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连接器铁壳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铁壳扣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连接器的结构上,上下连接的铁壳结构作为连接器主要的结构强度位置,传统连接上多采用上盖稍宽于下盖的连接方式,然后在同侧进行卡合,这种卡接方式上,铁壳容易出现侧向推倒的问题,影响后道工序的成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铁壳扣合结构,上下铁壳边缘持平设置,通过上下铁壳卡点和扣位外翻分层错位交错卡合,能有效的相互制衡,限制铁壳左右错位倾斜,同时增加扣合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壳扣合结构,包括边缘持平的上铁壳和下铁壳,上铁壳在端部双边对称的分别设有第一卡接凸台和第一卡扣,第一卡接凸台侧居中的设有第二卡扣,第一卡扣侧与第二卡扣对应的设有第二卡接凸台,下铁壳与第一卡接凸台配合的设有第三卡扣,与第二卡接凸台配合的设有第四卡扣,与第一卡扣配合的设有第三卡接凸台,与第二卡扣配合的设有第四卡接凸台。
进一步地,上铁壳与下铁壳在端部对应的设有铆压舌片和铆压锁舌。
进一步地,第一卡扣、第二卡扣、第三卡扣和第四卡扣均为外翻扣位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上下铁壳边缘持平设置,通过上下铁壳卡点和扣位外翻分层错位交错卡合,能有效的相互制衡,限制铁壳左右错位倾斜,同时增加扣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扣合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铁壳扣合结构,如图1和2所示,包括边缘持平的上铁壳1和下铁壳2,上铁壳1在端部双边对称的分别设有第一卡接凸台11和第一卡扣12,第一卡接凸台11侧居中的设有第二卡扣13,第一卡扣12侧与第二卡扣13对应的设有第二卡接凸台14。
相对应的,下铁壳2与第一卡接凸台11配合的设有第三卡扣21,与第二卡接凸台14配合的设有第四卡扣22,与第一卡扣12配合的设有第三卡接凸台23,与第二卡扣13配合的设有第四卡接凸台24。
并且,第一卡扣12、第二卡扣13、第三卡扣21和第四卡扣22均为外翻扣位结构。
故而,在卡合状态下,上铁壳与下铁壳边缘持平,第一卡接凸台11与第三卡扣21扣合,第二卡接凸台14与第四卡扣22扣合,第一卡扣12与第三卡接凸台23扣合,第二卡扣13与第四卡接凸台24扣合。
同时,上铁壳1与下铁壳2在端部对应的设有铆压舌片3和铆压锁舌4铆压压合。
综上所述,本方案上下铁壳边缘持平设置,通过上下铁壳卡点和扣位外翻分层错位交错卡合,能有效的相互制衡,限制铁壳左右错位倾斜,同时增加扣合强度。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1.一种铁壳扣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缘持平的上铁壳(1)和下铁壳(2),所述上铁壳(1)在端部双边对称的分别设有第一卡接凸台(11)和第一卡扣(12),所述第一卡接凸台(11)侧居中的设有第二卡扣(13),第一卡扣(12)侧与所述第二卡扣(13)对应的设有第二卡接凸台(14);所述下铁壳(2)与所述第一卡接凸台(11)配合的设有第三卡扣(21),与所述第二卡接凸台(14)配合的设有第四卡扣(22),与所述第一卡扣(12)配合的设有第三卡接凸台(23),与所述第二卡扣(13)配合的设有第四卡接凸台(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铁壳扣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铁壳(1)与所述下铁壳(2)在端部对应的设有铆压舌片(3)和铆压锁舌(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铁壳扣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12)、所述第二卡扣(13)、所述第三卡扣(21)和所述第四卡扣(22)均为外翻扣位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