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1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合金模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墙面进行瓷砖粘贴时,由于光滑的混凝土墙面上瓷砖难以粘贴且在粘贴后易脱落,因而需要进行拉毛处理来在混凝土对应瓷砖粘贴位置形成粗糙表面。

在现有技术中,拉毛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一个是用切割机在墙上划上很多凹槽;另一个就是用扫把蘸取水泥浆水,在墙面拍打,这样水泥水会渗进去,表面形成一个个凸点;最后一个是高压水拉毛,用超高压水射流直接在墙面上划出很多深沟,但不论是采取哪种方式,都会增加一道额外的建筑施工工序,即包括混凝土主体施工和拉毛施工为两道施工工艺,导致成本增加以及施工效率的降低。

另外,随着铝合金模板的发展和相关建筑节能政策的引导,充分释放了铝模板的发展潜力,铝模板推广层级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若能通过设计一种新的铝合金模板结构将铝合金模板的主体施工与拉毛施工结合成一道施工工艺,将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精装房厨房和卫生间的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所述模板板体具有两侧的连接边,并在连接边位置预留有用于对两个模板板体进行拼接的连接单元,所述模板板体具有光滑的贴墙面,并在所述贴墙面上还成型有间隔设置的槽缝,所述槽缝沿模板板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模板板体上还成型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置于模板板体的背墙侧,为沿模板板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外凸肋。

作为进一步限定,位置相邻的槽缝之间的间距相等。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槽缝的宽度为3~6mm,深度为2~5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原来铝模成型的贴砖墙体成型工艺中的混凝土主体施工和拉毛施工两道施工工艺进行整合,在使用本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后可在铝合金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挤压出一道道小凹槽,直接形成混凝土拉毛效果,减少了一道现场施工工艺,提升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拉毛成本,其拉毛表面质量高,相比于传统的二次拉毛工艺,其贴砖脱落风险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边;2、模板板体;3、槽缝;4、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的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的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模板板体2包括贴墙面以及背墙面,其贴墙面为光滑面,并在贴墙面上成型有若干槽缝3,这些槽缝3的宽度为4mm,深度为5mm,平行且等间距设置,而在本实施例中,位置相邻的槽缝3之间的间距为15mm。

而在背墙面两侧设置有连接边1,并在连接边1的上预留有螺纹孔座,以通过螺纹连接件作为连接单元,对两个并列放置的模板板体2进行拼接和固定;同时在背墙面的两连接边1内侧还成型有加强肋4,加强肋4为沿模板板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外凸肋。

使用本实施例的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可在进行施工时,在铝合金模板的贴墙面与混凝土接触面挤压形成混凝土拉毛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板体具有两侧的连接边,并在连接边位置预留有用于对两个模板板体进行拼接的连接单元,所述模板板体具有光滑的贴墙面,并在所述贴墙面上还成型有间隔设置的槽缝,所述槽缝沿模板板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板体上还成型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置于模板板体的背墙侧,为沿模板板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外凸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其特征在于,位置相邻的槽缝之间的间距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缝的宽度为3~6mm,深度为2~5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拉毛铝合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所述模板板体具有两侧的连接边,并在连接边位置预留有用于对两个模板板体进行拼接的连接单元,所述模板板体具有光滑的贴墙面,并在所述贴墙面上还成型有间隔设置的槽缝,所述槽缝沿模板板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在铝模成型的贴砖墙体施工过程中减少一道现场施工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提升了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茂;郭华厅;赵林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宜和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