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钢筋笼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边坡抗滑支护结构中,通常会用到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抗滑桩在施工完成后,由于后期主要的潜在受力为来自靠山侧的山体的侧向推力作用,其载荷属于偏心载荷。因此若仅仅采用传统的单层结构的混凝土钢筋笼结构,由于没有考虑这种偏心载荷的情况,使得所采用的钢筋笼承载偏心的单侧推力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满足相同设计承载能力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更多的钢筋材料,因而导致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抗滑桩钢筋笼单侧承受侧向推力作用载荷的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包括钢筋笼本体,还包括三角形加固骨架,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和外层钢筋笼,所述外层钢筋笼同轴地套设在内层钢筋笼外,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一层,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为外层钢筋笼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圆形轮廓的内接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加固骨架由三根钢筋拼接而成,三角形加固骨架的各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固定连接,每根钢筋在穿过内层钢筋笼的位置处与内层钢筋笼焊接连接;所述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和背山侧弧段,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的靠山侧弧段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是:靠山侧弧段对应的弧度夹角θ为90°~180°。
进一步的是:夹角θ为120°。
进一步的是:外层钢筋笼包括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多根纵向主筋,并且外层钢筋笼中的各纵向主筋沿外层钢筋笼的周向依次间隔分布设置;外层钢筋笼中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
进一步的是:内层钢筋笼包括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多根纵向主筋,并且内层钢筋笼中的各纵向主筋沿内层钢筋笼的周向依次间隔分布设置;内层钢筋笼中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和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对应的钢筋直径。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和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相邻纵向主筋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相邻纵向主筋的分布间距。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由至少两根钢筋紧挨组成,位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由至少一根钢筋紧挨组成,且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的钢筋组成数量大于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的钢筋组成数量。
进一步的是:靠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由三根钢筋紧挨组成;背山侧弧段内的各纵向主筋中的每根纵向主筋由单根钢筋组成。
进一步的是: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为等边三角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双层钢筋笼结构并配合三角形加固骨架结构,可有效的提高钢筋笼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将三角形加固骨架的其中一角点部位设置于靠山侧弧段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能够利用三角形结构提高对受力侧的支撑作用,以将钢筋笼所承受的单侧推力通过三角形结构实现有效的载荷分散,进而提高钢筋笼整体所能承载的单侧承受侧向推力的能力,并最终实现提高抗滑桩单侧承受侧向推力作用载荷的目的。另外,通过对每层钢筋笼分为靠山侧弧段和背山侧弧段,并对靠山侧弧段进行相应的强度增强设置,进而针对承载偏心载荷的抗滑桩可进一步提高其结构强度;相对于传统的钢筋笼结构,可在满足相同设计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减少所需的钢筋材料,进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的轴向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三角形加固骨架1、内层钢筋笼2、外层钢筋笼3、靠山侧弧段4、背山侧弧段5、纵向主筋6、环向箍筋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包括钢筋笼本体,还包括三角形加固骨架1,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所述外层钢筋笼3同轴地套设在内层钢筋笼2外,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一层,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为外层钢筋笼3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圆形轮廓的内接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加固骨架1由三根钢筋拼接而成,三角形加固骨架1的各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固定连接,每根钢筋在穿过内层钢筋笼2的位置处与内层钢筋笼2焊接连接。
其中,相对于传统的单层钢筋笼而言,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为双层钢筋笼,即由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通过套设后组成钢筋笼本体。不失一般性,每层钢筋笼都由相应的多根纵向主筋6和相应的多层环向箍筋7进行焊接连接或者捆扎连接后所形成。
上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其主要作用即为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将其设置于钢筋笼本体内以起到对钢筋笼整体的支撑加固作用;同时通过与双层钢筋笼结构的组合,实现对钢筋笼的进一步加固目的。三角形加固骨架1可沿钢筋笼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层,并至少应当设置有一层;例如可沿钢筋笼主体的轴向每间隔1m设置一层三角形加固骨架1。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钢筋笼为用于抗滑桩中,因此需要承载的潜在载荷为单侧的偏心载荷,如图1中所示,其钢筋笼在施工完成后主要受到图中上侧施加的单侧侧方偏心推力作用。此时,为了更好的承载该偏心作用,本实用新型中将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4和背山侧弧段5,同时将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的靠山侧弧段4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这样一来可将钢筋笼所承受的单侧推力通过三角形结构实现有效的载荷分散,进而提高钢筋笼整体结构强度;具体到附图1中的结构而言,则是上侧的单侧推力作用可通过其三角形加固骨架1中左右两侧的钢筋进行主要的载荷传递分散。另外,在此结构中,由于三角形加固骨架1上与靠山侧弧段4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的角点部位所对应的两边钢筋需要分散所承载的载荷,因此为了使得该承载载荷的分散效果更加的平衡,可设置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并且与靠山侧弧段4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的角点部位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所对应的夹角点部位。当然,更优选的是可直接设置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为等边三角形。
更为具体的,结合实际抗滑桩与需要治理的山体的情况,在划分钢筋笼的靠山侧弧段4和背山侧弧段5时,一般可设置靠山侧弧段4对应的弧度夹角θ为90°~180°;相应的背山侧弧段5对应的弧度夹角则为360°-θ。例如具体可设置靠山侧弧段4对应的弧度夹角θ为120度,此时背山侧弧段5对应的夹角为240°。不失一般性的理解,上述靠山侧弧段4为抗滑桩钢筋笼面向山体的一侧,且也是直接需要承载潜在的山体对抗滑桩施加单侧推力作用的一侧。
更为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筋笼对所承载的单侧推力的承载能力,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可对外层钢筋笼3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差异化设置,具体的则是将外层钢筋笼3中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这样一来,由于外层钢筋笼3中直接面向靠山侧的部分对应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则可提高其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进而提高钢筋笼3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背山侧弧段5对应的各纵向主筋6的承载要求更低,因此未进行相应的强度增强设置,可降低该部分对钢筋的使用量,进而降低成本。同理,本实用新型对于内层钢筋笼2也可参照外层钢筋笼3采用相应的强度增强设置。
更为具体的,上述强度增强设置,其目的是为提高相应的纵向主筋6的强度,以提高其承受单侧推力作用的能力。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措施或者是几种措施的结合:
第一种、设置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
第二种、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
第三种、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两根钢筋紧挨组成,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一根钢筋紧挨组成,且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大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例如以附图2中所示的具体结构为例,其为设置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三根钢筋紧挨组成,三根钢筋可通过焊接后紧挨连接组成一根纵向主筋6;而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单根钢筋组成。
另外,必要时也可在可行的情况下将上述三种强度增强设置采取相应的组合,例如同时采取第一种和第二种强度增强设置,此时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同时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这样,即可进一步增强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的承载能力。
1.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包括钢筋笼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角形加固骨架(1),所述钢筋笼本体包括内层钢筋笼(2)和外层钢筋笼(3),所述外层钢筋笼(3)同轴地套设在内层钢筋笼(2)外,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沿钢筋笼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一层,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为外层钢筋笼(3)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圆形轮廓的内接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加固骨架(1)由三根钢筋拼接而成,三角形加固骨架(1)的各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固定连接,每根钢筋在穿过内层钢筋笼(2)的位置处与内层钢筋笼(2)焊接连接;所述钢筋笼本体沿其周向分为靠山侧弧段(4)和背山侧弧段(5),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的其中一角点部位与外层钢筋笼(3)的靠山侧弧段(4)的中点部位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靠山侧弧段(4)对应的弧度夹角θ为90°~18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夹角θ为12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层钢筋笼(3)包括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多根纵向主筋(6),并且外层钢筋笼(3)中的各纵向主筋(6)沿外层钢筋笼(3)的周向依次间隔分布设置;外层钢筋笼(3)中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层钢筋笼(2)包括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多根纵向主筋(6),并且内层钢筋笼(2)中的各纵向主筋(6)沿内层钢筋笼(2)的周向依次间隔分布设置;内层钢筋笼(2)中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相对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进行了强度增强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大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对应的钢筋直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和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均分别由单根钢筋组成,且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小于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相邻纵向主筋(6)的分布间距。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度增强设置为:位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两根钢筋紧挨组成,位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至少一根钢筋紧挨组成,且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大于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的钢筋组成数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靠山侧弧段(4)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三根钢筋紧挨组成;背山侧弧段(5)内的各纵向主筋(6)中的每根纵向主筋(6)由单根钢筋组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滑桩钢筋笼偏心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加固骨架(1)为等边三角形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