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33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钢板网辅助装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



背景技术:

目前,外架外侧挂钢板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钢板规格较多(如宽度*高度:900*1200,900*1500,1000*2000,1200*1500,1200*1800,1500*1500等,单位为mm),不同施工单位采用的规格不一,一般为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而各项目外架的纵距、步距不唯一,为固定钢板网,经常需增加横杆或立杆。特别地,对于超高架体(架体高度≥50m)或架体底部为结构楼板的情况,增加横杆、立杆除增加成本外,还将较大程度地增加架体自重,不利于架体及底部结构楼板安全,普通的钢板网转接件固定钢板网不太牢固,遇大风天气易发生钢板网变形甚至脱落现象,安全保证系数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具有操作灵活、安全可靠、节约成本和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的优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包括钢板网主体,所述钢板网主体的一侧设有钢板网背楞,所述钢板网背楞背于钢板网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通过其内设有的卡槽与钢板网背楞卡合连接,所述钢板网主体异于卡固件的一侧设置有钢管主体,所述钢管主体靠近钢板网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钢管主体焊接固定,所述卡固件与紧固件之间设置有旋固件,所述旋固件的一端与卡固件焊接固定,紧固件的表壁表壁上焊接有螺母部件,所述旋固件与紧固件通过螺母部件旋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卡固件上靠近旋固件端头部的位置处开设有u形槽。为了保证卡固件和旋固件之间较好的连接固定性。

优选的,所述旋固件外壁上分布的螺纹与螺母部件内圈表壁上设有的纹路相契合。为了保证旋固件与螺母部件之间的旋接紧固性。

优选的,所述钢板网主体与钢板网背楞均设置有两部分且呈对称分布。为了给施工作业提供必要条件。

优选的,所述卡固件和紧固件的截面分别为“e”形结构和“c”形结构。为了保证转接操作的高效进行。

优选的,所述旋固件为螺丝构件,且紧固件背面正对螺母部件中心的位置处开设有槽孔。为了便于旋固件与螺母部件更好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针对于同一种立杆纵距、步距已确定的架体,通过转接件使用不受钢板网规格的限制且不需要另行增加横杆或立杆,可减少架体自重,节约成本,尤其对于超高架体(架体高度≥50m)或架体底部为结构楼板的情况,能够大幅度减少架体自重,保证架体及底部结构楼板安全;通过通过“e”形卡固件上的卡槽、“c”形紧固件、螺丝、螺母能够将竖向或横向相邻的两块钢板网固定牢固,不易出现钢板网松动现象,整体上,该转接件有利于钢板网的推广、周转,操作灵活、安全可靠、节约成本、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钢板网转接件与钢板网连接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钢板网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固件正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固件侧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固件俯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紧固件正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紧固件侧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紧固件俯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卡固件;2、紧固件;3、旋固件;4、螺母部件;5、钢管主体;6、钢板网主体;7、钢板网背楞;8、u形槽;9、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包括钢板网主体6,钢板网主体6的一侧设有钢板网背楞7,钢板网背楞7背于钢板网主体6的一侧设置有卡固件1,卡固件1通过其内设有的卡槽与钢板网背楞7卡合连接,钢板网主体6异于卡固件1的一侧设置有钢管主体5,钢管主体5为48.3×2.5mm,钢管主体5的壁厚偏差为±0.8mm,钢管主体5靠近钢板网主体6的一端设置有紧固件2,紧固件2与钢管主体5焊接固定,卡固件1与紧固件2之间设置有旋固件3,旋固件3的一端与卡固件1焊接固定,紧固件2的表壁表壁上焊接有螺母部件4,旋固件3与紧固件2通过螺母部件4旋接固定,该转接件包括:卡固件1、紧固件2、旋固件3、螺母部件4、钢管主体5共五个部分,整个转接件通过构件固定在架体横杆、立杆或剪刀撑上,对于同一种立杆纵距、步距已确定的架体,转接件的使用不受钢板网规格的限制且不需要另行增加横杆或立杆,可减少架体自重,节约成本,尤其对于超高架体架体高度≥50m或架体底部为结构楼板的情况,能够大幅度减少架体自重,保证架体及底部结构楼板安全,另外,卡固件1、紧固件2、旋固件3、螺母部件4能够将竖向或横向相邻的两块钢板网固定牢固,不易出现钢板网松动现象,整体上,该转接件有利于钢板网的推广、周转,操作灵活、安全可靠、节约成本、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本实用新型根据附图对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如图2、图5所示,卡固件1上靠近旋固件3端头部的位置处开设有u形槽8,旋固件3的一端插入u形槽8中,两侧焊接,保证了卡固件1和旋固件3之间较好的连接固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旋固件3外壁上分布的螺纹与螺母部件4内圈表壁上设有的纹路相契合,螺母部件4为与旋固件3相配套的螺母,相契合的螺纹和纹路保证了旋固件3与螺母部件4之间的旋接紧固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钢板网主体6与钢板网背楞7均设置有两部分且呈对称分布,两部分的钢板网主体6与钢板网背楞7为施工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进一步的,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卡固件1和紧固件2的截面分别为“e”形结构和“c”形结构,“e”形卡固件1为3.0mm±0.5mm厚钢板加工而成,“c”形紧固件2为3.0mm±0.5mm厚钢板加工而成,“e”形结构和“c”形结构的卡固件1和紧固件2有效保证了转接操作的高效进行。

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旋固件3为螺丝构件,且紧固件2背面正对螺母部件4中心的位置处开设有槽孔9,螺丝构件的直径≥8mm,一般取8mm、10mm,旋固件3直径≤槽孔9直径≤旋固件3直径+3mm,螺丝构件和贯通式槽孔9的设置保证了连接过程正常稳定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该转接件包括:卡固件1、紧固件2、旋固件3、螺母部件4、钢管主体5共五个部分,整个转接件通过构件固定在架体横杆、立杆或剪刀撑上,卡固件1的部分与旋固件3相连接,连接形式为焊接,焊接部位在卡固件1上中间的u形槽8处,旋固件3的一端插入u形槽8中,两侧焊接,紧固件2与钢管主体5焊接固,紧固件2与螺母部件4连接,连接形式也为焊接,旋固件3与紧固件2通过螺母部件4相连接,其中螺母部件4的位置可调至紧固件2的里侧,即与“紧固件2背面镜像位置,使用该转接件,对于同一种立杆纵距、步距已确定的架体,转接件的使用不受钢板网规格的限制且不需要另行增加横杆或立杆,可减少架体自重,节约成本,尤其对于超高架体架体高度≥50m或架体底部为结构楼板的情况,能够大幅度减少架体自重,保证架体及底部结构楼板安全,另外,卡固件1、紧固件2、旋固件3、螺母部件4能够将竖向或横向相邻的两块钢板网固定牢固,不易出现钢板网松动现象,整体上,该转接件有利于钢板网的推广、周转,操作灵活、安全可靠、节约成本、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包括钢板网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网主体的一侧设有钢板网背楞,所述钢板网背楞背于钢板网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通过其内设有的卡槽与钢板网背楞卡合连接,所述钢板网主体异于卡固件的一侧设置有钢管主体,所述钢管主体靠近钢板网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钢管主体焊接固定,所述卡固件与紧固件之间设置有旋固件,所述旋固件的一端与卡固件焊接固定,紧固件的表壁表壁上焊接有螺母部件,所述旋固件与紧固件通过螺母部件旋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件上靠近旋固件端头部的位置处开设有u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固件外壁上分布的螺纹与螺母部件内圈表壁上设有的纹路相契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网主体与钢板网背楞均设置有两部分且呈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件和紧固件的截面分别为“e”形结构和“c”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固件为螺丝构件,且紧固件背面正对螺母部件中心的位置处开设有槽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钢板网的转接件,包括钢板网主体,钢板网主体的一侧设有钢板网背楞,钢板网背楞背于钢板网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卡固件,卡固件通过其内设有的卡槽与钢板网背楞卡合连接,钢板网主体异于卡固件的一侧设置有钢管主体,针对于同一种立杆纵距、步距已确定的架体,通过转接件使用不受钢板网规格的限制且不需要另行增加横杆或立杆,可减少架体自重,保证架体及底部结构楼板安全;通过“E”形卡固件上的卡槽、“C”形紧固件、螺丝、螺母能够将竖向或横向相邻的两块钢板网固定牢固,整体上,该转接件有利于钢板网的推广、周转,操作灵活、安全可靠、节约成本、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

技术研发人员:尹召阳;周继樟;张志威;崔爱珍;崔佳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