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双极板及控制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cellvoltagemonitoring,cvm)控制器主要是用一个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先将双极板插入至电连接器上,再经过电线将讯号或电能传送到cvm控制器件上,以进行数据和能量转换。然而,这种电连接器为两片弹片式接触端子夹持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产品的夹持力要求相对比较大,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受力的影响,接触端子会受力变形,使得接触端子夹持力变小而可能导致产品出现间断性接触不良现象,这种电连接器的稳定性较差。
基于此,如何提升了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旨在提高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以避免接触不良或断连等情况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一侧用于供所述双极板的连接端插接固定;以及
多个接触端子,多个所述接触端子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所述插接孔的另一侧,所述接触端子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双极板抵接导通,所述接触端子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接触端子均包括端子本体及分设于所述端子本体两侧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用于与所述双极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上设有限位块,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插接孔内对应所述限位块的位置设有止退槽,所述限位块卡入所述止退槽内,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背离所述双极板的方向从所述插接孔内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宽度,所述端子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连接处具有呈台阶状的抵接边,所述插接孔的内壁对应所述抵接边的位置设有抵接适配的接触边,所述抵接边与所述接触边抵接,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靠近所述双极板的方向从所述插接孔内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的中部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靠近所述双极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朝向所述插接孔内壁方向弯折的所述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沿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弯折设置有弯折段,在所述接触端子伸入至所述插接孔内并处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止退槽卡接的位置时,所述弯折段与所述双极板抵接,以使所述双极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端部设有用于供所述导线的导电体插入的套接段,所述接触端子与所述导线铆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
按夹,包括按夹本体及分设于按夹本体两端的压接臂和按压臂,所述按夹本体上凸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凸台,两所述第一凸台上均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对应两所述第一凸台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台,两所述第二凸台上对应所述第一插孔的位置设有相适配的第二插孔;所述连接器主体设有供所述压接臂卡入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插接孔连通;
导柱,所述导柱穿设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将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连接固定;以及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柱上,所述弹性件设有与所述按夹本体弹性抵接的第一抵接臂及与所述连接器主体弹性抵接的第二抵接臂,以使所述按夹可按压地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
在所述按压臂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压接臂位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卡槽内并用于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将所述双极板压合固定于所述插接孔内;
在所述按压臂处于被按压状态时,所述压接臂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下移动至非压合位置,以供插拔所述双极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双极板,所述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电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设有插接孔的连接器主体及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的按夹,所述插接孔内设有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板包括:
双极板本体;以及
嵌入臂,设于所述双极板本体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接孔插接,所述嵌入臂上设有用于供所述按夹的压接臂容置的容置口及用于供所述插接孔内壁卡入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容置口的侧面呈“c”字形,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设有用于与所述接触端子的连接端抵接的补强部,且所述补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双极板本体的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控制器组件,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
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
多个双极板,每一所述双极板均为如上所述的双极板,所述双极板包括:
双极板本体;以及
嵌入臂,设于所述双极板本体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接孔插接,所述嵌入臂上设有用于供所述按夹的压接臂容置的容置口及用于供所述插接孔内壁卡入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容置口的侧面呈“c”字形,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设有用于与所述接触端子的连接端抵接的补强部,且所述补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双极板本体的厚度;以及
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双极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一侧用于供所述双极板的连接端插接固定;以及
多个接触端子,多个所述接触端子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所述插接孔的另一侧,所述接触端子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双极板抵接导通,所述接触端子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该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及多个接触端子,连接器主体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插接孔的一侧用于供双极板的连接端插接固定,多个接触端子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接孔的另一侧,接触端子的一端用于与双极板抵接导通,接触端子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提高了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了接触不良或断连等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组件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一实施例中接触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组件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控制器组件a-a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控制器组件局部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示例性技术中,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cellvoltagemonitoring,cvm)控制器主要是用一个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先将双极板插入至电连接器上,再经过电线将讯号或电能传送到cvm控制器件上,以进行数据和能量转换。然而,这种电连接器为两片弹片式接触端子夹持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产品的夹持力要求相对比较大,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受力的影响,接触端子会受力变形,使得接触端子夹持力变小而可能导致产品出现间断性接触不良现象,这种电连接器的稳定性较差。
为了提高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以避免接触不良或断连等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可应用于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还可以适用于其他板类结构与控制器或电路板进行连接,此处不限定该电连接器的应用范围。
参照图1至图3,在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用于连接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100及多个接触端子200;连接器主体100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100a,插接孔100a的一侧用于供双极板10的连接端插接固定;多个接触端子200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接孔100a的另一侧,接触端子200的一端用于与双极板10抵接导通,接触端子200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其中,连接器主体100可由一个塑胶件一体成型制造或多个塑胶件组装而成,并形成上述的多个插接孔100a,多个插接孔100a可呈一排或多排设置,每一排的插接孔100a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以供接触端子200嵌入,多个插接孔100a可为贯通设置,一端供接触端子200插入,另一端可供电锥双极板10的连接端插入,以使其与接触端子200抵接导通。
本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00可为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金属导体,可呈长条状设置,并可设有多个卡接部,以嵌设固定于插接孔100a内,接触端子200一端的形状可与电锥双极板10的抵接处的形状相适配,接触端子200的另一端可通过导线2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电路板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双极板10可通过插接卡合固定于插接孔100a的一侧,也可通过胶水粘接或热熔等方式嵌设于插接孔100a的一侧,还可以通过螺纹锁紧固定于连接器主体的插接孔100a内,此处不限。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主体100的插接孔100a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规格,每一插接孔100a内可设计为供一个或多个双极板10插入固定,此处,对每一插接孔100a内可供插接的双极板10的数量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100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100a,插接孔100a的一侧用于供双极板10的连接端插接固定,多个接触端子200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接孔100a的另一侧,接触端子200的一端用于与双极板10抵接导通,接触端子200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减少了接触端子200的变形程度,提高了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了接触不良或断连等情况发生。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该电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4,该电连接器的每一接触端子200均可包括端子本体210及分设于端子本体210两侧的第一连接臂220和第二连接臂230,第一连接臂220用于与双极板10连接,第二连接臂230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线20连接。
参考图4至图7,本实施例中,端子本体210上可设有限位块211,连接器主体100的插接孔100a内对应限位块211的位置设有止退槽111,限位块211卡入止退槽111内,以限制接触端子200沿背离双极板10的方向从插接孔100a内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主要参考图4,端子本体210的宽度可大于第一连接臂220的宽度,端子本体210与第一连接臂220的连接处具有呈台阶状的抵接边212,插接孔100a的内壁对应抵接边212的位置设有抵接适配的接触边,抵接边212与接触边抵接,以限制接触端子200沿靠近双极板10的方向从插接孔100a内脱离。
本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4,为了限位固定住接触端子200,避免接触端子200在使用过程中移位而导致连接不稳定,在一实施例中,端子本体210的中部可开设有窗口210a,窗口210a靠近双极板10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朝向插接孔100a内壁方向弯折的限位块211,且限位块211沿接触端子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即背离双极板10的方向),以形成上述的限位块211。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4,第一连接臂220弯折可设置有弯折段221,在接触端子200伸入至插接孔100a内并处于限位块211与止退槽111卡接的位置时,弯折段221与双极板10抵接,以使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接触端子200嵌设于连接器主体100的插接孔100a内且通过其弯折段221与双极板10抵接,使得接触端子200与双极板10的连接更为稳定,进一步地提升了该电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主要参考图4,第二连接臂230的端部可设有用于供导线20的导电体插入的套接段231,接触端子200与导线20铆接固定。如此设置,使得接触端子20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更为稳定,进而提升了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方便组装。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00与导线20也可采用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为了便于对双极板10进行拆卸和组装,实现双极板10与电连接器的可拆卸连接,以提高组装效率,在一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2,该电连接器还可包括按夹300、导柱400及弹性件500;按夹300包括按夹本体310及分设于按夹本体310两端的压接臂311和按压臂312,按夹本体310上凸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凸台,两第一凸台上均开设有第一插孔;连接器主体100上对应两第一凸台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台,两第二凸台上对应第一插孔的位置设有相适配的第二插孔;连接器主体100设有供压接臂311卡入的卡槽100b,卡槽100b与插接孔100a连通;导柱400穿设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将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连接固定;弹性件500套设于导柱400上,弹性件500设有与按夹本体310弹性抵接的第一抵接臂及与连接器主体100弹性抵接的第二抵接臂,以使按夹300可按压地设置于连接器主体100上。
本实施例中,在按压臂312处于初始状态(卡合位置)时,压接臂311位于连接器主体100的卡槽100b内并用于在弹性件500的作用力下将双极板10压合固定于插接孔100a内;在按压臂312处于被按压状态时,压接臂311在弹性件500的作用力下移动至非压合位置(分离位置),以供插拔双极板10。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0可为弹簧或具有一定弹性性能的弹性塑胶体等,此处不限。导柱400的材质可为铜或不锈钢等材质,此处不限。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压按夹300的按压臂312时,可通过弹性件500将按夹300的压接臂311切换为与电锥双极板10卡接的卡合位置(按夹300为初始状态)或与电锥双极板10分离的分离位置(按夹300为按压状态);具体而言,在卡合位置,按夹300的压接臂311与电锥双极板10卡接,以将电锥双极板10卡合固定于插接孔100a内;在分离位置时,按夹300的压接臂311与电锥双极板10分离,以让电锥双极板10从插接孔100a内抽出或让电锥双极板10插入至插接孔100a内。如此设置,实现了对电锥双极板10的卡接固定,以便将其通过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20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进行连接。
在生产组装时,可先将按夹300上的两个第一凸台对准连接器主体100上的两个第二凸台并使弹性件500侧面的通孔与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对齐,再将导柱400从一侧插入并经第一插孔、弹性件500和第二插孔将按夹300组装到连接器主体100上,然后将接触端子200按方向插入组装好的连接器主体100的插接孔100a中,以完成整个电连接器的组装。
为了提高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连接稳定性,以避免接触不良或断连等情况发生,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新的双极板10,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上述的电连接器连接,电连接器包括设有插接孔100a的连接器主体100及设于连接器主体100上的按夹300,插接孔100a内设有接触端子200。
本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2,双极板10可包括双极板本体11及嵌入臂12,嵌入臂12设于双极板本体11的一侧并用于与插接孔100a插接,嵌入臂12上设有用于供按夹300的压接臂311容置的容置口12c及用于供插接孔100a内壁卡入的第一凹槽12a和第二凹槽12b,容置口12c的侧面呈“c”字形,第一凹槽12a和/或第二凹槽12b的槽口设有用于与接触端子200的连接端抵接的补强部121,且补强部121的厚度大于双极板本体11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双极板10通过设置侧面呈“c”字形的容置口12c以便嵌入电连接器的插接孔100a内,并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2a和第二凹槽12b以限制双极板10在插接孔100a内移动,使得双极板10能更为稳固地插接于电连接器的插接孔100a内,提升了连接稳定性。此外,第一凹槽12a和/或第二凹槽12b的槽口设置补强部121,可增大接触端子200与双极板10的接触面积,可避免双极板10或接触端子200在插接孔100a内因微小挪位而导致间断性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双极板10与电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还提升了双极板10自身的稳固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双极板10的形状还可根据连接强度或客户结构匹配等因素来进行设置,此处,对其容置口12c、第一凹槽12a、第二凹槽12b的具体形状、大小、位置、数量均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控制器组件,参考图1和图2,该控制器组件包括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图未示出,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200可通过导线20连接)、多个双极板10及电连接器,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电连接器连接,该电连接器和双极板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控制器组件包括上述电连接器和双极板10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与所述电连接器和双极板1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一一阐述。
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用于连接双极板10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100及多个接触端子200;连接器主体100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100a,插接孔100a的一侧用于供双极板10的连接端插接固定;多个接触端子200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接孔100a的另一侧,接触端子200的一端用于与双极板10抵接导通,接触端子200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双极板10包括双极板本体11及嵌入臂12,嵌入臂12设于双极板本体11的一侧并用于与插接孔100a插接,嵌入臂12上设有用于供按夹300的压接臂311容置的容置口12c及用于供插接孔100a内壁卡入的第一凹槽12a和第二凹槽12b,容置口12c的侧面呈“c”字形,第一凹槽12a和/或第二凹槽12b的槽口设有用于与接触端子200的连接端抵接的补强部121,且补强部121的厚度大于双极板本体11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形成有多个呈贯通设置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一侧用于供所述双极板的连接端插接固定;以及
多个接触端子,多个所述接触端子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所述插接孔的另一侧,所述接触端子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双极板抵接导通,所述接触端子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端子均包括端子本体及分设于所述端子本体两侧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用于与所述双极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上设有限位块,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插接孔内对应所述限位块的位置设有止退槽,所述限位块卡入所述止退槽内,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背离所述双极板的方向从所述插接孔内脱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宽度,所述端子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连接处具有呈台阶状的抵接边,所述插接孔的内壁对应所述抵接边的位置设有抵接适配的接触边,所述抵接边与所述接触边抵接,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靠近所述双极板的方向从所述插接孔内脱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的中部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靠近所述双极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朝向所述插接孔内壁方向弯折的所述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沿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弯折设置有弯折段,在所述接触端子伸入至所述插接孔内并处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止退槽卡接的位置时,所述弯折段与所述双极板抵接,以使所述双极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端部设有用于供所述导线的导电体插入的套接段,所述接触端子与所述导线铆接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
按夹,包括按夹本体及分设于按夹本体两端的压接臂和按压臂,所述按夹本体上凸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凸台,两所述第一凸台上均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对应两所述第一凸台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台,两所述第二凸台上对应所述第一插孔的位置设有相适配的第二插孔;所述连接器主体设有供所述压接臂卡入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插接孔连通;
导柱,所述导柱穿设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将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连接固定;以及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柱上,所述弹性件设有与所述按夹本体弹性抵接的第一抵接臂及与所述连接器主体弹性抵接的第二抵接臂,以使所述按夹可按压地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
在所述按压臂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压接臂位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卡槽内并用于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将所述双极板压合固定于所述插接孔内;
在所述按压臂处于被按压状态时,所述压接臂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下移动至非压合位置,以供插拔所述双极板。
9.一种双极板,所述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电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设有插接孔的连接器主体及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的按夹,所述插接孔内设有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板包括:
双极板本体;以及
嵌入臂,设于所述双极板本体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接孔插接,所述嵌入臂上设有用于供所述按夹的压接臂容置的容置口及用于供所述插接孔内壁卡入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容置口的侧面呈“c”字形,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设有用于与所述接触端子的连接端抵接的补强部,且所述补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双极板本体的厚度。
10.一种控制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
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
多个双极板,每一所述双极板均为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极板;以及
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双极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所述电连接器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