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胶膜和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8  147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封装胶膜
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格胶膜和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高转换效率和低制造成本一直是光伏发电所追求的目标。目前光伏组件中由于电池片之间存在间隙,照射于该处的光线无法被电池片充分吸收利用,从而造成能量的损失,导致组件效率低于电池片效率。白色高反背板能够利用部分间隙处的光线,背层胶膜采用白色胶膜同样能够部分利用部分间隙处的光线,且功率增益高于白色背板。其原理均为将间隙处的光线反射至前层玻璃,并在玻璃与空气界面发生反射甚至全反射,最终射向电池片正面。而这样的方案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白色背板和白色胶膜无法应用于双面组件;第二,其光线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反射的光线会逸出玻璃表面,无法被电池片利用。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技术,不仅能够兼容双面发电组件,而且对于间隙处的光线充分利用。为了实现对间隙处光线的利用,目前常规的技术是涉及网格胶膜结构:即将与电池片区域对应的胶膜部分设置成透明,在电池片间隙处设置成白色高反射网格结构。由此可见,常规的网格胶膜包括基底胶膜和位于基底胶膜表面的条状反射层,条状反射层位置对应于电池片间隙。当网格胶膜应用于组件封装时,经过高温层压时,基底胶膜经过高温熔融流动,使得基底胶膜表面的条状反射层容易脱落、或变形、或迁移位置,使得其不能对应于电池片间隙,从而达不到反射光线的效果,反而还会对原本可以照射至电池片的光线起到反射作用,导致转换效率不能得到有效增加。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格胶膜和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网格胶膜中的反射膜容易迁移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格胶膜,包括:透明胶膜层,透明胶膜层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网格反射层,网格反射层固定设置在透明胶膜层上,且网格反射层在透明胶膜层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内。进一步地,形成上述网格预交联部的各格线的宽度为a,形成网格反射层的各格线的宽度为b,10mm<a-b<50mm。进一步地,上述网格反射层具有网格状的基底胶膜部和设置在基底胶膜部的反射部,基底胶膜部与透明胶膜层固定设置,基底胶膜部为预交联膜。进一步地,上述预交联膜和网格预交联部各自独立地为交联度在15~75%的胶膜。进一步地,上述基底胶膜部包括多条横向胶条和多条纵向胶条,反射部随形设置在基底胶膜部上,各横向胶条和各纵向胶条各自独立地包括平面部和依次排列的多个三棱柱,各三棱柱的一个侧面设置在平面部上,平面部设置在透明胶膜层上,各三棱柱的棱与所属胶条的长边具有夹角α,且0°<α<90°。进一步地,上述0°<α<19°或71°<α<73°或40°<α<50°。进一步地,上述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90~140°。进一步地,上述反射部为金属反射部或反射胶膜。进一步地,上述反射部为金属反射部,网格反射层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金属反射部的远离基底胶膜部的表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叠置的前板、正面胶膜、太阳能电池片单元、背面胶膜和背层封装板,该背面胶膜为上述任一种的网格胶膜,太阳能电池片单元的太阳能电池片对应网格胶膜的网格反射层的镂空部设置。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网格胶膜的透明胶膜层具有网格预交联部,且网格反射层在透明胶膜层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内,由于用于承载网格反射层的基底经过了预交联,因此其在层压时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有效避免了固定在其上的网格反射层的脱落、变形或迁移,保证了预先设置的网格反射层与电池片间隙和周围的对准效果。在利用本申请的网格胶膜作为光伏组件的背层胶膜时,可以对电池片间隙的光线以及周围的光线实现有效反射,且不会对电池片造成遮挡。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网格胶膜的俯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网格胶膜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透明胶膜层;11、网格预交联部;20、网格反射层;21、基底胶膜部;22、反射部;1、前板;2、正面胶膜;3、太阳能电池片单元;4、背面胶膜;5、背层封装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为了使本
技术领域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如本申请
背景技术
所分析的,现有技术的条状反射层容易脱落、或变形、或迁移位置,使得其不能对应于电池片间隙,从而达不到反射光线的效果,反而还会对原本可以照射至电池片的光线起到反射作用,导致转换效率不能得到有效增加。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格胶膜和光伏组件。在本申请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网格胶膜,如图1所示,该网格胶膜包括透明胶膜层10和网格反射层20,透明胶膜层10具有网格预交联部11,网格反射层20固定设置在透明胶膜层10上,且网格反射层20在透明胶膜层10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11内。本申请的网格胶膜的透明胶膜层10具有网格预交联部11,且网格反射层20在透明胶膜层10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11内,由于用于承载网格反射层20的基底经过了预交联,因此其在层压时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有效避免了固定在其上的网格反射层20的脱落、变形或迁移,保证了预先设置的网格反射层20与电池片间隙和周围的对准效果。在利用本申请的网格胶膜作为光伏组件的背层胶膜时,可以对电池片间隙的光线以及周围的光线实现有效反射,且不会对电池片造成遮挡。本申请仅对透明胶膜层10的部分进行预交联形成网格预交联部11,其它没有被预交联的部分在层压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流动对电池片进行更充分的粘结。为了实现对网格反射层20更有效的固定,优选形成网格预交联部11的各格线的宽度为a,形成网格反射层20的各格线的宽度为b,10mm<a-b<50mm。在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网格反射层20具有网格状的基底胶膜部21和设置在基底胶膜部21的反射部22,基底胶膜部21与透明胶膜层10固定设置,基底胶膜部21为预交联膜。在网格反射层20上设置基底胶膜,利用基底胶膜和透明胶膜层10的高贴合性进一步提高网格反射层20在透明胶膜层10上的固定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将基底胶膜进行预交联同样也可以提高基底胶膜相对于透明胶膜层10的偏移。上述透明胶膜层10和基底胶膜均可采用辐射交联或紫外交联的方式实现预交联,在对透明胶膜层10进行辐射或者紫外照射时,利用掩膜将不需要交联的部分进行遮挡即可。或者在设置网格反射层20之后,从远离网格反射层20的一侧对透明胶膜层10进行辐射或者紫外照射,从而使透明胶膜层10和基底胶膜同时实现预交联。形成上述透明胶膜层10和基底胶膜的材料均可采用本领域背层胶膜常用的材料,而且二者材料可以相同,比如各种聚烯烃树脂等,具体的材料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为了既能够实现对网格反射层20的充分固定又能保证层压时透明胶膜层10对电池片和背板的充分粘结,优选上述预交联膜和网格预交联部11各自独立地为交联度在15~75%的胶膜。本申请的网格反射层20的作用同现有技术相同,均是为了对电池片间隙的光线或电池片周围的光线进行反射,因此现有技术中平面结构的反射层、具有凹凸表面的反射层均可用于本申请。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光线的定向反射以及进一步提高网格反射层20的稳定性,优选如图2所示,上述基底胶膜部21包括多条横向胶条和多条纵向胶条,反射部22随形设置在基底胶膜部21上,各横向胶条和各纵向胶条各自独立地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三棱柱,各三棱柱的一个侧面设置在平面部上,平面部设置在透明胶膜层10上,各三棱柱的棱与所属胶条的长边具有夹角α,且0°<α<90°。采用三棱柱的定向折射作用对光线进行定向反射,且通过对三棱柱设置角度的调整增加了对光线的有效反射面积;进一步地,三棱柱结构设置使得网格反射层20表面变得粗糙因此其在层压过程中与正面胶膜的粘结性也得到增强,进一步提高了网格反射层20的稳定性。经过试验,当上述α角的角度在以下范围时,其反射和稳定性效果较好。0°<α<19°或71°<α<73°或40°<α<50°。此外,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三棱柱为斜棱柱,且斜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10的角的角度为90~140°。该实施例中三棱柱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网格反射层20的稳定性。用于本申请的反射部22材料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反射材料,比如该反射部22材料可以为金属或者在胶膜里掺杂反光材料形成的反射胶膜,选用金属时反射部22设置较为方便,选用反射胶膜时其与基底胶膜的贴合性更好,因此本申请优选上述反射部22为金属反射部22或反射胶膜。在一种实施例中,当反射部22为金属反射部22时,上述网格反射层20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金属反射部22的远离基底胶膜部21的表面上。该保护层可以为胶膜,从而对金属反射部22起到保护作用。在本申请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如图3所示,该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叠置的前板1、正面胶膜2、太阳能电池片单元3、背面胶膜4和背层封装板5,该背面胶膜4为上述任一种的网格胶膜,太阳能电池片单元3的太阳能电池片对应网格胶膜的网格反射层的镂空部设置。本申请的网格胶膜的透明胶膜层10具有网格预交联部11,且网格反射层20在透明胶膜层10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11内,由于用于承载网格反射层20的基底经过了预交联,因此其在层压时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有效避免了固定在其上的网格反射层20的脱落、变形和迁移,保证了预先设置的网格反射层20与电池片间隙和周围的对准效果。在利用本申请的网格胶膜作为光伏组件的背层胶膜时,可以对电池片间隙的光线以及周围的光线实现有效反射,且不会对电池片造成遮挡,进而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对比例,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实施例1至8的网格胶膜的制作过程:透明胶膜层为eva,网格反射层中的基底胶膜为eva,反射部为表面镀有金属al的丙烯酸树脂,网格反射层的制备工艺为:在基底胶膜层表面涂布网格状的丙烯酸树脂,经过印有三棱柱图案的花辊,并经uv光固化,形成具有三棱柱结构的基底胶膜部,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基底胶膜部表面镀金属al。最后通过热贴合的方式将条状的网格反射层贴合于透明胶膜层相应位置。实施例1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10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2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10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72°,且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9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3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10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45°,且三棱柱为斜三棱柱,其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4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4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10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30°,且三棱柱为斜三棱柱,其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7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5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10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60°,且三棱柱为斜三棱柱,其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5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6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8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53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为斜三棱柱,其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7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8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23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为斜三棱柱,其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8设置基底胶膜部的宽度为8mm,高度为0.05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13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为斜三棱柱,其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0%,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0%。实施例9至11的网格胶膜的制作过程:网格反射层为掺有钛白粉的eva时,在其流延挤出时,经过印有三棱柱图案的花辊压合,可形成相应结构的三棱柱结构。成膜后将其裁剪为相应的宽度,然后与透明eva胶膜进行热压,热压后进行在具有网格状掩膜的掩膜版的保护下经uv光固化,即可得到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的透明eva胶膜以及预交联的网格反射层。通过控制uv固化时间和剂量,调节预交联度。实施例9设置裁剪的宽度为10mm,网格反射层的厚度为0.1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15%,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15%。实施例10设置裁剪的宽度为10mm,网格反射层的厚度为0.1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75%,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75%。实施例11设置裁剪的宽度为10mm,网格反射层的厚度为0.1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5%,基底胶膜部的预交联度为5%。实施例12将透明eva胶膜在具有网格状掩膜的掩膜版的保护下经uv光固化,得到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的透明胶膜层。将网格反射层为掺有钛白粉的eva时,在其流延挤出时,经过印有三棱柱图案的花辊压合,可形成相应结构的三棱柱结构。成膜后将其裁剪为相应的宽度,然后与上述uv处理后的透明胶膜层进行热压,即可得到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的透明胶膜层以及未交联的网格反射层。设置裁剪的宽度为10mm,网格反射层的厚度为0.1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三棱柱的棱与所在胶条的长边夹角为15°,且三棱柱的远离透明胶膜层的角的角度为120°。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30%。实施例13将透明eva胶膜在具有网格状掩膜的掩膜版的保护下经uv光固化,得到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的透明胶膜层。将网格反射层为掺有钛白粉的eva时,在其流延挤出成膜后将其裁剪为相应的宽度,然后与上述uv处理后的透明胶膜层进行热压,即可得到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的透明胶膜层以及未交联的网格反射层。设置裁剪的宽度为10mm,网格反射层的厚度为0.1mm,所形成的网格预交联部的格线宽度为35mm。控制uv光固化的时间和剂量,使经过uv光固化后,透明胶膜层的网格预交联部的交联度为30%。对比例1将网格反射层为掺有钛白粉的eva时,在其流延挤出成膜后将其裁剪为相应的宽度,然后与透明胶膜层进行热压,即可得到网格胶膜。设置裁剪的宽度为10mm,网格反射层的厚度为0.1mm。制样过程:按太阳能组件的结构进行制样,由上到下一次为超白玻璃、透明eva胶膜、双面电池片、网格胶膜、背板(kpk)依次层叠后,用层压机在温度为145℃,抽真空时间为6min,层压10min制得样品。测试方法:按照《gbt29848-2013光伏组件封装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进行性能测试。对后层胶膜与电池片的剥离强度进行测试,并对组件的功率、外观作相应评估。功率检测方法为光伏标准iec61215-10.2中规定的方法。上述测试结果如下表:样品编号组件功率剥离强度n/cm外观实施例1305w120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2302w125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3301w123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4293w122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5292w125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6305w116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7306w127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8303w129网格反射层有轻微变形和偏移实施例9299w135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10298w113网格反射层无变形无偏移实施例11299w140网格反射层有部分变形与偏移实施例12298w131网格反射层有变形但无明显偏移实施例13295w129网格反射层有变形但无明显偏移对比例1290w147网格反射层变形偏移严重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申请的网格胶膜的透明胶膜层具有网格预交联部,且网格反射层在透明胶膜层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内,由于用于承载网格反射层的基底经过了预交联,因此其在层压时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有效避免了固定在其上的网格反射层的脱落、变形和迁移,保证了预先设置的网格反射层与电池片间隙和周围的对准效果。在利用本申请的网格胶膜作为光伏组件的背层胶膜时,可以对电池片间隙的光线以及周围的光线实现有效反射,且不会对电池片造成遮挡。本申请仅对透明胶膜层的部分进行预交联形成网格预交联部,其它没有被预交联的部分在层压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流动对电池片进行更充分的粘结。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胶膜层(10),所述透明胶膜层(10)具有网格预交联部(11);

网格反射层(20),所述网格反射层(20)固定设置在所述透明胶膜层(10)上,且所述网格反射层(20)在所述透明胶膜层(10)上的投影设置在所述网格预交联部(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网格预交联部(11)的各格线的宽度为a,形成所述网格反射层(20)的各格线的宽度为b,10mm<a-b<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反射层(20)具有网格状的基底胶膜部(21)和设置在所述基底胶膜部(21)的反射部(22),所述基底胶膜部(21)与所述透明胶膜层(10)固定设置,所述基底胶膜部(21)为预交联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预交联膜和所述网格预交联部(11)各自独立地为交联度在15~75%的胶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胶膜部(21)包括多条横向胶条和多条纵向胶条,所述反射部(22)随形设置在所述基底胶膜部(21)上,各所述横向胶条和各所述纵向胶条各自独立地包括平面部和依次排列的多个三棱柱,各所述三棱柱的一个侧面设置在所述平面部上,所述平面部设置在所述透明胶膜层(10)上,各所述三棱柱的棱与所属胶条的长边具有夹角α,且0°<α<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0°<α<19°或71°<α<73°或40°<α<5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柱的远离所述透明胶膜层(10)的角的角度为90~14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22)为金属反射部(22)或反射胶膜。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格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22)为金属反射部(22),所述网格反射层(20)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金属反射部(22)的远离所述基底胶膜部(21)的表面上。

10.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叠置的前板(1)、正面胶膜(2)、太阳能电池片单元(3)、背面胶膜(4)和背层封装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胶膜(4)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网格胶膜,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单元(3)的太阳能电池片对应所述网格胶膜的网格反射层的镂空部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格胶膜和光伏组件。该网格胶膜包括:透明胶膜层,透明胶膜层具有网格预交联部;网格反射层,网格反射层固定设置在透明胶膜层上,且网格反射层在透明胶膜层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内。网格胶膜的透明胶膜层具有网格预交联部,且网格反射层在透明胶膜层上的投影设置在网格预交联部内,由于用于承载网格反射层的基底经过了预交联,因此其在层压时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有效避免了固定在其上的网格反射层的脱落、变形或迁移,保证了预先设置的网格反射层与电池片间隙和周围的对准效果。将上述网格胶膜作为光伏组件的背层胶膜时,可以对电池片间隙的光线以及周围的光线实现有效反射,且不会对电池片造成遮挡。

技术研发人员:王富成;曹明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