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墙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8  95


本实用新型涉及会展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面墙。



背景技术:

会展所用的双面墙通常使用木质框架或木板制作,双面墙通常为格子结构,双面墙包括矩形框架以及设置在矩形框架内的多个格板,各个格板横向设置且相互平行,格板的两端均与矩形框架连接,同时矩形框架内竖直设置有多个龙骨对格板加强支撑,横板的一侧边接触背板,另一侧边与龙骨交叉连接。但是,横向的格板和龙骨将矩形框架内部分隔成多个格子结构,对于任意一个横向格板来说,位于其上侧的空间与位于其下侧的空间不连通,而一般双面墙内需要放置电线,这样一来,使用双面墙时不方便走线,线路不好设置,线路无法通过横向的格板;而且横向格板的面积过大,耗费材料,同时使得双面墙整体的重量大,不容易搬运和运输。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面墙不方便走线和设置线路、耗费材料、重量大、不易搬运和运输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面墙不方便走线和设置线路、耗费材料、重量大、不易搬运和运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面墙,包括:

框架;

多个格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各个所述格板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所述格板组件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格板和所述第二格板的连接件,所述第一格板和所述第二格板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各个所述第一格板的两端、各个所述第二格板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相连接;

多个龙骨,设置在所述框架内,各个所述龙骨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所述龙骨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相连接,任意一个所述格板组件中,所述第一格板和所述第二格板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连接有所述龙骨。

优选地,任意一个所述格板组件中,所述连接件设置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格板或所述第二格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条形板,且所述条形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格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格板。

优选地,任意一个所述格板组件中,所述第一格板背离所述第二格板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龙骨卡入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二格板背离所述第一格板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龙骨卡入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面与所述龙骨的外表面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格板背离所述第二格板的一侧还连接有多个定位格板,各个所述定位格板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所述定位格板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格板背离所述第二格板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定位格板卡入的第三插槽,所述定位格板面向所述第一格板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格板卡入的第四插槽。

优选地,还包括背板,所述框架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框架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由首尾依次连接的边板组成,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边板之间、所述边板与所述第一格板之间、所述边板与所述第二格板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格板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格板之间、所述边板与所述龙骨之间均通过枪钉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为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双面墙包括框架、多个格板组件和多个龙骨,各个格板组件和各个龙骨均设置在框架内,各个格板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格板组件均包括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以及连接件,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并列设置,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各个第一格板的两端、各个第二格板的两端均与框架相连接,各个龙骨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龙骨的两端均与框架相连接,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连接有龙骨。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中的横板相比,格板组件所用材料少,减轻了双面墙的整体重量,易搬运和运输;而且,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之间设有间隙,使得任意相邻的两个格板组件之间能够相连通,这样一来,容易在双面墙内设置线路,方便走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面墙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格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面墙的内部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格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中:

1、框架;101、边板;2、第一格板;3、第二格板;4、连接件;5、龙骨;6、第一插槽;7、第二插槽;8、定位格板;9、第三插槽;10、第四插槽;11、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墙,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面墙不方便走线和设置线路、耗费材料、重量大、不易搬运和运输的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阅图1-4,在本实施例中,双面墙包括框架1、多个格板组件和多个龙骨5,各个格板组件和各个龙骨5均设置在框架1内,各个格板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格板组件均包括第一格板2、第二格板3、以及连接件4,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沿框架1的厚度方向并列设置,连接件4用于连接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各个第一格板2的两端、各个第二格板3的两端均与框架1相连接,即格板组件不像现有技术中的横板是一个实体木板,该格板组件的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之间设有间隙,相当于内部空心。需要说明的是,框架1的“厚度方向”即为图1中的上端至下端的竖直方向。具体地,连接件4的形状和结构不做限定,可以为杆状也可以为板状,只要能够连接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即可。各个龙骨5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龙骨5的两端均与框架1相连接,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连接有龙骨5。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设置为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即各个格板组件横向设置且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间隔排列,各个龙骨5竖直设置且沿平行于地面的方向间隔排列,格板组件提供横向的强度和支撑,龙骨5提供竖向的强度和支撑。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设置为其它方向,比如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地面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是斜交且不垂直的情况。

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中的横板相比,格板组件所用材料少,减轻了双面墙的整体重量,易搬运和运输;而且,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之间设有间隙,使得任意相邻的两个格板组件之间能够相连通,这样一来,在间隙内设置线路,方便走线。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连接件4设置为多个,且沿第一格板2或第二格板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相平行,且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均横向设置,即连接件4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

如此设置,通过多个连接件4连接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使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之间连接更加紧固。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连接件4为条形板,条形板位于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的侧面,即位于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上,且条形板的一端连接第一格板2、另一端连接第二格板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条形板呈矩形结构,条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格板2或第二格板3的长度方向,且条形板的一条短边与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侧边相平齐,条形板的另一条短边与第二格板3背离第一格板2的侧边相平齐。

如此设置,连接件4的结构使第一格板2与连接件4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同时第二格板3与连接件4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增大,使得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能够更加紧固,保证稳定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有用于供龙骨5卡入的第一插槽6,第二格板3背离第一格板2的侧边设有用于供龙骨5卡入的第二插槽7,第一插槽6与第二插槽7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即第一格板2连接的龙骨5数量与第二格板3连接的龙骨5数量相同。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插槽实现卡接的关系,能够方便、直接地实现龙骨5与第一格板2、第二格板3的连接,安装更加方便。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的槽壁面与龙骨5的外表面相配合。具体地,沿垂直于龙骨5的长度方向,龙骨5的截面结构为矩形结构,第一插槽6的宽度与龙骨5的厚度相等,第二插槽7的宽度与龙骨5的厚度相等,这样一来,龙骨5能够伸入对应的插槽内,且各个插槽都能够与龙骨5的外表面相配合。

如此设置,插槽与龙骨5之间不留缝隙或间隙,使得龙骨5与格板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加固了双面墙整体稳定性。

优选地,双面墙还包括背板11,框架1设置在背板11的第一侧面上,第二格板3也设置在背板11的第一侧面上,第一格板2设置在第二格板3背向背板11的一侧。

如此设置,通过背板11能够进一步增加框架1的强度和厚度,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一侧还连接有多个定位格板8,各个定位格板8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即定位格板8的排列方向与龙骨5的排列方向相同,各个定位格板8的两端均与框架1相连接。

如此设置,定位格条能够进一步起加固作用,使双面墙的整个结构更加扎实,安装更加高效;而且定位格条能够直接代替龙骨5,同样起到加固和支撑作用。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有用于供定位格板8卡入的第三插槽9,定位格板8面向第一格板2的侧边设有用于供第一格板2卡入的第四插槽10,第三插槽9与第四插槽1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具体地,定位格板8也为条形板,第三插槽9的宽度与定位格板8的厚度相同,以使第三插槽9与定位格板8的外表面相配合。在其它实施例中,只在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置第三插槽9,定位格板8上不设置第四插槽10,同样能够使第一格板2与定位格板8连接。

具体地,第一格板2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插槽6之间的距离为305mm,同样地,第二格板3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插槽7之间的距离也为305mm,第一插槽6、第二插槽7、第三插槽9、第四插槽10的宽度均为60mm。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框架1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由首尾依次连接的边板101组成,任意相邻两个边板101之间、边板101与第一格板2之间、边板101与第二格板3之间、连接件4与第一格板2之间、连接件4与第二格板3之间、边板101与龙骨5之间均通过紧固件连接。具体地,格板组件、龙骨5和定位格板8均位于框架1内且三者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框架1的一个边板101连接、另一端与该边板101相对的另一个边板101相连接。其中,紧固件为枪钉。在其它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部件之间可通过螺钉相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双面墙各个部件所使用的材料均为半成品材料,对比传统制作方式更加省工环保。

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对本双面墙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双面墙包括背板11、设置在背板11第一侧面上的框架1、多个格板组件和多个龙骨5,各个格板组件和各个龙骨5均设置在框架1内,各个格板组件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格板组件均包括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以及条形板,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并列设置,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同一平面内,条形板的一端连接第一格板2、另一端连接第二格板3,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条形板设置为多个且沿第一格板2、第二格板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各个第一格板2的两端、各个第二格板3的两端均与框架1相连接,各个龙骨5沿平行于地面的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龙骨5的两端均与框架1相连接,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连接有龙骨5,其中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有用于供龙骨5卡入的第一插槽6,第二格板3背离第一格板2的侧边设有用于供龙骨5卡入的第二插槽7,第一插槽6与第二插槽7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的槽壁面与龙骨5的外表面相配合。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一侧还连接有多个定位格板8,各个定位格板8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定位格板8的两端均与框架1相连接,第一格板2背离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有用于供定位格板8卡入的第三插槽9,定位格板8面向第一格板2的侧边设有用于供第一格板2卡入的第四插槽10。框架1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由首尾依次连接的边板101组成,任意相邻两个边板101之间、边板101与第一格板2之间、边板101与第二格板3之间、连接件4与第一格板2之间、连接件4与第二格板3之间、边板101与龙骨5之间均通过枪钉连接。

如此设置,格板组件所用材料少,减轻了双面墙的整体重量,易搬运和运输;而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格板组件之间相连通,容易在双面墙内设置线路,方便走线。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面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1);

多个格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1)内,各个所述格板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所述格板组件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格板(2)和第二格板(3)、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格板(2)和所述第二格板(3)的连接件(4),所述第一格板(2)和所述第二格板(3)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各个所述第一格板(2)的两端、各个所述第二格板(3)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1)相连接;

多个龙骨(5),设置在所述框架(1)内,各个所述龙骨(5)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所述龙骨(5)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1)相连接,任意一个所述格板组件中,所述第一格板(2)和所述第二格板(3)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连接有所述龙骨(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格板组件中,所述连接件(4)设置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格板(2)或所述第二格板(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为条形板,且所述条形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格板(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格板(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格板组件中,所述第一格板(2)背离所述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龙骨(5)卡入的第一插槽(6),所述第二格板(3)背离所述第一格板(2)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龙骨(5)卡入的第二插槽(7),所述第一插槽(6)与所述第二插槽(7)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6)和所述第二插槽(7)的槽壁面与所述龙骨(5)的外表面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板(2)背离所述第二格板(3)的一侧还连接有多个定位格板(8),各个所述定位格板(8)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所述定位格板(8)的两端均与所述框架(1)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板(2)背离所述第二格板(3)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定位格板(8)卡入的第三插槽(9),所述定位格板(8)面向所述第一格板(2)的侧边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格板(2)卡入的第四插槽(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板(11),所述框架(1)设置在所述背板(11)的第一侧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由首尾依次连接的边板(101)组成,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边板(101)之间、所述边板(101)与所述第一格板(2)之间、所述边板(101)与所述第二格板(3)之间、所述连接件(4)与所述第一格板(2)之间、所述连接件(4)与所述第二格板(3)之间、所述边板(101)与所述龙骨(5)之间均通过枪钉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为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面墙,涉及会展用具技术领域,双面墙包括框架、设置在框架内的多个格板组件和多个龙骨,各个格板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格板组件均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以及连接件,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同一平面内,各个第一格板的两端、各个第二格板的两端均与框架相连接,各个龙骨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互相平行设置,各个龙骨的两端均与框架相连接,任意一个格板组件中,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连接有龙骨。如此设置,格板组件所用材料少,减轻双面墙整体重量,易搬运和运输;第一格板和第二格板之间设有间隙,使得相邻格板组件之间相连通,容易设置线路。

技术研发人员:蔡伟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美美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3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