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9  115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



背景技术:

下水道是一种城市公共设施,指建筑物排放污水和雨水的管道;也指城市、厂区或村庄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地下通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因沥青路面具有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耐疲劳性,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因此,适用于沥青路面的下水道结构,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得到使用;但是,一般城市道路上会出现一定量的泥沙和杂物,这些泥沙和杂物会堵塞下水道,不利于降雨和污水的排出;因此,需要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包括主下水道和收纳室;所述主下水道为圆管型下水道,主下水道的顶部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为l型连接管,连接管的末端连接在收纳室的一侧;所述收纳室的底部设置有淤积室,淤积室的上部设置有锥形管,锥形管的上部放置有收集管,收集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井盖,收集管的一侧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末端的收集管上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为c型过滤网,过滤网将连接管的末端包围;所述井盖由固定圈、支撑圈、铰链、加强筋、盖板、放置槽和拉环组成;所述固定圈固定安装在收集管的顶部,固定圈内放置有支撑圈,支撑圈与固定圈设置有铰链,支撑圈和固定圈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圈内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与支撑圈之间焊接有盖板,加强筋上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放置有拉环,拉环通过铰链连接在放置槽的内侧;所述淤积室由底板、淤积管、凹槽、延伸边、拉手和淤积桶组成;所述淤积管放置在锥形管的下部,淤积管的底部放置有底板,底板的上部放置有淤积桶;所述淤积桶的内部设置有拉手。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为十字形加强筋,放置在支撑圈的中心。

优选的,所述淤积桶紧贴淤积管的内壁放置。

优选的,所述淤积桶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边,延伸边紧贴在凹槽底部,凹槽设置在锥形管下端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盖板由钢筋网制作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内设置有收纳室,能收纳污水内的杂物,同时对污水内的杂物进行分离;污水内的泥沙等沉淀性杂物,会沉积在淤积室内的淤积桶内,并便于随时打开井盖取出,从而取出收纳室内的杂物;同时,污水内的漂浮性垃圾会被连接管末端的过滤网过滤出来,便于清理;井盖的设置,既能防止杂物进入,又便于污水和降雨的进入,同时,便于打开,取出淤积桶,对下水道结构进行疏通;该下水道结构能将污水内的杂物分离出来,同时沉积在淤积桶内,便于对下水道进行疏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中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中淤积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淤积室;2、锥形管;3、收集管;4、井盖;5、收纳室;6、过滤网;7、连接管;8、主下水道;9、固定圈;10、支撑圈;11、铰链;12、加强筋;13、盖板;14、放置槽;15、拉环;16、底板;17、淤积管;18、凹槽;19、延伸边;20、拉手;21、淤积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示,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包括主下水道8和收纳室5;所述主下水道8为圆管型下水道,主下水道8的顶部连接有连接管7,连接管7为l型连接管7,连接管7的末端连接在收纳室5的一侧;所述收纳室5的底部设置有淤积室1,淤积室1的上部设置有锥形管2,锥形管2的上部放置有收集管3,收集管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井盖4,收集管3的一侧连接有连接管7,连接管7末端的收集管3上安装有过滤网6,过滤网6为c型过滤网6,过滤网6将连接管7的末端包围,便于对进入连接管7的水分进行过滤;所述井盖4由固定圈9、支撑圈10、铰链11、加强筋12、盖板13、放置槽14和拉环15组成,用于覆盖收纳室5,防止杂物落入收纳室5内;所述固定圈9固定安装在收集管3的顶部,固定圈9内放置有支撑圈10,支撑圈10与固定圈9设置有铰链11,支撑圈10和固定圈9通过铰链11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圈10内设置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为十字形加强筋12,放置在支撑圈10的中心,加强筋12与支撑圈10之间焊接有盖板13,加强筋12上设置有放置槽14;所述盖板13采用钢筋网制作而成,便于水分流入到收纳室5内,同时能防止大件杂物掉入到收纳室5内;所述放置槽14内放置有拉环15,拉环15通过铰链11连接在放置槽14的内侧,便于打开井盖4;所述淤积室1由底板16、淤积管17、凹槽18、延伸边19、拉手20和淤积桶21组成,用于收集收纳室5内的沉淀性杂物;所述淤积管17放置在锥形管2的下部,淤积管17的底部放置有底板16,底板16的上部放置有淤积桶21,淤积桶21紧贴在淤积管17的内壁;所述淤积桶21的内部设置有拉手20,便于取出淤积桶21,淤积桶21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边19,延伸边19紧贴在凹槽18底部,凹槽18设置在锥形管2下端的内侧,延伸边19能防止水分中的淤泥流入到淤积桶21与淤积管17之间的缝隙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工作时,沥青路面上的水分经过盖板13上的缝隙流入到收纳室5内,水分内的沉淀性杂物经过锥形管2流入到淤积室1内的淤积桶21内,水分经过连接管7流入到主下水道8内,水分内漂浮性杂物经过过滤网6的过滤继续残留在收纳室5内;当淤积桶21内的杂物挤满时,通过拉环15拉开盖板13,打开井盖4,通过拉手20将淤积桶21提出,并清理淤积桶21内的杂物,便于疏通下水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包括主下水道(8)和收纳室(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下水道(8)为圆管型下水道,主下水道(8)的顶部连接有连接管(7),连接管(7)为l型连接管(7),连接管(7)的末端连接在收纳室(5)的一侧;所述收纳室(5)的底部设置有淤积室(1),淤积室(1)的上部设置有锥形管(2),锥形管(2)的上部放置有收集管(3),收集管(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井盖(4),收集管(3)的一侧连接有连接管(7),连接管(7)末端的收集管(3)上安装有过滤网(6),过滤网(6)为c型过滤网(6),过滤网(6)将连接管(7)的末端包围;所述井盖(4)由固定圈(9)、支撑圈(10)、铰链(11)、加强筋(12)、盖板(13)、放置槽(14)和拉环(15)组成;所述固定圈(9)固定安装在收集管(3)的顶部,固定圈(9)内放置有支撑圈(10),支撑圈(10)与固定圈(9)设置有铰链(11),支撑圈(10)和固定圈(9)通过铰链(11)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圈(10)内设置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与支撑圈(10)之间焊接有盖板(13),加强筋(12)上设置有放置槽(14);所述放置槽(14)内放置有拉环(15),拉环(15)通过铰链(11)连接在放置槽(14)的内侧;所述淤积室(1)由底板(16)、淤积管(17)、凹槽(18)、延伸边(19)、拉手(20)和淤积桶(21)组成;所述淤积管(17)放置在锥形管(2)的下部,淤积管(17)的底部放置有底板(16),底板(16)的上部放置有淤积桶(21);所述淤积桶(21)的内部设置有拉手(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2)为十字形加强筋(12),放置在支撑圈(10)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淤积桶(21)紧贴淤积管(17)的内壁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淤积桶(21)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边(19),延伸边(19)紧贴在凹槽(18)底部,凹槽(18)设置在锥形管(2)下端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3)由钢筋网制作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疏通的沥青路面下水道结构,包括主下水道和收纳室;所述主下水道为圆管型下水道,主下水道的顶部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为L型连接管,连接管的末端连接在收纳室的一侧;所述收纳室的底部设置有淤积室,淤积室的上部设置有锥形管,锥形管的上部放置有收集管,收集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井盖,收集管的一侧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末端的收集管上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为C型过滤网,过滤网将连接管的末端包围;所述井盖由固定圈、支撑圈、铰链、加强筋、盖板、放置槽和拉环组成;所述淤积室由底板、淤积管、凹槽、延伸边、拉手和淤积桶组成;该下水道结构能将污水内的杂物分离出来,同时沉积在淤积桶内,便于对下水道进行疏通。

技术研发人员:黄奕兴;刘海波;周培文;黄汉伟;黄嘉伟;李家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盛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