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手机基本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并且形成了一种手机不离身的现象,可见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人们的个性化要求也逐渐多元化,轻薄化、曲线化、轻质化已成为手机更新换代方向的主流。由于用于的使用需求,一个移动终端装载多个通信卡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的需求,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三合一卡座,而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超薄化、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卡座在现有手机尺寸空间内所给定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对于卡座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卡座包括铁壳、金属端子、拉杆、转轴以及铆钉,卡座与卡托配合,多个通信卡设置在卡托上,然后随着卡托插入卡座内,当需要将卡托弹出时,通过推动拉杆推动转轴的一端,驱动转轴绕着铆钉旋转,转轴的另一端将卡托弹出。
现有技术中的转轴结构,如图1所示,在驱动卡托弹出时,是依靠转轴端部抵持卡托前端面,在杠杆力臂的作用下将卡托推出的,通过分析,将拉杆推动转轴的力记作f1,f1对转轴产生的力矩的力臂为l1,转轴的另一端推动卡托的力记作f2,f2对应的力臂为l2。为了满足卡托的退出行程需要,则需要加长l2使其旋转后推动卡托退出的行程满足要求,但当l2加长后,f2不变,则需要加大f1的推力,导致卡托退出时的操作力加大,操作不便且费力。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既能满足卡托退出的行程需求,且减小了卡托退出时所需的操作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包括形成杠杆结构的第一力臂部与第二力臂部,所述第二力臂部上设置有在推动卡托退出过程中依次与卡托抵持的第一作用点a、第二作用点b,所述第一作用点a的力臂值小于所述第二作用点b的力臂值。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力臂部面朝卡托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凸台部;所述凸台部形成所述第一作用点a。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力臂的自由端形成所述第二作用点。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部与所述第二力臂部的自由端端部存在距离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力臂部与所述第二力臂部在交汇处形成有一安装孔且在所述安装孔位置形成杠杆支点。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上配合安装有为一转轴提供杠杆支撑的支撑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力臂部的端部在垂直于力臂方向上具有推动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力臂部与力臂方向呈夹角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当拉杆用f1推动第一力臂部端部向上时,第二力臂部转动且端部向下推动卡托,此时,第一作用点a先抵持卡托端部,由于第一作用点a的力臂较小,因此,当使用较小的作用力f1即可实现较大的推力,将卡托推出;为了满足卡托的退出行程,第二力臂部继续转动且端部向下推动卡托,慢慢的第二作用点b抵持卡托端部,此时,作用力臂变大,转动同样的角度,可以驱动卡托移动更大的距离,且卡托已经脱离出与卡座的卡扣结构位置,后续的推力需求更加小,因此,后续的卡托推动也比较轻松;从而实现了变力臂的卡托退出操作,在满足卡托推出行程的同时减小了操作力,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推动卡托之前的杠杆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推动卡托退出过程中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
1第一力臂部;2第二力臂部;3凸台部;4支撑轴;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为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100,其包括形成杠杆结构的第一力臂部1与第二力臂部2,第二力臂部2包括在推动卡托退出过程中依次与卡托抵持的第一作用点a、第二作用点b,第一作用点a的力臂值小于第二作用点b的力臂值。
当拉杆用f1推动第一力臂部1端部向上时,第二力臂部2转动且端部向下推动卡托,此时,第一作用点a先抵持卡托端部,由于第一作用点a的力臂较小,因此,当使用较小的作用力f1即可实现较大的推力,将卡托推出;为了满足卡托的退出行程,第二力臂部2继续转动且端部向下推动卡托,慢慢的第二作用点b抵持卡托端部,此时,作用力臂变大,转动同样的角度,可以驱动卡托移动更大的距离,且卡托已经脱离出与卡座的卡扣结构位置,后续的推力需求更加小,因此,后续的卡托推动也比较轻松;从而实现了变力臂的卡托退出操作,在满足卡托推出行程的同时减小了操作力,更加省力。
第二力臂部2面朝卡托端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凸台部3,凸台部3形成第一作用点a,第二力臂2的自由端形成第二作用点b,凸台部3与第二力臂部2的自由端端部存在距离差且使得第一作用点a与第二作用点b的力臂存在大小变化。
第一力臂部1与第二力臂部2在交汇处形成有一安装孔5且在安装孔5位置形成杠杆支点;安装孔5用于配合安装支撑轴4,支撑轴4为转轴提供杠杆支撑。
第一力臂部1的端部在垂直于力臂方向上具有推动空间。具体的,第一力臂部1与力臂方向呈夹角设置。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形成杠杆结构的第一力臂部与第二力臂部,所述第二力臂部上设置有在推动卡托退出过程中依次与卡托抵持的第一作用点a、第二作用点b,所述第一作用点a的力臂值小于所述第二作用点b的力臂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臂部面朝卡托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凸台部;所述凸台部形成所述第一作用点a。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臂的自由端形成所述第二作用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部与所述第二力臂部的自由端端部存在距离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臂部与所述第二力臂部在交汇处形成有一安装孔且在所述安装孔位置形成杠杆支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上配合安装有为一转轴提供杠杆支撑的支撑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臂部的端部在垂直于力臂方向上具有推动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连接器变力臂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臂部与力臂方向呈夹角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