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9  1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边坡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边坡排水导流沟渠会增加边坡自身垮塌的风险,同时,当边坡底部的水无法及时排出而导致水位上升时,边坡外的水会逆向涌入边坡的排水导流沟渠之中,也会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申请号为【cn201920437939.2】的中国专利,其内容为: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属于岩土工程边坡施工的技术领域,包括锚固在边坡表面的坡体覆层,所述坡体覆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集水槽和流水槽;所述坡体覆层的内部沿坡体倾斜的方向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顶端与集水槽的底部开口连通,导流管的底端与流水槽的顶部开口连通;所述导流管的侧壁上沿坡体倾斜方向设置有若干通孔。

对比文件中虽然能够导流排水迅速、有效避免水流蓄积、防止水流渗透进入边坡,但是对比文件中仅仅在导流管的底端设置设置两端为开口的流水槽,由于岩坡的长度很长,而且流水槽的内底部为平面,若水量小的话,则很难将流水槽内的水排出,从而容易渗透进岩坡土壤内,造成滑坡,所以,我们提出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包括岩坡本体,所述岩坡本体的上表面设置坡体覆层,所述坡体覆层的上表面设置若干个流水槽,所述流水槽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流水支槽,所述流水支槽的一端连通流水槽,所述坡体覆层的一端固定连接两端为开口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斜块,所述集水槽的内侧壁及斜块的上方开设两个出水口,所述集水槽上表面一侧的位置固定连接若干个竖杆,所述竖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横板,所述横板的一侧面开设若干个圆孔。

优选的,所述流水支槽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弧形盖板,所述流水支槽和流水槽一端均设置与集水槽对应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横板的底面距离集水槽的上表面距离设置为2mm。

优选的,所述坡体覆层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岩坡本体的上表面的位置,所述集水槽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坡体覆层的一端位置。

优选的,所述斜块的底端的上表面与集水槽内侧壁下端的出水口对应,所述出水口贯穿集水槽的内侧壁。

优选的,所述横板设置在流水槽的一端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通过在坡体覆层的上表面设置流水槽,能够方便雨水在流水槽内聚集流动,通过在流水槽的左右两侧设置流水支槽,能够方便对流水槽内的水分支流到集水槽内,减少流水槽内的水流量,通过在集水槽内设置斜块,并在集水槽的内壁设置出水口,能够方便将集水槽内的水完全流出,避免渗入到岩坡本体内,该装置能够将集水槽内的水完全排出,避免对岩坡本体造成影响,操作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坡体覆层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集水槽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岩坡本体;2、坡体覆层;3、流水槽;4、流水支槽;5、竖杆;6、集水槽;7、斜块;8、出水口;9、横板;10、圆孔;11、弧形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包括岩坡本体1,所述岩坡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坡体覆层2,所述坡体覆层2的上表面设置若干个流水槽3,所述流水槽3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流水支槽4,所述流水支槽4的一端连通流水槽3,所述坡体覆层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端为开口的集水槽6,所述集水槽6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斜块7,所述集水槽6的内侧壁及斜块7的上方开设两个出水口8,所述集水槽6上表面一侧的位置固定连接若干个竖杆5,所述竖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横板9,所述横板9的一侧面开设若干个圆孔10。

所述流水支槽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弧形盖板11,所述流水支槽4和流水槽3一端均设置与集水槽6对应的位置,能够避免流水支槽4内落入垃圾,影响正常的流动。所述横板9的底面距离集水槽6的上表面距离设置为2mm。能够避免坡体覆层2上的水无法流进集水槽6内,所述坡体覆层2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岩坡本体1的上表面的位置,所述集水槽6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坡体覆层2的一端位置,能够使整体更加稳定,方便使用。

所述斜块7的底端的上表面与集水槽6内侧壁下端的出水口8对应,所述出水口8贯穿集水槽6的内侧壁。

具体使用时,将坡体覆层2通过混凝土安装在岩坡本体1的斜面上,然后将集水槽6通过混凝土固定安装在坡体覆层2的一端下方,有流水在坡体覆层2的表面上流动时,由于坡体覆层2的表面设置若干个流水槽3,能够将坡体覆层2表面上大部分的水流入到流水槽3内,其余一小部分水在坡体覆层2的表面流动并从横板9的下方流入到集水槽6内,通过在横板9的下方与集水槽6的上表面设置一定的距离,能够方便坡体覆层2上的水流进集水槽6内,流水槽3内部的水会通过流水支槽4将流水槽3内部的水水分支流入到集水槽6内,能够缓解流水槽3内的水流量,水在集水槽6内会通过集水槽6内壁底端的出水口8流出的外界,若水量很多,则通过两个出水口8同时向外排水,从而能够将集水槽6内的水完全排出,该装置能够将集水槽6内的水完全排出,避免对岩坡本体1造成影响,操作方便,简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包括岩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坡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坡体覆层(2),所述坡体覆层(2)的上表面设置若干个流水槽(3),所述流水槽(3)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流水支槽(4),所述流水支槽(4)的一端连通流水槽(3),所述坡体覆层(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端为开口的集水槽(6),所述集水槽(6)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斜块(7),所述集水槽(6)的内侧壁及斜块(7)的上方开设两个出水口(8),所述集水槽(6)上表面一侧的位置固定连接若干个竖杆(5),所述竖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横板(9),所述横板(9)的一侧面开设若干个圆孔(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支槽(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弧形盖板(11),所述流水支槽(4)和流水槽(3)一端均设置与集水槽(6)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9)的底面距离集水槽(6)的上表面距离设置为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覆层(2)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岩坡本体(1)的上表面的位置,所述集水槽(6)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坡体覆层(2)的一端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块(7)的底端的上表面与集水槽(6)内侧壁下端的出水口(8)对应,所述出水口(8)贯穿集水槽(6)的内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9)设置在流水槽(3)的一端上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岩土工程水量导流边坡结构,包括岩坡本体,所述岩坡本体的上表面设置坡体覆层,所述坡体覆层的上表面设置若干个流水槽,所述流水槽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流水支槽,所述流水支槽的一端连通流水槽,所述坡体覆层的一端固定连接两端为开口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斜块,所述集水槽的内侧壁及斜块的上方开设两个出水口,所述集水槽上表面一侧的位置固定连接若干个竖杆,所述竖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横板。该装置能够方便对岩坡本体上的水分流和导流,能够将水彻底排出,通过在流水槽的左右两侧设置流水支槽,能够缓解流水槽内水的流量,通过在集水槽内底部设置斜块,能够将集水槽内的水全部排出。

技术研发人员:龙仁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龙仁健
技术研发日:2020.05.22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8325.html