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8  10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低功耗、高响应速度、高分辨率、高视角、窄边框以及便携性,显示装置逐渐向小型化、高清化、多功能化发展,内部走线设计越来越密集,走线宽度和间距被压缩,导致静电回路的布设空间减小,静电回路的走线方式受限,无法合理设置,降低了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防静电能力。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所述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所述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所述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

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所述第一放电尖端、所述第二放电尖端及所述金属走线层位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接地。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单元;所述金属走线层与所述像素驱动单元的栅极或源极或漏极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静电防护层的数量为1;

所述静电防护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多个金属走线层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放电尖端通过贯穿孔与所述金属走线层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放电尖端的材料的导电率为a,与该第二放电尖端电连接的所述金属走线的材料的导电率为b,a>b。

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其电连接的所述静电防护层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电尖端和所述第二放电尖端为圆锥形或角锥形。

可选的,所述衬底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区,所述绑定区设置有多个焊盘;

所述静电防护层与至少一个所述焊盘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阵列基板,还包括多个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位于所述驱动功能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设置在绝缘层中,第一放电尖端、第二放电尖端及金属走线层位于静电防护层的同一侧,其中,静电防护层接地,使得金属走线上的静电能够传递至第二放电尖端,并通过第二放电尖端与第一放电尖端形成的放电结构,从与第一放电尖端电连接的静电防护层导出,提升了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虚线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2中虚线a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所述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所述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所述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

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所述第一放电尖端、所述第二放电尖端及所述金属走线层位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接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设置在绝缘层中,第一放电尖端、第二放电尖端及金属走线层位于静电防护层的同一侧,其中,静电防护层接地,使得金属走线上的静电能够传递至第二放电尖端,并通过第二放电尖端与第一放电尖端形成的放电结构,从与第一放电尖端电连接的静电防护层导出,提升了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器件结构的示意图并非按照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简化附图结构,图1仅示意出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内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1,多个驱动功能层1包括驱动电路层11、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12,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13,任意两个相邻驱动功能层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6,静电防护层12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14,至少一个金属走线层13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15,第一放电尖端14与第二放电尖端15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第一放电尖端14与第二放电尖端15设置在绝缘层16中,第一放电尖端14、第二放电尖端15及金属走线层13位于所述静电防护层12的同一侧,其中,静电防护层12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静电防护层12的数量为1进行说明而非限定,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静电防护层12的数量可以为2个或多于2个。参见图1,远离金属走线层设置的静电防护层12可以直接形成于衬底基板上。

示例性的,金属走线层13与静电防护层12的绝缘层16例如可以为氧化硅层。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6也可以为其他绝缘材料形成的膜层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路层11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单元,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图1仅示意出了一个像素驱动电路中的一个薄膜晶体管结构。参见图1,薄膜晶体管18包括栅极181、源极182和漏极183,金属走线层13与像素驱动单元中的薄膜晶体管18的栅极或源极或漏极电连接。具体的,在多个金属走线层13中,与栅极181电连接的第一金属走线层131例如可以包括扫描线,与漏极183电连接的第二金属走线层132例如可以包括数据线,与源极182电连接的第三金属走线层133例如可以包括触控走线。可以理解的是,金属走线层13的数量根据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保证所有金属走线上的静电均能够被导走,任意金属走线均通过过孔与一个或多个第二放电尖端15电连接。

此外,当静电防护层1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时,本实施例对静电防护层12对应的金属走线不做具体限定,各金属走线可电连接任意静电防护层12上的第一放电尖端14对应的第二放电尖端15,同一金属走线也可电连接不同静电防护层12上的第一放电尖端14对应的第二放电尖端15,凡是能够形成导静电通路的结构对应方式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设置在绝缘层中,第一放电尖端、第二放电尖端及金属走线层位于静电防护层的同一侧,其中,静电防护层接地,使得金属走线上的静电能够传递至第二放电尖端,并通过第二放电尖端与第一放电尖端形成的放电结构,从与第一放电尖端电连接的静电防护层导出,提升了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静电防护层12的数量为1,静电防护层12位于驱动电路层11远离多个金属走线层13的一侧。

如此,静电防护层12的设置不会影响驱动电路层11及其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其他膜层的位置关系,进而可采用常规阵列基板设计方案,并在其基础上简单的于无连接关系的衬底基板和驱动电路层11之间插入静电防护层12,再对应形成第一放电尖端14和第二放电尖端15等相关结构即可。因此,阵列基板的制备工艺得到简化,设计难度降低。

继续参照图1,第二放电尖端15可以通过贯穿孔17与金属走线层13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二放电尖端15与金属走线层13无需相邻设置,使得第二放电尖端15以及对应的静电防护层12在阵列基板中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各金属走线13能够电连接的第二放电尖端15的数量更多,进而可选取无异层金属走线的位置形成通孔,并通过该通孔与静电防护层12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放电尖端15可以与对应的贯穿孔17内的导电柱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制备,本实施例对比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第二放电尖端15的材料的导电率为a,与该第二放电尖端电15连接的金属走线的材料的导电率为b,a>b。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走线层13中的金属走线材料通常是固定的,基于阵列基板的原有设计确定,但第二放电尖端15的材料可任意选择,因此,本实施例选取导电率大于金属走线的材料形成第二放电尖端15,以提升第二放电尖端15的电荷传导能力,提升其与第一放电尖端15形成的放电结构的放电能力,加快金属走线上静电的释放速度。

示例性的,第一放电尖端14与其电连接的静电防护层12可以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放电尖端14与静电防护层12相邻层设置,两个相对位置便于进行一体成型,且两者均为导电结构,材料可以相同,将第一放电尖端14与其电连接的静电防护层12可以一体成型能够简化制备工艺,且两个结构之间无接触界面,降低了静电传导阻碍,加快了静电传导速度。

可选的,第一放电尖端14和第二放电尖端15可以为圆锥形或角锥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当导体的带电量及周围环境相同情况下,导体尖端越尖,尖端效应越明显,这是因为尖端越尖,曲率越大,面电荷密度越高,其附近场强也就越强,越容易放电。在本实施例中,金属走线上的静电欲快速放电,避免发生静电效应,则放电结构采用尖端即可实现,例如,可以是圆锥形,也可以是角锥形,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尖端的形状。

示例性的,图1中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例如可以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静电防护层,在静电防护层上形成多个第一尖端,在第一尖端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绝缘层,在绝缘层上形成多个尖端与第一尖端相对的凹槽,在凹槽内填充导电层,形成多个第二尖端,在多个第二尖端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驱动电路层及其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其他膜层。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衬底基板10还包括位于显示区20一侧的绑定区21,绑定区21设置有多个焊盘22,图3是沿图2中虚线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静电防护层12与至少一个焊盘22电连接。

示例性的,静电防护层12可以通过金线30与焊盘22电连接,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静电防护层1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焊盘22电连接,例如两者同层设置时,可直接通过同层连接线40进行电连接,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与静电防护层12电连接的焊盘22接地,如此,能够保证静电的顺利导出。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200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100。具体的,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多个有机功能层301,有机功能层301位于驱动功能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多个有机功能层301形成多个有机发光元件300,有机发光元件300与驱动电路层中的像素电路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对应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此时,显示面板20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具有可自发光、无需背光、功耗低以及亮度高等优势。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200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意的阵列基板100,其具有阵列基板100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所述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所述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所述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

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所述第一放电尖端、所述第二放电尖端及所述金属走线层位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单元;所述金属走线层与所述像素驱动单元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或源极或漏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数量为1;

所述静电防护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多个金属走线层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通过贯穿孔与所述金属走线层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尖端的材料的导电率为a,与该第二放电尖端电连接的所述金属走线的材料的导电率为b,a>b。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尖端与其电连接的所述静电防护层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尖端和所述第二放电尖端为圆锥形或角锥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区,所述绑定区设置有多个焊盘;

所述静电防护层与至少一个所述焊盘电连接。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还包括多个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位于所述驱动功能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该阵列基板包括层叠设置于衬底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多个驱动功能层,多个驱动功能层包括驱动电路层、至少一个静电防护层以及多个金属走线层,任意两个相邻驱动功能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静电防护层电连接多个第一放电尖端,至少一个金属走线层分别电连接多个第二放电尖端,第一放电尖端与第二放电尖端一一对应相对设置,形成尖端放电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显示面板的防静电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韩长娟;王龙;祝晓钊;冯敏强;廖良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集萃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