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舷侧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舷侧中组工装。
背景技术:
在船舶制造过程中,舷侧分段中组时,其合拢位置的作业高度在10米以上,需搭设施工作业平台。常规方法:分段吊装到位后,使用常规的脚手管搭设作业面,搭设后人员进入作业,待作业完工后,将平台拆除,平台重复搭、拆任务较重。
公开日2016年6月8月、公开号为cn10564473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舷侧横缝施工平台,包括至少两个塔式工作平台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塔式工作平台之间的过桥梯,其中所述塔式工作平台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且工作空间依次减小的工作间,所述工作间包括架体以及支撑板,所述架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之间均设有上下梯,位于底端的支撑板上方的任一个支撑板上均开有设于上下梯两端处的入口;所述过桥梯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塔式工作平台的同一高度的支撑板上。采用上述结构的塔式工作平台,底部支撑腿之间为固定连接。而舷侧分段中组时,一般将舷侧放倒,而甲板上的栏杆已焊接好并做好油漆。采用上述平台操作时,由于栏杆的存在,使得工作平台无法近距离靠近舷侧进行垂直气电焊机作业。如果支撑腿之间不设置连接件,平台的稳定性无法保证。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舷侧分段中组工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舷侧中组工装,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加工制造容易,便于吊装,底部平台的支撑腿之间的连接件采用可拆卸设计,使得吊装工装时与甲板上栏杆相配合,避免工装使用时拆除舷侧栏杆,又能保证工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舷侧中组工装,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若干个平台,其特征是,底部平台底部设有两个第一竖直支撑腿、两个第二竖直支撑腿、两个斜支撑腿,其中两个第一竖直支撑腿、两个斜支撑腿分别位于底部平台的四角,第二竖直支撑腿位于斜支撑腿与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腿之间;
所述斜支撑腿与对应的第二竖直支撑腿之间设有可拆卸连接件;
所述斜支撑腿之间设有可拆卸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连接管、连接管两端的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上对应设置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盘垂直设置,第二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盘垂直设置;第一连接片与斜支撑腿螺栓连接,第二连接片与第二竖直支撑腿或斜支撑腿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上分别设有腰形孔,腰形孔沿连接管长度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舷侧中组工装的横截面自上至下逐渐减小,顶部平台上设有吊耳。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的直径大于连接管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斜支撑腿与第二竖直支撑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二竖直支撑腿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竖直支撑腿、第二竖直支撑腿、斜支撑腿均为角钢。
优选的,所述斜支撑腿的倾斜角度为92-100°。
优选的,相邻第一竖直支撑腿之间、相邻第二竖直支撑腿之间、相邻第一、二竖直支撑腿支架均焊接有固定连接件,固定连接件围成矩形框架。
优选的,所述斜支撑腿与对应的第二竖直支撑腿之间自上而下设有两个可拆卸连接件;斜支撑腿之间自上而下设有两个可拆卸连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第一、搭设施工快,减少工人等工时间,工装可重复使用。工装的每层平台均包括竖直支撑腿和斜支撑腿,焊接连接,加工制造容易。
第二、工装底部采用可拆式连接杆,有效保证工装强度的同时避免拆除分段栏杆。在吊装工装时,将可拆卸连接件拆除,便于斜支撑腿穿过栏杆后落下;吊装结束后,安装可拆卸连接件,将斜支撑腿与第二竖直支撑腿固定,保证工装强度
第三、工装满足现场使用垂直气电焊机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斜支撑腿在使用时,插入横躺的甲板栏杆内,使得工装靠近舷侧,便于垂直气电焊机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舷侧中组工装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2中e-e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舷侧中组工装的可拆卸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舷侧中组工装的斜支撑腿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舷侧中组工装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1-9所示,一种舷侧中组工装,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若干个平台,底部平台1底部设有两个第一竖直支撑腿2、两个第二竖直支撑腿3、两个斜支撑腿4。其中两个第一竖直支撑腿2、两个斜支撑腿4分别位于底部平台1的四角。第二竖直支撑腿3位于斜支撑腿4与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腿2之间。
斜支撑腿4与对应的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设有可拆卸连接件5。斜支撑腿4之间设有可拆卸连接件5。
可拆卸连接件5包括连接管51、连接管51两端的第一连接盘52、第二连接盘53,第一连接盘52、第二连接盘53上对应设置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第一连接片54与第一连接盘52垂直设置,第二连接片55与第二连接盘53垂直设置;第一连接片54与斜支撑腿4螺栓连接,第二连接片55与第二竖直支撑腿3或斜支撑腿4螺栓连接。
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上分别设有腰形孔56,腰形孔56沿连接管51长度方向设置。
舷侧中组工装的横截面自上至下逐渐减小,顶部平台6上设有吊耳7。
第一连接盘52、第二连接盘53的直径大于连接管51的直径。
斜支撑腿4与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二竖直支撑腿2、3之间的距离。
第一竖直支撑腿2、第二竖直支撑腿3、斜支撑腿4均为角钢。
斜支撑腿4的倾斜角度为92-100°。
相邻第一竖直支撑腿2之间、相邻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相邻第一、二竖直支撑腿2、3支架均焊接有固定连接件,固定连接件围成矩形框架。
斜支撑腿4与对应的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自上而下设有两个可拆卸连接件5;斜支撑腿4之间自上而下设有两个可拆卸连接件5。
舷侧中组工装的使用方法方法:根据各型船舷侧分段施工作业面形式,制作舷侧中组工装,同时为避免工装使用时拆除舷侧栏杆,将工装底部优化成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舷侧中组工装11使用时,将可拆卸的连接件拆下,舷侧中组工装11吊装至舷侧分段10使用位置后进行固定,斜支撑腿4伸入栏杆9内,安装好可拆式连接杆加固,人员即可进行作业,工装可整体吊装使用,既能重复循环使用,又避免了重复搭、拆的工作量,进而实现降本增效。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舷侧中组工装,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若干个平台,其特征是,底部平台(1)底部设有两个第一竖直支撑腿(2)、两个第二竖直支撑腿(3)、两个斜支撑腿(4),其中两个第一竖直支撑腿(2)、两个斜支撑腿(4)分别位于底部平台(1)的四角,第二竖直支撑腿(3)位于斜支撑腿(4)与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腿(2)之间;
所述斜支撑腿(4)与对应的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设有可拆卸连接件(5);
所述斜支撑腿(4)之间设有可拆卸连接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可拆卸连接件(5)包括连接管(51)、连接管(51)两端的第一连接盘(52)、第二连接盘(53),第一连接盘(52)、第二连接盘(53)上对应设置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第一连接片(54)与第一连接盘(52)垂直设置,第二连接片(55)与第二连接盘(53)垂直设置;第一连接片(54)与斜支撑腿(4)螺栓连接,第二连接片(55)与第二竖直支撑腿(3)或斜支撑腿(4)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上分别设有腰形孔(56),腰形孔(56)沿连接管(51)长度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舷侧中组工装的横截面自上至下逐渐减小,顶部平台(6)上设有吊耳(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盘(52)、第二连接盘(53)的直径大于连接管(51)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斜支撑腿(4)与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二竖直支撑腿(2、3)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竖直支撑腿(2)、第二竖直支撑腿(3)、斜支撑腿(4)均为角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斜支撑腿(4)的倾斜角度为92-100°。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相邻第一竖直支撑腿(2)之间、相邻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相邻第一、二竖直支撑腿(2、3)支架均焊接有固定连接件,固定连接件围成矩形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侧中组工装,其特征是,所述斜支撑腿(4)与对应的第二竖直支撑腿(3)之间自上而下设有两个可拆卸连接件(5);斜支撑腿(4)之间自上而下设有两个可拆卸连接件(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