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汽车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插件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当线束的主接插件需要传输较大电流负载时,往往需要设置较多的第二端子(即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端子),同时主接插件的结构也变得较为复杂,生产过程复杂,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以第一端子来集中传输电流负载,减少了端子数量,简化了主接插件的结构,且线束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线路的导通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包括前照灯接插件、第一接插件、第二接插件、第三接插件、第四接插件、第五接插件、第六接插件和第七接插件,所述前照灯接插件内安装有两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所述前照灯接插件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一接插件连接,所述第一接插件上连接有第二导线、第三导线、第四导线、第五导线、第六导线、第七导线、第八导线、第十导线、第十一导线、第十三导线,所述第二导线通过第一u型扣分线后分别与第二接插件、第三接插件、第四接插件、第五接插件、第六接插件、第七接插件连接,所述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通过第二u型扣并线后与前照灯接插件连接,所述第五导线通过第三u型扣分线后分别与第二接插件、第六接插件连接,所述第六导线与第二接插件连接,所述第七导线与第三接插件连接,所述第八导线与第四接插件连接,所述第十导线与第五接插件连接,所述第十一导线与第六接插件连接,所述第十三导线与第七接插件,所述第五接插件通过第十二导线与第六接插件连接,所述第二接插件通过第九导线与第四接插件连接。
所述第一端子的宽度为6.8mm。
所述第二端子的数量为6个,第二端子的宽度为1.5-2.8mm。
连接所述前照灯接插件的导线、连接第二接插件的导线、连接第四接插件的导线、连接第五接插件的导线分别通过扎扣捆扎,连接所述第二接插件的导线与连接第七接插件的导线一并通过扎扣捆扎,连接所述前照灯接插件的导线、连接第一接插件的导线、连接第四接插件的导线与连接第五接插件的导线一并通过扎扣捆扎,连接所述第一接插件的导线、连接第四接插件的导线与连接第五接插件的导线一并通过扎扣捆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主接插件的端子改进为两个第一端子及六个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的宽度大于第二端子,第一端子作为整灯正负极来集中传输电流负载,减少了第二端子的数量,进而简化了主接插件的结构;整个线束布局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线路的导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接插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接插件的侧视图。
图中:前照灯接插件1、第一导线11、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13、插扣14、第一接插件2、第二导线21、第三导线22、第四导线23、第五导线24、第一u型扣25、第二u型扣26、第三u型扣27、第二接插件3、第六导线31、第三接插件4、第七导线41、第四接插件5、第八导线51、第九导线52、第五接插件6、第十导线61、第六接插件7、第十一导线71、第十二导线72、第七接插件8、第十三导线81、扎扣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包括前照灯接插件1、第一接插件2、第二接插件3、第三接插件4、第四接插件5、第五接插件6、第六接插件7和第七接插件8,所述前照灯接插件1内安装有两个第一端子12和多个第二端子13,所述前照灯接插件1通过第一导线11与第一接插件2连接,所述第一接插件2上连接有第二导线21、第三导线22、第四导线23、第五导线24、第六导线31、第七导线41、第八导线51、第十导线61、第十一导线71、第十三导线81,所述第二导线21通过第一u型扣25分线后分别与第二接插件3、第三接插件4、第四接插件5、第五接插件6、第六接插件7、第七接插件8连接,所述第三导线22和第四导线23通过第二u型扣26并线后与前照灯接插件1连接,所述第五导线24通过第三u型扣27分线后分别与第二接插件3、第六接插件7连接,所述第六导线31与第二接插件3连接,所述第七导线41与第三接插件4连接,所述第八导线51与第四接插件5连接,所述第十导线61与第五接插件6连接,所述第十一导线71与第六接插件7连接,所述第十三导线81与第七接插件8,所述第五接插件6通过第十二导线72与第六接插件7连接,所述第二接插件3通过第九导线52与第四接插件5连接。其中第一导线11、第六导线31、第十三导线81的数量均为4条,第七导线41的数量为3条,第八导线51、第十导线61、第十一导线71的数量均为2条。第一u型扣25、第二u型扣26、第三u型扣27外均套设有热收缩管,对相应的导线进行进一步绝缘保护。
所述第一端子12的宽度为6.8mm。
所述第二端子13的数量为6个,第二端子13的宽度为1.5-2.8mm。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12与第二端子13呈两纵排排列,每一纵排包括一个第一端子12和三个第二端子13,第一端子12的宽度远大于第二端子13,第一端子12作为整灯正负极来集中传输电流负载,减少了第二端子13的数量,进而能够简化前照灯接插件1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前照灯接插件1外壁还设有一对弹性插扣14,便于前照灯接插件1的插接固定。
连接前照灯接插件1的导线(具体指四条第一导线11、由第三导线22与第四导线23并线后形成的导线)、连接第五接插件6的导线(具体指两条第十导线6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五接插件6的导线、第十二导线72)、连接第五接插件7的导线(具体指两条第十一导线71、第十二导线72、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五接插件7的导线、由第五导线24分线后连接至第五接插件7的导线)分别通过扎扣9捆扎,连接第二接插件4的导线(具体指三条第七导线4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二接插件4的导线)与连接第七接插件8的导线(具体指4条第十三导线8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七接插件8的导线)一并通过扎扣9捆扎,连接前照灯接插件1的导线(具体指四条第一导线11、由第三导线22与第四导线23并线后形成的导线)、连接第一接插件3的导线(具体指4条第六导线3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一接插件3的导线、由第五导线24分线后连接至第一接插件3的导线、第九导线52)、连接第四接插件5的导线(具体指2条第八导线51、第九导线52、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四接插件5的导线)与连接第五接插件6的导线(具体指2条第十导线6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五接插件6的导线、第十二导线72)一并通过扎扣9捆扎,连接第一接插件3的导线(具体指4条第六导线3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一接插件3的导线、由第五导线24分线后连接至第一接插件3的导线、第九导线52)、连接第四接插件5的导线(具体指2条第八导线51、第九导线52、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四接插件5的导线)与连接第五接插件6的导线(具体指2条第十导线61、由第二导线21分线后连接至第五接插件6的导线、第十二导线72)一并通过扎扣9捆扎。通过扎扣9捆扎的导线实际上先通过基布胶带粘接包覆成束,便于扎扣9捆扎,并提高了相应导线的绝缘效果,减缓线束磨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包括前照灯接插件(1)、第一接插件(2)、第二接插件(3)、第三接插件(4)、第四接插件(5)、第五接插件(6)、第六接插件(7)和第七接插件(8),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照灯接插件(1)内安装有两个第一端子(12)和多个第二端子(13),所述前照灯接插件(1)通过第一导线(11)与第一接插件(2)连接,所述第一接插件(2)上连接有第二导线(21)、第三导线(22)、第四导线(23)、第五导线(24)、第六导线(31)、第七导线(41)、第八导线(51)、第十导线(61)、第十一导线(71)、第十三导线(81),所述第二导线(21)通过第一u型扣(25)分线后分别与第二接插件(3)、第三接插件(4)、第四接插件(5)、第五接插件(6)、第六接插件(7)、第七接插件(8)连接,所述第三导线(22)和第四导线(23)通过第二u型扣(26)并线后与前照灯接插件(1)连接,所述第五导线(24)通过第三u型扣(27)分线后分别与第二接插件(3)、第六接插件(7)连接,所述第六导线(31)与第二接插件(3)连接,所述第七导线(41)与第三接插件(4)连接,所述第八导线(51)与第四接插件(5)连接,所述第十导线(61)与第五接插件(6)连接,所述第十一导线(71)与第六接插件(7)连接,所述第十三导线(81)与第七接插件(8),所述第五接插件(6)通过第十二导线(72)与第六接插件(7)连接,所述第二接插件(3)通过第九导线(52)与第四接插件(5)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2)的宽度为6.8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电流前照灯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13)的数量为6个,第二端子(13)的宽度为1.5-2.8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