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片通过副栅线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后,传导至主栅线并由主栅线传输出去。现有电池片正极结构中,一般印刷有多排主栅线,垂直于主栅线印刷有多排连接主栅线的副栅线,但在制作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虚印现象,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副栅线与主栅线连接处断裂现象,从而影响电流收集,降低光能量转换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牢固、防止断栅现象、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具有正极基片,所述的正极基片上间距分布有主栅线,与主栅线相垂直间隔排列有副栅线,所述的主栅线与副栅线之间连接有向主栅线侧宽度逐渐变宽的渐变段,所述的渐变段包括一次渐变段和二次渐变段,一次渐变段的小端与副栅线本体相接,二次渐变段的小端与一次渐变段的大端等宽相接,二次渐变段的大端与主栅线相接。
优选地,所述的一次渐变段的长度与二次渐变段的长度之比为5~6,二次渐变段的大端宽度与一次渐变段的小端宽度之比为3.2~3.8。
为节省印刷时的正银单耗,所述的主栅线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镂空的矩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栅线与副栅线之间连接处设置向主栅线侧逐渐变宽的由一次渐变段和二次渐变段构成的渐变段,可较好地预防印刷造成的虚印现象,防止组件端机器焊接时出现压断副栅线而影响光能吸收现象,提升光电转化的转换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栅线与副栅线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极基片,2.主栅线,3.副栅线,4.一次渐变段,5.二次渐变段,6.矩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具有正极基片1,所述主栅线2位于正极基片1中间位置断开为两段而形成半片叠瓦组件图形。
所述的正极基片1上间距分布有五条主栅线2,所述主栅线2之间连接有副栅线3,所述副栅线3间隔排列并垂直于主栅线2。
所述的主栅线2与副栅线3之间连接有向主栅线2侧宽度逐渐变宽的渐变段,所述的渐变段包括一次渐变段4和二次渐变段5,其中优选一次渐变段4的小端宽度为0.028mm,大端宽度为0.032mm,二次渐变段5的小端宽度为0.032mm,大端宽度为0.10mm;所述的一次渐变段4的长度与二次渐变段5的长度之比为5~6,二次渐变段5的大端宽度与一次渐变段4的小端宽度之比为3.2~3.8。
所述一次渐变段4的小端与副栅线3本体相接,二次渐变段5的小端与一次渐变段4的大端等宽相接,二次渐变段5的大端与主栅线2相接,由于增加了由细变粗、长度较长的一次渐变段4,因而可有效预防组件端机器焊接时出现压断副栅线3现象,更好地提高副栅线3的电流收集能力。
所述的主栅线2上具有间隔排列镂空的矩形孔6,所述的矩形孔6长为0.46mm.宽为0.22mm,开设矩形孔6后,在印刷时可以有效节省正银单耗。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栅线2与副栅线3之间连接处设置向主栅线2侧逐渐变宽的由一次渐变段4和二次渐变段5构成的渐变段,可较好地预防印刷造成的虚印现象,防止组件端机器焊接时出现压断副栅线3而影响光能吸收现象,在保证图形总面积不增加及组件端焊带的焊接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光电转化的转换率,并可与常规整片型正极基片1图形相结合,充分满足光伏市场叠瓦组件和常规组件需求。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1.一种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具有正极基片(1),所述的正极基片(1)上间距分布有主栅线(2),与主栅线(2)相垂直间隔排列有副栅线(3),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栅线(2)与副栅线(3)之间连接有向主栅线(2)侧宽度逐渐变宽的渐变段,所述的渐变段包括一次渐变段(4)和二次渐变段(5),一次渐变段(4)的小端与副栅线(3)本体相接,二次渐变段(5)的小端与一次渐变段(4)的大端等宽相接,二次渐变段(5)的大端与主栅线(2)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一次渐变段(4)的长度与二次渐变段(5)的长度之比为5~6,二次渐变段(5)的大端宽度与一次渐变段(4)的小端宽度之比为3.2~3.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渐变式电池片正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栅线(2)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镂空的矩形孔(6)。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