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冷却装置是一种进行电池组降温的支撑设备,现有的现有的储能装置,多采用风冷的方式,电池组装入集装箱内,然后使用风冷型空调对其进行降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池冷却装置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电池冷却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原理为冷空气吃过电池组表面,带走电芯外壳的热量,但由于空气的特点,带走的热量有限,这就需要加大风量和降低电芯的排布密度,大大影响整体的能量密度,成本较高,能量密度低,不利于人们的使用,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在电芯的外壳的侧面和底面铺设管道,管道内充注比热容较大的液体,电芯外壳的热量直接导热到管道上,由流动的液体把热量带走,可以布置密度较大的电芯组,提高单位能量密度,同时由于换热能力的提高,材料成本相对于空气冷却可以大幅降低,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液箱与电芯装置区,所述冷却液箱的上端设置有回液管与吸液管,所述吸液管位于回液管的一侧,所述冷却液箱的前端设置有外联热液管与外联冷液管,所述外联冷液管位于外联热液管的一侧,所述吸液管的上端设置有泵组,所述泵组的一侧设置有进液管。
优选的,所述进液管的外壁连接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的一端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有集液管,所述电芯装置区的内部设置有电芯,所述电芯的外壁设置有散热管,所述电芯装置区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
优选的,所述吸液管与泵组之间设置有安装支座,所述吸液管的一端通过安装支座与泵组的下端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芯装置区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电芯装置区的外侧通过固定支架与支撑架的内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液箱与回液管、吸液管之间设置有卡箍,所述冷却液箱的上端通过卡箍与回液管、吸液管的下端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液管的外壁通过连接软管与出液管的外壁为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软管接触电芯装置区与支撑架的位置。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在电芯的外壳的侧面和底面铺设管道,管道内充注比热容较大的液体,电芯外壳的热量直接导热到管道上,由流动的液体把热量带走,可以布置密度较大的电芯组,提高单位能量密度,同时由于换热能力的提高,材料成本相对于空气冷却可以大幅降低,采用模块式的电芯散热组,层叠式的安装排布,当某一层出现故障时,可以单出取出检查更换,方便后期的维护,外联冷液管流入温度低的冷却液,有泵组抽取后进入进液管,然后由连接软管分别进入散热管中,吸收电芯的热量,最后流入出液管中,汇聚到集液管后流回到冷却液箱中,回流的热冷却液再由外联热液管排出到外部的冷水机组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在由外联冷液管进入,形成循环,同时把电芯的热量排到集装箱外部,整个电池冷却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中电芯装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液管;2、出液管;3、电芯装置区;4、连接软管;5、支撑架;6、回液管;7、外联热液管;8、冷却液箱;9、外联冷液管;10、进液管;11、泵组;12、吸液管;13、电芯;14、散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液箱8与电芯装置区3,冷却液箱8的上端设置有回液管6与吸液管12,吸液管12位于回液管6的一侧,冷却液箱8的前端设置有外联热液管7与外联冷液管9,外联冷液管9位于外联热液管7的一侧,吸液管12的上端设置有泵组11,泵组11的一侧设置有进液管10。
进一步的,进液管10的外壁连接连接软管4,连接软管4的一端连接有出液管2,出液管2的一端连接有集液管1,电芯装置区3的内部设置有电芯13,电芯13的外壁设置有散热管14,电芯装置区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便于进行散热操作。
进一步的,吸液管12与泵组11之间设置有安装支座,吸液管12的一端通过安装支座与泵组11的下端为可拆卸连接,便于进行安装。
进一步的,电芯装置区3与支撑架5之间设置有固定支架,电芯装置区3的外侧通过固定支架与支撑架5的内部固定连接,方便更好的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冷却液箱8与回液管6、吸液管12之间设置有卡箍,冷却液箱8的上端通过卡箍与回液管6、吸液管12的下端为可拆卸连接,连接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进液管10的外壁通过连接软管4与出液管2的外壁为可拆卸连接,连接软管4接触电芯装置区3与支撑架5的位置。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包括集液管1、出液管2、电芯装置区3、连接软管4、支撑架5、回液管6、外联热液管7、冷却液箱8、外联冷液管9、进液管10、泵组11、吸液管12,在电芯13的外壳的侧面和底面铺设管道,管道内充注比热容较大的液体,电芯13外壳的热量直接导热到管道上,由流动的液体把热量带走,由于采用接触式冷却方式,且采用的接触材料导热系数高,并且冷却液的比热容大,这样就可以布置密度较大的电芯组,提高单位能量密度,同时由于换热能力的提高,材料成本相对于空气冷却可以大幅降低,采用模块式的电芯散热组,层叠式的安装排布,当某一层出现故障时,可以单出取出检查更换,方便后期的维护,外联冷液管9流入温度低的冷却液,有泵组11抽取后进入进液管10,然后由连接软管4分别进入散热管14中,吸收电芯13的热量,最后流入出液管2中,汇聚到集液管1后流回到冷却液箱8中,回流的热冷却液再由外联热液管7排出到外部的冷水机组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在由外联冷液管9进入,形成循环,同时把电芯13的热量排到集装箱外部,便于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一号、二号)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液箱(8)与电芯装置区(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箱(8)的上端设置有回液管(6)与吸液管(12),所述吸液管(12)位于回液管(6)的一侧,所述冷却液箱(8)的前端设置有外联热液管(7)与外联冷液管(9),所述外联冷液管(9)位于外联热液管(7)的一侧,所述吸液管(12)的上端设置有泵组(11),所述泵组(11)的一侧设置有进液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0)的外壁连接连接软管(4),所述连接软管(4)的一端连接有出液管(2),所述出液管(2)的一端连接有集液管(1),所述电芯装置区(3)的内部设置有电芯(13),所述电芯(13)的外壁设置有散热管(14),所述电芯装置区(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12)与泵组(11)之间设置有安装支座,所述吸液管(12)的一端通过安装支座与泵组(11)的下端为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装置区(3)与支撑架(5)之间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电芯装置区(3)的外侧通过固定支架与支撑架(5)的内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箱(8)与回液管(6)、吸液管(12)之间设置有卡箍,所述冷却液箱(8)的上端通过卡箍与回液管(6)、吸液管(12)的下端为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储能用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0)的外壁通过连接软管(4)与出液管(2)的外壁为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软管(4)接触电芯装置区(3)与支撑架(5)的位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