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7  27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防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功率、高倍率、低成本和高能量的特点,故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应用于乘用车、公交车、客车、特种作业车辆以及储能方面等。

但是,当电池受到内部结构、外力因素或者温度影响时,例如,将锂电池应用在新能源车辆中,当新能源车辆在行驶或充电时,会出现电池内部隔膜穿孔或刺穿的现象,进而导致电池起火自燃、爆炸等危险情况。

通常车辆上会使用多个电池组,当一个电池组发生起火自燃时,会引起其它电池组也发生燃烧,进而导致燃烧现象的扩散;如使用锂电池数量较多的公交、客车及储能站等,如果无法及时灭火或相关人员无法及时逃生,会造成很大损害或伤害。

可见,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防护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的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护装置,其包括:防护壳,防护壳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的容纳腔;其中,防护壳包括隔热层和融化层,融化层设置在隔热层的外侧;当融化层受热融化后,融化后的材料包覆在隔热层上,以形成防护层。

进一步地,融化层包括第一融化层和第二融化层,第一融化层设置在隔热层的外侧,第二融化层设置在第一融化层的外侧。

进一步地,隔热层为耐火纤维;和/或,第一融化层为塑料薄膜;和/或,第二融化层为干冰层。

进一步地,防护壳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侧板,多个侧板围成容纳腔。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侧板之间均设置有过渡板,以使相邻两个侧板通过过渡板连接;其中,各个过渡板均为弧形板;或者,各个过渡板均为直板,各个直板与相应的两个侧板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进一步地,防护壳上设置有穿设孔,电池组上设置有固定槽,通过使紧固件依次穿设在穿设孔和固定槽内,以使防护壳和电池组之间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防护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电池组上设置有卡接槽,通过将卡接凸起卡设在卡接槽内,以使防护壳和电池组之间相对固定;或者,防护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槽,电池组上设置有卡接凸起,通过将卡接凸起卡设在卡接槽内,以使防护壳和电池组之间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卡接凸起为柱状结构,卡接槽为柱形槽;或者,卡接凸起为条形凸起,卡接槽为条形槽。

进一步地,防护壳为多个,多个防护壳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电池组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电池组和上述的防护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壳,防护壳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的容纳腔,即通过在电池组的外侧设置防护壳,以对电池组起到防护作用;并且,防护壳包括隔热层和融化层,融化层设置在隔热层的外侧;具体使用时,当电池组起火燃烧时,并当防护壳内的热量小于预定值时,隔热层能够起到隔热作用,以避免防护壳内的热量传递至隔热层的外侧;当防护壳内的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防护壳内的热量穿过隔热层传递至融化层,融化层受热发生融化,融化层融化后的材料能够包覆在隔热层上,以进一步形成防护层,进而在该防护层的防护作用下,避免防护壳内的热量传递至防护壳的外侧;同时也能够避免防护壳内的燃烧现象扩散至防护壳的外侧,以避免或减缓燃烧现象的扩散,这样,可以为相关人员争取到更多的灭火时间或逃生时间。可见,使用本防护装置能够提高锂电池使用的防护性能,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的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和电池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防护装置和电池组装配后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防护装置和电池组装配后的结构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防护装置;

10、防护壳;12、隔热层;13、融化层;131、第一融化层;132、第二融化层;14、侧板;15、过渡板;

200、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装置100,请参考图1至图3,防护装置100包括防护壳10,防护壳10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200的容纳腔;其中,防护壳10包括隔热层12和融化层13,融化层13设置在隔热层12的外侧;当融化层13受热融化后,融化后的材料包覆在隔热层12上,以形成防护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100中,其包括防护壳10,防护壳10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200的容纳腔,即通过在电池组200的外侧设置防护壳10,以对电池组200起到防护作用;并且,防护壳10包括隔热层12和融化层13,融化层13设置在隔热层12的外侧;具体使用时,当电池组200起火燃烧时,并当防护壳10内的热量小于预定值时,隔热层12能够起到隔热作用,以避免防护壳10内的热量传递至隔热层12的外侧;当防护壳10内的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防护壳10内的热量穿过隔热层12传递至融化层13,融化层13受热发生融化,融化层13融化后的材料能够包覆在隔热层12上,以进一步形成防护层,进而在该防护层的防护作用下,避免防护壳10内的热量传递至防护壳10的外侧;同时也能够避免防护壳10内的燃烧现象扩散至防护壳10的外侧,以避免或减缓燃烧现象的扩散,这样,可以为相关人员争取到更多的灭火时间或逃生时间。可见,使用本防护装置100能够提高锂电池使用的防护性能,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的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其中,电池组200为多个电池组成的pack箱。

具体地,融化层13包括第一融化层131和第二融化层132,第一融化层131设置在隔热层12的外侧,第二融化层132设置在第一融化层131的外侧。

可选地,隔热层12为耐火纤维(也称作陶瓷纤维)。

可选地,第一融化层131为塑料薄膜;优选地,该塑料薄膜采用聚乙烯树脂材料制成。

可选地,第二融化层132为干冰层。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能够起到消防灭火的作用。

可选地,隔热层12和融化层13为一体成型结构;即隔热层12、第一融化层131、第二融化层132为一体成型结构。

具体地,防护壳1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侧板14,多个侧板14围成容纳腔。

可选地,防护壳10包括四个依次连接的侧板14。优选地,防护壳10为矩形结构。

具体地,相邻两个侧板14之间均设置有过渡板15,以使相邻两个侧板14通过过渡板15连接。

可选地,各个过渡板15均为弧形板;或者,各个过渡板15均为直板,各个直板与相应的两个侧板14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具体地,防护壳10上设置有穿设孔,电池组200上设置有固定槽,通过使紧固件依次穿设在穿设孔和固定槽内,以使防护壳10和电池组200之间相对固定。

具体地,防护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电池组200上设置有卡接槽,通过将卡接凸起卡设在卡接槽内,以使防护壳10和电池组200之间相对固定;或者,防护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槽,电池组200上设置有卡接凸起,通过将卡接凸起卡设在卡接槽内,以使防护壳10和电池组200之间相对固定。

可选地,卡接凸起为柱状结构,卡接槽为柱形槽;或者,卡接凸起为条形凸起,卡接槽为条形槽。

可选地,防护壳10为多个,多个防护壳10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电池组200的外侧,以使各个防护壳10对相应的电池组200进行防护,这样,当一个电池组200发生起火燃烧时,即使燃烧现象扩散至该电池组200的防护壳10的外侧,与该电池组200相邻的其它电池组200也能够在其相应的防护壳10的防护作用下,避免起火燃烧,进而有效阻止燃烧现象的扩散。

另外,当电池组200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时,防护壳10还能够对相应的电池组200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电池组200和上述的防护装置100,电池组200设置在防护装置100的防护壳10的容纳腔内。

可选地,该车辆为公交车或客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100中,其包括防护壳10,防护壳10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200的容纳腔,即通过在电池组200的外侧设置防护壳10,以对电池组200起到防护作用;并且,防护壳10包括隔热层12和融化层13,融化层13设置在隔热层12的外侧;具体使用时,当电池组200起火燃烧时,并当防护壳10内的热量小于预定值时,隔热层12能够起到隔热作用,以避免防护壳10内的热量传递至隔热层12的外侧;当防护壳10内的热量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防护壳10内的热量穿过隔热层12传递至融化层13,融化层13受热发生融化,融化层13融化后的材料能够包覆在隔热层12上,以进一步形成防护层,进而在该防护层的防护作用下,避免防护壳10内的热量传递至防护壳10的外侧;同时也能够避免防护壳10内的燃烧现象扩散至防护壳10的外侧,以避免或减缓燃烧现象的扩散,这样,可以为相关人员争取到更多的灭火时间或逃生时间。可见,使用本防护装置100能够提高锂电池使用的防护性能,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的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护壳(10),所述防护壳(10)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200)的容纳腔;

其中,所述防护壳(10)包括隔热层(12)和融化层(13),所述融化层(13)设置在所述隔热层(12)的外侧;当所述融化层(13)受热融化后,融化后的材料包覆在所述隔热层(12)上,以形成防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化层(13)包括:

第一融化层(131)和第二融化层(132),所述第一融化层(131)设置在所述隔热层(12)的外侧,所述第二融化层(132)设置在所述第一融化层(13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12)为耐火纤维;和/或,所述第一融化层(131)为塑料薄膜;和/或,所述第二融化层(132)为干冰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1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侧板(14),多个所述侧板(14)围成所述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侧板(14)之间均设置有过渡板(15),以使相邻两个所述侧板(14)通过所述过渡板(15)连接;

其中,各个所述过渡板(15)均为弧形板;或者,各个所述过渡板(15)均为直板,各个所述直板与相应的两个所述侧板(14)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10)上设置有穿设孔,所述电池组(200)上设置有固定槽,通过使紧固件依次穿设在所述穿设孔和所述固定槽内,以使所述防护壳(10)和所述电池组(200)之间相对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电池组(200)上设置有卡接槽,通过将所述卡接凸起卡设在所述卡接槽内,以使所述防护壳(10)和所述电池组(200)之间相对固定;或者

所述防护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电池组(200)上设置有卡接凸起,通过将所述卡接凸起卡设在所述卡接槽内,以使所述防护壳(10)和所述电池组(200)之间相对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为柱状结构,所述卡接槽为柱形槽;或者,所述卡接凸起为条形凸起,所述卡接槽为条形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10)为多个,多个所述防护壳(10)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所述电池组(200)的外侧。

10.一种车辆,包括防护装置(100)和电池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100)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装置及车辆,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壳,防护壳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电池组的容纳腔;其中,防护壳包括隔热层和融化层,融化层设置在隔热层的外侧;当融化层受热融化后,融化后的材料包覆在隔热层上,以形成防护层。通过在电池组的外侧设置防护壳,以对电池组起到防护作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的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野德柱;黄玉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市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