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装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器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应用于车辆,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相关技术中,需要采用螺栓对减震器的端部进行锁紧、密封,以防止其内的油液泄漏,但目前对于螺栓的装配,往往采用人工进行锁紧,装配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装配设备,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减震器装配设备,至少用于将螺栓安装在所述减震器的端部,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包括机架、底座、减震器安装机构、支撑机构、旋转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底座可前后翻转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用于固定所述减震器,所述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侧向以用于保持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的竖向姿态,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以由所述升降机构带动从所述减震器的上方将所述螺栓旋入所述减震器的上端部。
可选地,所述机架包括底板,所述底座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第一升降件,所述第一升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底座铰接且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底座之间。
可选地,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两个第二升降件,所述两个第二升降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方,以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保持竖直时顶升所述底座,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还包括内螺纹管、外螺纹管、插管和支撑套管,所述内螺纹管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螺纹管的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内螺纹管内以与所述内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插管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螺纹管内且用于支撑所述减震器,所述支撑套管套设在所述外螺纹管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所述内螺纹管和所述外螺纹管在所述第二升降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插管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运动,以使得将位于所述支撑套管上的油封推至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内。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板、第二板、第一导杆和滑动套,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升降件铰接,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滑动套分别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导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所述滑动套套设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一板之间,当所述第一板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升降件的上方,所述内螺纹管安装在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第二板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导向杆、弹簧、安装支架和支撑轮,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与该机架的后侧相对应,所述安装支架呈u型并连接在所述导向杆的一端,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并与所述机架可移动地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所述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内,所述支撑轮具有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相配合的弧形面。
可选地,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多根沿所述机架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杆,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安装板、旋转件以及安装杆,所述安装板套设在所述多根第二导杆上且由所述升降机构带动升降,所述旋转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杆与所述旋转件的输出端连接且穿过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杆远离所述旋转件的一端构造为六棱柱状,以与所述螺栓的内六角孔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驱动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多根第二导杆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上方,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至少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安装板升降。
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旋转件穿过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齿条组件或蜗轮蜗杆组件。
可选地,所述底座、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所述支撑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升降机构的数量分别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底座可相对机架的前后翻转,使得位于底座上的减震器安装机构可以倾斜或者保持直立,当减震器安装机构处于倾斜状态时,此时,减震器安装机构的至少部分可以倾斜地伸出于机架外,从而增大了作业空间,有利于方便地将减震器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机构上,提高了安装效率,而当减震器安装机构保持直立时,位于减震器安装机构上方的旋转机构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可以下降,同时,旋转机构可以自身旋转,从而可以将安装在减震器上端部的螺栓旋入减震器的上端部,这个过程中,仅需人工将螺栓放置于减震器的上端部即可,无需人工去拧紧螺栓,这样可以极大提高螺栓的装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装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底座、减震器安装机构以及减震器处于倾斜状态,且图中其中一个减震器安装机构未示出螺纹杆;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2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第三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b2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1的第四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第五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装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底座、减震器安装机构以及减震器处于竖直状态;
图12为图11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机架;110-底座;110a-第一板;110b-第二板;110c-第一导杆;110d-滑动套;111-第一升降件;112-第二升降件;120-减震器安装机构;121-内螺纹管;122-外螺纹管;123-锁紧螺栓;124-支撑套管;130-减震器;131-安装孔;132-油封;140-支撑机构;141-第一固定板;142-导向杆;143-弹簧;144-安装支架;145-支撑轮;150-第二导杆;160-旋转机构;161-安装板;162-旋转件;163-安装杆;170-升降机构;171-第二固定板;1711-通孔;172-驱动电机;173-传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器装配设备,至少用于将螺栓安装在减震器130的端部,减震器装配设备包括机架100、底座110、减震器安装机构120、支撑机构140、旋转机构160和升降机构170,机架100可以设置为框架结构,底座110可前后翻转地设置在机架100上,具体而言,底座110可铰接于机架100的底部,使得在底座110在外力作用下,可以相对底座110转动,实现底座110的角度调节,减震器安装机构120设置在底座110上且用于固定减震器130,支撑机构140设置在机架100的侧向以用于保持减震器安装机构120的竖向姿态,即,支撑机构140能够使得减震器130大致保持呈竖直状态,旋转机构160设置在机架100上以由升降机构170带动从减震器130的上方将螺栓旋入减震器130的上端部。其中,减震器130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131,即,螺栓预先放置于安装孔131内,再由旋转机构160锁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螺栓的头部具有内六角孔。
基于此,由于底座110可相对机架100的前后翻转,使得位于底座110上的减震器安装机构120可以倾斜或者保持直立,当减震器安装机构120处于倾斜状态时,此时,减震器安装机构120的至少部分可以倾斜地伸出于机架100外,从而增大了作业空间,有利于方便地将减震器130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上,提高了安装效率,而当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保持直立时,位于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上方的旋转机构160在升降机构170的作用下可以下降,同时,旋转机构160可以自身旋转,从而可以将安装在减震器130上端部的螺栓旋入减震器130的上端部,这个过程中,仅需人工将螺栓放置于减震器130的上端部即可,无需人工去拧紧螺栓,这样可以极大提高螺栓的装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10,机架100包括底板,底座110铰接在底板上,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第一升降件111,第一升降件11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和底座110铰接且位于底板与底座110之间,这里的铰接可以采用铰链进行连接,由此,当第一升降件111工作时,第一升降件111的长度变长,从而推动底座110转动,当第一升降件111回复初始位置时,带动底座110回复到初始状态,即,第一升降件111可以使得底座110相对机架100前后翻转,由此,通过第一升降件111可以实现对底座110的角度调节,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减震器130安装在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上,以提高减震器130的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升降件111可以为气缸,其成本低,维护方便。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升降件112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或者液压缸。
参照图3、图4、图8和图10,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两个第二升降件112,两个第二升降件112相对设置在底座110的下方,以在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保持竖直时顶升底座110,例如,当机架100呈四棱柱状且第一升降件111与机架100的后侧相对应时,两个第二升降件112可以布置成分别与机架100的左右两侧相对应,并且,两个第二升降件112相对于第一升降件111对称设置,减震器安装机构120还包括内螺纹管121、外螺纹管122、插管和支撑套管124,内螺纹管121安装在底座110上,外螺纹管122的至少部分套设于内螺纹管121内以与内螺纹管121螺纹连接,插管至少部分设置在外螺纹管122内且用于支撑减震器130,支撑套管124套设在外螺纹管122远离底座110的端部,内螺纹管121和外螺纹管122在第二升降件112的作用下可相对插管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运动,以使得将位于支撑套管124上的油封132推至减震器130的下端内,也就是说,该减震器装配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对螺栓的锁紧,还能够同时对减震器130的油封132进行装配,从而增加了减震器装配设备的功能,加快了减震器130的装配效率,还有利于降低减震器130的组装成本。另外,由于内螺纹管121和外螺纹管122螺纹配合,使得内螺纹管121和外螺纹管122可以相对运动,以使得二者构成的整体结构能够伸缩,这样可以调整初始状态下油封132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得减震器装配设备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减震器130,增大了减震器装配设备的适用范围。
参照图4,另外,减震器安装机构120还包括锁紧螺栓123,锁紧螺栓123穿过内螺纹管121并与与外螺纹管122相抵,以在内螺纹管121和外螺纹管122调整到合适位置时,对内螺纹管121和外螺纹管122进行锁紧。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升降件112可以为气缸,其成本低,维护方便。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升降件112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或者液压缸。
参照图6和图7,进一步地,底座110包括第一板110a、第二板110b、第一导杆110c和滑动套110d,第一板110a与第二板110b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板110b分别与底板和第一升降件111铰接,第一导杆110c和滑动套110d分别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多个第一导杆110c分别穿设于第一板110a和第二板110b,即,第一导杆110c分别穿过第一板110a和第二板110b且分别垂直于第一板110a和第二板110b,滑动套110d套设于第一导杆110c和第一板110a之间,当第一板110a处于水平状态时,第一板110a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升降件112的上方,内螺纹管121安装在第一板110a远离第二板110b的一侧,由此,当第一板110a和第二板110b保持水平时,即,减震器安装机构120和减震器130保持竖直时,此时,第二升降件112伸长,第二升降件112可以推动第一板110a,即,第一板110a在滑动套110d和第一导杆110c的作用下可以沿第一导杆110c向上移动,从而推动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上升,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升降件112伸长时,第一升降件111也需要同步伸长,以保证第一板110a能够大致呈水平地上升,这样便可快速将位于支撑套管124上的油封132顶升指减震器130的下端内。为了使得第一升降件111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第一板110a的形状大致为u型结构,其u型结构的两端具有垂直于两个端部的延伸部。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地,支撑机构140包括第一固定板141、导向杆142、弹簧143、安装支架144和支撑轮145,第一固定板141固定安装在机架100上且与该机架100的后侧相对应,即,第一固定板141沿竖直方向延伸,安装支架144呈u型并连接在导向杆142的一端,导向杆142穿过第一固定板141并与机架100可移动地连接,弹簧143套设在导向杆142上且位于安装支架144和第一固定板141之间,支撑轮145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支架144内,支撑轮145具有至少部分用于与减震器安装机构120相配合的弧形面,当减震器安装机构120由倾斜状态回复到竖直状态时,支撑机构140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一板110a以及减震器安装机构120能够竖直地上升,防止减震器安装机构120偏移竖直方向,避免位于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上方的旋转机构160无法与减震器130上端的螺栓相对应。弹簧143的设置,可以使得减震器安装机构120与支撑轮145之间为非刚性接触。
参照图5和图9,本实施例中,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多根沿机架100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杆150,多根第二导杆150可以沿底座110的周向分布,以避开底座110与减震器安装机构120的区域,旋转机构160包括安装板161、旋转件162以及安装杆163,安装板161套设在多根第二导杆150上,即,安装板161垂直于第二导杆150,安装板161的上表面与升降机构170连接,从而可以由升降机构170带动升降,旋转件162安装在安装板161上,安装杆163与旋转件162的输出端连接且穿过安装板161,安装杆163远离旋转件162的一端构造为六棱柱状,以与螺栓的内六角孔相适配,这里的旋转件162可以为旋转气缸或者伺服电机,当需要锁紧位于减震器130上端的螺栓时,升降机构170带动安装板161下降,这样可以使得安装杆163呈六棱柱状的端部靠近螺栓并逐步深入到螺栓的内六角孔内,当其到达预定位置后,在旋转件162和升降机构170共同作用下,安装杆163不断下降并旋转,这样就可以将螺栓拧紧于减震器130,相比采用手工拧紧螺栓,采用旋转机构160和升降机构170对螺栓进行自动锁紧,可以极大提高螺栓的装配效率。
参照图1和图5,进一步地,升降机构170包括第二固定板171、驱动电机172和传动组件173,第二固定板171设置在多根第二导杆150上且位于安装板161的上方,第二固定板171固定在第二导杆150上,即,第二固定板171与第二导杆150之间无相对运动,例如,可以在第二导杆150的顶端开设阶梯部,阶梯部具有直径较大的第一段与直径较小的第二段,在第二固定板171上开设孔,使得孔的直径介入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直径之间,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二固定板171固定在第二导杆150上。驱动电机172固定连接于机架100,驱动电机172的输出端与传动组件173的输入端连接,传动组件173的输出端与安装板161连接,传动组件173的至少部分固定在第二固定板171上,以通过驱动电机172和传动组件173带动安装板161升降。由此,驱动电机172可通过传动组件173带动安装板161上降,从而可以控制安装杆163的升降,以对螺栓进行锁紧,这里的驱动电机172可以采用伺服电机,以提高螺栓的装配精度。
参照图1和图5,另外,为了使得减震器装配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二固定板171上开设有供旋转件162穿过的通孔1711,这样,可以使得旋转件162的部分伸出于第二固定板171的上方,即,可以缩短第二固定板171和安装板161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降低驱动电机172和传动组件173的安装高度,从而降低有利于降低减震器装配设备的整体高度。
其中,传动组件173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结构。
例如,传动组件173可以为齿轮齿条组件或者蜗轮蜗杆组件。
本实施例中,底座110、减震器安装机构120、支撑机构140、旋转机构160和升降机构170的数量分别为两个,由此,可以在同一机架100内形成两套减震器130的装配机构,可以在合理利用机架100空间的同时,提高作业人员的装配效率,当然,还可以在机架100内分别设置三个或四个底座110、减震器安装机构120、支撑机构140、旋转机构160和升降机构1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减震器装配设备,至少用于将螺栓安装在所述减震器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包括机架、底座、减震器安装机构、支撑机构、旋转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底座可前后翻转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用于固定所述减震器,所述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侧向以用于保持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的竖向姿态,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以由所述升降机构带动从所述减震器的上方将所述螺栓旋入所述减震器的上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底板,所述底座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第一升降件,所述第一升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底座铰接且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底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两个第二升降件,所述两个第二升降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方,以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保持竖直时顶升所述底座,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还包括内螺纹管、外螺纹管、插管和支撑套管,所述内螺纹管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螺纹管的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内螺纹管内以与所述内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插管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螺纹管内且用于支撑所述减震器,所述支撑套管套设在所述外螺纹管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所述内螺纹管和所述外螺纹管在所述第二升降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插管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运动,以使得将位于所述支撑套管上的油封推至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板、第二板、第一导杆和滑动套,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升降件铰接,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滑动套分别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导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所述滑动套套设于所述第一导杆和所述第一板之间,当所述第一板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升降件的上方,所述内螺纹管安装在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第二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导向杆、弹簧、安装支架和支撑轮,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与该机架的后侧相对应,所述安装支架呈u型并连接在所述导向杆的一端,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并与所述机架可移动地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所述支撑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内,所述支撑轮具有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相配合的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装配设备还包括多根沿所述机架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杆,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安装板、旋转件以及安装杆,所述安装板套设在所述多根第二导杆上且由所述升降机构带动升降,所述旋转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杆与所述旋转件的输出端连接且穿过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杆远离所述旋转件的一端构造为六棱柱状,以与所述螺栓的内六角孔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驱动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多根第二导杆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上方,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至少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安装板升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旋转件穿过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齿条组件或蜗轮蜗杆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所述减震器安装机构、所述支撑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升降机构的数量分别为两个。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