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塔顶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塔式建筑是建筑领域相对重要的类别,其因美观性、宗教含义等而在宗教、民居区域备受人青睐,目前,依旧有较多的楼宇会选择在顶部加装塔顶结构作为对建筑的美化装饰。
一般的,塔顶结构包括:固定于建筑主体上的基座1、多根竖向固定于基座1上的支柱2以及固定于支柱2上端的塔尖3;
上述塔顶结构,虽然一方面优化了建筑的观赏效果,另一方面可供住户观赏景观,但是其对建筑主体的性能提升效果相对不佳,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升塔顶对建筑主体的性能改善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包括基座、竖向固定于基座上的多根支柱以及固定于支柱上端的圆台状的塔尖,所述支柱呈中空结构且其内腔中设置有通风管,所述塔尖的内部设置有汇集腔,所述通风管竖向延伸且其上端连通于汇集腔,下端连通于建筑内,在所述塔尖上设置有无动力风帽,所述无动力风帽的通风口连通于汇集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管连通建筑主体和塔尖的汇集腔,污浊气体从建筑主体内沿通风管进入汇集腔,无动力风帽连通汇集腔则能将汇集腔内的气体通过无动力风帽进行排出。
优选的,所述汇集腔的底面向上凸起形成引流底面,在所述塔尖的底部固定有若干根连通汇集腔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连通于塔尖外,所述排水管与汇集腔的连通位置靠近引流底面的边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天气时,雨水或多或少流入汇集腔,凸起的汇集腔底面则有利于雨水流动至底面的边沿,连通于汇集腔的排水管可以将汇集腔底面边沿的雨水排出,浮球开关则能自动排出水流。
优选的,在所述排水管内设置有浮球开关组件,所述浮球开关组件包括走水管、浮球以及浮球限制管件,所述排水管的下端沿向内翻折形成有挡边,所述走水管的外沿固定于挡边,所述浮球的直径大于走水管的直径且其落在走水管的上端口,所述浮球限制管件包括同中心轴的限制管以及漏板,所述限制管的直径大于走水管且其同时套设浮球和走水管的上端,所述漏板闭合固定于限制管的上端口且其侧部延伸出限制管形成有镂空边,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口向内凹陷形成有环台,所述镂空边落在环台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从漏板流入排水管后,液面高于走水管后,浮球受到浮力作用也会上浮,从而水流从走水管排出;限制管则能在保证浮球的移动路径,防止浮球上浮后移动至其他地方而不闭合走水管,造成汇集腔的密封不佳。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的上端延伸入汇集腔且弯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从塔尖上端流入汇集腔时,雨水会从竖直的通风管流入建筑主体,影响住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将通风管伸入汇集腔的一端进行弯折,减小水流直接滴入通风管中。
优选的,在所述塔尖的底壁上开设有连通汇集腔的检修口,在塔尖的底壁内侧纵向铰接有用于盖合检修口的检修门,所述检修门朝向汇集腔底面的一侧设置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检修口的贯通方向且抵接于检修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通汇集腔的检修门用于盖合检修口,检修门的设置则能供人员进入汇集腔的内部,为之后的安装或者检修无动力风帽提供了基础,密封圈则尽可能的保证汇集腔的密封性能,保证汇集腔和外界的内外压差,使无动力风帽的使用效果不受影响。
优选的,在所述塔尖的底壁内凹有凹口,所述凹口靠近检修口,在所述凹口内设置有与凹口侧壁呈转动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有同轴的转动齿轮,所述转动轴上固定有绳梯,所述转动齿轮上啮合有与转动齿轮适配的转动链条,所述转动链条呈环状且其下垂伸出凹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口内可做转动的转动轴能够将其上的绳梯进行收卷,具体的收卷过程则是通过固定在转动轴上的转动齿轮和下垂伸出凹口的转动链条之间的啮合完成,人员可以在基座上转动转动链条实现绳梯的收卷或展开。
优选的,所述塔尖的上端开设有连通汇集腔与外界的安装口,所述无动力风帽穿过安装口,在所述无动力风帽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板的面积大于安装口的面积,所述塔尖上端的内壁预设多个竖向延伸的螺杆,所述螺杆穿设于安装孔且设置有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杆,所述安装板置于螺母和汇集腔的内壁之间,所述螺母抵接于安装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员在汇集腔内可以将无动力风帽穿过安装口且螺杆穿设安装孔,此时螺母在将安装板压紧贴合于汇集腔的上壁,完成无动力风帽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朝向塔尖上端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汇集腔和安装板之间缝隙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绕安装板,所述第二密封圈凸出安装板且抵接于汇集腔的上腔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圈朝向塔尖上端且凸出安装板,则能用于密封汇集腔和安装板之间的缝隙。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建筑内的通风管连通于汇集腔,汇集腔可以能够收集屋内的污浊气体或者不新鲜空气,再通过塔尖上端的无动力风帽对气体进行排放,无动力风帽进行换气时不需借助额外的动力源就可以工作,在完成排气的同时也能节省资源。
2.因为无动力风帽需要定期检修保养,在塔尖的底部开设检修口和安装检修门可以供人员在汇集腔内安装或者检修保养无动力风帽,避免了人员直接在塔尖进行作业,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的几率,尽可能的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塔尖以及支柱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凹口内部的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无动力风帽的相关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2、支柱;21、通风管;3、塔尖;30、凹口;31、汇集腔;32、浮球限制管件;33、漏板;34、排水管;341、挡边;342、环台;35、走水管;36、浮球;37、限制管;38、安装口;40、无动力风帽;41、安装板;42、安装孔;43、螺母;44、第二密封圈;51、检修口;52、检修门;53、第一密封圈;61、转动轴;62、转动齿轮;63、绳梯;64、转动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参照图1,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包括基座1、固定于基座1上的多个竖向延伸的支柱2以及固定于支柱2上端的塔尖3,在塔尖3的上端安装有无动力风帽40。
参照图2,支柱2呈中空结构且其内部设置有通风管2,通风管2竖向延伸;塔尖3为圆台状且内部设置有汇集腔31,通风管2延伸入汇集腔31内且弯折,在塔尖3的上端开设有安装口38,并且穿过安装口38安装有无动力风帽40,无动力风帽40的通风口连通于汇集腔31。
参照图2和图3,当雨水从无动力风帽40漏进汇集腔31时,为了对汇集腔31进行排水,汇集腔31的下腔壁凸起形成引流底面,在塔尖3的底部边沿设置有多个连通汇集腔31的排水管34,排水管34与汇集腔31的连通位置靠近引流底面的边沿;排水管34的下端边沿向内弯折形成挡边341,排水管34内设置有浮球开关组件。
参照图3,浮球开关组件包括固定于挡边341上的走水管35以及落在走水管35上端的浮球36,浮球36的直径大于走水管35的直径,浮球36受到浮力上浮,雨水从走水管35流出;
在浮球36上套设有浮球限制管件32,浮球限制管件32包括同轴设置的限制管37以及漏板33,限制管37直径大于走水管35且同时同轴套设于走水管35和浮球36上,漏板33闭合固定于限制管37的上端口且周向延伸出限制管37;浮球限制管件32可以限制浮球36在限制管37内进行移动,防止浮球36上浮后横向移动而不能盖合走水管35。
漏板33的闭合固定限制管37且漏板33的边沿延伸形成镂空边,镂空边即沿漏板33的边沿设置多个排水孔,在排水管34的上端口内凹陷形成有环绕排水管34内壁的环台342,漏板33落在环台342上。当雨水从汇集腔31底壁穿过漏板33,最终流入进排水管34且积累到一定量时,浮球会上浮,雨水从走水管35流出至外界,完成排水作用。
参照图2和图4,在塔尖3的底壁上开设有检修口51,以供人员进入汇集腔31,在塔尖3的底壁内侧上竖向铰接有检修门52,检修门52盖合于检修口51且落在塔尖3的底壁内侧,在检修门52朝向汇集腔31的下底壁一侧上固定有第一密封圈53,第一密封圈53位于检修口51的贯通方向且抵接于检修门52,第一密封圈53则能密封汇集腔31,减小因为密封不佳对汇集腔31压力的影响,若无动力风帽40的内外压差较小则其排气效果不佳。
参照图5和图6,为了方便人员进入汇集腔31,在塔尖3的底壁上内凹形成有凹口30,凹口30靠近检修口51设置,凹口30内设置有与凹口30的侧壁呈转动连接的转动轴61,转动轴61上固定有绳梯63,并在转动轴61的一端固定有同轴的转动齿轮62,转动齿轮上啮合有与其适配的转动链条64,转动链条64呈环状且自然下垂伸出凹口30;当人员完成检修工作时,可以拉动转动链条64收起绳梯63。
参照图7,为了保证人员在安装或检修无动力风帽40的人身安全,本申请的无动力风帽40从汇集腔31内安装,无动力风帽40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板41,安装板41上开设有安装孔42,并且在汇集腔31的上壁上预设多根竖向延伸的螺杆,螺杆穿设安装孔42且在穿过安装孔42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43,螺母43压紧固定安装板41于汇集腔31的上腔壁。
在安装板41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4,第二密封圈44介于无动力风帽40的通风口与安装孔42之间,第二密封圈44环绕且凸出安装板41且抵接于汇集腔31的上腔壁,第二密封圈44可以减小雨水从无动力风帽40和塔尖3的上端之间的缝隙进入汇集腔31内。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1、塔尖3通过支柱2进行固定,支柱2内设置有连通建筑主体和汇集腔31的通风管21,污浊气体进过通风管达到汇集腔31内;
2、在塔尖3的上端固定无动力风帽40,可以利用外界动力或者压力差进行对汇集腔31内的气体进行换气;
3、汇集腔31的底面凸起有利于排水,在塔尖3的底部边沿设置浮球开关组件可以帮助漏进的水自动排出;
4、在检修或者安装无动力风帽时,人员可以通过绳梯63和打开检修门52进入汇集腔31内,拆卸或安装无动力风帽40。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包括基座(1)、竖向固定于基座(1)上的多根支柱(2)以及固定于支柱(2)上端的圆台状的塔尖(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2)呈中空结构且其内腔中设置有通风管(21),所述塔尖(3)的内部设置有汇集腔(31),所述通风管(21)竖向延伸且其上端连通于汇集腔(31),下端连通于建筑内,在所述塔尖(3)上设置有无动力风帽(40),所述无动力风帽(40)的通风口连通于汇集腔(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集腔(31)的底面向上凸起形成引流底面,在所述塔尖(3)的底部固定有若干根连通汇集腔(31)的排水管(34),所述排水管(34)的另一端连通于塔尖(3)外,所述排水管(34)与汇集腔(31)的连通位置靠近引流底面的边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管(34)内设置有浮球开关组件,所述浮球开关组件包括走水管(35)、浮球(36)以及浮球限制管件(32),所述排水管(34)的下端沿向内翻折形成有挡边(341),所述走水管(35)的外沿固定于挡边(341),所述浮球(36)的直径大于走水管(35)的直径且其落在走水管(35)的上端口,所述浮球限制管件(32)包括同中心轴的限制管(37)以及漏板(33),所述限制管(37)的直径大于走水管(35)且其同时套设浮球(36)和走水管(35)的上端,所述漏板(33)闭合固定于限制管(37)的上端口且其侧部延伸出限制管(37)形成有镂空边,所述排水管(34)的上端口向内凹陷形成有环台(342),所述镂空边落在环台(34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21)的上端延伸入汇集腔(31)且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塔尖(3)的底壁上开设有连通汇集腔(31)的检修口(51),在塔尖(3)的内侧纵向铰接有用于盖合检修口(51)的检修门(52),所述检修门(52)朝向汇集腔(31)底面的一侧设置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53),所述第一密封圈(53)位于检修口(51)的贯通方向且抵接于检修门(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塔尖(3)的底壁内凹有凹口(30),所述凹口(30)靠近检修口(51),在所述凹口(30)内设置有与凹口(30)侧壁呈转动连接的转动轴(61),所述转动轴(61)的一端固定有同轴的转动齿轮(62),所述转动轴(61)上固定有绳梯(63),所述转动齿轮(62)上啮合有与转动齿轮(62)适配的转动链条(64),所述转动链条(64)呈环状且其下垂伸出凹口(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尖(3)的上端开设有连通汇集腔(31)与外界的安装口(38),所述无动力风帽(40)穿过安装口(38),在所述无动力风帽(40)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上开设多个安装孔(42),所述安装板(41)的面积大于安装口(38)的面积,所述塔尖(3)上端的内壁预设多个竖向延伸的螺杆,所述螺杆穿设于安装孔(42)且设置有螺母(43)螺纹连接于螺杆,所述安装板(41)置于螺母(43)和汇集腔(31)的内壁之间,所述螺母(43)抵接于安装板(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1)朝向塔尖(3)上端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汇集腔(31)和安装板(41)之间缝隙的第二密封圈(44),所述第二密封圈(44)环绕安装板(41),所述第二密封圈(44)凸出安装板(41)且抵接于汇集腔(31)的上腔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