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凹槽的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8  119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凹槽的保温板。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保温领域,对建筑进行保温根据施工方法普遍采用“后贴形式”、“集成保温的pc预制构件”与“免拆保温模板形式”三大类,又分为外保温、内保温与夹心保温三种。“后贴形式”由于存在极大的脱落隐患,逐渐采用的比例在减少,而采用夹心保温形式的“集成保温的pc预制构件”由于造价与制作工艺繁琐等问题,市场接受度较低。采用“免拆保温模板形式”或内/外保温形式的“集成保温的pc预制构件”的市场占有率将逐步提高。

但不论是“免拆保温模板形式”或内/外保温形式的“集成保温的pc预制构件”都存在一个保温板与现浇混凝土之间连接牢固度的问题。然而夹心保温pc预制构件由于保温层置于两层混凝土之间,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受制于工艺繁琐、造价高等原因,市场接受度不高。目前受现有建筑材料性能的局限,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粘结为主,再以锚固件锚固辅助连接”;但保温模板与现浇混凝土的牢固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常常出现起拱、脱落等问题。如何提高保温模板/板与现浇混凝土间的粘结牢固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凹槽的保温板。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凹槽的保温板,其包括保温板本体,所述保温板本体的一侧具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现浇的混凝土流入以实现所述保温板本体与所述混凝土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包括开口和容纳腔,所述开口位于所述保温板本体的侧面,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内,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的内径自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沿所述保温板本体向内凹陷的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本体包括保温层和若干个预埋部件,所述预埋部件的一端插入至所述保温层内并与所述保温层相连接,所述预埋部件的另一端具有向内凹陷的所述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的侧面与所述预埋部件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含有硅质物、钙质物和聚苯乙烯颗粒的保温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硅墨烯保温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保温板本体通过凹槽使得浇注的混凝土流入至凹槽内,有效加强了保温板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保温板和混凝土的牢固度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在使用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带凹槽的保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在使用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保温板本体1

凹槽11

开口111

容纳腔112

保温层12

预埋部件13

混凝土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凹槽的保温板,该带凹槽的保温板包括保温板本体1,保温板本体1的一侧具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凹槽11,凹槽11用于现浇的混凝土10流入以实现保温板本体1与混凝土10相连接。

混凝土10浇注于保温板本体1中具有凹槽11的一侧面,使得混凝土10与保温板本体1一体成型,且浇注的混凝土10将会流入至凹槽11内,通过凹槽11增加了混凝土10与保温板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加强了保温板与现浇混凝土10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保温板和混凝土10的牢固度与安全性。

凹槽11包括开口111和容纳腔112,开口111位于保温板本体1的侧面,容纳腔112位于保温板本体1内,开口111与容纳腔112相连通。混凝土10在浇注的过程中会通过开口111流入至容纳腔112内,有效加强了保温板与现浇混凝土10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保温板和混凝土10的牢固度与安全性。

其中,开口111的开口面积大于容纳腔112内的截面面积。混凝土10在浇注的过程中会通过开口111流入至容纳腔112内,通过开口111的开口面积大于容纳腔112内的截面面积,使得混凝土10在流入容纳腔112内时,容纳腔112内的空气将会通过开口111迅速排出,进一步加强了保温板与现浇混凝土10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保温板和混凝土10的牢固度与安全性。

容纳腔112的内径自靠近开口111的一端沿保温板本体1向内凹陷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容纳腔112的内径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使得凹槽11内部向内凹陷的空间越来越小,靠近开口111的空间越来越大,浇注的混凝土10在进入凹槽11内将会迅速排出凹槽11内的空气。优选地,凹槽11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保温板本体1的原材料注入至模具内来实现加工制作保温板本体1。凹槽11可以通过模具来加工制作,也可以在加工制作保温板本体1之后在一侧面开挖出凹槽1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再复述,仅描述不同的部分。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2中,保温板本体1包括保温层12和若干个预埋部件13,预埋部件13的一端插入至保温层12内并与保温层12相连接,预埋部件13的另一端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11。

保温板本体1在生产过程中,将保温层12的原材料注入至模具中,之后将若干个预埋部件13的一端插入至保温层12内,预埋部件13的另一端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11,从而无需在保温板本体1上挖出或者通过模具加工出凹槽11。

其中,保温层12的侧面与预埋部件13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预埋部件13将位于保温层12内且未露出于保温层12的侧面,有效避免了在运输和使用保温板本体1时触碰到预埋部件13,提高了带凹槽的保温板的安全稳定性。

保温层12的材料为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通过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能够确保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情况下,强度达到相关产品标准要求,且防火性能达到a2级,无需另复合无机类板材来加强其强度与防火性能。

保温层12的材料为含有硅质物、钙质物和聚苯乙烯颗粒的保温材料。有效保证了保温板本体1的保温性能和防火性能,大大提高了带凹槽的保温板的安全稳定性。优选地,保温层12的材料为硅墨烯保温材料。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保温板本体,所述保温板本体的一侧具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现浇的混凝土流入以实现所述保温板本体与所述混凝土相连接,所述凹槽包括开口和容纳腔,所述开口位于所述保温板本体的侧面,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内,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开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截面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径自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沿所述保温板本体向内凹陷的方向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包括保温层和若干个预埋部件,所述预埋部件的一端插入至所述保温层内并与所述保温层相连接,所述预埋部件的另一端具有向内凹陷的所述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侧面与所述预埋部件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凹槽的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硅墨烯保温材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凹槽的保温板,其包括保温板本体,所述保温板本体的一侧具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现浇的混凝土流入以实现所述保温板本体与所述混凝土相连接。保温板本体通过凹槽使得浇注的混凝土流入至凹槽内,有效加强了保温板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保温板和混凝土的牢固度与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丙强;刘念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圣奎塑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0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