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关于生态园艺建设过程中,常规的手段是添加生态沟,具体在实土中挖出一条明沟,在明沟内依次放置填充物,表面再设置草皮等景观面层后而构成具有蓄水、排水功能的实心沟,但这种生态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没有蓄水净化后供植被再次利用的功能,故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装置,用于实现蓄水后能够将雨水净化再次利用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在生态园艺建设中缺少将雨水蓄积并净化再利用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包括防渗壳体、植被层、蓄积层和喷洒装置,防渗壳体为底部密封的筒状结构,防渗壳体的底部依次设置有蓄积层和植被层,喷洒装置贯穿植被层和蓄积层,并垂直设置于防渗壳体的中轴线处;蓄积层由底部向上依次包括蓄水腔、下透水板、岩土层、上透水板和石英砂层,蓄水腔与喷洒装置的底部进水口连通,下透水板与上透水板均同防渗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其中,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均为片状结构,两者到防渗壳体底部的距离由防渗壳体的中轴线向其侧壁方向呈逐渐递减趋势;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的中央均设有供喷洒装置贯穿的中央通孔;下透水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下透水孔,上透水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上透水孔,下透水孔与上透水孔两者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均不重合。
优选的,若干下透水孔均匀环设于下透水板靠近中央通孔处,若干上透水孔均匀环设于上透水板边缘处。
其中,喷洒装置包括喷洒柱和喷洒头,喷洒柱底部与蓄水腔连通,喷洒柱顶部与喷洒头连通,喷洒头的喷洒范围为植被层的铺设范围。
其中,喷洒柱底部还同外部增压泵连通。
优选的,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均为超高分子聚乙烯板。
优选的,岩土层为火山岩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通过蓄水腔、下透水板、岩土层、上透水板和石英砂层的依次叠层设置方式,完成了对雨水的蓄纳和净化,同时配合喷洒装置将净化后的雨水再次利用于浇灌植被,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弹性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上透水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下透水板的俯视图;
图中:1:防渗壳体;2:植被层;3:蓄积层;31:蓄水腔;32:下透水板;321:下透水孔;33:岩土层;34:上透水板;341:上透水孔;35:石英砂层;36:中央通孔;4:喷洒装置;41:喷洒柱;42:喷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包括防渗壳体1、植被层2、蓄积层3和喷洒装置4,防渗壳体1为底部密封的筒状结构,防渗壳体1的底部依次设置有蓄积层3和植被层2,喷洒装置4贯穿植被层2和蓄积层3,并垂直设置于防渗壳体1的中轴线处;蓄积层3由底部向上依次包括蓄水腔31、下透水板32、岩土层33、上透水板34和石英砂层35,蓄水腔31与喷洒装置4的底部进水口连通,下透水板32与上透水板34均同防渗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该装置可以应用于花园、苗圃等场景,通过植被层2吸收雨水,将雨水向下依次通过石英砂层35、上透水板34、岩土层33和下透水板32并完成净化过程,然后到达蓄水腔31蓄积,并可以通过喷洒装置4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再次浇灌植被,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弹性循环。
具体地,下透水板32和上透水板34均为片状结构,两者到防渗壳体1底部的距离由防渗壳体1的中轴线向其侧壁方向呈逐渐递减趋势,以便构成略微倾斜的结构;下透水板32和上透水板34的中央均设有供喷洒装置4贯穿的中央通孔。下透水板32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下透水孔321,上透水板34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上透水孔341,下透水孔321与上透水孔341两者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均不重合,其目的在于,将若干下透水孔321与上透水孔341的分布在竖直方向上错开,使雨水经过其间的岩土层33时,通过的路径更长,从而净化效果更加充分。
请参阅图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上透水板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下透水板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下透水板32和上透水板34均为锥罩状结构,若干下透水孔321均匀环设于下透水板32靠近中央通孔处,若干上透水孔341均匀环设于上透水板34边缘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雨水向下渗透的路径呈现出如图1中箭头所示的曲折路径,这样可以对雨水充分净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取如下设置方式,若干下透水孔321均匀环设于下透水板32边缘处,而若干上透水孔341均匀环设于上透水板34靠近中央通孔处,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延长净化路径。
具体地,喷洒装置4包括喷洒柱41和喷洒头42,喷洒柱41底部与蓄水腔31连通,喷洒柱41顶部与喷洒头42连通,喷洒头42的喷洒范围为植被层2的铺设范围;其中,喷洒柱41底部还同外部增压泵(未示出)连通,通过增压泵将蓄水腔31中净化的雨水依次通过喷洒柱41和喷洒头42,最终再次喷洒呗植被利用。
本实施方式中,防渗壳体优选的材料为超高分子聚乙烯,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均为超高分子聚乙烯板,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韧性、耐低温冲击性、耐化学腐蚀行以及耐应力开裂性;石英砂层35中石英砂颗粒粒径优选200~300mm;岩土层33优选为火山岩土,火山岩土是常用的生物滤料之一,由于火山岩土具有表面粗糙多微孔的特征,微生物再起表面微孔处可以生长、繁殖,并形成生物膜;在生物膜的载体辅助作用下,使火山岩土滤料不会对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影响,而同时还能有效除去氨氮、boc等物质,达到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的结构描述,对其运作方式进行详述。当降雨量较大时,通过植被层2吸收雨水,将雨水向下依次通过石英砂层35、上透水板34、岩土层33和下透水板32并完成净化过程,通过石英砂层35时雨水完成第一次净化过滤,通过岩土层33时雨水完成第二次净化过滤,然后到达蓄水腔31蓄积,将净化后的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当降雨量较小或者缺乏降雨时,可以启动外部增压泵,将蓄水腔31中净化的雨水依次通过喷洒柱41和喷洒头42,再次浇灌植被,从而构成良好的生态弹性循环。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通过蓄水腔、下透水板、岩土层、上透水板和石英砂层的依次叠层设置方式,完成了对雨水的蓄纳和净化,同时配合喷洒装置将净化后的雨水再次利用于浇灌植被,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弹性循环。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渗壳体、植被层、蓄积层和喷洒装置,所述防渗壳体为底部密封的筒状结构,所述防渗壳体的底部依次设置有蓄积层和植被层,所述喷洒装置贯穿所述植被层和蓄积层,并垂直设置于所述防渗壳体的中轴线处;
所述蓄积层由底部向上依次包括蓄水腔、下透水板、岩土层、上透水板和石英砂层,所述蓄水腔与喷洒装置的底部进水口连通,所述下透水板与上透水板均同所述防渗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均为片状结构,两者到所述防渗壳体底部的距离由所述防渗壳体的中轴线向其侧壁方向呈逐渐递减趋势;
所述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的中央均设有供所述喷洒装置贯穿的中央通孔;
所述下透水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下透水孔,所述上透水板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上透水孔,所述下透水孔与上透水孔两者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均不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下透水孔均匀环设于所述下透水板靠近中央通孔处,若干所述上透水孔均匀环设于所述上透水板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装置包括喷洒柱和喷洒头,所述喷洒柱底部与所述蓄水腔连通,所述喷洒柱顶部与所述喷洒头连通,所述喷洒头的喷洒范围为所述植被层的铺设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柱底部还同外部增压泵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透水板和上透水板均为超高分子聚乙烯板。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蓄水环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土层为火山岩土。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