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9  92


本申请涉及生物滞留设施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



背景技术:

河道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对雨水的治理,传统模式下河道旁的雨水被直接导流至河道内,由于降雨初期,雨水中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污染性气体,降落到地面后,雨水对地面进行冲刷进而包含了更多的污染性物质,被污染的雨水直接被排放进入河道中,不有利于对河道水资源的保护,常见的河道旁处理雨水的装置包括生物滞留床。

生物滞留床是指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储存、渗透和净化雨水的设施,常见的生物滞留床包括床体,床体内包括各种用于过滤雨水的填充层,填充层内插设有溢流井,溢流井的上开口伸出填充层,溢流井圆周侧壁靠近下端的位置与穿孔排水管固定连通;当填充层上表面积累雨水的水平面高于溢流井的上表面时,雨水会通过溢流井流入穿孔排水管,进而缓解排水压力。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在溢流井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雨水的流入,溢流井的底部会积攒较多的泥沙等杂物,由于泥沙等杂物沉积在溢流井的底部,操作人员清理泥沙等杂物时只能通过使用工具将泥沙等杂物取出,当操作人员用水清理时会造成穿孔排水管的堵塞,并且在清理的过程中一部分泥沙等杂物会通过穿孔排水管进入到河道内,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因此使用上述方案时,操作人员在清理溢流井时不容易将泥沙等杂物清理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帮助操作人员能够将沉积在溢流井底部的泥沙等杂物清理的更加干净,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内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植土层、人工填料层以及砾石层,床体内设置有溢流井以及穿孔排水管,溢流井的开口处位于蓄水层内且低于蓄水层的最大高度,溢流井竖直设置且溢流管下端位于砾石层内,溢流井圆周侧壁靠近下端的位置与穿孔排水管固定连通,穿孔排水管背离溢流井的一端伸出床体向靠近河道的方向延伸,溢流井内套设有溢流管,溢流管与溢流井为滑动连接,且穿孔排水管靠近溢流井的一端穿过溢流井的圆周侧壁与溢流管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存在降雨时,蓄水层可以对雨水起到暂时的储存,植土层内的植物根系以及微生物能够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人工填充层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进一步过滤,砾石层可以储存经过人工填充层过滤的水,并且通过穿孔排水管排出床体;当蓄水层积累雨水的水平面高于溢流井的上表面时,雨水会通过溢流井以及溢流管排出到穿孔排水管内,随着溢流管使用时间的加长,溢流管的底部会积攒泥沙等杂物,此时操作人员通过将溢流管沿溢流井滑动取出后,即可对溢流管内的泥沙等杂物进行冲洗以及较为彻底的清理,达到了有助于操作人员将沉积在溢流井底部的泥沙等杂物清理干净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溢流井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溢流管外壁相对于滑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滑槽为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溢流管从溢流井内取出时,操作人员对溢流管施加背离溢流井底部的力,此时滑块会沿着滑槽在竖直方向移动,当需要将溢流管放入溢流井内时,需要先将滑块正对于相对的滑槽,然后对溢流管施加朝向溢流井的力以使溢流管进入溢流井内,滑块以及滑槽达到了对溢流管以及溢流井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溢流管底部开设有清污口,清污口相对的内壁开设有滑移槽,清污口内滑动连接有滑移门,滑移门侧壁正对滑移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移条,滑移条与滑移槽为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人员需要对溢流管底部的泥沙等杂物进行清理时,首先将溢流管从溢流井内滑出,然后通过对滑移门施加作用力,以使滑移条能够沿着滑移槽滑动,进而实现对清污口的打开与关闭,当清污口处于打开状态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清污口直接对溢流管内部的泥沙等杂物进行清理,进一步达到了有助于操作人员将沉积在溢流井内部的泥沙等杂物清理干净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溢流井上表面盖设有集污筐,集污筐包括支撑边以及筐体,支撑边下表面与溢流井以及溢流管的上表面相贴合,筐体侧壁开设有透水孔,筐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污盒,集污盒为上开口,且集污盒的内部空间与筐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以及雨水中的泥沙等杂物一同流入集污筐内时,雨水通过透水孔进入溢流管内部,一部分泥沙等杂物在集污筐侧壁的阻拦作用下以及雨水的冲击作用力下沉积在集污盒内,集污筐以及集污盒对泥沙等杂物达到了过滤以及收集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支撑边下表面与溢流井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锁紧组件,锁紧组件包括卡块以及卡扣,卡块固定连接在支撑边的下表面,卡块背离支撑边的一端呈圆柱体型,溢流井的上表面相对于卡块的位置开设有凹槽,卡扣固定连接在凹槽的底部,且凹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卡扣,两个卡扣相对的内壁呈弧形,且弧形的凸面相互正对,卡块与同一凹槽内的两个卡扣相契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污筐与溢流井上表面贴合之后,卡块以及卡扣之间的契合能够减少集污筐相对于溢流井的晃动,达到了增加集污筐相对于溢流井的稳定性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穿孔排水管靠近溢流井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穿孔排水管对溢流管内的雨水进行导流的过程中,过滤板可以对雨水中的泥沙等杂物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达到了减少直接排放进入河道中的泥沙等杂物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溢流管以及溢流井圆周侧壁位于砾石层内的部分开设有通孔,且溢流井圆周侧壁与溢流管圆周侧壁开设的通孔相互正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砾石层内的雨水可以透过通孔进入溢流管内排出,溢流管内的一部分雨水也可以进入砾石层内进行暂时储存,该项设计达到了便于砾石层与溢流管内雨水互通进而缓解排水压力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溢流管内壁散布有通孔的部分固定贴合有透水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经过通孔的交流过程中,透水土工布达到了减少溢流管内透过通孔溢出到砾石层内的泥沙等杂物的效果。

综上,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溢流井内套设溢流管,溢流管与溢流井为滑动连接,且穿孔排水管靠近溢流井的一端穿过溢流井的圆周侧壁与溢流管相连通,当溢流管的底部积攒泥沙等杂物后,操作人员通过将溢流管沿溢流井滑动取出后,即可对溢流管内的泥沙等杂物进行冲洗以及较为彻底的清理,达到了有助于操作人员将沉积在溢流井底部的泥沙等杂物清理干净的效果;

2.通过在穿孔排水管靠近溢流井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过滤板,在穿孔排水管对溢流管内的雨水进行导流的过程中,过滤板可以对雨水中的泥沙等杂物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达到了减少直接排放进入河道中的泥沙等杂物的效果;

3.通过在溢流管以及溢流井圆周侧壁位于砾石层内的部分开设通孔,且溢流井圆周侧壁与溢流管圆周侧壁开设的通孔相互正对,砾石层内的雨水可以透过通孔进入溢流管内,溢流管内的一部分雨水也可以进入砾石层内进行暂时储存,该项设计达到了便于砾石层与溢流管内雨水互通进而缓解排水压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旨在展现溢流井以及穿孔排水管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旨在展现清污口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旨在展现集污筐的爆炸图;

图6是旨在展现锁紧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床体;11、蓄水层;12、植土层;13、人工填料层;14、砾石层;2、溢流井;21、滑槽;22、凹槽;3、溢流管;31、滑块;32、通孔;33、透水土工布;34、清污口;341、滑移槽;35、滑移门;351、滑移条;4、集污筐;41、筐体;411、透水孔;42、支撑边;412、集污盒;5、锁紧组件;51、卡块;52、卡扣;6、穿孔排水管;61、进水孔;62、过滤板;7、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包括床体1,床体1的开口向上,且床体1的开口边缘处与地面连接,床体1内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11、植土层12、人工填料层13以及砾石层14;床体1内竖直设置有溢流井2,砾石层14内水平设置有穿孔排水管6,溢流井2的开口处位于植土层12上表面与蓄水层11最大高度之间,溢流井2贯穿植土层12、人工填料层13,且溢流井2下端位于砾石层14内,溢流井2圆周侧壁靠近下端的位置与穿孔排水管6固定连通,穿孔排水管6背离溢流井2的一端伸出床体1向靠近河道7的方向延伸;当出现降雨时,蓄水层11可以对雨水起到暂时的储存,当蓄水层11积累雨水的水平面高于溢流井2的上表面时,雨水会进入到溢流井2中并通过溢流井2流入穿孔排水管6,穿孔排水管6远离溢流井2的一端穿出河道7堤坝将雨水排放进入河道7。

参照图1和图2,植土层12为植被的根系以及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植物的根系以及微生物会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净化,人工填料层13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沸石、红泥、粉煤灰等,人工填料层13能够减少植土层12的流失以及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砾石层14的主要材料为砾石,砾石层14可以储存一部分经过人工填充层过滤的雨水,穿孔排水管6圆周侧壁位于砾石层14内的部分开设有进水孔61,且进水孔61位于穿孔排水管6圆周侧壁的上半部分,砾石层14内部的水可以通过进水孔61进入穿孔排水管6,并且通过穿孔排水管6排出床体1。

参照图3和图5,溢流井2内套设有溢流管3,溢流管3与溢流井2为滑动连接,且溢流管3的滑动方向竖直,溢流井2的内壁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槽21,溢流管3圆周外壁相对于滑槽2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块31,滑块31与滑槽21为滑动连接;当需要将溢流管3从溢流井2内取出时,可以对溢流管3施加背离溢流井2底部的力,此时滑块31会沿着滑槽21在竖直方向移动进而实现溢流管3的取出,当操作人员将溢流管3取出后,可以通过对溢流管3进行冲洗进而将溢流管3内的泥沙等杂物清理的更加干净。

参照图3,穿孔排水管6靠近溢流井2的一端穿过溢流井2与溢流管3相连通,穿孔排水管6靠近溢流井2的一端内部固定连接有过滤板62,在穿孔排水管6对溢流管3内的雨水进行导流的过程中,过滤板62可以对雨水中的杂物以及泥沙等杂物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

参照图2和图3,溢流管3圆周侧壁位于砾石层14内的部分开设有通孔32,溢流井2圆周侧壁位于砾石层14内的部分同样开设有通孔32,当溢流管3插入溢流井2时,溢流井2与溢流管3上的通孔32相互正对,溢流管3内壁散布有通孔32的部分固定贴合有透水土工布33,在进行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通孔32可以增加溢流井2的排水效率,透水土工布33可以减少通过通孔32溢出到砾石层14内的泥沙等杂物。

参照图3和图4,溢流管3底部开设有清污口34,清污口34相对的内壁开设有滑移槽341,滑移槽34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溢流管3底面,清污口34内滑动连接有滑移门35,滑移门35侧壁正对滑移槽34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移条351,滑移条351与滑移槽341滑动连接,当操作人员将溢流管3从溢流井2内滑出后,对滑移门35施加作用力以使滑移门35相对于清污口34滑动,当滑移门35滑动的同时,滑移条351相对于滑移槽341滑动,进而实现对清污口34的打开与关闭,当清污口34处于打开状态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清污口34对溢流管3内部的淤泥以及杂物进行清理。

参照图3和图5,溢流井2上表面盖设有集污筐4,集污筐4包括支撑边42以及筐体41,筐体41侧壁开设有透水孔411,透水孔411可以允许雨水透过,筐体4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污盒412,集污盒412为上开口,且集污盒412的内部空间与筐体4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当雨水以及杂物一同流入集污筐4内时,雨水通过透水孔411进入溢流管3,杂物在集污筐4侧壁的阻拦作用下以及雨水的冲击作用力下沉积在集污盒412内,集污盒412对杂物起到了收集的作用;支撑边42下表面与溢流井2以及溢流管3的上表面相贴合,且支撑边42下表面与溢流井2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锁紧组件5。

参照图5和图6,锁紧组件5包括卡块51以及卡扣52,卡块5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卡块51呈对称固定连接在支撑边42的下表面,卡块51背离支撑边42的一端呈圆柱体型,溢流井2的上表面相对于卡块51的位置开设有凹槽22,卡扣52固定连接在每个凹槽22的底部,且每个凹槽22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卡扣52,两个卡扣52相对的内壁呈弧形,且弧形的凸面相互正对,卡块51可以与同一凹槽22内的两个卡扣52相契合;在卡块51与两个卡扣52相契合的过程中,卡块51对两个卡扣52施加互相背离的力,卡扣52在力的作用下互相远离使卡块51进入到两个卡扣52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卡块51与卡扣52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集污筐4与溢流井2之间的锁紧与打开。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的实施原理为:当存在降雨时,雨水分别通过植土层12、人工填料层13以及砾石层14的过滤进入到穿孔排水管6内,当雨水在蓄水层11的水平面超过溢流井2的上表面时,雨水通过集污筐4侧壁开设的通孔32进入到溢流管3内,一部分杂物以及泥沙等杂物被集污盒412收集,进入到溢流管3内的雨水仍然带有一部分泥沙等杂物,该部分泥沙等杂物沉积到溢流管3的底部,当操作人员需要对溢流管3进行清理时,首先对集污筐4施加背离溢流井2方向的力,此时卡块51与卡扣52分离以实现集污筐4与溢流井2的分离,对溢流管3施加背离溢流井2的力即可将溢流管3从溢流井2内滑出,此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滑移门35将清污口34打开进而方便对溢流管3内泥沙等杂物的清理,增加了对溢流管3内泥沙等杂物的清洁程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包括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内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11)、植土层(12)、人工填料层(13)以及砾石层(14),床体(1)内设置有溢流井(2)以及穿孔排水管(6),溢流井(2)的开口处位于蓄水层(11)内且低于蓄水层(11)的最大高度,溢流井(2)竖直设置且溢流管(3)下端位于砾石层(14)内,溢流井(2)圆周侧壁靠近下端的位置与穿孔排水管(6)固定连通,穿孔排水管(6)背离溢流井(2)的一端伸出床体(1)向靠近河道(7)的方向延伸,溢流井(2)内套设有溢流管(3),溢流管(3)与溢流井(2)为滑动连接,且穿孔排水管(6)靠近溢流井(2)的一端穿过溢流井(2)的圆周侧壁与溢流管(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2)的内壁开设有滑槽(21),溢流管(3)外壁相对于滑槽(2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块(31),滑块(31)与滑槽(21)为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3)底部开设有清污口(34),清污口(34)相对的内壁开设有滑移槽(341),清污口(34)内滑动连接有滑移门(35),滑移门(35)侧壁正对滑移槽(34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滑移条(351),滑移条(351)与滑移槽(341)为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2)上表面盖设有集污筐(4),集污筐(4)包括支撑边(42)以及筐体(41),支撑边(42)下表面与溢流井(2)以及溢流管(3)的上表面相贴合,筐体(41)侧壁开设有透水孔(411),筐体(4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集污盒(412),集污盒(412)为上开口,且集污盒(412)的内部空间与筐体(4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边(42)下表面与溢流井(2)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锁紧组件(5),锁紧组件(5)包括卡块(51)以及卡扣(52),卡块(51)固定连接在支撑边(42)的下表面,卡块(51)背离支撑边(42)的一端呈圆柱体型,溢流井(2)的上表面相对于卡块(51)的位置开设有凹槽(22),卡扣(52)固定连接在凹槽(22)的底部,且凹槽(22)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卡扣(52),两个卡扣(52)相对的内壁呈弧形,且弧形的凸面相互正对,卡块(51)与同一凹槽(22)内的两个卡扣(52)相契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水管(6)靠近溢流井(2)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板(6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3)以及溢流井(2)圆周侧壁位于砾石层(14)内的部分开设有通孔(32),且溢流井(2)圆周侧壁与溢流管(3)圆周侧壁开设的通孔(32)相互正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3)内壁散布有通孔(32)的部分固定贴合有透水土工布(33)。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物滞留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内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蓄水层、植土层、人工填料层以及砾石层,床体内设置有溢流井以及穿孔排水管,溢流井的开口处位于蓄水层内,溢流井圆周侧壁靠近下端的位置与穿孔排水管固定连通,溢流井内套设有溢流管,溢流管与溢流井为滑动连接,且穿孔排水管靠近溢流井的一端穿过溢流井的圆周侧壁与溢流管相连通,随着溢流管使用时间的加长,溢流管的底部会积攒泥沙等杂物,操作人员通过将溢流管沿溢流井滑动取出后,即可对溢流管内的泥沙等杂物进行冲洗等清理,达到了有助于操作人员将沉积在溢流井底部的泥沙等杂物清理干净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玉;孙长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巨昌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