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车用插头电连接器与车用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于电器产品中为用于电源或讯号的传导,电连接器广泛地用于资讯产品的连接。电连接器的运用亦广泛用于汽、机车之电路系统,以作为线路的连结。而为确保电连接器内部的接触端子能够稳固地定位与锁定。
一般的车用电连接器包括对接壳体、设置于对接壳体内之缆线、二个防水胶圈。二个防水胶圈设置于对接壳体内而密封对接壳体与缆线之间缝隙,并于对接壳体后端的外部盖合盖体。一般以多个防水胶圈来防水,结构数量多、成本高、增加组装风险。此外,防水胶圈置于对接壳体的内部,增加对接壳体的长度与整体车用电连接器的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系提供一种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包括外壳、缆线、插头密封件及插头盖体。缆线穿设于外壳内部,缆线前端套设有插头导体。插头密封件包括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第一环部套接于露出外壳外的缆线之外部,第二环部抵持于外壳外部。插头盖体抵持于插头密封件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导体包括外导体及位于外导体内部之内导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密封件包括不同内径之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插头密封件更包括位于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之间的转折部,转折部覆盖于外壳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头盖体包括穿孔,第二环部设置于穿孔并套接缆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外部形成凹部,第一环部套设于凹部。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亦提供一种车用插座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缆线、插座密封件及插座盖体。缆线穿设于壳体内部,缆线前端套设有插座导体。插座密封件包括第一套环及第二套环,第一套环套接于露出壳体外之缆线外部,第二套环抵持于壳体外部。插座盖体抵持于插座密封件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导体包括外导体及位于外导体内部之内导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密封件包括不同内径之第一套环及第二套环,插座密封件更包括位于第一套环及第二套环之间的转折部,转折部覆盖于壳体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盖体包括穿孔,第二套环设置于穿孔并套接缆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外部形成凹部,第一套环套设于凹部。
藉由插头密封件(防水胶圈)的第一环部套接于缆线外部,第二环部抵持于外壳外部,插头密封件外部盖合于插头盖体,达到密封缆线、外壳与插头密封件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另外,藉由插座密封件(防水胶圈)的第一套环套接于缆线外部,第二套环抵持于壳体外部,插座密封件外部盖合于插座盖体,达到密封缆线、壳体与插座密封件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之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瞭解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之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之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插头与插座分解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插头与插座分解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插头与插座组合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插头分解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插头分解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插头组装时外观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插头组装后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插座分解示意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插座分解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插座组装时的外观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插座组装后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车用插头电连接器
100a...............对接侧
200................车用插座电连接器
200a...............对接侧
1...................外壳
11..................凹部
12..................卡块
13..................钩部
2...................缆线
21..................插头导体
211................外导体
212................内导体
3...................插头密封件
31..................第一环部
32..................第二环部
33..................转折部
35..................突肋
4...................插头盖体
41..................穿孔
42..................扣槽
5...................壳体
51..................凹部
52..................卡块
53..................弹臂
6...................缆线
61..................插座导体
611................外导体
612................内导体
7...................插座密封件
71..................第一套环
72..................第二套环
73..................转折部
75..................突肋
8...................插座盖体
81..................穿孔
82..................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插头与插座分解之外观示意图,图2为插头与插座分解之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插头与插座组合之侧视剖面示意图。为车用插头电连接器100与车用插座电连接器200相互对接的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车用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对接侧100a对接车用插座电连接器200的对接侧200a。对接侧100a与对接侧200a具有卡扣结构而可弹性的卡掣与拆解。特别是,车用插头电连接器100具有钩部13,车用插座电连接器200具有弹臂53,钩部13与弹臂53可弹性的卡掣或拆解,意即,卡掣钩部13时,将弹臂53拨动,即可拆解钩部13。
参照图4至图7,图4为插头之分解示意图(一),图5为插头之分解示意图(二),图6为插头组装时之外观示意图,图7为插头组装后之俯视剖面示意图。为第二实施例,车用插头电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缆线2、插头密封件3及插头盖体4。
本实施例中,缆线2穿设于外壳1内部,缆线2前端套设有插头导体21。
本实施例中,插头密封件3包括第一环部31及第二环部32,第一环部31套接于缆线2之外部,特别是露出外壳1外的缆线2之外部,第二环部32抵持于外壳1之外部。
本实施例中,插头盖体4抵持于插头密封件3外部。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头导体21包括长圆管状之外导体211及位于外导体211内部之内导体212,内导体212为一细长管型结构,内导体212夹持缆线2之芯线。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头密封件3为一中空圆管体,为弹性材料制成,插头密封件3包括不同内径之第一环部31及第二环部32,第一环部31与第二环部32呈不同大小的管体结构。并且,第一环部31及第二环部32的内圆壁上形成复数突肋35,各突肋35分别紧密接触缆线2的外部与外壳1的外部,增进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第一环部31内径小于第二环部32内径,第一环部31及第二环部32形成阶梯状结构,具有高低位置差别的形态。并且,插头密封件3更包括位于第一环部31及第二环部32之间的转折部33,转折部33覆盖于外壳1端部。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头盖体4包括穿孔41,第一环部31设置于穿孔41并套接缆线2。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头盖体4两侧设置有扣槽42,外壳1两侧设置有卡块12,安装时,将插头盖体4卡接于外壳1后端,卡块12卡入于扣槽42,使插头盖体4与外壳1呈一组合状态。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外壳1外部形成凹部11,第二环部32套设于凹部11。第二环部32外表面实质上切齐于外壳1外表面。
藉由插头密封件3(防水胶圈)的第一环部31套接于缆线2外部,第二环部32抵持于外壳1外部,达到密封缆线2、外壳1与插头密封件3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并较传统以多个密封件来防水的结构数量而言,本案以单一个插头密封件3即可减少零件的成本。此外,插头密封件3(防水胶圈)抵持于外壳1外部,不必增加(内置在外壳内的通孔的结构设置)外壳1长度,即可达到防水效果。并且,整体车用插头电连接器100的长度相较一般车用插头电连接器的长度缩短3.7mm。
参照图8至图11,图8为插座之分解示意图(一),图9为插座之分解示意图(二),图10为插座组装时之外观示意图,图11为插座组装后之俯视剖面示意图。为第三实施例,车用插座电连接器200包括壳体5、缆线6、插座密封件7及插座盖体8。
本实施例中,缆线6穿设于壳体5内部,缆线6前端套设有插座导体61。
本实施例中,插座密封件7包括第一套环71及第二套环72,第一套环71套接于露出壳体5外部之缆线6的外部,第二套环72抵持于壳体5外部。
本实施例中,插座盖体8抵持于插座密封件7外部。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座导体61包括长圆管状之外导体611及位于外导体611内部之内导体612,内导体612为一细长管型结构,内导体612夹持缆线6之芯线。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座密封件7为一中空圆管体,为弹性材料制成,插座密封件7包括不同内径之第一套环71及第二套环72,第一套环71与第二套环72呈不同大小的管体结构。并且,第一套环71及第二套环72的内圆壁上形成复数突肋75,各突肋75分别紧密接触缆线6的外部与壳体5的外部,增进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第一套环71内径小于第二套环72内径,第一套环71及第二套环72形成阶梯状结构,具有高低位置差别的形态。并且,插座密封件7更包括位于第一套环71及第二套环72之间的转折部73,转折部73覆盖于壳体5端部。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座盖体8包括穿孔81,第一套环71设置于穿孔81并套接缆线6。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插座盖体8两侧设置有扣槽82,壳体5两侧设置有卡块52,安装时,将插座盖体8卡接于壳体5后端,卡块52卡入于扣槽82,使插座盖体8与壳体5呈一组合状态。
本实施例中,更详细地说,壳体5外部形成凹部51,第二套环72套设于凹部51。第二套环72外表面实质上切齐于壳体5外表面。
藉由插座密封件7(防水胶圈)的第一套环71套接于露出壳体5外部之缆线6的外部,第二套环72抵持于壳体5外部,达到密封缆线6、壳体5与插座密封件7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并较传统以多个密封件来防水的结构数量而言,本案以单一个插座密封件7即可减少零件的成本。此外,插座密封件7(防水胶圈)抵持于壳体5外部,不必增加(内置在外壳内的通孔的结构设置)壳体5长度,即可达到防水效果。并且,整体车用插座电连接器200的长度相较一般车用插座电连接器的长度缩短3.7mm。
藉由插头密封件(防水胶圈)的第一环部套接于露出外壳外部之缆线的外部,第二环部抵持于外壳外部,插头密封件外部盖合于插头盖体,达到密封缆线、外壳与插头密封件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另外,藉由插座密封件(防水胶圈)的第一套环套接于露出壳体外部之缆线的外部,第二套环抵持于壳体外部,插座密封件外部盖合于插座盖体,达到密封缆线、壳体与插座密封件之间的缝隙、防水效果。
透过上述之详细说明,即可充分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及功效上均具有实施之进步性,极具产业之利用性价值,完全符合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所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谨请贵审查委员明鉴,并祈惠准,是所至祷。
1.一种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外壳;
一缆线,穿设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缆线前端套设有一插头导体;
一插头密封件,包括一第一环部及一第二环部,所述第一环部套接于露出所述外壳外部之所述缆线的外部,所述第二环部抵持于所述外壳外部;及
一插头盖体,抵持于所述插头密封件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导体包括一外导体及位于所述外导体内部之一内导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密封件包括不同内径之所述第一环部及所述第二环部,所述插头密封件更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环部及所述第二环部之间的一转折部,所述转折部覆盖于所述外壳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盖体包括一穿孔,所述第一环部设置于所述穿孔并套接所述缆线。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外部形成一凹部,所述第二环部套设于所述凹部。
6.一种车用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壳体;
一缆线,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缆线前端套设有一插座导体;
一插座密封件,包括一第一套环及一第二套环,所述第一套环套接于露出所述壳体外部之所述缆线的外部,所述第二套环抵持于所述壳体外部;及
一插座盖体,抵持于所述插座密封件外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导体包括一外导体及位于所述外导体内部之一内导体。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用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密封件包括不同内径之所述第一套环及所述第二套环,所述插座密封件更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套环及所述第二套环之间的一转折部,所述转折部覆盖于所述壳体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盖体包括一穿孔,所述第一套环设置于所述穿孔并套接所述缆线。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用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部形成一凹部,所述第二套环套设于所述凹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