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7  90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



背景技术:

双层幕墙又称热通道幕墙、呼吸式幕墙、通风式幕墙、节能幕墙等。由内外两层立面构造组成,形成一个室内外之间的空气缓冲层。外层可由明框、隐框或点支式幕墙构成。内层可由明框、隐框幕墙、或具有开启扇和检修通道的门窗组成。也可以在一个独立支承结构的两侧设置玻璃面层,形成空间距离较小的双层立面构造。目前,现有的双层幕墙中的通风方式大同小异,大多通过引风装置对风流进行引导,而对于建筑高度来说,距离引风装置较远的单元层实际上只能依靠风流的自动流动,无法被有效带动,因此,更多的是无法起到所需要的进出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采用射流方式在每个单元层中使风流加速,使不同高度的单元层均能够有效引导进出风的导向,灵活性高,效果极佳。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具体包括外层玻璃及内层玻璃,内层玻璃内对应单元层,所述外层玻璃与内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道,通风道底端设置第一风机,内层玻璃与单元层的顶部之间留有风槽,各风槽与外层玻璃之间配置有倾斜设置的射流面,射流面使对应每一单元层所对应的通风道下方大,上方小。

本实用新型的通风道顶端设置有第二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射流面为玻璃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射流面连接驱动机构,能够使射流面调节倾斜幅度。

本实用新型的射流面垂直状态时与外层玻璃在同一平面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机配置有滤层耗材。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为位于射流面上部两侧的液压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射流方式对纵向上的单元层进行引风排气,射流面能够在每个单元层位置产生射流效果,在风槽处形成负压引出室内空气,从而有效带走室内浊气,更换新风,另外,各单元层可以短暂调节射流面的倾斜角度,使过滤后的风流灌入室内,带入新风,其进气换气得以有效控制,更为人性化,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层玻璃与射流面垂直错开设置的引风结构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层玻璃与射流面在同一垂直平面的引风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具体包括外层玻璃1及内层玻璃2,内层玻璃2内对应单元层3,所述外层玻璃1与内层玻璃2之间形成通风道,通风道底端设置第一风机4,内层玻璃2与单元层3的顶部之间留有风槽5,各风槽5与外层玻璃1之间配置有倾斜设置的射流面6,射流面6使对应每一单元层3所对应的通风道下方大,上方小。当第一风机4动作时,风流向上,风流在经过射流面6时会随射流面6的倾斜角度进行压缩,而后从射流面6上端与内层玻璃2之间的空位喷出,这样能够在每一单元层3的风槽5处形成负压,进而带出室内的浊气,形成气动物理排气。采用该技术方案,每一单元层3的风槽5外侧均可保持在一定的负压量,避免应单元层3高度而削弱排气效果。

射流面6上端与内层玻璃2之间所形成的射流喷口应当在对应单元层3的风槽5的上方,距离风槽5优选大于20cm,上升的风流在射流面6与内层玻璃之间逐渐压缩,下方的风持续垂直上吹,这样能够避免风流倒灌入该单元层3中,直接形成负压携带单元层3中的气体,在射流喷口向上喷出。

为了加强通风道的垂直风流,通风道顶端设置有第二风机7,使垂直风流进一步加强,实现更好的射流效果。

射流面6连接驱动机构8,能够使射流面6调节倾斜幅度,进而改变风流在单元层3的压缩量,改变其风槽5外侧的负压量,实现不同的射流效果。

驱动机构8为位于射流面6上部两侧的液压杆,通过室内所连接的液压泵驱动,可以在内层玻璃2打孔,使液压杆与液压泵之间的连接管穿过,而射流面6下端可采用金属连接件及配置转轴连接至外层玻璃1上,使射流面6在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以金属连接件中的转轴为支点进行摆动即可,这样便可以在室内控制对应单元层3的射流面6的摆动幅度。由于通风道并非需要完全密封,因此,驱动机构8也可以采用电机与皮带轮的带动方式,在不考虑美观的情况下,任何可以调节射流面6摆动幅度的机械机构均可采用。

射流面6与外层玻璃1的搭配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层玻璃1均垂直设置,射流面6靠近外层玻璃1在垂直方向上错开设置,并采用金属连接件将射流面6下端连接至外层玻璃1上,使射流面6在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以金属连接件为支点进行摆动即可,该方案的射流面6优选为玻璃材质,可以避免遮挡光线;另一种是射流面6垂直状态时与外层玻璃1在同一平面中,如图2所示,即外层玻璃1与射流面6垂直向上间隔布置,这样射流面6在具备倾斜角度的情况下,射流面6与上方的外层玻璃1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通风口的,在射流状态下,该通风口处同样会形成负压,使外界空气进入通风道中并向上引动。

当采用外层玻璃1与射流面6垂直错开设置时,则通风道内部相对封闭,因此第一风机4可以配置有滤层耗材9,过滤耗材9可采用hepa过滤材质,对引入的风流进行过滤。这样设置后,在某一单元层3需要快速灌入新风时,只需调节射流面6倾斜角度,使射流面6上端尽可能接近内层玻璃2,或直接与内层玻璃2接触,所形成的射流喷口越小,甚至是射流喷口直接关闭,则风流会在改单元层3的风槽5处灌入室内,更换室内气体。与此同时,该单元层3上方所有内层玻璃2与对应的射流面6的间距都应该调大,使射流喷口放大,在第二风机7的引动下,上方的单元层3依然可以正常排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需要在风槽5处同样加设过滤耗材9,避免带入下方单元层3的浊气。

应当理解的是,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具体包括外层玻璃(1)及内层玻璃(2),内层玻璃(2)内对应单元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玻璃(1)与内层玻璃(2)之间形成通风道,通风道底端设置第一风机(4),内层玻璃(2)与单元层(3)的顶部之间留有风槽(5),各风槽(5)与外层玻璃(1)之间配置有倾斜设置的射流面(6),射流面(6)使对应每一单元层(3)所对应的通风道下方大,上方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顶端设置有第二风机(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面(6)为玻璃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面(6)连接驱动机构(8),能够使射流面(6)调节倾斜幅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面(6)垂直状态时与外层玻璃(1)在同一平面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4)配置有滤层耗材(9)。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8)为位于射流面(6)上部两侧的液压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双层单元幕墙结构,具体包括外层玻璃及内层玻璃,内层玻璃内对应单元层,所述外层玻璃与内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道,通风道底端设置第一风机,内层玻璃与单元层的顶部之间留有风槽,各风槽与外层玻璃之间配置有倾斜设置的射流面,射流面使对应每一单元层所对应的通风道下方大,上方小。本实用新型采用射流方式对纵向上的单元层进行引风排气,能有效带走室内浊气,更换新风,使进气换气得以有效控制,效果极佳。

技术研发人员:章贞强;黄伟忠;李克辉;林燕平;谢依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南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