节架11另一端与外墙壁接触,提高钢平台2位于两组两侧外墙之间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架(1)和焊接在矩形架(1)上侧的钢平台(2),所述矩形架(1)内左右均焊接有横梁(3),横梁(3)底侧均焊接有三角支撑架(4),矩形架(1)前后侧均左右对称开设有穿孔,所述钢平台(2)上侧左右均转动连接有导轮(5),钢平台(2)中部螺纹连接有螺杆(6),螺杆(6)底端螺纹穿过钢平台(2)且设置有矩形条(7),钢平台(2)下侧中部设置有凹型架(8),凹型架(8)上侧中部通过齿轴转动连接有齿轮(9),齿轮(9)上侧轴心开设有与矩形条(7)间隙配合的矩形槽(10),矩形条(7)底端穿入矩形槽(10)内并不与矩形槽(10)底侧内壁接触,所述横梁(3)相向侧均滑动有调节架(11),调节架(11)两端均穿过并穿出穿孔,且调节架(11)相向侧均设置有与齿轮(9)啮合的齿条,左侧调节架(11)后端与右侧调节架(11)前端均通过轮轴转动连接有滚轮(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平台(2)上侧左右均焊接有防护栏(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平台(2)后侧通过合页件转动连接有翻板(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支撑架(4)底侧均焊接有l型支架(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宽度提升钢平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相向侧均开设有滑槽(16),所述调节架(11)靠近横梁(3)一侧中部均设置有与滑槽(16)滑动配合的滑块(17)。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