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7  94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



背景技术:

螺柱焊是将螺柱一端与板件表面接触,通电引弧,待接触面熔化后,给螺柱一定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适用高层钢骨结构建筑、工业厂房建筑、公路、铁路、桥梁、塔架、汽车、能源、交通设施建筑、机场、车站、电站、管道支架、起重机械及其它钢结构等。

螺柱焊需要使用螺柱焊枪来实现。在对工件表面的螺柱进行焊接时,现有的方式多为人工目测来对焊枪进行定位,但是由于板材形状的不规则,目前在制造过程中许多工件需要先进行涂胶再总成焊接,当涂胶工件数量较多、尺寸较小时,物料周转费事费力,且周转过程中易出现污染胶的情况,且在焊接时还存在着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给焊接加工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影响焊接的质量。

所以需要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底座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联动杆,第一联动杆上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端板,端板的端部转动安装有胶枪;

所述的第二底座上转动安装有竖直的定位轴,定位轴上滑动安装有定位套,定位轴的左侧设有竖直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上螺纹安装有与定位套活动连接的螺纹套,第二底座内设有驱动第一螺杆和定位轴转动的驱动装置,定位套的右端设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右端转动安装有两个夹持部,第三底座与第二底座结构相同;

包括夹持部主体,夹持部主体的侧面均布有多个连通夹持部主体内腔的通孔,通孔内活动安装有夹持部爪,夹持部主体上设有第四电机和通过第四电机驱动夹持部爪伸缩的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构思新颖,能够实现多方位的转动,省去物料周转过程,方便工人操作,从而可以实现对多种形状不规则的板材进行全方位的进行涂胶,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力的保证了后续的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部的机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由图1至图3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底座1,第一底座1的左右两侧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二底座2和第三底座3,第一底座1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联动杆4,第一联动杆4上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端板,端板的端部转动安装有胶枪5,第一联动杆4的下端设有驱动第一联动杆4转动的控制电机;

所述的第二底座2上转动安装有竖直的定位轴22,定位轴22上滑动安装有定位套23,定位套23能够在定位轴22上上下滑动,定位轴22的左侧设有竖直的第一螺杆24,第一螺杆24上螺纹安装有与定位套23活动连接的螺纹套25,通过第一螺杆24,螺纹套25通过连接板与定位套23转动连接,能够带动螺纹套25和定位套23上下移动,第二底座2内设有驱动第一螺杆24和定位轴22转动的驱动装置,定位套23的右端设有第一伸缩杆26,该第一伸缩杆26可为液压杆,第一伸缩杆26的右端转动安装有两个夹持部,夹持部能够在第一伸缩杆26上前后转动,通过第一伸缩杆26定位夹持部的位置并控制夹持部夹持板材送至工作台上由胶枪5对板材进行多种方位的点焊胶涂抹,第三底座3与第二底座2结构相同;

包括夹持部主体16,夹持部主体16为圆盘状,夹持部主体16的弧形侧面均布有多个连通夹持部主体16内腔的通孔,通孔内活动安装有夹持部爪17,使夹持部爪17能够夹持部主体16上移动,即使夹持部爪17能够夹紧或放松物体,夹持部主体16上设有第四电机18和通过第四电机18驱动夹持部爪17伸缩的控制装置。

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支撑轴27和转动安装在支撑轴27内的旋转轴28,旋转轴28的端部转动连接在转盘23的中心处,旋转轴28上安装有蜗轮29,旋转轴28上设有开口使蜗轮29露出旋转轴28,第四电机18的转轴上设有与蜗轮29啮合的蜗杆30,通过蜗杆30带动蜗轮29转动,能够实现自锁,使蜗轮29不会带动蜗杆30转动,增大了装置的安全性,旋转轴28伸入夹持部主体16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31,夹持部爪17安装在通孔内的一端安装有与第一齿轮31啮合的齿条32,即当旋转轴28转动时通过第一齿轮31带动齿条32使夹持部爪17在通孔内滑动,即可使得夹持部爪17夹紧或松开多种不同大小的容器。

为了增强夹持部爪17夹持的稳定和功能性,所述的夹持部爪17的加持端设有楔形摩擦块34。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第一底座1或第二底座2内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通过齿轮与定位轴22和第一螺杆24连接。

所述的第一底座1的左右两端转动安装有第二螺杆33,第二螺杆33与第二底座2和第三底座3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二螺杆33能够驱动第二底座2和第三底座3离开或接近第一底座1,从而调节定位轴22与第一联动杆4之间的距离,能够适用于尺寸较大或较小的板材。

为了方便使第二底座2和第三底座3移动,所述的第二底座2和第三底座3的下端安装有滚轮,滚轮的下端与第一底座1的下端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的第一联动杆4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第二杆转动连接在第一杆的上端,第二杆能够在第一杆的上端前后转动,第三杆转动连接在第二杆的上端,第三杆能够哎第二杆的上端左右转动,端板安装在第三杆上,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的连接处均设有驱动第二杆和第三杆转动的步进电机。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调节第二螺杆33,使得定位轴22与第一联动杆4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板材的长度,控制第一电机使得定位轴22转动,同时控制定位轴22上的加持部将板材夹持,之后调节板材的方向和位置,配合第一联动杆4将胶枪5移动至板材焊接处,转动电枪,对板材进行涂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构思新颖,能够实现多方位的转动,省去物料周转过程,方便工人操作,从而可以实现对多种形状不规则的板材进行全方位的进行涂胶,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力的保证了后续的焊接质量。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包括第一底座,其特征在于,第一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底座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联动杆,第一联动杆上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端板,端板的端部转动安装有胶枪;

所述的第二底座上转动安装有竖直的定位轴,定位轴上滑动安装有定位套,定位轴的左侧设有竖直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上螺纹安装有与定位套活动连接的螺纹套,第二底座内设有驱动第一螺杆和定位轴转动的驱动装置,定位套的右端设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右端转动安装有两个夹持部,第三底座与第二底座结构相同;

包括夹持部主体,夹持部主体的侧面均布有多个连通夹持部主体内腔的通孔,通孔内活动安装有夹持部爪,夹持部主体上设有第四电机和通过第四电机驱动夹持部爪伸缩的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支撑轴和转动安装在支撑轴内的旋转轴,旋转轴上安装有蜗轮,旋转轴上设有开口,第四电机的转轴上设有与蜗轮啮合的蜗杆,旋转轴伸入夹持部主体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夹持部爪安装在通孔内的一端安装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部爪的加持端设有楔形摩擦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第一底座或第二底座内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通过齿轮与定位轴和第一螺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底座的左右两端转动安装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与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的下端安装有滚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联动杆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第二杆转动连接在第一杆的上端,第三杆转动连接在第二杆的上端,端板安装在第三杆上,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的连接处均设有驱动第二杆和第三杆转动的步进电机。

技术总结
一种板材面螺柱焊接辅助机构,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活动设置有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底座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联动杆,第一联动杆上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端板,端板的端部转动安装有胶枪;所述的第二底座上转动安装有竖直的定位轴,定位轴上滑动安装有定位套,定位轴的左侧设有竖直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上螺纹安装有与定位套活动连接的螺纹套,第二底座内设有驱动第一螺杆和定位轴转动的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构思新颖,能够实现多方位的转动,省去物料周转过程,方便工人操作,从而可以实现对多种形状不规则的板材进行全方位的进行涂胶,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力的保证了后续的焊接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赵红艳;张素芬;张美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开封东秀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3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