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9  88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块化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模块化建筑是由多个箱式结构单元组装而成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预制程度高,项目现场工作量少,项目工期短和可循环利用等特点。箱式结构单元之间一般是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上下左右模块间的连接。现场组装时,先将连接板定位并放置于下层模块之上,然后将定位锥安装于下层模块上的角件孔,并上好螺栓,最后把上层模块固定堆放于下层模块上方。

然而在组装过程可能出现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箱体模块因为制造精度和施工精度的问题,在堆箱时有偏差,影响施工质量。其次,连接板在组装过程中出现错动,不仅会导致上、下层模块之间容易发生错位,也会破坏连接板位置的防水节点,引起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以兼具定位方便和连接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以具有上述的连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各建筑模块为管件相接形成的框架结构,该建筑模块的各个角落对应设有具有开孔的连接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其上贯通设有间隔分布的连接锥孔和焊接工艺孔,所述连接锥孔供适配的紧固件对应穿设于上下相邻的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中,所述焊接工艺孔用以焊接固定于另一下层建筑模块的角落端部上;定位锥件,其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面突伸出,以与另一上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焊接工艺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焊接工艺孔呈矩形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锥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锥孔和所述定位锥件共同形成矩形分布;且所述连接锥孔和所述定位锥件的总数量与所述焊接工艺孔的数量一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锥孔和所述定位锥件均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所述焊接工艺孔设于所述连接锥孔的外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锥孔仅有一个;所述连接锥孔与所述定位锥件沿同一直线上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板上还开设有螺栓连接孔,所述螺栓连接孔供适配的紧固件连接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建筑模块的连接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锥件包括从所述连接板上突出的立板和分别设于所述立板相对两侧上的凸棱;所述立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呈楔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锥件和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或者焊接为一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焊接工艺孔为长圆形孔。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多个下层建筑模块、可拆卸锥件和上述所述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连接板通过所述焊接工艺孔焊接固定于一所述下层建筑模块顶部的一角落端部上,所述定位锥件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突伸出,以插入所述上层建筑模块底部的连接件的开孔;所述可拆卸锥件穿设于所述连接锥孔中,以分别插入另外两个相邻的所述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首先,突出设于连接板上的定位锥件在堆箱时具有导向作用,便于定位,具有连接快速稳定、定位精准等优点。

其次,连接板上开设有焊接工艺孔,可以通过焊接工艺孔焊接固定于建筑模块的角落端部上,使得连接更加稳固,避免连接板错动而破坏防水节点。连接板固定于建筑模块上,利于其余待堆叠的建筑模块在连接板上的定位,再加上定位锥件,限制了上下相邻的建筑模块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动空间,以能够纠正模块制造误差带来的堆箱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块化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分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上层建筑模块、2-下层建筑模块、11-立柱、12-连接件、101-开孔、103-连接孔、3-连接结构、31-连接板、301-连接锥孔、302-焊接工艺孔、303-螺栓连接孔、33-定位锥件、331-立板、333-凸棱、305-缺口、35-螺栓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及其连接结构。该模块化建筑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多个下层建筑模块、可拆卸锥件和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的连接板通过焊接工艺孔焊接固定于一下层建筑模块顶部的一角落端部上,定位锥件从连接板的一侧突伸出,以插入上层建筑模块底部的连接件的开孔。可拆卸锥件穿设于连接锥孔中,以分别插入另外两个相邻的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具有连接快速稳定、定位精准、便于调整连接位置等优点。

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建筑的具体结构。

该模块化建筑主要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1、多个下层建筑模块2、可拆卸锥件(未示出)和连接结构3。

上述上层建筑模块1和下层建筑模块2均为由多根立柱11相接形成的矩形框架结构。各建筑模块的各个角落对应设有具有开孔101的连接件12,以及连接盒。连接件12为角件,连接件12上具有位于中部的一开孔101。连接盒上具有多个连接孔103。为了方便描述,建筑模块的顶部上的连接件12为顶角件,其底部上的连接件12为底角件。

请结合图2,连接结构3应用于上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建筑模块在上下之间的连接固定。

请具体参照图3,连接结构3包括连接板31和设于连接板31上的定位锥件33。

连接板31上贯通设有间隔分布的连接锥孔301、焊接工艺孔302和螺栓连接孔303。

连接锥孔301的数量为三个。

各连接锥孔301大致呈矩形状。每一连接锥孔301供适配的可拆卸锥件对应穿设于两相邻的上层建筑模块1和下层建筑模块2的连接件12的开孔101中。

定位锥件33仅为一个,从连接板31的一侧面突伸出,用以与一上层建筑模块1的底角件的开孔101对应配合。

如图4所示,定位锥件33包括从连接板31上突出的立板331和分别设于立板331相对两侧上的凸棱333。

立板331远离连接板31的端部呈楔形,该端部的横截面面积从远离连接板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便于定位。凸棱333为两组,并突出设于立板331的侧面上,以对应与连接件12的开孔101配合。如此,预先焊在连接板31上的定位锥件33在堆箱时具有导向作用,便于定位。

优选地,定位锥件33焊接固定于连接板31,以形成一体,方便使用。可选的,定位锥件33和连接板31还可以一体成型,模块化程度较高。

请结合图5,该定位锥件33和三个连接锥孔301设于连接板31的中部,并呈矩形排布。

进一步的,焊接工艺孔302的数量为四个。

其中一焊接工艺孔302可供连接板31焊接固定于一下层建筑模块2顶部的角落端部上。

四个焊接工艺孔302位于连接锥孔301的外缘,并同样呈矩形分布。焊接工艺孔302的数量与连接锥孔301和定位锥件33的总数量一致。在本实施例中,焊接工艺孔302具体为长圆形孔。每一焊接工艺孔302与每一下层建筑模块2的顶部的一角落端部对应设置。

螺栓连接孔303具有多个,并分为数量相同的四组。

在连接板31上,四组螺栓连接孔303位于焊接工艺孔302的外缘。四组螺栓连接孔303亦呈矩形分布,且任意两组螺栓连接孔303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一组的多个螺栓连接孔303呈矩形分布。

各组螺栓连接孔303与各建筑模块上的连接盒上的连接孔103对应,可供适配的螺栓件35连接固定于两相邻的上层建筑模块1和下层建筑模块2的连接盒上。

如此,通过连接结构3实现上述各个建筑模块在上下之间或者水平之间的连接以及搭建,具有连接快速稳定、定位精准等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设计焊接工艺孔302的目的在于:由于现有的建筑模块存在制造精度和施工精度的问题,考虑到角件孔和连接板的连接锥孔301可能对不上,连接锥孔301的尺寸偏大,以方便对孔,但这也导致双头锥和连接板活动空间比较大,反而造成堆箱偏差。而连接板可以通过焊接工艺孔302事先焊接于建筑模块的角落端部上,保持不动,利于其余待堆叠的建筑模块在该连接板上的定位,再加上定位锥件33,限制了上下相邻的建筑模块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动空间,以能够纠正模块制造误差带来的堆箱偏差。

请一并参照图6和图7示出的装配示意图。在现场组装时,先将预先焊好定位锥件33的连接板31定位在一下层建筑模块2上的顶角件上,定位锥件33朝上。再通过焊接工艺孔302将连接板31焊接固定于该下层建筑模块2的顶部,然后通过定位锥件33,将一上层建筑模块1对准放在该下层建筑模块2上,此时,定位锥件33突伸出以插入该上层模块的底角件的开孔101中,最后再将螺栓件从上至下依次穿设于上层建筑模块1的连接孔103、连接板31的螺栓连接孔303和下层建筑模块2的连接孔103中,以实现上层、下层建筑模块2之间的连接固定。

由于连接板31已经固定好,在组装其余上层、下层建筑模块2时,连接会相对稳定,操作会相对轻松。具体流程如下:

先将另一下层建筑模块2对准放置于连接板31的下方后,将可拆卸锥件对准穿过连接板31上的连接锥孔301和该下层建筑模块2的顶角件的开孔101中,再通过连接板31上的焊接工艺孔302与该下层建筑模块2的顶部焊接固定。然后,重复之前的上层建筑模块1的安装步骤,将另一上层建筑模块1对准放在该下层建筑模块2上,此时,可拆卸锥件突伸出以插入该上层模块的底角件的开孔101中,最后再将螺栓固定在连接件12上的螺栓连接孔303中,最终实现上层、下层建筑模块2之间的连接固定。

重复上述的安装步骤,直至八个建筑模块(包括四个上层建筑模块1和四个下层建筑模块2)通过同一个连接板31堆叠组装完毕。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31的四个角落分别具有缺口305,该缺口305的设计是为了更方便连接板31对准各连接件12。整个连接板31呈十字型,该连接板31的轮廓和四个l形的连接件12拼接形成的连接结构3的轮廓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锥件33和三个连接锥孔301呈矩形排布,使得连接板31能够用于固定连接上下左右共八个建筑模块。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锥孔301仅有一个,连接锥孔301也仅为一个。该连接锥孔301与定位锥件33沿同一直线上间隔分布,整个连接板31呈“凸”字型,使得连接板31能够用于固定连接四个建筑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应用于上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建筑模块在上下之间的连接固定。

不仅如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组装的过程中,连接结构3也可以实现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多个下层建筑模块2(上层建筑模块1)在水平之间的连接固定,通用度高。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各建筑模块为型材相接形成的框架结构,该建筑模块的各个角落对应设有具有开孔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板,其上贯通设有间隔分布的连接锥孔和焊接工艺孔,所述连接锥孔供适配的双头锥对应穿设于上下相邻的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中,所述焊接工艺孔用以焊接固定于下层建筑模块的角落端部上;

定位锥件,其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面突伸出,以与上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工艺孔具有多个;

多个所述焊接工艺孔呈矩形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锥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锥孔和所述定位锥件共同形成矩形分布;

且所述连接锥孔和所述定位锥件的总数量与所述焊接工艺孔的数量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锥孔和所述定位锥件均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

所述焊接工艺孔设于所述连接锥孔的外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锥孔仅有一个;

所述连接锥孔与所述定位锥件沿同一直线上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筑模块的角落处还对应设有连接盒,该连接盒上设有连接孔;

所述连接板上还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螺栓连接孔,所述螺栓连接孔供适配的紧固件连接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建筑模块的连接盒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锥件包括从所述连接板上突出的立板和分别设于所述立板相对两侧上的凸棱;

所述立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呈楔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锥件和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或者焊接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工艺孔为长圆形孔。

10.一种模块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多个下层建筑模块、可拆卸锥件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

所述连接结构的连接板通过所述焊接工艺孔焊接固定于一所述下层建筑模块顶部的一角落端部上,所述定位锥件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突伸出,以插入一所述上层建筑模块底部的连接件的开孔;

所述可拆卸锥件穿设于所述连接锥孔中,以分别插入另外两个相邻的所述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及其连接结构。模块化建筑包括多个上层建筑模块、多个下层建筑模块、可拆卸锥件和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的连接板通过焊接工艺孔焊接固定于一下层建筑模块顶部的一角落端部上。定位锥件从连接板的一侧突伸出,以插入上层建筑模块底部的连接件的开孔;可拆卸锥件穿设于连接锥孔中,以分别插入另外两个相邻的上层建筑模块和下层建筑模块的连接件的开孔。如此,上述的连接结构具有连接快速稳定、定位精准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程海建;王东;陈洋;周永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中集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