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模块、电池模组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消耗型能源逐渐枯竭和温室效应形势的愈发紧张,新能源逐步被各国青睐,而电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高效能源,特别是锂电池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传统的电池模块固定安装方式是采用螺钉直接接触电池包极耳并且将其锁紧固定,但是电池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容易出现螺丝松动和螺丝松动后极耳自由活动引起的极耳受力变形引起的极耳内阻增大,导致电池在工作状态下局部温度升高,使电池在使用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模块,能够避免电池极耳因螺钉松动造成电池极耳内阻增大,对电池使用安全造成影响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包括绝缘支架,设置有电池槽;电池包,收容于所述电池槽;第一导电排,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耳焊接固定;第二导电排,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耳焊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排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有第一弯槽,所述第一弯槽卡接于所述电池槽的侧壁,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焊接部贴附于所述电池槽的槽底,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耳焊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模块还包括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电池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之后螺接于所述第一螺孔。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排包括第二卡接部和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有第二弯槽,所述第二弯槽卡接于所述电池槽的侧壁,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焊接部贴附于所述电池槽的槽底,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耳焊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电池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之后螺接于所述第二螺孔。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压板、下压板、固定装置、串接连接装置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所述若干电池模块叠置,并且位于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所述固定装置将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相固定,所述串接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若干电池模块的第一导电排和第二导电排连接,以将所述若干电池模块串联。
可选的,所述若干电池模块排成至少两排并排的电池排;所述串接连接装置包括若干刚性导电片和软性导电片,一所述刚性导电片分别串联同一排内相邻两个电池模块,所述软性导电片串联两个排电池排。
可选的,所述刚性导电片为刚性铜片。
可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螺栓、设置于所述上压板的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电池模块上的第二固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下压板的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之后螺接于所述螺纹孔。
一种电气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电排和第二导电排与电池包的正负极焊接固定的方式取代电池包的极耳用螺钉固定的方式,有效避免了螺钉松动造成的电池极耳内阻增加,导致电池在工作状态温度升高从而造成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块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块的绝缘支架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块的第一导电排和第二导电排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的整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串接连接装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串接连接装置的刚性导电片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串接连接装置的软性导电片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固定装置的第一固定孔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固定装置的第二固定孔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固定装置的螺纹孔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固定装置的第一螺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电池模块10,包括绝缘支架101、电池包102、第一导电排103、第二导电排104、第一螺钉105和第二螺钉106。所述电池包102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架101内,所述第一导电排103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并且与所述电池包102的正极耳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排104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并且与所述电池包102的负极耳连接,所述第一螺钉105将所述第一导电排103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所述第二螺钉106将所述第二导电排104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
对于上述绝缘支架101,请参阅图3,所述绝缘支架101设置有电池槽1011、第一螺孔1012和第二螺孔1013。所述电池槽1011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架101的中部,所述电池槽1011用于放置电池包102。所述第一螺孔1012设置与所述电池槽1011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螺孔1013设置于所述电池槽1011侧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螺孔1012和所述第二螺孔1013用于配合所述第一螺钉105和所述第二螺钉106将所述第一导电排103和所述第二导电排104固定。
对于上述第一导电排103,所述第一导电排103包括第一卡接部1031和第一焊接部1032。所述第一卡接部1031设置有第一弯槽10311,所述第一弯槽10311的宽度与所述电池槽1011的侧壁宽度匹配并且所述第一弯槽10311卡接于所述电池槽1011的侧壁。所述第一焊接部1032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03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焊接部1032贴贴附于所述电池槽1011的槽底,所述第一焊接部1032与所述电池包102的正极耳焊接,由此,所述电池包102正极耳与所述第一焊接部1032面面贴合并且焊接连接,不容易松动变形导致电池包102正极耳变形导致极耳内阻增大。
对于上述第二导电排104,所述第二导电排104包括第二卡接部1041和第二焊接部1042。所述第二卡接部1041设置有第二弯槽10411,所述第二弯槽10411的宽度与所述电池槽1011的侧壁宽度匹配并且所述第二弯槽10411卡接于所述电池槽1011的侧壁。所述第二焊接部1042与所述第二卡接部1041连接,并且所述第二焊接部1042贴贴附于所述电池槽1011的槽底,所述第二焊接部1042与所述电池包102的负极耳焊接,由此,所述电池包102负极耳与所述第二焊接部1042面面贴合并且焊接连接,不容易松动变形导致电池包102负极耳变形导致极耳内阻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排103设置有第一通孔1033,所述第二导电排104设置有第二通孔1043。所述第一卡接部1031卡接于所述电池槽1011的侧壁后,所述第一通孔1033与所述第一螺孔1012对应,所述第二卡接部1041卡接于所述电池槽1011的侧壁后,所述第二通孔1043与所述第二螺孔1013对应。
对于上述第一螺钉105和所述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10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033螺接于所述第一螺孔1012,由此将所述第一导电排103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所述第二螺钉106,所述第二螺钉106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043螺接于所述第二螺孔1013,由此将所述第二导电排104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至此,所述第一导电排103和所述第二导电排104完全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101上,并且所述第一导电排103和所述第二导电排104分别与电池包102的正极耳和负极耳焊接连接,使的电池的极耳不会出现由于螺钉松动或受力导致的电池极耳变形引起的极耳内阻增加,最终引起电池的使用安全出现隐患的情况。
一种电池模组1,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电池模组1包括上压板20、下压板30、固定装置40、串接连接装置50和若干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10。
所述电池模块10叠置并且分为左右两组。所述上压板20设置于所述叠置的电池模块10的一端面,所述下压板30设置于叠置的电池模块10的另一端面,所述固定装置40将所述上压板20和所述下压板30固定,所述串接连接装置50分别与所述叠置的若干电池模块10的最上面两块或者最下面两块的第一导电排103和第二导电排104连接,以此实现叠置的电池模块10的串联连接。
具体地,左右两组叠置的电池模块10相邻两层之间的电池模块相反放置,使得上一层电池模块10的正极与下一层电池模块10的负极相对应。
对于上述串接连接装置50,请参阅图7至图9,所述串接连接装置50包括若干刚性导电片501和软性导电片502。所述刚性导电片501设置有第一缺口5011和第二缺口5012。所述刚性导电片501贴合设置于所述同一排电池模块10相邻的上下两块电池模块10的第一导电排103和第二导电排104,并且所述第一缺口5011与所述第二缺口5012分别与上下两电池模块10的第一通孔1033和第二通孔1043对应,经由螺丝将所述刚性导电片501锁紧。由此使上下两电池模块10的正极与负极连接,最终实现上下两块电池模块10的串联连接。所述软性导电片502设置有第一连接孔5021和第二连接孔5022,所述软性导电片502设置于两排电池模块10相邻的内侧,所述软性导电片502左侧贴合左侧一所述电池模块10的第二导电排104,所述软性导电片502右侧贴合右侧一所述电池模块10的第一导电排103,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孔5021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左侧一排的电池模块10处于底面或者顶面一侧的第二通孔1043,所述第二连接孔5022对应放置于所述右侧一排电池模块10处于底面或者顶面一侧的第一通孔1033。此时,所述软性导电片502左侧连接的是左侧一所述电池模块10的负极,所述软性导电片502右侧连接的是右侧一所述电池模块10的正极,所述软性导电片502经由螺丝锁紧固定。至此,所述左侧一排的电池模块10将通过软性导电片502连通右侧一排的电池模块10,使左右两排电池模块10实现串联,而刚性导电片501则将同一排的电池模块10相邻的上下两块电池模块10之间串联,从而实现整个电池模组1的电路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电池模块10的块数来改变所述电池模组1的功率,从而满足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刚性导电片501为刚性铜片。
对于上述固定装置40,请参阅图10至图13,所述固定装置40包括第一固定孔401、第二固定孔402、螺纹孔403和第一螺栓404。所述第一固定孔401设置与所述上压板20上,所述第二固定孔402设置于所述电池模块10上,所述螺纹孔403设置于所述下压板30上。所述第一螺栓404依次穿过第一固定孔401和第二固定孔402之后螺接与所述螺纹孔403,由此固定叠置的电池模块10。
一种电气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电排和第二导电排与电池包的正负极焊接固定的方式取代电池包的极耳用螺钉固定的方式,有效避免了螺钉松动造成的电池极耳内阻增加,导致电池在工作状态温度升高从而造成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支架,设置有电池槽;
电池包,收容于所述电池槽内;
第一导电排,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耳焊接固定;
第二导电排,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耳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排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有第一弯槽,所述第一弯槽卡接于所述电池槽的侧壁,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焊接部贴附于所述电池槽的槽底,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耳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螺钉;
所述电池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之后螺接于所述第一螺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排包括第二卡接部和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有第二弯槽,所述第二弯槽卡接于所述电池槽的侧壁,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焊接部贴附于所述电池槽的槽底,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耳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螺钉;
所述电池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之后螺接于所述第二螺孔。
6.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压板、下压板、固定装置、串接连接装置和若干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
所述若干电池模块叠置,并且位于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所述固定装置将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相固定,所述串接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若干电池模块的第一导电排和第二导电排连接,以将所述若干电池模块串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电池模块排成至少两排并排的电池排;
所述串接连接装置包括若干刚性导电片和软性导电片,一所述刚性导电片分别串联同一排内相邻两个电池模块,所述软性导电片串联两个排电池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导电片为刚性铜片。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螺栓、设置于所述上压板的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电池模块上的第二固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下压板的螺纹孔;
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之后螺接于所述螺纹孔。
10.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