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通常采用高架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里的高架桥越来越多,高架桥上的雨水通常直接流入城市管网中,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在高架下通常种植有绿化带,绿化带的养护需要大量用水,因绿化带处于高架之下,即使下雨天也不能获得雨水的浇灌,因此,高架桥下的绿化带完全依靠人工进行浇灌,不仅耗费大量的淡水资源,而且人力成本较高,若是雨水通过雨落管进入地面进行浇灌,其雨水的冲刷力较大,直接用于绿化浇灌会造成水土流失;初期雨水所携带的污染物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生长障碍,且对桥下绿化浇灌不均匀。因此需要一种便于对初期雨水的处理、缓冲、沉淀,并对植物进行均匀浇灌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专利号为zl201820127287.8(公开号为cn20808846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生态雨水收集装置》其公开了一种包括集水箱的雨水收集装置,其中集水箱包括由集水箱内的拦污收集装置分隔成的清水池和分解厌氧沉淀池,位于清水池和分解厌氧沉淀池内均设置有与外界能够联通的排污孔,位于集水箱一侧的集水管与拦污收集桶联通,与集水管相对的集水箱另一侧设置有溢流管,位于集水箱的第三侧设置有与清水池联通的排水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将下雨天时高架桥上面的雨水收集,经拦污收集装置二次过滤后存储于清水池内,以便后期浇灌时使用,不仅能有效解决高架桥上的雨水直接进入城市雨污水管道而造成的城市排水压力,而且虽然其收集的雨水能对桥下的绿化带进行浇灌,不仅节约了淡水资源,节省政府财政支出,而且浇灌时不影响路面交通,但是生态雨水收集装置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缺陷:1、该集水箱是裸露在高架桥下并直接落于地面上,从景观效果的角度来看需要二次的外观装饰;2、该雨水收集装置的排水装置是采用雨水滴管的滴灌形式对植物进行滴灌,即水是经过土壤慢慢地渗透至植物根系中,会存在因土壤板结而造成根系水分补充不足而导致植物生长不佳或是需要增加浇灌次数,为此需要作进一步地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对植物根系层直接补水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蓄水池,该蓄水池与高架桥上的雨落管的管路连接;
灌溉管,分布在高架桥桥下的绿化区域内对应的土壤之下,并且该灌溉管的管壁开设有至少两排灌溉孔;
渗水表层,铺设在所述蓄水池内,用于改善经雨落管之出水口排出的雨水水质;以及
消力件,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对应雨落管的出水口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渗水表层之上。
消力件的设计从结构简单以及兼有较好景观效果的角度考虑,优选地,所述消力件包括有至少两块粒径为300~400mm的卵石堆叠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渗水表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覆盖层、渗滤层和沉淀层。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层由草坪构成;所述渗滤层由透水土工布构成;所述沉淀层由粒径为60~80mm的卵石构成。雨水通过雨落管进入蓄水池进行缓冲、沉淀,自上而下先利用覆盖层对垃圾进行阻隔,然后通过渗滤层的透水土工布仅允许雨水的渗透而阻隔垃圾,最后通过沉淀层的卵石本身对有害物质的吸附作用对初期雨水进行缓冲、沉淀,将沉淀好的雨水通过灌溉管对土壤之下的植物根系层进行补水。
为了更好地运用雨水对植物根系进行补水,优选地,所述沉淀层的卵石的铺设厚度为200~250mm。利用高架桥下沉淀层的卵石进行缓冲、沉淀,将沉淀好的雨水通过灌溉管对土壤之下的植物根系层进行补水。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内还设置有溢流井,所述溢流井至少局部高出所述蓄水池的渗水表层。在蓄水池内设置溢流井,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通过溢流井流出进入市政雨水管网,确保水安全。
为了进一步地确保雨水水分均匀散布,优选地,所述灌溉管外表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在灌溉管埋设在土壤中对植物根系进行补水时,在其包裹有透水土工布的灌溉管外围均匀铺设细沙,则有助于水分均匀散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城市高架雨水收集、利用的装置,包括对高架雨水雨落管的断接,利用桥下消力件进行缓冲,减弱从雨落管排出的雨水落入蓄水池的冲刷力,再利用蓄水池进行沉淀,将沉淀好的雨水通过灌溉管对植物根系层补水,从而减少常规绿化浇灌次数,也充分利用雨水对城市高架桥下绿化植物进行补水,避免绿化植物因缺水而长势不佳,充分对城市高架雨水的收集利用,能满足对绿化植物进行均匀浇灌的同时还具有较好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有蓄水池1,该蓄水池1与高架桥上的雨落管2的管路连接;分布在高架桥桥下的绿化区域内对应的土壤之下的灌溉管3,并且该灌溉管3的管壁开设有至少两排灌溉孔(图中未显示),为了进一步地确保雨水水分均匀散布,优选地,灌溉管3外表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该雨水收集装置还包括有铺设在蓄水池1内并用于改善经雨落管2之出水口排出的雨水水质的渗水表层,以及设置在蓄水池1对应雨落管2的出水口的位置的消力件4,该消力件4设置在渗水表层之上,该城市高架雨水收集、利用的装置,包括对高架雨水雨落管2的断接,利用桥下消力件4进行缓冲,减弱从雨落管2排出的雨水落入蓄水池1的冲刷力,再利用蓄水池1进行沉淀,将沉淀好的雨水通过灌溉管3对植物根系层补水,从而减少常规绿化浇灌次数,也充分利用雨水对城市高架桥下绿化植物进行补水,避免绿化植物因缺水而长势不佳,充分对城市高架雨水的收集利用,能满足对绿化植物进行均匀浇灌的同时还具有较好景观效果。
具体地,消力件4的设计从结构简单的角度考虑,消力件4包括有至少两块粒径为300~400mm的卵石堆叠构成,并且粒径为300~400mm的卵石还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其中渗水表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覆盖层5、渗滤层6和沉淀层7,覆盖层5由草坪构成,渗滤层6由透水土工布构成,沉淀层7由粒径为60~80mm的卵石构成。雨水通过雨落管2进入蓄水池1进行缓冲、沉淀,自上而下先利用覆盖层5对垃圾进行阻隔,然后通过渗滤层6的透水土工布仅允许雨水的渗透而阻隔垃圾,最后通过沉淀层7的卵石本身对有害物质的吸附作用对初期雨水进行缓冲、沉淀,将沉淀好的雨水通过灌溉管3对土壤之下的植物根系层进行补水。为了更好地运用雨水对植物根系进行补水,沉淀层7的卵石的铺设厚度为200~250mm,利用高架桥下沉淀层7的卵石进行缓冲、沉淀,将沉淀好的雨水通过灌溉管3对土壤之下的植物根系层进行补水,而蓄水池1内还设置有溢流井8,溢流井8至少局部高出蓄水池1的渗水表层,在蓄水池1内设置溢流井8,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通过溢流井8流出进入市政雨水管网,确保水安全。最后为了确保雨水水分均匀散布,灌溉管3外表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在灌溉管3埋设在土壤中对植物根系进行补水时,在其包裹有透水土工布的灌溉管3外围均匀铺设细沙,则有助于水分均匀散布。
综上述,本实施例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使得高架雨水通过雨落管2进入桥下蓄水池1进行缓冲、沉淀,并通过灌溉管3将雨水均匀补给桥下植物根系水分,从而减少常规绿化浇灌次数,节省成本,同时也充分对高架雨水进行收集并利用,并且由于蓄水池1周围可以通过绿化植物以及覆盖层的草坪遮盖起来,能“隐藏”于绿化植物中,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1.一种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蓄水池(1),该蓄水池(1)与高架桥上的雨落管(2)的管路连接;
灌溉管(3),分布在高架桥桥下的绿化区域内对应的土壤之下,并且该灌溉管(3)的管壁开设有至少两排灌溉孔;
渗水表层,铺设在所述蓄水池(1)内,用于改善经雨落管(2)之出水口排出的雨水水质;以及
消力件(4),设置在所述蓄水池(1)对应雨落管(2)的出水口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渗水表层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力件(4)包括有至少两块粒径为300~400mm的卵石堆叠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表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的覆盖层(5)、渗滤层(6)和沉淀层(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5)由草坪构成,所述渗滤层(6)由透水土工布构成,所述沉淀层(7)由粒径为60~80mm的卵石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层(7)的卵石的铺设厚度为200~25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内还设置有溢流井(8),所述溢流井(8)至少局部高出所述蓄水池(1)的渗水表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架桥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3)外表面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