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基板配合连接器(board-matingconnector),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防止连接器配件的分离的基板配合连接器。
背景技术:
基板配合连接器是指,操作者能够在用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印刷电路板等形成有信号布线的一对基板之间的实际紧固的部分的状态下执行一对基板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器。为此,连接器通常构成为上下/左右动作以便即使电子配件的紧固位置存在误差也能够结合。
若对这种连接器施加必要以上的外力,则可能发生内部配件因外力偏离动作范围而脱离的情况。若连接器的脱离的配件未返回到原位置,则可能发生连接器无法正常动作的问题。此时,连接器无法执行结合电子配件并形成电连接的连接器自身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连接器的配件分离且弹性部件脱离原位置的基板配合连接器。
可以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基板配合连接器包括:信号触点部;第一接地部,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第二接地部,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或者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且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中空;以及弹性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之间而向第一方向提供弹性恢复力,所述第一接地部包括在下端部向外侧方向或者内侧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接地部包括在上端部向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不同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第二接地部的中空或者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中空内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咬合,所述第一凸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凸出部布置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延伸长度半径内以便嵌套在所述弹性部件中,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可以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基板配合连接器包括:信号触点部;第一接地部,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第二接地部,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以及,弹性部件,布置在第一接地部和第二接地部之间而向第一方向提供弹性恢复力。可以是,连接器的第一接地部包括在下端部向外侧方向或者内侧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连接器的第二接地部包括在上端部向与第一凸出部不同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可以是,第一凸出部在第二接地部的中空内与第二凸出部咬合。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第一凸出部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二凸出部的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宽度。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第二凸出部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二凸出部的第二方向的宽度。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第一接地部包括在上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的第三凸出部和第四凸出部。可以是,第四凸出部形成在第三凸出部的下方,第四凸出部的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三凸出部的第二方向的宽度,第四凸出部的棱角形成为圆形。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通过弹性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以圆形形成的第四凸出部的棱角在第一接地部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防止弹性部件从第一接地部和第二接地部之间脱离。可以是,第一接地部上的第一位置为弹性部件与第三凸出部的下面相接的位置,第一接地部上的第二位置为弹性部件与第四凸出部的下面相接的位置。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位于信号触点部和第二接地部之间的第一电介质。可以是,第一电介质包括向第一方向贯通的多个孔,第一电介质的多个孔轴对称地排列。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电介质由耐热性材料构成。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电介质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液晶聚合物(lcp;liquidcrystalpolymer)、聚醚醚酮(peek;polyetheretherketone)、聚醚酰亚胺(ultem)中的至少一种。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位于信号触点部和第一接地部之间的第二电介质。可以是,第二电介质包括向第一方向贯通的多个孔,第二电介质的多个孔轴对称地排列。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附着于第二接地部或者从第二接地部延伸而容纳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罩。
可以是,根据一实施例,当外罩附着于第二接地部时,外罩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能够防止第一接地部和第二接地部的分离。另外,能够防止弹性部件脱离原位置。进一步,通过防止由热引起的电介质变形,能够防止连接器的阻抗意外变化。
本公开的效果不限定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人员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它效果。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说明的所附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此,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要素,但是不限于此。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接地部和弹性部件相接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接地部沿水平方向倾斜而向下侧方向移动的垂直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700:第一接地部112、710:第一凸出部
114:第三凸出部116:第四凸出部
120:弹性部件130、800:第二接地部
132、810:第二凸出部
134、135、136、137:多个接地销
200:第一电介质400:电介质
500:第二电介质210、510:孔
300:信号触点部600:外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具体内容。然而,在以下说明中,若存在不必要地使本公开的宗旨混淆的风险时,将省略关于公知功能或构成的具体说明。
在阐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之前,附图的上部可称为该附图所示的构成的“上方”或者“上侧”,其下部可称为“下方”或者“下侧”。另外,在附图中,所示的构成的上方和下方之间或者除上方和下方之外的剩余部分可称为“侧部”或者“侧面”。另外,垂直方向可称为工作方向或者第一方向,水平方向可称为与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或者第二方向。
在所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对应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可以省略重复描述相同或相对应的构成要素。但是,虽然省略关于构成要素的描述,但并不意味着任何实施例不包括这样的构成要素。这种“上方”、“上侧”等之类的相对性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在附图中所示的构成之间的关系,并且,本公开不限于这些术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连接器可以包括第一接地部110、弹性部件120、第二接地部130、第一电介质200以及信号触点部300。连接器的第一接地部110可以在内侧形成中空以容纳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接地部130也可以在内侧形成中空以容纳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接地部110的至少一部分。根据一实施例,第一接地部110可以插入容纳在形成于第二接地部130的中空中。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可以是金属材质。
第一接地部110可以包括用于与第二接地部130结合的第一凸出部112。如图1所示,第一凸出部112可以在第一接地部110的下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地部110可以包括沿垂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切槽以便容易插入容纳在第二接地部130中。此时,第一凸出部112可以沿着第一接地部110的下端部的缘边形成多个。通过在第一接地部110形成多个切槽,第一接地部110能够无损伤或不变形地插入容纳在第二接地部130中。
第二接地部130可以包括能够与第一接地部110的第一凸出部112咬合的第二凸出部(未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第二凸出部可以在第二接地部130的上端部向内侧方向凸出以便与第一凸出部112咬合。因此,当第一接地部110插入容纳在第二接地部130中时,在第二接地部130的中空内第一凸出部112与第二凸出部彼此咬合,从而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能够结合。
在形成于第一接地部110以及第二接地部130的内侧的中空中可以插入容纳有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信号触点部300能够起到与印刷电路板等形成有信号布线的基板接触而形成电连接的作用。信号触点部300可以通过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结合来构成,并且可以构成为在信号触点部300内部布置弹性部件(未示出)以便第一接触部(或者第二接触部)垂直移动。
第一电介质200可以位于第一接地部110及/或第二接地部130与信号触点部30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200可以包括被固定信号触点部300的中央贯通孔。另外,第一电介质200可以包括向垂直方向贯通的多个孔210。多个孔210可以轴对称地排列。例如,多个孔210可以以中央贯通孔的中心为基准轴对称地排列。
弹性部件120可以布置在结合的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之间以向垂直方向提供弹性恢复力。例如,弹性部件120可以是金属材质的弹簧。通过弹性部件120的弹性恢复力,第一接地部110能够向下侧方向移动之后返回到原位置。虽然在图1中连接器示出为圆柱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构成为四角柱、六角柱、八角柱等各种形状。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如上所述,第一接地部110可以在内侧形成中空以容纳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第二接地部130可以在内侧形成中空以容纳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接地部110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一实施例,形成在第一接地部110内侧的中空的直径可以小于形成在第二接地部130内侧的中空的直径以使第一接地部110插入容纳在形成于第二接地部130的中空中。第一接地部110可以包括在下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112。在此,第一凸出部112也可以沿着第一接地部110的下端部的缘边形成多个。
第二接地部130可以包括在上端部向内侧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132。因此,当第一接地部110插入容纳在第二接地部130中时,在第二接地部130的中空内第一凸出部112和第二凸出部132彼此咬合,从而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能够结合。
弹性部件120可以布置在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之间以向垂直方向提供弹性恢复力。根据一实施例,弹性部件120的一端部与第一接地部110抵接且另一端部与第二接地部130抵接结合,从而随着第一接地部110的移动被压缩,能够提供弹性恢复力。例如,若第一接地部110通过从外部施加的下侧方向的力向下侧方向移动,则弹性部件120也与第一接地部110的移动一起被压缩。此时,信号触点部300也通过从外部施加的下侧方向的力向下侧方向被压缩。
当外力消失时,通过弹性部件120的弹性恢复力,第一接地部110返回到原位置。此时,第一接地部110向上侧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凸出部112与第二凸出部132咬合的位置。即,第一凸出部112和第二凸出部132的结合结构起到防止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分离的作用。
电介质400可以位于信号触点部300和第二接地部130之间,并且,可以包括被固定信号触点部300的中央贯通孔。在一实施例中,电介质400的材质可以由耐热性材料构成。例如,电介质400的材质可以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液晶聚合物(lcp;liquidcrystalpolymer)、聚醚醚酮(peek;polyetheretherketone)、聚醚酰亚胺(ultem)中的至少一种。通过将电介质400的材质由耐热性材料构成,即使在将第二接地部130插入固定于电路基板时进行表面贴装技术(smt;surfacemountertechnology)等施加热的工艺,也能够防止固定有电介质400的信号触点部300的位置和形状变形而使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降低。另外,能够防止连接器的阻抗意外变化。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凸出部112以及第二凸出部132的放大截面图。为了便于理解,在放大截面图中,第一凸出部112以及第二凸出部132隔开示出。通过形成在第一接地部110的下端部的第一凸出部112和形成在第二接地部130的上端部的第二凸出部132的咬合结构,能够防止第一接地部110与第二接地部130分离。
但是,当向与第一接地部110的工作方向(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第二方向)施加一定以上的力时,尽管第一凸出部112和第二凸出部132的咬合结构,第一接地部110仍可能从第二接地部130分离而第一接地部110不进行工作。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具有将第一凸出部11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和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长长地形成的方案,但此时,难以组装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并且,在组装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发生第一接地部110变形或第二接地部130破损的另一些问题。
在本公开中,试图通过使第一凸出部112的垂直方向的宽度d1大于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d2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通过以第一凸出部112的垂直方向的宽度d1长于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d2的方式形成,当第一接地部110受到水平方向的力或者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下侧方向非对称地施加力时,即使第一凸出部112从与第二凸出部132结合的位置脱离,由于第一凸出部112的垂直方向部分(d1部分)搭在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部分(d3部分)上之后重新返回到原始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接地部110的分离现象。此时,由于未将第一凸出部11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和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d2长长地形成,因此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的组装也能够容易完成。
进一步,通过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的宽度d3大于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d2的方式形成,当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与工作方向(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施加力或者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下侧方向非对称地施加力时,由于第一凸出部112的垂直方向部分(d1部分)充分地被支撑在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部分(d3部分)上,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接地部110从第二接地部130脱离。例如,可以将第一凸出部112的垂直方向的宽度d1和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的宽度d3形成为具有相似或相同的长度。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接地部110和弹性部件120相接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根据一实施例,第一接地部110可以包括在上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的第三凸出部114和第四凸出部116。在此,第四凸出部116可以形成在第三凸出部114的下方,第四凸出部116的水平方向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三凸出部114的水平方向的宽度。
根据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弹性部件120可以布置为与第三凸出部114的下面和第四凸出部116的侧面相接。此时,通过第四凸出部116的棱角形成为圆形,能够构成为弹性部件120沿着第四凸出部116的棱角在第一接地部110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此,第一接地部110上的第一位置可以是弹性部件120与第三凸出部114的下面及第四凸出部116的侧面相接的位置,第一接地部110上的第二位置可以是弹性部件120与第四凸出部116的下面相接的位置。
当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与工作方向(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施加力或者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下侧方向非对称地施加力而使第一接地部110沿水平方向倾斜而向下侧方向移动时,可能会发生弹性部件120从第一位置向外侧偏离的同时从第一接地部110以及第二接地部130分离的情况。此时,如图4所示,通过将第四凸出部116的棱角形成为圆形,当第一接地部110沿水平方向倾斜而向下侧方向移动时,弹性部件1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不向外侧偏离。此时,弹性部件120可以进一步压缩第一位置与第二接地部130之间的间距和第二位置与第二接地部130之间的间距之差程度,通过增加的弹性部件120的弹性恢复力,弹性部件120沿着第四凸出部116的以圆形形成的棱角返回到原位置即第一位置。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弹性部件120从第一接地部110以及第二接地部130分离。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接地部110沿水平方向倾斜而向下侧方向移动的垂直截面图。如上所述,当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与工作方向(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施加力或者对第一接地部110向下侧方向非对称地施加力时,第一接地部110可以沿水平方向倾斜而向下侧方向移动。例如,如图5所示,当只对第一接地部110的右侧部分向下侧方向施加力时,只有被施加力的右侧部分向下侧方向移动,与此相反方向的第一接地部110的左侧部分可以脱离原始位置而向上侧方向移动。
当第一接地部110的右侧部分向下侧方向移动时,如图5所示,弹性部件120的右侧部分可以从原位置即第一位置脱离而向第二位置移动。由此,弹性部件120的右侧部分进一步压缩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高度之差程度,从而增加的弹性恢复力可以提供到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的右侧部分。因此,弹性部件120能够沿着第四凸出部116的以圆形形成的棱角返回到原位置即第一位置。
一方面,若第一接地部110的左侧面向上侧方向移动,则如图5所示,第一凸出部112可以从与第二凸出部132结合的位置脱离而搭在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部分(图3的d3部分)上。此时,由于第一凸出部112的垂直方向的宽度(图3的d1)形成为大于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图3的d2)且第二凸出部132垂直方向的宽度(图3的d3)形成为大于第二凸出部132的水平方向的宽度(图3的d2),因此能够保持第一接地部110从第二接地部130不完全分离而第一凸出部112搭在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部分(图3的d3部分)上的状态。在第一凸出部112搭在第二凸出部132的垂直方向部分(图3的d3部分)上的状态下,若通过外部的力或者弹性部件120提供的弹性恢复力,第一接地部110的左侧面向下侧方向移动,则第一凸出部112能够返回到与第二凸出部132结合的位置。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第一电介质200可以位于第二接地部13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200可以包括信号触点部300被固定的中央贯通孔。另外,第一电介质200可以包括向垂直方向贯通的多个孔210。多个孔210可以轴对称地排列。例如,多个孔210可以以中央贯通孔的中心为基准轴对称地排列。
通过在第一电介质200上形成多个孔210,在将第二接地部130插入固定于电路基板时,在执行表面贴装技术(smt;surfacemountertechnology)等施加热的工艺时,能够通过多个孔210排出热。因此,能够防止热积聚在第一电介质200,从而防止第一电介质200的变形导致的阻抗变化。另外,能够防止固定有第一电介质200的信号触点部300的位置和形状变形而使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降低。进一步,通过将多个孔210轴对称地排列,能够提供均匀的介电常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20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构成。例如,第一电介质200可以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液晶聚合物(lcp;liquidcrystalpolymer)、聚醚醚酮(peek;polyetheretherketone)、聚醚酰亚胺(ultem)中的至少一种。通过将第一电介质200由耐热性材料构成,即使在将第二接地部130插入固定于电路基板时进行表面贴装技术(smt;surfacemountertechnology)等施加热的工艺,也能够防止固定有第一电介质200的信号触点部300的位置和形状变形而使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降低。另外,能够防止连接器的阻抗意外变化。
虽然在图6中示出了第一电介质200位于第二接地部13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布置在第一接地部11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如上所述,第一接地部110可以插入容纳在第二接地部130中,在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之间可以布置弹性部件120。信号触点部300可以布置在第一接地部110和第二接地部130的中空内,在第一接地部110及/或第二接地部130与信号触点部300之间可以布置电介质。
根据一实施例,第二接地部130可以包括多个接地销134、135、136、137。例如,多个接地销134、135、136、137可以形成在第二接地部130的下端部。多个接地销134、135、136、137在插入到形成在印刷电路板等的孔之后,可以通过焊接、表面贴装技术(smt;surfacemountertechnology)等固定。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可以包括位于第二接地部13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的第一电介质200,并包括位于第一接地部11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的第二电介质50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200以及第二电介质500可以分别包括被固定信号触点部300的中央贯通孔。另外,第一电介质200以及第二电介质500可以分别包括向垂直方向贯通的多个孔210、孔510。多个孔210、孔510可以轴对称地排列。例如,多个孔210、孔510可以以中央贯通孔的中心为基准轴对称地排列。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介质50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构成。例如,第二电介质500可以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液晶聚合物(lcp;liquidcrystalpolymer)、聚醚醚酮(peek;polyetheretherketone)、聚醚酰亚胺(ultem)中的至少一种。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连接器可以包括附着于第二接地部130或者从第二接地部130延伸而容纳弹性部件120的至少一部分的外罩600。当从外部施加强力时,可能发生弹性部件120脱离原位置的情况,但是,通过布置容纳弹性部件120至少一部分的外罩600,能够防止弹性部件120的位置脱离。
当将外罩600以附着于第二接地部130的形状制造时,可以与第二接地部130分开制造,因此在制造第二接地部130时能够更加容易加工。另外,通过将外罩600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能够节省制造成本。例如,外罩600可以由塑料材料构成。
图10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垂直截面图。根据本实施例,第二接地部80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容纳在形成于第一接地部700内侧的中空中。此时,形成于第一接地部700内侧的中空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形成于第二接地部800内侧的中空的直径以便能够插入容纳第二接地部800。
第一接地部700可以包括在下端部向内侧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710。在此,第一凸出部710可以沿着第一接地部700的下端部的缘边形成多个。通过多个第一凸出部710之间的切槽,在第二接地部800插入第一接地部700时,第一接地部700的外周面的缘边能够调整为与第二接地部800的外径匹配。因此,第二接地部800能够适宜地插入容纳在第一接地部700的中空中。
第二接地部800可以包括在上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810以便与第一凸出部710咬合。因此,在第二接地部800插入容纳在第一接地部700中时,在第一接地部700的中空内第一凸出部710和第二凸出部810彼此咬合,从而第一接地部700和第二接地部800能够结合。
关于在上面说明的第一凸出部以及第二凸出部,如图2所示,可以是,第一凸出部112在第一接地部110的下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第二凸出部132在第二接地部130的上端部向内侧方向凸出以便与第一凸出部112咬合。
另外,如图10所示,可以是,第一凸出部710在第一接地部700的下端部向内侧方向凸出第二凸出部810在第二接地部800的上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以便与第一凸出部710咬合。
这样,可以是,第一凸出部在第一接地部的下端部向外侧方向或者内侧方向凸出,第二凸出部向与第一凸出部不同的方向凸出以便与第一凸出部咬合。
在第一接地部700和第二接地部800之间可以布置弹性部件120。可以是,在第一接地部700的内侧形成用于容纳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在第二接地部800的内侧形成用于容纳信号触点部300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虽然在图10中示出了电介质400布置在第二接地部80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布置在第一接地部700和信号触点部300之间。另外,在电介质400也可以轴对称地排列有多个孔。
以上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只是以例示为目的公开,只要是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变更以及添加,这种修改、变更以及添加应视为属于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只要是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替换、变形以及改变,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前面所述的实施例以及所附附图。
1.一种连接器,是基板配合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信号触点部;
第一接地部,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
第二接地部,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或者在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信号触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且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中空;以及
弹性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之间而向第一方向提供弹性恢复力,
所述第一接地部包括在下端部向外侧方向或者内侧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
所述第二接地部包括在上端部向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不同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
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第二接地部的中空或者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中空内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咬合,
所述第一凸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凸出部布置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延伸长度半径内以便嵌套在所述弹性部件中,
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接地部包括在上端部向外侧方向凸出的第三凸出部和第四凸出部,
所述第四凸出部形成在所述第三凸出部的下方,
所述第四凸出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凸出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所述第四凸出部的棱角形成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以圆形形成的所述第四凸出部的棱角在所述第一接地部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从而防止所述弹性部件从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之间脱离,
所述第一接地部上的第一位置为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三凸出部的下面相接的位置,
所述第一接地部上的第二位置为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第四凸出部的下面相接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
第一电介质,位于所述信号触点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之间,
所述第一电介质包括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多个孔,
所述第一电介质的多个孔轴对称地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电介质由耐热性材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电介质包括聚四氟乙烯、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
第二电介质,位于所述信号触点部和所述第一接地部之间,
所述第二电介质包括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多个孔,
所述第二电介质的多个孔轴对称地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
外罩,附着于所述第二接地部或者从所述第二接地部延伸而容纳所述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所述外罩附着于所述第二接地部时,所述外罩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