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笔记本电脑的趋势是逐渐轻薄化,但机身越薄意味着内部空间越小,在硬件的运用上就更具有局限性,usb座子是影响机身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usb接口为固定配件,无法降低高度,从而使得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存在下限,无法继续做薄,为降低笔记本电脑的厚度,部分厂商在设计时把usb座换为type-c接口来做薄机身,但在外接设备的支持上,type-c接口依旧十分小众,市场上最常用的外接设备基本都是usb专用,故适配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活动隐藏式usb接口。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包括用于插接usb公头的usb本体,所述usb本体顶部为敞口结构,所述usb接口还包括覆于所述敞口结构上的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usb本体通过连接机构活动连接,所述usb本体和可活动的所述上盖组成容纳所述usb公头的容纳空间;
所述usb本体至少部分高度低于所述usb公头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usb本体包括底壁以及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上盖和所述侧壁通过所述连接机构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为铰链结构或销轴结构,所述usb本体与所述上盖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上盖通过所述连接机构活动连接,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底壁之间形成供所述usb公头插入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为开放式插入口;
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端活动连接的连接端,以及绕所述连接端旋转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自然状态下与所述侧壁抵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覆于所述敞口处的上盖本体,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插入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至所述上盖的导轨,以及设于所述侧壁、与导轨配合滑动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导轨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上盖活动连接,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底壁之间形成供所述usb公头插入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为开放式插入口;
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上盖与所述导轨通过销轴、铰链转动连接,所述上盖包括设有导轨的连接端以及绕所述连接端旋转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自然状态下与所述侧壁抵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覆于所述敞口处的上盖本体,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插入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usb本体与上盖的活动连接,使得在不使用时,该usb接口的高度明显低于普通usb接口。当需要插入usb公头时,上盖相对usb本体活动,释放容纳空间,进而容纳usb公头;当不需要插入usb公头时,上盖回落,此时usb本体和上盖之间的容纳空间低于usb公头厚度,使得usb接口整体高度明显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不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不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不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不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插入usb公头4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usb接口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可用于超薄型笔记本电脑的中,usb公头40与该usb接口配合插接。具体的,包括用于插接usb公头40的usb本体10,该usb本体10顶部为敞口结构。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还包括覆于该敞口结构上的上盖20,其中,上盖20与usb本体10通过连接机构30活动连接,上盖20可相对usb本体10活动,上盖20和usb本体10之间组成高度可变的用于容纳usb公头40的容纳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usb本体10的至少部分高度低于usb公头40的厚度,自然状态下,上盖20覆于usb本体10顶部,容纳空间的高度低于usb公头40厚度,当usb公头40插入usb接口时,usb公头40的顶部至少部分自敞口结构突出usb本体10,上盖20在usb公头40的抵接作用下相对usb本体10向上移动以释放部分容纳空间,使得此时容纳空间的高度大于或等于usb公头40的厚度,进而usb公头40能够完全插入usb接口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usb本体10包括底壁11以及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2,其中,底壁11与敞口结构相对设置,优选侧壁12垂直设于底壁11的两侧,上盖20和侧壁12通过连接机构30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2,连接机构30为销轴结构或铰链结构,usb本体10与上盖20通过连接机构30转动连接。具体的,侧壁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其中,第一端121与上盖20活动连接,参考图9,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2上的第二端122与底壁11之间形成用于插接usb公头40的插入口1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插入口13为开放式插入口,usb公头40自该插入口13插入usb插口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121的高度大于第二端122高度,侧壁12与底壁11固定连接,底壁11优选水平放置,则在水平方向上侧壁12的第一端121高于第二端122设置。上盖20包括与侧壁12活动连接的连接端21,以及绕连接端21旋转的活动端2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端21与侧壁12的第一端121通过销轴结构或铰链结构活动连接,活动端22覆盖在侧壁12的第二端122上,在无外力作用下,由于第一端121高度大于第二端122,则上盖20的连接端21高于活动端22设置,插入usb公头40后,usb公头40的部分顶面高于侧壁12的高度,上盖20在usb公头40的抵接作用下向上翻转,从而容纳空间的高度与usb公头40的厚度相同,使usb公头40完全插入usb插口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参考图3和图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上盖20包括覆于敞口结构处的上盖本体23,以及用于封闭插入口13的盖板24,其中,盖板24固定设于上盖20的活动端22,在无外力作用下,盖板24与插入口13平行设置,盖板24用于封闭插入口13,起到防尘、隐藏的作用。当usb公头40插入usb接口时,上盖本体23和盖板24同时向上旋转翻起,释放部分容纳空间使得容纳usb公头40,盖板24的底部与usb公头40抵接,当拔出usb公头40后,上盖本体23和盖板24在重力作用下回落,上盖本体23和盖板24分别覆盖敞口结构和插入口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参考图5和图6,连接机构30包括连接至上盖20的导轨31,以及设于侧壁12上,与导轨31配合滑动的导向块32,其中,导向块32设于侧壁12上,与导轨31间隙配合,使得导向块32可在导轨31内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12包括与上盖20活动连接的第一端121、与第一端12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122,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2的第二端122和底壁11之间形成用于插接usb公头40的插入口13,插入口13为开放式插入口,usb公头40自插入口13插入usb接口中。在本实施例中,上盖20包括与侧壁12固定连接的连接端21,以及与连接端21相对的活动端22,活动端22在无外力作用下覆盖在侧壁12的第二端12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121的高度大于第二端122的高度,或者,第一端121的高度等于第二端122的高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1优选水平放置,则在水平方向上,侧壁12的第二端122低于第一端121设置,或侧壁12的第二端122与第一端121水平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第二端122和第一端121水平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导轨31优选与上盖20垂直设置,当usb公头40自插入口13插入usb接口时,usb公头40凸出于usb本体10的部分将上盖20沿导轨31顶起,使上盖20和usb本体10之间的容纳空间增大,以容纳usb公头4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参考图7和图8,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上盖20与导轨31通过销轴、铰链转动连接,上盖20包括与导轨31连接的连接端21,以及绕连接端21旋转的活动端22,活动端22在自然状态下与侧壁12抵接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块32设于侧壁12的第一端121。上盖20包括覆于敞口处的上盖本体23,以及用于封闭插入口13的盖板24,其中,盖板24固定设于所述上盖20的活动端22,在无外力作用下盖板24与所述插入口13平行设置,防止灰尘进入usb接口内部,同时起到隐藏作用。当usb公头40自插入口13插入usb接口时,盖板24底部和上盖本体23的连接端21底部均抵接在usb公头40顶面,优于连接端21底面与盖板24底部在自然状态下不处于同一平面,当二者同时被usb公头40顶起在同一平面时,导向块32在导轨31内相对滑动以水平抬升上盖20的同时,设有盖板24的活动端22绕连接端21旋转一定角度,使得盖板24底部抵接在usb公头40的顶面,进而使得上盖20和usb本体10内的容纳空间足以容纳usb公头40。
在图2、图4、图6、图8中,为示意上盖20的翻转情况,在图中标注了usb公头40的位置,但可以理解的是,usb公头40仅用做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使用功能的解释说明,usb公头40并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包括用于插接usb公头(40)的usb本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本体(10)顶部为敞口结构,所述usb接口还包括覆于所述敞口结构上的上盖(20),所述上盖(20)与所述usb本体(10)通过连接机构(30)活动连接,所述usb本体(10)和可活动的所述上盖(20)组成容纳所述usb公头(40)的容纳空间;
所述usb本体(10)至少部分高度低于所述usb公头(40)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本体(10)包括底壁(11)以及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2),所述上盖(20)和所述侧壁(12)通过所述连接机构(30)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30)为铰链结构或销轴结构,所述usb本体(10)与所述上盖(2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30)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所述第一端(121)与所述上盖(2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30)活动连接,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12)的所述第二端(122)和所述底壁(11)之间形成供所述usb公头(40)插入的插入口(13),所述插入口(13)为开放式插入口;
所述第一端(12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122)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0)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端(121)活动连接的连接端(21),以及绕所述连接端(21)旋转的活动端(22),所述活动端(22)自然状态下与所述侧壁(12)抵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0)包括覆于所述敞口处的上盖本体(23),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插入口(13)的盖板(24),所述盖板(24)与所述活动端(2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30)包括连接至所述上盖(20)的导轨(31),以及设于所述侧壁(12)、与所述导轨(31)配合滑动的导向块(32),所述导向块(32)与所述导轨(31)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所述第一端(121)与所述上盖(20)活动连接,两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12)的所述第二端(122)和所述底壁(11)之间形成供所述usb公头(40)插入的插入口(13),所述插入口(13)为开放式插入口;
所述第一端(12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端(122)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0)与所述导轨(31)通过销轴、铰链转动连接,所述上盖(20)包括设有导轨(31)的连接端(21)以及绕所述连接端(21)旋转的活动端(22),所述活动端(22)自然状态下与所述侧壁(12)抵接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活动隐藏的usb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0)包括覆于所述敞口处的上盖本体(23),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插入口(13)的盖板(24),所述盖板(24)与所述活动端(22)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