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8  128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又称地动或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现有的装置尽管可对建筑物进行减震隔震,但对建筑物减震隔震的效果较差,当地震发生时很容易造成建筑物出现倒塌的现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结构过于单一并且无法针对地震波的波形而进行防震工作致使减震效果不理想,不能最大限度的对建筑进行保护,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对称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固定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贯穿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三弹簧柱,所述第三弹簧柱设置在横梁下方,所述地基固定连接放置座,所述放置座上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橡胶板,所述橡胶板能够有效的进行减震,所述橡胶板上设置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内对称设置有第四弹簧柱,所述第四弹簧柱上固定连接支撑横板,所述支撑横板上固定连接承重杆,所述承重杆贯穿固定筒和横梁,所述承重杆顶部固定连接载重平台,所述第三弹簧柱和第四弹簧柱相互配合,能够在载重平台承载重物时,有效的进行减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地基内设置有外隔震层,所述外隔震层内设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设置在外隔震层底部上,所述承重板上固定连接内隔震层,所述内隔震层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簧柱,所述第一弹簧柱远离内隔震层一端固定连接外隔震层,所述第一弹簧柱能够有效的降低横向受到的震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隔震层内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柱,所述第二弹簧柱内侧设置有支撑竖板,所述支撑竖板关于内隔震层内对称设置,所述支撑竖板上固定连接橡胶隔板和钢隔板,所述橡胶隔板和钢隔板交替设置在支撑竖板上,用以缓冲地震产生的纵向力,起到有效的隔震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弹簧柱、第二弹簧柱、第三弹簧柱和第四弹簧柱相互配合,能够有效降低装置受到的震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隔震层下方设置有减震板,所述地基内两侧对称设置有板槽,所述减震板贯穿板槽,所述减震板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减震板在板槽的横向移动,配合复位弹簧的复位效果,使得减震板能够对地基进行水平方向的降震效果,所述减震板下方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下方设置有密实层,所述加强板和密实层设置在地基内,所述加强板对减震板的承重能力起到一个辅助支撑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实层内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外套有橡胶柱,所述橡胶柱至少设置有五个,所述橡胶柱配合密实层能够保证减震板下部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杆能够保证橡胶柱之间安放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橡胶板能够有效的进行减震,通过第一弹簧柱能够有效的降低横向受到的震动,通过橡胶隔板和钢隔板交替设置在支撑竖板上,用以缓冲地震产生的纵向力,起到有效的隔震效果,通过加强板和密实层设置在地基内,所述加强板对减震板的承重能力起到一个辅助支撑的效果,通过橡胶柱配合密实层能够保证减震板下部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杆能够保证橡胶柱之间安放的稳定性。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隔震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基、2-外隔震层、3-承重板、4-第一弹簧柱、5-内隔震层、6-第二弹簧柱、7-橡胶隔板、8-钢隔板、9-支撑竖板、10-支撑座、11-第三弹簧柱、12-限位块、13-连接杆、14-横梁、15-放置座、16-放置槽、17-橡胶板、18-固定筒、19-第四弹簧柱、20-支撑横板、21-承重杆、22-载重平台、23-板槽、24-复位弹簧、25-减震板、26-加强板、27-密实层、28-支撑杆、29-橡胶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地基1,所述地基1上对称设置有支撑座10,所述支撑座10上固定连接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顶部设置有限位块12,所述连接杆13上设置有横梁14,所述横梁14贯穿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上设置有第三弹簧柱11,所述第三弹簧柱11设置在横梁14下方,所述地基1固定连接放置座15,所述放置座15上设置有放置槽16,所述放置槽16内设置有橡胶板17,所述橡胶板17能够有效的进行减震,所述橡胶板17上设置有固定筒18,所述固定筒18内对称设置有第四弹簧柱19,所述第四弹簧柱19上固定连接支撑横板20,所述支撑横板20上固定连接承重杆21,所述承重杆21贯穿固定筒18和横梁14,所述承重杆21顶部固定连接载重平台22,所述第三弹簧柱11和第四弹簧柱19相互配合,能够在载重平台22承载重物时,有效的进行减震。

所述地基1内设置有外隔震层2,所述外隔震层2内设置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设置在外隔震层2底部上,所述承重板3上固定连接内隔震层5,所述内隔震层5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簧柱4,所述第一弹簧柱4远离内隔震层5一端固定连接外隔震层2,所述第一弹簧柱4能够有效的降低横向受到的震动。

所述内隔震层5内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柱6,所述第二弹簧柱6内侧设置有支撑竖板9,所述支撑竖板9关于内隔震层5内对称设置,所述支撑竖板9上固定连接橡胶隔板7和钢隔板8,所述橡胶隔板7和钢隔板8交替设置在支撑竖板9上,用以缓冲地震产生的纵向力,起到有效的隔震效果。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簧柱4、第二弹簧柱6、第三弹簧柱11和第四弹簧柱19相互配合,能够有效降低装置受到的震动。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图3,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地基1,还包括板槽23、复位弹簧24、减震板25、加强板26、密实层27、支撑杆28和橡胶柱29,所述地基1上对称设置有支撑座10,所述支撑座10上固定连接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顶部设置有限位块12,所述连接杆13上设置有横梁14,所述横梁14贯穿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上设置有第三弹簧柱11,所述第三弹簧柱11设置在横梁14下方,所述地基1固定连接放置座15,所述放置座15上设置有放置槽16,所述放置槽16内设置有橡胶板17,所述橡胶板17能够有效的进行减震,所述橡胶板17上设置有固定筒18,所述固定筒18内对称设置有第四弹簧柱19,所述第四弹簧柱19上固定连接支撑横板20,所述支撑横板20上固定连接承重杆21,所述承重杆21贯穿固定筒18和横梁14,所述承重杆21顶部固定连接载重平台22,所述第三弹簧柱11和第四弹簧柱19相互配合,能够在载重平台22承载重物时,有效的进行减震。

所述地基1内设置有外隔震层2,所述外隔震层2内设置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设置在外隔震层2底部上,所述承重板3上固定连接内隔震层5,所述内隔震层5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簧柱4,所述第一弹簧柱4远离内隔震层5一端固定连接外隔震层2,所述第一弹簧柱4能够有效的降低横向受到的震动。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外隔震层2下方设置有减震板25,所述地基1内两侧对称设置有板槽23,所述减震板25贯穿板槽23,所述减震板25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24,所述减震板25在板槽23的横向移动,配合复位弹簧24的复位效果,使得减震板25能够对地基1进行水平方向的降震效果,所述减震板25下方设置有加强板26,所述加强板26下方设置有密实层27,所述加强板26和密实层27设置在地基1内,所述加强板26对减震板25的承重能力起到一个辅助支撑的效果。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实层27内设置有支撑杆28,所述支撑杆28上外套有橡胶柱29,所述橡胶柱29至少设置有五个,所述橡胶柱29配合密实层27能够保证减震板25下部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杆28能够保证橡胶柱29之间安放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橡胶板17能够有效的进行减震,通过第一弹簧柱4能够有效的降低横向受到的震动,通过橡胶隔板7和钢隔板8交替设置在支撑竖板9上,用以缓冲地震产生的纵向力,起到有效的隔震效果,通过加强板26和密实层27设置在地基1内,加强板26对减震板25的承重能力起到一个辅助支撑的效果,通过橡胶柱29配合密实层27能够保证减震板25下部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杆28能够保证橡胶柱29之间安放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上对称设置有支撑座(10),所述支撑座(10)上固定连接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顶部设置有限位块(12),所述连接杆(13)上设置有横梁(14),所述横梁(14)贯穿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上设置有第三弹簧柱(11),所述第三弹簧柱(11)设置在横梁(14)下方,所述地基(1)固定连接放置座(15),所述放置座(15)上设置有放置槽(16),所述放置槽(16)内设置有橡胶板(17),所述橡胶板(17)上设置有固定筒(18),所述固定筒(18)内对称设置有第四弹簧柱(19),所述第四弹簧柱(19)上固定连接支撑横板(20),所述支撑横板(20)上固定连接承重杆(21),所述承重杆(21)贯穿固定筒(18)和横梁(14),所述承重杆(21)顶部固定连接载重平台(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内设置有外隔震层(2),所述外隔震层(2)内设置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设置在外隔震层(2)底部上,所述承重板(3)上固定连接内隔震层(5),所述内隔震层(5)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簧柱(4),所述第一弹簧柱(4)远离内隔震层(5)一端固定连接外隔震层(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震层(5)内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柱(6),所述第二弹簧柱(6)内侧设置有支撑竖板(9),所述支撑竖板(9)关于内隔震层(5)内对称设置,所述支撑竖板(9)上固定连接橡胶隔板(7)和钢隔板(8),所述橡胶隔板(7)和钢隔板(8)交替设置在支撑竖板(9)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柱(4)、第二弹簧柱(6)、第三弹簧柱(11)和第四弹簧柱(19)相互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震层(2)下方设置有减震板(25),所述地基(1)内两侧对称设置有板槽(23),所述减震板(25)贯穿板槽(23),所述减震板(25)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24),所述减震板(25)下方设置有加强板(26),所述加强板(26)下方设置有密实层(27),所述加强板(26)和密实层(27)设置在地基(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实层(27)内设置有支撑杆(28),所述支撑杆(28)上外套有橡胶柱(29),所述橡胶柱(29)至少设置有五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隔震减震装置,属于建筑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建筑减震装置的减震隔震效果不好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对称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固定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贯穿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三弹簧柱,第三弹簧柱设置在横梁下方,所述地基固定连接放置座,所述放置座上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橡胶板,所述橡胶板上设置有固定筒,固定筒内对称设置有第四弹簧柱,所述第四弹簧柱上固定连接支撑横板,所述支撑横板上固定连接承重杆,所述承重杆贯穿固定筒和横梁,所述承重杆顶部固定连接载重平台,具有减震隔震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民;冯兴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迪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