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耗能减震支撑,不仅很好的解决了普通支撑在大震作用下的受压屈曲问题,还充分发挥了钢材优越的塑性变形和耗能能力,从而对主体结构起到消能减震效果。与此同时防屈曲支撑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用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如图1所示,在工程应用中,防屈曲支撑一般通过节点板和预埋件与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连接,其中预埋件包括对拉钢板条、栓钉和预埋钢板,其在浇筑前先预埋在钢筋笼内部并和混凝土整体浇筑。当混凝土凝固后,对拉钢板条的侧面和栓钉与混凝土之间通过接触挤压形成了很强的切向约束和抗剪关系。因此,支撑轴力可通过上述抗剪作用以及对拉钢板条的法向拉力作用向梁柱构件传递。然而,此类连接节点会造成以下问题:
(1)支撑-梁-柱节点的刚域问题
传统节点的法向和切向双重传力路径会对梁柱构件产生很强的约束效应,限制了梁柱构件的弯曲变形,在梁柱节点形成刚域效应,减少梁柱构件的弯曲长度,显著增加梁柱构件的刚度,导致整体结构地震力和梁柱构件剪力显著增加。目前已有有限元和结构试验证明,采用该节点后混凝土结构的抗侧刚度为不设置该节点时相应刚度的1.6倍,使得梁柱承受剪力显著增加30%,导致梁柱构件提前发生剪切破坏而无法传递支撑内力,造成支撑提前丧失消能减震作用。
(2)梁柱的破坏模式改变及塑性铰转移问题
传统节点通过栓钉和对拉钢板条的抗剪作用对梁柱构件变形形成很强的切向约束,致使梁柱塑性铰由梁柱交界面转移至节点板区域以外位置,甚至超出了梁柱箍筋的加密区区域,使梁柱塑性铰出现在箍筋稀疏的非加密区,显著降低了梁柱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导致主体结构与支撑无法协同变形耗能而提前出现承载力下降,无法在大震下良好传递支撑内力和发挥支撑耗能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混凝土框架支撑节点预埋件的切向、法向双重约束和双向传力机制会造成梁柱构件内力放大和塑性变形能力降低的问题,反而降低了支撑的耗能作用和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包括梁节点单元、位于梁节点单元上方的柱节点单元、橡胶层、无粘结层和节点板单元,
所述梁节点单元包括第一水平预埋钢板、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相对设置,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之间,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与梁轴线垂直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层,
所述柱节点单元包括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相对设置,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之间,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与与柱轴线垂直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层,
第一水平预埋钢板、第二水平预埋钢板、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均设置有无粘结层,
所述节点板单元位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上方且位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外侧,且节点板单元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板单元包括中心板、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中心板相邻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固定连接,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分别与中心板的另两个侧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中心板的两相邻侧面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相贴靠并垂直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固定连接,中心板的顶面与第一肋板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固定连接,中心板中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相对的自由侧面与第二肋板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橡胶层的硬度应为55度,厚度为5~8mm,宽度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的宽度宽4~5mm。可以保证预埋件在滑移方向具有一定刚度的同时又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即提供预埋件与混凝土结构的变形空间。可以使梁/柱弯曲引起的伸长/压缩变形得到释放,避免了了传统连接方式所引起的刚域效应、梁/柱计算长度缩短以及结构对节点板产生的开合效应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无粘结层的摩擦系数小于或者等于0.075,厚度为0.5mm。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混凝土梁/柱发生变形时,可以保证梁/柱和预埋件有效的发生相对的滑动。即无粘结层的摩擦系数设计得较小,释放由于梁/柱弯曲引起的伸长/压缩变形越顺利。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数量为多个,单个钢板条宽度要大于预埋钢板厚度,单个钢板条长度由钢板条与钢板条之间间距决定,钢板条之间间距为s:
s=nd+2t1+2t2+a
d-箍筋直径,
t1-橡胶层厚度,t2-无粘结层厚度,a-安装误差,建议取值8~10mm
n-由箍筋肢数确定。
多个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分散了中心板传来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力,即能使对拉钢板条的设计满足力学性能性能的要求,又能使其满足混凝土试件内部的配筋的构造要求。
进一步地,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上相应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相卡接的槽榫,且槽榫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的长度和宽度大1-2mm,以便于对拉钢板条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套接塞焊。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的一端均开有度坡口,通过对接焊缝的形式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垂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配设有定位钢板,
在第一水平预埋钢板的顶面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与定位钢板相配合的定位耳板,定位钢板和定位耳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配设定位钢板和设置定位耳板,并通过螺栓固定,可以实现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的准确定位。
进一步地,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可分别替换成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的长度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的宽度相等,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的宽度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的厚度大80mm,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长度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的宽度相等,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宽度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的厚度大80mm,
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之间通过对接焊缝连接,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之间通过对接焊缝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可以在保证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受力性能的同时一定程度降低预埋件的安装施工难度,避免了现场对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定位工作,避免了现场塞焊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节点的法向和切向双重约束双向传力机制不同,本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橡胶层设置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上与梁、柱轴线垂直的侧面以释放钢板条的面内抗剪作用,并把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无粘结层设置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第一垂直预埋钢板、第二水平预埋钢板、第二垂直预埋钢板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以及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以减小钢板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最终有效释放节点板、预埋件与梁柱构件之间的切向约束,使支撑内力始终沿法向传递给梁柱,令梁柱构件可自由弯曲变形,减小节点板的刚域效应进而降低梁柱构件的剪力,提升梁柱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实现梁柱构件与支撑之间的大变形协同工作和良好内力传递,确保支撑在大震下充分发挥耗能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传统预埋件连接节点立体示意图。
图2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立体示意图。
图3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部件示意图。
图4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无粘结层设置示意图。
图5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的对拉钢板条(以其中一条为例)高弹橡胶层及无粘结层设置示意图。
图6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具体施工安装图。
图7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的预埋钢板块示意图。
1-中心板,2-第一肋板,3-第二肋板,4-第一水平预埋钢板,5-第一垂直预埋钢板,6-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7-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8-第二水平预埋钢板,9-第二垂直预埋钢板,10-定位耳板,11-第一定位钢板,12-第二定位钢板,13-混凝土梁,14-混凝土柱,15-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6-抗剪栓钉,17-无粘结层,18-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部件示意图,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无粘结层和高弹橡胶层设置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具体施工安装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包括梁节点单元、位于梁节点单元上方的柱节点单元、橡胶层、无粘结层和节点板单元。
所述梁节点单元包括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相对设置,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之间,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在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宽度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与梁轴线垂直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层18。
所述柱节点单元包括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相对设置,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之间,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在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宽度方向上居中布置,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与柱轴线垂直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层18。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均设置有无粘结层17。
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层18为高弹橡胶层,橡胶层18的硬度为55度,厚度为5~8mm,宽度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宽度宽4~5mm。通过在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上设置高弹橡胶层18,允许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相对于混凝土梁13作一定量的水平滑移,避免中心板产生切向剪应力,而主要承受支撑轴力所引起的正应力,在水平方向上降低梁柱开合效应对节点板的不利影响。通过在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上设置高弹橡胶层18,允许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相对于混凝土柱14作一定量的垂直滑移,在垂直方向上降低梁柱开合效应对节点板的不利影响。
本实施例中的无粘结层17的摩擦系数小于或者等于0.075,厚度为0.5mm。
本实施例中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在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长度方向上等间距分布。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在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长度方向上等间距分布。任意单个钢板条(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宽度大于任意预埋钢板(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或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或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的厚度,任意单个钢板条长度由钢板条与钢板条之间间距决定,钢板条之间间距为:s=nd+2t1+2t2+a,其中,d-箍筋直径,t1-橡胶层厚度,t2-无粘结层厚度,a-安装误差,建议取值8~10mm,n-由箍筋肢数确定(双肢箍n取2,四肢箍n取3)。
本实施例中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一端均开有45度口,通过对接焊缝的形式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垂直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上相应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相卡接的槽榫,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上的槽榫数量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的数量相等,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上的槽榫数量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数量相等,且槽榫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长度和宽度大1-2mm,以便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之间、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与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之间的卡接塞焊。
本实施例还配设有两个定位钢板,定义为第一定位钢板11和第二定位钢板12,第一定位钢板11和第二定位钢板12均呈三角形,且第一定位钢板11和第二定位钢板12上均分别开设有三个定位孔,在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顶面设置两组定位耳板10,每组定位耳板有2个,在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外侧面上设置两个定位耳板10,每个定位钢板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上的一组定位耳板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上的一个相应的定位耳板相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具体施工中,先在工厂将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底部开45度坡口,之后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焊接在一起,形成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整体部件、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整体部件。再将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的相应位置设置无粘结层17,在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相应位置设置橡胶层18,然后将定位耳板10点焊到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上。
所述节点板单元位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上方且位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外侧,且节点板单元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节点板单元包括中心板1、第一肋板2和第二肋板3,中心板1相邻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固定连接,第一肋板2和第二肋板3分别与中心板1的另两个侧面固定连接。
在现场安装中,先将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整体部件通过梁钢筋笼插入结构中,并通过水平尺和激光水准仪来校准其平面内外的6个自由度,保证其安装到准确位置且自身不发生扭转和偏移。之后将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整体部件通过柱钢筋笼插入结构中,并用螺栓将第一定位钢板11和第一定位钢板12同定位耳板10连接在一起,用以将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5焊接完成的整体部件准确定位,保证其安装到准确位置且自身不发生扭转和偏移。最后将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定位后通过其自身的榫槽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连接塞焊,将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定位后通过自身的榫槽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连接塞焊。在混凝土浇筑养护完成之后可将定位耳板10、第一定位钢板11和第一定位钢板12拆除,将节点板单元中的中心板1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彼此通过焊缝进行连接,将第一肋板2与中心板1的顶面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连接固定,将中心板1中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相对的自由侧面与第二肋板3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连接固定。
实施例2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的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示意图。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示意图请参阅图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中的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分别替换成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的数量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的数量相等,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数量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数量相等,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的长度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的宽度相等,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的宽度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的厚度大80mm,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长度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宽度相等,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宽度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厚度大80mm,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之间通过对接焊缝连接,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之间通过对接焊缝连接。
具体施工中,在工厂中形成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整体部件后将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对接焊缝连接,形成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整体部件后将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对接焊缝连接。后续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设置,减少了实施例1中的需在现场对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进行的定位工作,以及对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之间、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与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之间的塞焊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现场定位安装工作,避免现场塞焊,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程。
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满足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混凝土局部受压公式的要求。其作用在于,保证其可以在结构中不会出现局部连接失效,可以有效地传递节点板和防屈曲支撑的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梁节点单元、位于梁节点单元上方的柱节点单元、橡胶层、无粘结层和节点板单元,
所述梁节点单元包括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相对设置,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之间,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与梁轴线垂直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层(18),
所述柱节点单元包括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相对设置,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之间,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与柱轴线垂直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层(18),
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均设置有无粘结层(17),
所述节点板单元位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上方且位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外侧,且节点板单元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板单元包括中心板(1)、第一肋板(2)和第二肋板(3),中心板(1)相邻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固定连接,第一肋板(2)和第二肋板(3)分别与中心板(1)的另两个侧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中心板(1)的两相邻侧面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相贴靠并垂直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固定连接,中心板(1)的顶面与第一肋板(2)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固定连接,中心板(1)中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相对的自由侧面与第二肋板(3)相贴靠并居中布置,并通过焊缝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橡胶层(18)的硬度应为55度,厚度为5~8mm,宽度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宽度宽4~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粘结层(17)的摩擦系数小于或者等于0.075,厚度为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数量为多个,单个钢板条宽度要大于预埋钢板厚度,单个钢板条长度由钢板条与钢板条之间间距决定,钢板条之间间距为s:
s=nd+2t1+2t2+a
d-箍筋直径,
t1-橡胶层厚度,t2-无粘结层厚度,a-安装误差,建议取值8~10mm
n-由箍筋肢数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上相应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相卡接的槽榫,且槽榫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或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长度和宽度大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和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一端均开有45度坡口,通过对接焊缝的形式分别与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垂直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还配设有定位钢板,
在第一水平预埋钢板(4)的顶面和第一垂直预埋钢板(5)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与定位钢板相配合的定位耳板(10),定位钢板和定位耳板(1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滑移钢板预埋件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8)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9)可分别替换成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和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的长度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的宽度相等,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的宽度比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的厚度大80mm,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长度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宽度相等,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的宽度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的厚度大80mm,
且第二水平预埋钢板块(15)与第一垂直预埋钢板条(6)之间通过对接焊缝连接,第二垂直预埋钢板块与第二水平预埋钢板条(7)之间通过对接焊缝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