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发声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和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电子产品娱乐性要求的提高,手机、笔记本电脑、耳机等具有扬声器的消费类产品得到广泛普及,而发声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例如受话器、喇叭或是音响等结构声音的发出均离不开发声装置,发声装置的发音方式主要分为动铁式和动圈式两种发声结构;其中动铁式是通过一个结构精密的连接棒传导到一个微型振膜的中心点,从而产生振动并发声。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振膜通常由铝或者不锈钢构成,这些材料的阻尼非常小,但是重量却比较大,在受话器的频率响应曲线上不够平滑会导致发声装置的失真,降低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及发声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振膜阻尼较小,重量较大而导致的声学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包括:第一纤维层、气密层、阻尼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所述气密层、所述阻尼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依次贴合,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被配置为用以对所述气密层和所述阻尼层夹持并限位。
可选地,所述振膜上由所述第一纤维层向所述第二纤维层方向贯穿开设有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多条玻璃纤维材料编织形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上的多条所述玻璃纤维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厚度均为3-7μm,所述气密层的厚度为1-3μm,所述阻尼层厚度为8-20μm。
本申还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和出声孔,所述内腔中设置有动铁单元,所述动铁单元包括振动系统、驱动杆和上述任一的振膜,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振膜之间通过驱动杆连接并传动,所述振膜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覆盖所述出声孔。
可选地,所述振动系统包括衔铁,所述衔铁包括固定板、连接板和驱动板,所述连接板将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驱动板连接形成u形结构件,所述固定板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驱动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线圈、磁铁和磁轭,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的截面呈环形,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设置于所述内腔的腔底并环绕所述驱动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磁轭上靠近所述出声孔的一侧,所述驱动杆设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之间,所述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对设置于所述磁轭的内环且位于所述驱动板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壳体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出声孔和所述振膜为圆形。
可选地,所述驱动杆固定于所述振膜上的所述安装孔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及发声装置,包括:第一纤维层、气密层、阻尼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所述气密层、所述阻尼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依次贴合,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被配置为用以对所述气密层和所述阻尼层夹持并限位。本申请通过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将气密层和阻尼层夹持并限位,既降低了振膜的重量,同时使振膜具有较大的阻尼性,以及良好的气密性,提高了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振膜的剖面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出声孔;12、内腔;2、动铁单元;21、衔铁;211、固定板;212、连接板;213、驱动板;22、线圈;2、磁铁;24、磁轭;25、振膜;251、第一纤维层;252、气密层;253、阻尼层;254、第二纤维层;255、安装孔;26、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声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包括:第一纤维层251、气密层252、阻尼层253和第二纤维层254,所述第一纤维层251、所述气密层252、所述阻尼层253和所述第二纤维层254依次贴合,所述第一纤维层251和所述第二纤维层254被配置为用以对所述气密层252和所述阻尼层253夹持并限位。第一纤维层251和第二纤维层254具有重量轻,结构强度高的特点,能够作为振膜25主体的框架结构,形成结构稳定的安装空间,将气密层252和阻尼层253进行安装固定。同时第一纤维层251、气密层252、阻尼层253和第二纤维层254之间可以通过胶粘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固定,以确保在振膜25震动过程中,第一纤维层251、气密层252、阻尼层253和第二纤维层254之间结构较为稳定。
具体的,气密层252需要将第一纤维层251完全覆盖,避免振膜25在工作中发生短路等情况,影响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振膜25上由所述第一纤维层251向所述第二纤维层254方向贯穿开设有安装孔25。安装孔25的尺寸应和发声装置的驱动杆26相匹配,驱动杆26穿入安装孔25内并固定,当驱动杆26振动时,能够带动振膜25同步振动并发声。根据不同结构的发声装置,安装孔25的位置开设于振膜25上的不同位置,例如安装孔25开设于振膜25的中心位置或是边缘位置等。
可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纤维层251和所述第二纤维层254由多条玻璃纤维材料编织形成。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等特性,所以通过玻璃纤维作为第一纤维层251和第二纤维层254的材料可以使振膜25具有更加稳定且结构强度足够强的外壳。同时,纤维层的材料并不局限于玻璃纤维,也可以由碳纤维或是石墨纤维等材料构成,具体的,纤维层可以由玻璃纤维。碳纤维或是石墨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
可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纤维层251和所述第二纤维层254上的多条所述玻璃纤维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玻璃纤维可以使第一纤维层251和第二纤维层254结构强度更高,在振膜25发生振动的情况下,第一纤维层251和第二纤维层254能够给予气密层252和阻尼层253有足够的支撑,使振膜25整体结构保持稳定。
可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纤维层251和所述第二纤维层254厚度均为3-7μm,所述气密层252的厚度为1-3μm,所述阻尼层253厚度为8-20μm。根据发声装置结构的不同,振膜25的面积也不同,根据振膜25面积的改变,相应的调节第一纤维层251和第二纤维层254的厚度,并相应调节气密层252的厚度,同时阻尼层253的厚度则是根据所需要的声学性能进行调节,动铁单元2的发声是由电到力再到声音的转换,振膜25发出声音并不是直接与空气耦合,而是需要经过阻尼后辐射出声。所以阻尼层的厚度与声学性能有较为直接的关系,通过调节阻尼层的厚度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声学性能。
如图3所示的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具有内腔12和出声孔11,所述内腔12中设置有动铁单元2,所述动铁单元2包括振动系统、驱动杆26和上述任一的振膜25,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振膜25之间通过驱动杆26连接并传动,所述振膜25设置于所述内腔12中并覆盖所述出声孔11。通过驱动杆26连接振动系统和振膜25,振动系统所产生的振动通过驱动杆26传递至振膜25,从而带动振膜25振动发出声音。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振动系统包括衔铁21,所述衔铁21包括固定板211、连接板212和驱动板213,所述连接板212将所述固定板211和所述驱动板213连接形成u形结构件,所述固定板211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杆26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孔25内,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驱动板213连接。其中以出声孔11开设与第一壳体1顶部为例,驱动杆26竖直设置于内腔12中,且驱动杆26与出声孔11的圆心相对。穿过固定板211顶面通孔与驱动板213连接的驱动杆26节振动更加稳定,且节约了空间。
其中固定板211保持静止驱动板213振动,从而通过驱动杆26带动振膜25振动。与驱动杆26连接的振膜25覆盖于出声孔11,所以驱动杆26振动时与振膜25连接一端为振膜25的振动源,相当于振膜25对应出声孔11的圆心位置振动幅度最大。所以减小了振膜25振动过程中的损耗,同时提高了发声装置模组的音量以及声学性能。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声装置模组的升学性能,优选的,衔铁21材料为50%铁、50%镍高导磁合金。磁铁243的材料为铝镍钴合金。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线圈22、磁铁2和磁轭24,所述线圈22和所述磁轭24的截面呈环形,所述线圈22和所述磁轭24设置于所述内腔12的腔底并环绕所述驱动板213,所述固定板211固定于所述磁轭24上靠近所述出声孔11的一侧,所述驱动杆26设置于所述线圈22和所述磁轭24之间,所述磁铁2包括第一磁铁2和第二磁铁2,所述第一磁铁2和所述第二磁铁2相对设置于所述磁轭24的内环且位于所述驱动板213的两侧。线圈22和磁轭24均为环状结构且水平同轴设置,衔铁21一端固定在磁轭24的顶面,另一端穿出磁铁2后通过驱动杆26与振膜25同步振动。衔铁21的振动端通过驱动杆26与振膜25连接,当衔铁21的振动端振动时,带动振膜25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磁铁2和所述第二磁铁2均与所述驱动板213平行设置。于驱动板213平行设置的第一磁铁2和第二磁铁2能够产生更加稳定的匀强磁场,保证了通过出声孔11传出的声音的稳定以及音准准确。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为圆柱形壳体1,所述出声孔11和所述振膜25为圆形。圆形的振膜25的有效使用面积大于传统方形的振膜25的有效使用面积,节省了体积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圆柱形的壳体1与圆形的振膜25和出声孔11配合,能够优化动铁单元2发生时的能量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声学性能。同时圆柱形的外观可以匹配不同用户的需求。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内腔12顶部周侧设置有安装部,所述振膜25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安装部上。设置于边缘的安装部,能够增大振膜25的振动面积,提升能量转化效率。
具体的,上述发声装置能够应用在耳机或受话器的出声装置内,在保证了声学性能的前提下,体积更加小巧,给予了厂家更多的造型设计空间,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1.一种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纤维层、气密层、阻尼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所述气密层、所述阻尼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依次贴合,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被配置为用以对所述气密层和所述阻尼层夹持并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上由所述第一纤维层向所述第二纤维层方向贯穿开设有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多条玻璃纤维材料编织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上的多条所述玻璃纤维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声装置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层厚度均为3-7μm,所述气密层的厚度为1-3μm,所述阻尼层厚度为8-20μm。
6.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和出声孔,所述内腔中设置有动铁单元,所述动铁单元包括振动系统、驱动杆和上述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振膜,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振膜之间通过驱动杆连接并传动,所述振膜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覆盖所述出声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包括衔铁,所述衔铁包括固定板、连接板和驱动板,所述连接板将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驱动板连接形成u形结构件,所述固定板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驱动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线圈、磁铁和磁轭,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的截面呈环形,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设置于所述内腔的腔底并环绕所述驱动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磁轭上靠近所述出声孔的一侧,所述驱动杆设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之间,所述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对设置于所述磁轭的内环且位于所述驱动板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出声孔和所述振膜为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顶部周侧设置有安装部,所述振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安装部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