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06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定型化电梯井钢平台操作方便、节省材料、安全高效的特性,使其广泛的被应用到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现有技术平台形状不规则,占地空间大,重量重的特性,使得平台难以吊装、运输和周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钢平台体积大、笨重、吊装、运输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单榀支腿和铺设在单榀支腿上的操作平台,所述单榀支腿为直角槽钢框架,直角槽钢框架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包括水平杆、立向杆、斜向杆、设于立向杆和斜向杆之间的斜向加强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两单榀支腿之间的支腿连接片架,所述支腿连接片架包括片架一和片架二,所述片架一连接在斜向杆之间,且长度与斜向杆长度相适应,所述片架二连接在斜向杆之间,且长度与立向杆长度相适应;

所述立向杆与斜向杆端部设有伸出电梯门洞外的水平档杆,所述水平档杆下方、立向杆靠楼层的杆面上设有平台限位顶撑,两所述单榀支腿的水平档杆位于楼层上方的端部通过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片架一和片架二均包括矩形槽钢框架和垂直固定在矩形槽钢框架两竖边之间的水平支撑,所述两竖边之间、水平支撑两侧设有两根呈八字型设置的斜向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槽钢框架两侧还设有用于和立向杆或斜向杆螺栓连接的连接耳板,所述连接耳板与所述水平边及水平支撑伸出矩形槽钢框架的端部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片架一上所述水平支撑位于斜向杆与斜向加强杆连接节点处。

进一步地,片架二上所述水平支撑位于两水平杆中心处。

此外,所述操作平台由花纹钢板和槽钢焊接固定形成,所述单榀支腿与支腿连接片架均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所述操作平台与单榀支腿之间、单榀支腿与支腿连接片架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

更加优选地,所述水平杆上设有吊环,所述操作平台上预留有吊环穿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电梯井钢平台占地空间大,吊装运输不方便的问题,提高了电梯井钢平台周转使用率。操作平台、单榀支腿和支腿连接片架均为片状单元,通过个组件进行可拆卸式机械连接,具有运输方便、周转使用率高等特点,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广泛的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满足国家号召的低碳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单榀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片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片架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操作平台与电梯门洞的位置关系结构图示。

附图标记:1-水平杆;2-立向杆;3-斜向杆;4-斜向加强杆;5-操作平台;51-花纹钢板;52-;6-矩形槽钢框架;7-水平档杆;8-平台限位顶撑;9-连接耳板;10-水平支撑;11-斜向支撑;12-吊环;13-吊环穿孔;14-连接杆;15-电梯门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单榀支腿和铺设在单榀支腿上的操作平台5,单榀支腿为直角槽钢框架,直角槽钢框架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如图1所示,单榀支腿高度均比电梯井深度尺寸小300mm,宽为电梯井宽度-300mm,直角槽钢框架包括水平杆1、立向杆2、斜向杆3、设于立向杆2和斜向杆3之间的斜向加强杆4,立向杆2与斜向杆3端部设有伸出电梯门洞15外的水平档杆7,水平档杆7下方、立向杆2靠楼层的杆面上设有平台限位顶撑8,如图5所示,两单榀支腿的水平档杆7位于楼层上方的端部通过连接杆14连接,水平杆1上设有吊环12,操作平台5上预留有吊环穿孔13,吊环穿孔13尺寸为30×150mm,连接杆14由直径为48mm钢管制作而成,两端插入水平档杆7内,水平档杆7设有供水平档杆7插入直径为60mm限位孔。

电梯井操作平台还包括连接在两单榀支腿之间的支腿连接片架,如图2和3所示,所述支腿连接片架包括片架一和片架二,片架一连接在斜向杆3之间,且长度与斜向杆3长度相适应,片架二连接在斜向杆3之间,且长度与立向杆2度相适应;片架一和片架二均包括矩形槽钢框架6和垂直固定在矩形槽钢框架6两竖边之间的水平支撑10,两竖边之间、水平支撑10两侧设有两根呈八字型设置的斜向支撑11,矩形槽钢框架6两侧还设有用于和立向杆2或斜向杆3螺栓连接的连接耳板9,连接耳板9为100×100×5mm钢板,连接耳板9与水平边及水平支撑10伸出矩形槽钢框架6的端部焊接固定,片架一上水平支撑10位于斜向杆3与斜向加强杆4连接节点处,片架二上水平支撑10位于两水平杆中心处。

如图4所示,操作平台5由花纹钢板、次龙骨和主龙骨焊接固定形成,花纹钢板厚度为3mm,次龙骨型号为尺寸为40×3@400~600mm的方钢管,主龙骨型号为尺寸型号为12.6#@800~1200mm的槽钢,单榀支腿与支腿连接片架均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操作平台5与单榀支腿之间、单榀支腿与支腿连接片架之间均通过m14螺栓连接,操作平台5、单榀支腿和支腿连接片架上预留螺栓孔尺寸直径均为16mm。

本实用新型施工工艺为:材料准备→加工制作→焊点补漆→拼装成整体→验收及投入使用→定期检查,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检查螺栓有无松动,构件有无变形及焊接点有无脱焊的情况出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单榀支腿和铺设在单榀支腿上的操作平台(5),所述单榀支腿为直角槽钢框架,直角槽钢框架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包括水平杆(1)、立向杆(2)、斜向杆(3)、设于立向杆(2)和斜向杆(3)之间的斜向加强杆(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两单榀支腿之间的支腿连接片架,所述支腿连接片架包括片架一和片架二,所述片架一连接在斜向杆(3)之间,且长度与斜向杆(3)长度相适应,所述片架二连接在斜向杆(3)之间,且长度与立向杆(2)长度相适应;

所述立向杆(2)与斜向杆(3)端部设有伸出电梯门洞(15)外的水平档杆(7),所述水平档杆(7)下方、立向杆(2)靠楼层的杆面上设有平台限位顶撑(8),两所述单榀支腿的所述水平档杆(7)位于楼层上方的端部通过连接杆(14)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架一和片架二均包括矩形槽钢框架(6)和垂直固定在矩形槽钢框架(6)两竖边之间的水平支撑(10),所述两竖边之间、水平支撑(10)两侧设有两根呈八字型设置的斜向支撑(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槽钢框架(6)两侧还设有用于和立向杆(2)或斜向杆(3)螺栓连接的连接耳板(9),所述连接耳板(9)与所述水平边及水平支撑(10)伸出矩形槽钢框架(6)的端部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片架一上所述水平支撑(10)位于斜向杆(3)与斜向加强杆(4)连接节点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片架二上所述水平支撑(10)位于两水平杆中心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5)由花纹钢板、方钢管和槽钢焊接固定形成,所述单榀支腿与支腿连接片架均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所述操作平台(5)与单榀支腿之间、单榀支腿与支腿连接片架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杆(1)上设有吊环(12),所述操作平台(5)上预留有吊环穿孔(13)。

技术总结
一种可拆卸定型化电梯井操作平台,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单榀支腿和铺设在单榀支腿上的操作平台,单榀支腿为直角槽钢框架,直角槽钢框架由槽钢焊接固定形成,还包括连接在两单榀支腿之间的支腿连接片架,支腿连接片架包括片架一和片架二,片架一连接在斜向杆之间,且长度与斜向杆长度相适应,片架二连接在斜向杆之间,且长度与立向杆长度相适应;立向杆与斜向杆端部设有伸出电梯门洞外的水平档杆,水平档杆下方、立向杆靠楼层的杆面上设有平台限位顶撑。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电梯井钢平台占地空间大,吊装运输不方便的问题,提高了电梯井钢平台周转使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殷克锋;白贺昶;郑洪祥;董文俊;刘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02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