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04


本实用新型与一种电连接器有关,尤指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应用于连接器上的端子,对于其接触端的成型方式主要有下料式与折弯式二种。其中下料式指端子由金属板件冲制成型后,其接触端的部位已不需要再通过折弯等制程即可成型;而折弯式则是下料冲制后仍需再经由折弯的制程,使其接触端构成类似勾状。

然而,下料式端子虽然在成型上比较方便与快速,但在作为悬臂式的端子上往往也有其缺点。例如一般连接器在使用上皆是以端子的延伸方向相对插入,所以如果使用者插入的方向或位置不对,即有可能造成端子受撞击而变形;而下料式端子因其上、下缘即为冲制时的断料面,所以受撞击后端子会朝侧向弯曲,因而使其接触端的位置偏离了原本预计在端子延伸的方向上,以致使该端子立即失去与对接连接器作端子接触的连接功效。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其利用折弯式的悬臂端子在冲制时的断料面位于侧向处,从而使得端子在受到使用者不当的插入等动作时,所受的变形方向会顺着端子本身的延伸方向而向后溃缩,因此并不会使其接触端偏离原本设计作为接触的位置,而能使该端子仍可持续与对接连接器作接触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端子,其中,包括:一焊接部;至少一固定部,一端连接该焊接部;以及至少一悬臂部,由该固定部另一端延伸而出,且该悬臂部具有由一溃缩段与一接触端所构成的至少一悬臂端,其中该接触端形成于该溃缩段前端,且该溃缩段与该接触端的侧缘为断料面。

上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该焊接部延伸一横向延伸的分歧端,且于该分歧端两侧分别形成一所述固定部与一所述悬臂部。

上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该固定部上、下缘分别设有呈凹凸状的咬合缘。

上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该悬臂部更具有一分叉段,并由该分叉段分叉而出两个所述悬臂端。

上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该两个所述悬臂端由该分叉段经折弯而彼此呈上、下间距配置。

一种连接器结构,其中,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前端形成一插口;以及至少一端子,设于该插口内的该绝缘本体内部,且该端子具有一焊接部、至少一固定部、以及至少一悬臂部,该固定部一端连接该焊接部,该悬臂部由该固定部另一端延伸而出,且该悬臂部具有由一溃缩段与一接触端所构成的至少一悬臂端,其中该接触端形成于该溃缩段前端,且该溃缩段与该接触端的侧缘为断料面;其中,该悬臂端沿着该插口的深度方向延伸。

上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焊接部延伸一横向延伸的分歧端,且于该分歧端两侧分别形成一所述固定部与一所述悬臂部。

上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固定部上、下缘分别设有呈凹凸状的咬合缘。

上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悬臂部更具有一分叉段,并由该分叉段分叉而出两个所述悬臂端。

上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该两个所述悬臂端由该分叉段经折弯而彼此呈上、下间距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上述的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其利用折弯式的悬臂端子在冲制时的断料面位于侧向处,从而使得端子在受到使用者不当的插入等动作时,所受的变形方向会顺着端子本身的延伸方向而向后溃缩,因此并不会使其接触端偏离原本设计作为接触的位置,而能使该端子仍可持续与对接连接器作接触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剖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连接器上的受力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端子

10:焊接部

100:分歧端

11:固定部

110:咬合缘

12:悬臂部

120:分叉段

121:悬臂端

121a:溃缩段

121b:侧缘

122:接触端

2:连接器

20:绝缘本体

21: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剖示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该端子1包括一焊接部10、以及至少一固定部11与至少一悬臂部12;其中:

该焊接部10为该端子1的最末端,用于供端子1与电路板或线缆等其它元件作电性连接。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以单一所述焊接部10对应上述两固定部11与两悬臂部12而构成所述端子1,但此仅为端子形态上的差异,并不以此为限。故该焊接部10可延伸一横向延伸的分歧端100,以于该分歧端100两侧分别形成一所述的固定部11与一所述的悬臂部12。

各固定部11用于供端子1被固定在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或端子座内,其一端连接前述焊接部10、而另一端则连接悬臂部12。该固定部11上、下缘可分别设有呈凹凸状的咬合缘110,可在绝缘本体或端子座通过包覆射出成型时,增加端子1与之结合的咬合力。

各悬臂部12由上述固定部11延伸而出,以构成主要用于接触的端子部位。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悬臂部12可具有一分叉段120、以及由该分叉段120分叉而出的两悬臂端121,且各悬臂端121皆由一溃缩段121a、以及一形成于该溃缩段121a前端的接触端122,而溃缩段121a与接触端122的侧缘121b即为该悬臂端121在被下料冲制成型的断料面所构成。此外,上述两悬臂端121可由分叉段120经折弯而彼此呈上、下间距配置。

据此,如图4所示,上述端子1应用于连接器2上时,该连接器2具有一供端子1设置于其内的绝缘本体20,且于该绝缘本体20前端形成一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口21,所述端子1即被设置于该插口21内的绝缘本体20内部,而端子1的悬臂端121即延着插口21的深度方向延伸;所述深度方向即是供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因此,当端子1在受到使用者不当的插入等动作时,所受的变形方向会顺着悬臂端121的延伸方向而向后溃缩,即溃缩段121a经溃缩而使其在延伸方向的长度上变短,但并不会使其接触端122偏离原本设计作为接触的位置,因此能使该端子1仍可持续与对接连接器作接触连接。

因此,借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难得的新型创作产品,其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并解决已知的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条件,于是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发明人的权利。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焊接部;

至少一固定部,一端连接该焊接部;以及

至少一悬臂部,由该固定部另一端延伸而出,且该悬臂部具有由一溃缩段与一接触端所构成的至少一悬臂端,其中该接触端形成于该溃缩段前端,且该溃缩段与该接触端的侧缘为断料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焊接部延伸一横向延伸的分歧端,且于该分歧端两侧分别形成一所述固定部与一所述悬臂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上、下缘分别设有呈凹凸状的咬合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悬臂部更具有一分叉段,并由该分叉段分叉而出两个所述悬臂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两个所述悬臂端由该分叉段经折弯而彼此呈上、下间距配置。

6.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前端形成一插口;以及

至少一端子,设于该插口内的该绝缘本体内部,且该端子具有一焊接部、至少一固定部、以及至少一悬臂部,该固定部一端连接该焊接部,该悬臂部由该固定部另一端延伸而出,且该悬臂部具有由一溃缩段与一接触端所构成的至少一悬臂端,其中该接触端形成于该溃缩段前端,且该溃缩段与该接触端的侧缘为断料面;

其中,该悬臂端沿着该插口的深度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焊接部延伸一横向延伸的分歧端,且于该分歧端两侧分别形成一所述固定部与一所述悬臂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上、下缘分别设有呈凹凸状的咬合缘。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悬臂部更具有一分叉段,并由该分叉段分叉而出两个所述悬臂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两个所述悬臂端由该分叉段经折弯而彼此呈上、下间距配置。

技术总结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连接器结构,该端子包括一焊接部、至少一固定部、以及至少一悬臂部;其中,固定部一端连接于焊接部,而悬臂部由固定部另一端延伸而出,且悬臂部具有由一溃缩段与一接触端所构成的至少一悬臂端,其中接触端形成于溃缩段前端,且溃缩段与接触端的侧缘为断料面;借此可使悬臂端在受到不当插入而变形时,会顺着溃缩段延伸方向向后溃缩,故不会使其接触端偏离原本的接触位置,并仍可持续与对接连接器作接触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吕俊成;谢贵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