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架模型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94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爬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爬架模型。



背景技术:

爬架又叫提升架,依照其动力来源可分为液压式、电动式、人力手拉式等主要几类。它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脚手架体系,主要应用于高层剪力墙式楼盘。它能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下降。这种体系使脚手架技术完全改观:一是不必翻架子;二是免除了脚手架的拆装工序(一次组装后一直用到施工完毕),且不受建筑物高度的限制,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材料。并且在安全角度也对于传统的脚手架有较大的改观。在高层建筑中极具发展优势。

如申请号为:cn201821286671.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动轨式全钢结构爬架,包括爬架本体、电动伸缩杆和挡板,所述爬架本体的内侧设置有承重架,所述爬架本体的侧部通过滚轮与导轨转动相连,所述承重架的侧部开有通孔,所述挡板设置于承重架的上部,所述挡板的侧部通过轴承与承重架的侧部转动相连,所述电动伸缩杆通过连接杆安装于承重架的下部,所述挡板通过推杆贯穿通孔与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相连,所述导轨之间架设有导料管,所述导料管的下部设置有储料箱。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伸缩杆的伸长,推动推杆带动挡板顺着轴承转动,挡板在转动过程中达到垂直状态,对爬架本体的侧部进行抵挡,达到对爬架本体的建筑材料进行推动,同时实现对挡板表侧和爬架本体侧部的清洁。

现有的爬架装置内部固定的模板一般只能直上直下的运动,这就造成了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撤模后进行模板上移时,对于模板内的清理和刷油工序十分繁琐,需要人工探入模板之间狭小的缝隙之间操作,施工困难,若清洗和刷油不彻底,容易造成再次浇筑混凝土时出现蜂窝、麻面以及混凝土粘连模板的现象发生,影响工程质量,且工作效率不高,清理和刷油效果较差,不利于爬架的使用和操作。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爬架模型,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爬架模型,以解决现有爬架装置内部固定的模板一般只能直上直下的运动,这就造成了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撤模后进行模板上移时,对于模板内的清理和刷油工序十分繁琐,需要人工探入模板之间狭小的缝隙之间操作,施工困难,若清洗和刷油不彻底,容易造成再次浇筑混凝土时出现蜂窝、麻面以及混凝土粘连模板的现象发生,影响工程质量,且工作效率不高,清理和刷油效果较差,不利于爬架的使用和操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爬架模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爬架模型,包括内模提升组件,预埋件和上平台;所述内模提升组件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的顶部;所述预埋件活动连接在模板的内侧;所述上平台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背面;所述模板固定连接在上架体的内侧;所述上架体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的顶面;所述施工平台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的一端;所述液压爬架安装在爬架受力杆的外部,且液压爬架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所述爬架受力杆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

进一步的,所述模板为钢模,且钢模的高度为4.61米。

进一步的,所述上架体可在施工平台的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爬架只在墩的长边布置,且液压爬架在每个墩布置四个。

进一步的,所述施工平台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拉杆,且施工平台顶面和底面拉杆分别与上架体和液压爬架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单根允许抗拉强度不小于100k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该装置的长边一侧的上架体可在施工平台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能够显出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对模板进行清理和刷油,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因模板与混凝土成品的间隙较小造成施工人员清理模板和刷油的工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使得对模板的清理和刷油更为彻底,浇筑完混凝土后混凝土成品光亮平滑,提高了工程质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其次,每次施工高度为4.5米,模板的高度为4.61米,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在模板顶部进行施工操作,且在后期撤模时更为方便,提高了该装置的灵活性。

再者,该装置的施工平台顶面和底部设有拉杆,能够很好的承载来自模板的重力和混凝土浇筑时的张力,杜绝了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自身出现鼓模、胀模的现象,该装置设有四个液压爬架,能够稳定、均匀的将模板升起,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a部位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内模提升组件;2、预埋件;3、上平台;4、模板;5、上架体;6、防坠装置;7、施工平台;8、液压爬架;9、爬架受力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爬架模型,包括内模提升组件1,预埋件2和上平台3;内模提升组件1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4的顶部;预埋件2活动连接在模板4的内侧;上平台3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4背面;模板4固定连接在上架体5的内侧;模板4为钢模,且钢模的高度为4.61米,每次施工高度为4.5米,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在模板4顶部进行施工操作,且在后期撤模时更为方便,提高了该装置的灵活性;上架体5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施工平台7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8的一端;液压爬架8安装在爬架受力杆9的外部,且液压爬架8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6;液压爬架8只在墩的长边布置,且液压爬架8在每个墩布置四个,使得该装置能够稳定、均匀的将模板4升起,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爬架受力杆9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2。

其中,上架体5可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使得该装置在撤模后能够显出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对模板4进行清理和刷油,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因模板4与混凝土成品的间隙较小造成施工人员清理模板4和刷油的工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使得对模板4的清理和刷油更为彻底,浇筑完混凝土后混凝土成品光亮平滑,提高了工程质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其中,施工平台7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拉杆,且施工平台7顶面和底面拉杆分别与上架体5和液压爬架8固定连接,拉杆的单根允许抗拉强度不小于100kn,能够很好的承载来自模板4自身的重力和混凝土浇筑时的张力,杜绝了浇筑混凝土时模板4出现鼓模、胀模的现象,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先将模板4在底部拼接固定完成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撤模后,将长边一侧的上架体5沿着施工平台7向后移动六十厘米,短边的模板4悬挂于长边模板4上后移,对模板4的内侧表面进行清洗和刷油的操作,操作完成后将上架体5复位并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控制液压爬架8沿着爬架受力杆9向上移动,并带动施工平台7以及模板4向上移动,完成模板4的爬升工作,内模提升组件1也会随之同步上移,移动完成后重新对该装置进行加固,即可再次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序,其中,内模提升组件1由工地选择是否使用,若不使用内模提升组件1也可通过塔吊对内侧的模板4进行单侧整体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技术特征:

1.一种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提升组件(1),预埋件(2)和上平台(3);所述内模提升组件(1)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4)的顶部;所述预埋件(2)活动连接在模板(4)的内侧;所述上平台(3)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4)背面;所述模板(4)固定连接在上架体(5)的内侧;所述上架体(5)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所述施工平台(7)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8)的一端;所述液压爬架(8)安装在爬架受力杆(9)的外部,且液压爬架(8)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6);所述爬架受力杆(9)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4)为钢模,且钢模的高度为4.61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架体(5)可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爬架(8)只在墩的长边布置,且液压爬架(8)在每个墩布置四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平台(7)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拉杆,且施工平台(7)顶面和底面拉杆分别与上架体(5)和液压爬架(8)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单根允许抗拉强度不小于100kn。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爬架模型,涉及建筑爬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爬架装置撤模后模板之间空间过于狭窄造成施工困难,清理和刷油效果较差,不利于爬架的使用和操作。一种爬架模型,包括预埋件和上平台;所述预埋件活动连接在模板的内侧;所述上平台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背面。该装置的长边一侧的上架体可在施工平台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能够显出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对模板进行清理和刷油,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因模板与混凝土成品的间隙较小造成施工人员清理模板和刷油的工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使得对模板的清理和刷油更为彻底,浇筑完混凝土后混凝土成品光亮平滑,提高了工程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夏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鑫海博钢结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