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现有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系统借鉴了国外经验,通过生物滞留渗滤系统对雨水进行过滤后回收利用,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气候特点,在春夏季时,中国南方很多城市暴雨频发,生物滞留渗滤系统往往难以承受短时间内的大量汇水,造成城市内涝。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极端气象条件下能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的植草沟降洪装置。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包括:渗滤机构以及泄洪机构,
所述渗滤机构包括下沉式绿地,所述下沉式绿地设置于地面的下方;
所述泄洪机构包括储水箱、泄洪管及动力装置,所述储水箱设置于所述下沉式绿地的下方,所述储水箱具有一密闭的储水腔,所述泄洪管贯穿所述下沉式绿地,所述泄洪管的下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泄洪管的上端位于所述下沉式绿地的上方,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水泵及第一排水管,所述水泵的进口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端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下沉式绿地上方设置泄洪管,当下沉式绿地上方积水高度超过泄洪管的高度时,积水通过泄洪管进入储水箱,从而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渗滤机构、2-泄洪机构、3-地面、4-回用机构、11-下沉式绿地、12-砾石层、13-隔离层、131-漏水口、14-支撑柱、21-储水箱、211-滤板、212-第一储水腔、213-第二储水腔、22-泄洪管、221-第一过滤网、23-动力装置、231-水泵、232-第一排水管、233-第一排水阀、234-第二排水管、235-第二排水阀、41-沉淀箱、411-溢流口、42-回收箱、43-连接管、431-第二过滤网、44-回收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包括渗滤机构1以及泄洪机构2。
请参照图1,所述渗滤机构1包括下沉式绿地11,所述下沉式绿地11设置于地面3的下方,下沉式绿地11种植有植被,从而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
请参照图1,所述泄洪机构2包括储水箱21、泄洪管22及动力装置23,所述储水箱21设置于所述下沉式绿地11的下方,所述储水箱21具有一密闭的储水腔,所述泄洪管22贯穿所述下沉式绿地11,所述泄洪管22的下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泄洪管22的上端位于所述下沉式绿地11的上方,所述泄洪管22的上端的高度在地面3以下,泄洪管22的上端设有第一过滤网221,从而防止杂物进入泄洪管22,所述动力装置23包括水泵231及第一排水管232,所述水泵231的进口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232的一端与所述水泵231的出口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管232的另一端与河流连通,第一排水管232上设置有第一排水阀233,第一排水阀233用于控制第一排水管232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发生小到中雨时,雨水通过渗滤机构1进行过滤并回收利用,泄洪机构2不工作;当发生暴雨时,下沉式绿地11上方雨水来不及渗滤而不断积聚,当下沉式绿地11上的雨水的高度超过第一排水管232的高度时,雨水从第一排水管232直接流储水箱21内,储水箱21的容积很大,可以储积大量的雨水,当储水箱21快装满时,开启第一排水管232和第一排水阀233,将储水箱21内的水快速排出到河流中。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所述渗滤机构1还包括砾石层12,所述砾石层12设置于所述下沉式绿地11与所述储水箱21之间。砾石层12用于对雨水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所述渗滤机构1还包括隔离层13,所述隔离层13设置于所述砾石层12与所述储水箱21之间。隔离层13由不透水材料组成。本实施例中,隔离层13由钢筋混凝土定型制成,并通过支撑柱14固定。所述隔离层13贯设有漏水口131,将过滤后的雨水在隔离层13上方汇聚后从漏水口131流出。
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储水箱21内设有滤板211,所述滤板211将所述储水腔分隔成第一储水腔212及第二储水腔213,所述第一储水腔212与所述泄洪管22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储水腔213与所述水泵231的进口连通。在使用时,泄洪管22内流入的水先进入第一储水腔212,再通过滤板211后进入第二储水腔213,这样可以通过滤板211对泄洪管22内流入的水进行过滤,防止第一排水管232堵塞。
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动力装置23还包括第二排水管234,所述第二排水管234的一端与所述水泵231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23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下沉式绿地11的上方。所述第二排水管234上设有第二排水阀235,所述第二排水阀235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水管234的通断。在不下雨时,开启水泵231和第二排水阀235,将储水箱21内的水从第二排水管234抽至下沉式绿地11上,从而既能清空储水箱21,为下一次暴雨做准备,又能灌溉下沉式绿地11,免去了人工浇水的工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还包括回用机构4,所述回用机构4包括沉淀箱41、回收箱42、连接管43及回收管44,所述沉淀箱41具有一密闭的沉淀腔,所述沉淀腔与所述漏水口131连通,所述回收箱42具有一密闭的回收腔,所述连接管43的一端与所述沉淀腔连通,所述连接管43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腔连通,所述连接管43内设有第二过滤网431,所述回收管44的一端与所述回收腔连通,所述回收管44的另一端与市政管网连接,可用于非饮用用途(如喷泉、道路洒水等)。在使用时,经过滤后的雨水从漏水口131下入到沉淀箱41内,再通过连接管43进入回收箱42,接着经回收管44流入市政管网回收利用。
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沉淀箱41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溢流口411,所述溢流口411与所述水泵231的进口连通。当沉淀箱41内的水位高于溢流口411,溢流口411内的水通过水泵231排入河流中,从而防止沉淀箱41被雨水装满而影响渗滤机构1的正常工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2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发生小到中雨时,雨水依次通过下沉式绿地11、砾石层12后进入沉淀箱41内,再通过连接管43进入回收箱42,最后通过回收管44流入市政管网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泄洪机构2不工作;当发生暴雨时,下沉式绿地11上方雨水来不及渗滤而不断积聚,当下沉式绿地11上的雨水的高度超过第一排水管232的高度时,雨水从第一排水管232直接流储水箱21内,储水箱21的容积很大,可以储积大量的雨水,当储水箱21快装满时,开启第一排水管232和第一排水阀233,将储水箱21内的水快速排出到河流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沉式绿地11上方设置泄洪管22,当下沉式绿地11上方积水高度超过泄洪管22的高度时,积水通过泄洪管22进入储水箱21,从而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渗滤机构以及泄洪机构,
所述渗滤机构包括下沉式绿地,所述下沉式绿地设置于地面的下方;
所述泄洪机构包括储水箱、泄洪管及动力装置,所述储水箱设置于所述下沉式绿地的下方,所述储水箱具有一密闭的储水腔,所述泄洪管贯穿所述下沉式绿地,所述泄洪管的下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泄洪管的上端位于所述下沉式绿地的上方,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水泵及第一排水管,所述水泵的进口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机构还包括砾石层,所述砾石层设置于所述下沉式绿地与所述储水箱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机构还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砾石层与所述储水箱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内设有滤板,所述滤板将所述储水腔分隔成第一储水腔及第二储水腔,所述第一储水腔与所述泄洪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储水腔与所述水泵的进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下沉式绿地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贯设有漏水口;
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还包括回用机构,所述回用机构包括沉淀箱、回收箱、连接管及回收管,所述沉淀箱具有一密闭的沉淀腔,所述沉淀腔与所述漏水口连通,所述回收箱具有一密闭的回收腔,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沉淀腔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腔连通,所述连接管内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回收管的一端与所述回收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草沟降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箱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沉淀腔连通的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水泵的进口连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