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04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汽车领域使用的电连接器除了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外,还需要保持接触良好以保证汽车在车体震动的情况下汽车的整体电路依然能够正常工作,故,现有汽车电连接器都具有防脱设计,具体为通过在电连接器的公插头和母插座的外壳上设置卡合结构。

然而,这种卡合结构属于“硬连接”,在插拔过程中比较吃力,不便于插拔,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汽车电连接器不便于插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所述插头壳体上套设一u型拉手,所述拉手具有转动夹持在所述插头壳体上的夹臂部,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突出于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插座壳体的连接配合面;所述插座壳体与所述插头壳体的连接配合面具有外缘周台,所述外缘周台具有避让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的避让槽,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内侧面与所述避让槽之间具有卡合结构;

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拉手的夹臂部相对的侧面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加厚部和第二加厚部,且所述第一加厚部与第二加厚部之间具有容置间隔;所述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配合时所述拉手的夹臂部卡在所述容置间隔。

可选地,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左侧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避让槽的槽底具有一定的间隔以形成一卡槽;

设置在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内侧面的缺口,所述缺口内具有第二凸起,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插座壳体配合时,所述第二凸起卡合在所述卡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上侧外边角呈圆角或者倒角设置;所述第二凸起的下侧外边角呈圆角或倒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厚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加厚部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插头壳体的上端面左侧具有径向延伸部。

可选地,所述插头壳体内具有第一插槽件和第二插槽件,所述插座壳体的容腔内具有与第一插槽件和第二插槽件配合的第一插针件和第二插针件,所述第一插针件和第二插针件的高度不等。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插头壳体上设置一个拉手,并在插头壳体的外侧面设置上下设置的第一加厚部和第二加厚部,且第一加厚部与第二加厚部之间具有容置间隔,由此,将拉手向第一加厚部的一侧转动时,拉手的两个夹臂部会在第一加厚部的作用下向外撑开,以使得夹臂部前端部和插座壳体之间的卡合结构相互脱离,便于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分开;

且,第一加厚部和第二加厚部能够将拉手的夹臂部限制在容置间隔内,由此以保持拉手与插座壳体能够长期保持同一姿态,以此使得拉手和插座壳体之间的卡合结构保持卡接,进而使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能够长期处于保持对接到位的状态,加强电连接器插合的稳定性。

且,拉手在卡合在第一加厚部和第二加厚之间的容置间隔时,会出现卡合到位的“咔哒”声音以提示拉手到位,方便用户进行插接操作。

且,拉手与插座壳体之间的卡合结构在强配卡合到位时也能够提供“咔哒”声以提示插头壳体与插座壳体的装配到位,避免电连接器出现虚接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在未到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在到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拉手和插座壳体之间的卡合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插座壳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除、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插头壳体1上套设有u型拉手3。该拉手3呈u型,其具有两夹臂部,该夹臂部的内侧具有圆柱凸起,该圆柱凸起插接在插头壳体1的前侧和后侧设置的孔槽内,以此使得拉手3能够以圆柱凸起的轴线为中心轴转动。

插头壳体1与拉手3的夹臂部相对的侧面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加厚部1a和第二加厚部1b,且第一加厚部1a与第二加厚部1b之间具有容置间隔1c。将拉手3向设置第一加厚部1a的一侧转动,当拉手3的夹臂部卡在插头壳体1的上第一加厚部1a时,拉手3的夹臂部就会被撑开,继续转动拉手3使得其夹臂部卡在容置间隔1c,卡合到位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个“咔哒”声,并将拉手3限制在容置间隔1c内。

夹臂部处于竖直状态和倾斜状态时,夹臂部的前端部3a突出于插头壳体1与插座壳体2的连接配合面。插座壳体2与插头壳体1的连接配合面具有外缘周台2a,该外缘周台2a具有避让夹臂部的前端部3a的避让槽2b,夹臂部的前端部3a内侧面与避让槽2b之间具有卡合结构,在拉手3的夹臂部被限制在容置间隔1c的状态下(即倾斜状态),将插头壳体1插入插座壳体2内,夹臂部的前端部3a内侧面与避让槽2b之间的卡合结构就会相互卡合,使得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保持稳定的连接,起到防脱效果。

同时,由于拉手3夹臂部被限制在第一加厚部1a和第二加厚部1b的容置间隔1c内,还能够有效减小拉手3在意外情况下转动导致卡合结构分开,进而保证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能够有效保持长期的对位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插头壳体1上设置一个拉手3,并在插头壳体1的外侧面设置上下设置的第一加厚部1a和第二加厚部1b,且第一加厚部1a与第二加厚部1b之间具有容置间隔1c,由此,将拉手3向第一加厚部1a的一侧转动时,拉手3的两个夹臂部会在第一加厚部1a的作用下向外撑开,以使得夹臂部前端部3a和插座壳体2之间的卡合结构相互脱离,便于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分开。

且,第一加厚部1a和第二加厚部1b能够将拉手3的夹臂部限制在容置间隔1c内,由此以保持拉手3能够长期保持同一姿态,以此使得拉手3和插座壳体2之间的卡合结构能够保持卡接配合,进而使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能够长期处于保持对接到位的状态,加强电连接器插合的稳定性。

且,拉手3在卡合在第一加厚部1a和第二加厚之间的容置间隔1c时,会出现卡合到位的“咔哒”声音以提示拉手3到位,方便用户进行插接操作。

且,拉手3与插座壳体2之间的卡合结构在强配卡合到位时也能够提供“咔哒”声以提示插头壳体1与插座壳体2的装配到位,避免电连接器出现虚接的情况。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卡合结构包括设置在避让槽2b左侧的第一凸起2c和设置在夹臂部的前端部3a内侧面的缺口。第一凸起2c与避让槽2b的槽底具有一定的间隔,以形成一卡槽。缺口内具有第二凸起3b,当插头壳体1与插座壳体2配合时,第二凸起3b卡合在卡槽内,以实现拉手3和插座壳体2之间的卡合,进而实现插头壳体1与插座壳体2之间的卡合。

当需要分离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时,只需将拉手3微微向上拨动,使拉手3的夹臂部被第一加厚部1a撑开,这样夹臂部的前端部3a内侧面的第二凸起3b就会在被撑开的同时从卡槽中脱离出来,由此以方便插头壳体1和插座壳体2的快速分离。

作为进一步地,第一凸起2c的上侧外边角呈圆角或者倒角设置。第二凸起3b的下侧外边角呈圆角或倒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c的上侧外边角圆角设置,第二凸起3b的下侧外边角倒角设置,这样第一凸起2c与第二凸起3b在接触时就能够顺着第二凸起3b的倒角斜面快速卡合。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厚部1a的厚度小于第二加厚部1b的厚度。通过将第二加厚部1b的厚度设置地比第一加厚部1a后,以对拉手3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以使得拉手3在转动到位后,夹臂部的前端部3a能够保持突出于插头壳体1与插座壳体2的连接配合面,便于拉手3与插座壳体2卡合配合。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头壳体1的上端面左侧具有径向延伸部1d。通过设置径向延伸部1d以使得插头壳体1的左侧呈t型,便于手指夹持插头壳体1以进行拔出插头壳体1的操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头壳体1内具有第一插槽件11和第二插槽件12,插座壳体2的容腔内具有与第一插槽件11和第二插槽件12配合的第一插针件21和第二插针件22,第一插针件21和第二插针件22的高度不等。这样能够让第一插针件21和第二插针件22在与各自对应的第一插槽件11和第二插槽件12在接通时形成一定的接通时间差,避免电流冲击。

具体地,该第一插针件21可以为正极插针,第二插针件22为负极插针,负极插针的长度比正极插针的长度长2mm以上,由此,当插头壳体1内的插槽件与插座壳体2内的插针件对接时,由负极先接触,从而避免冲击电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插针件21可以为多个通信插针,第二插针件22为正、负极插针,正、反极插针的长度比正、负极插针长,正极插针比负极插针短。由此以在对接时先接通电源,后接通通信线路,以避免冲击电流。

可选地,在本时候例中,拉手3的两夹臂的后端部具有连接部3c,该连接部3c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便于手指夹持以拨动拉手3转动或者是按压拉手3复位到第一加厚部1a和第二加厚部1b的容置间隔3c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以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上套设一u型拉手,所述拉手具有转动夹持在所述插头壳体上的夹臂部,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突出于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插座壳体的连接配合面;所述插座壳体与所述插头壳体的连接配合面具有外缘周台,所述外缘周台具有避让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的避让槽,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内侧面与所述避让槽之间具有卡合结构;

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拉手的夹臂部相对的侧面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加厚部和第二加厚部,且所述第一加厚部与第二加厚部之间具有容置间隔;所述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配合时所述拉手的夹臂部卡在所述容置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左侧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避让槽的槽底具有一定的间隔以形成一卡槽;

设置在所述夹臂部的前端部内侧面的缺口,所述缺口内具有第二凸起,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插座壳体配合时,所述第二凸起卡合在所述卡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上侧外边角呈圆角或者倒角设置;所述第二凸起的下侧外边角呈圆角或倒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厚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加厚部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的上端面左侧具有径向延伸部。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内具有第一插槽件和第二插槽件,所述插座壳体的容腔内具有与第一插槽件和第二插槽件配合的第一插针件和第二插针件,所述第一插针件和第二插针件的高度不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插拔的防脱电连接器,其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插头壳体上套设一U型拉手,该拉手具有转动夹持在插头壳体上的夹臂部,夹臂部的前端部突出于插头壳体与插座壳体的连接配合面。插座壳体与插头壳体的连接配合面具有外缘周台,外缘周台具有避让夹臂部的前端部的避让槽,夹臂部的前端部内侧面与避让槽之间具有卡合结构。插头壳体与拉手的夹臂部相对的侧面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加厚部和第二加厚部,且第一加厚部与第二加厚部之间具有容置间隔,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配合时拉手的夹臂部卡在容置间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脱电连接器能够实现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之间的快速插拔配合。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海纳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